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赏析“不食周粟”的《采薇歌》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24-12-17  点击:67

编者按:《采薇歌》是首袒露心迹、毫不矫饰的抒情诗,也是一首爱憎分明、议论风发的政治诗,也是一首较为成功的歌谣体小诗。传说是由叔齐(生卒不详。子姓,墨胎氏,名致,字公达,商末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三子。契的后裔)、伯夷(生卒不详。子姓,墨胎氏,名允,商末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契的后裔)饿死前所作的一首先秦古歌,这首歌谣的一、二句写二人在首阳山采薇充饥,字句看似平淡,却包含了“不食周粟”的坚决态度。三、四句说明“不食周粟”的原因。五、六句写个人遭遇,表达生不逢时的感慨。最后两句表达了他们宁赴黄泉,绝不妥协的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抱节守志的君子之行十分推崇,人们都景仰他们人格之光明,视其为暗夜中不灭的火光。《史记·伯夷列传》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采薇图

伯夷和叔齐在中国历史中是两个颇为特殊的人物,他们“宁死不食周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这种行为在当前看来很难理解,甚至觉得有些愚蠢。但他们这种行为,对数千年的儒家却影响至深,它不仅寄托了儒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精神,更是一种不屈的民族气节。作为文化符号,“首阳采薇”的精神融入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骨髓。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中华民族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从苏武到文天祥再到于谦、史可法等,这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如果不是伯夷、叔齐这两个传奇人物,恐怕我们都不会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曾经存在“孤竹国”。关于“孤竹”的名字,在殷墟甲骨文和商朝金文都可以见到其记载,河北卢龙、迁安和辽西出土的商朝青铜器中,都有“孤竹”的铭文。孤竹国是我国北方地区一个位于商朝边境的小国,其范围大致在今天的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西边与燕国接壤,南边则是齐国。“孤竹国”的建国时间是商汤十八年,约公元前1600年。据《春秋》和《国语》所载,山戎侵燕,燕国求助于当时霸主齐桓公,齐桓公发兵救燕,“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意思是说大约齐桓公二十二年,孤竹国被齐国所灭。根据《卢龙县志》记载,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晋灭肥国,肥子奔燕,燕国将其安置于孤竹地建肥子国,此后史料再无孤竹国之名。孤竹国始建于夏朝末年,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是血统很纯正的古诸侯国。正是这个古国孕育了伯夷和叔齐两个贤人而闻名于后世。伯夷、叔齐“兄弟让国”成千古美谈。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墨脱初的长子和幼子。孤竹君生前拟定让位给叔齐,他去世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接受,逃走,叔齐也因不肯继位而逃走,王位便由孤竹君的中子继承。伯夷、叔齐兄弟俩以国相让,体现的是一种天下为公的精神。兄弟俩知道周文王是天下闻名的仁义之君,于是长途跋涉前往周国,而到周国时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时周“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有一天,伯夷、叔齐得知武王伐殷,二人以老弱残躯勇敢地把大军拦下,对着武王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麾下大将群情激愤,就要杀了兄弟俩,姜子牙及时阻止将军,对他们说:“这两人都是仁义贤者,不要为难他们。”不久,武王与商王帝辛大战于牧野,商亡周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伐纣是以臣弑君,不仁,暴力夺权,是非正义的,决不能在这种环境下背叛故国,于是再次结伴逃离,渡过黄河来到首阳山隐居。为表达自己的守志气节,周朝官员送来的粮食坚决不吃,只以山上的野菜为食,这就是著名的“采薇而食”。某一天,山中有位老妇对俩人说:“你们不吃周朝的大粮食,而你们采摘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呀!”老妇的话提醒了俩人。是的,周已成了天下共主,无论走到哪里,吃什么喝什么都是周朝的,连野菜也坚决不吃!伯夷叔齐绝食数天,命在旦夕,创作《采薇歌》吟唱,直到无声。伯夷、叔齐带着无尽的悲叹,在饥饿和寒冷的折磨中离开了这个令他们失望的世界。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杀身成仁的决绝和勇气,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不屈意志。

“兄弟让国”“叩见武王”“首阳采薇”三个密切相连的故事,其事迹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春秋时期开始,各个学派便对其作高度评价。孔子称其为“古之贤人”,在《论语》中更是多次夸赞伯夷和叔齐,评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韩非子更是直接赞曰:“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第一次将其抬高到圣人德位。至于后世的儒家士子,更是评价甚高,司马迁在《史记》中将伯夷、叔齐单独列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更是写过一篇《伯夷颂》的美文,对其这种精神加以颂扬。伯夷、叔齐这种行为非常符合儒家的“忠君”思想,更符合儒家的价值观。对于儒家而言,人的价值并非在世的功名利禄,而是在于你对社会做了什么贡献,也就是说在后世的评价中来体现你的人生价值。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的思想家、史学家、文人学者、帝王将相等都对伯夷、叔齐给予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伯夷叔齐代表着一种道德的坚守,忠心爱国,矢志不渝,于中华文明的价值,正是在于这种不断塑造与时代引申中所显露的垂世风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丰满精神图腾。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华夏文明在面临义利时的操守与准则,告诉世人,不应该随波逐流,而应该坚持自己心中的“道”,让自己始终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而这点,正是我们这个浮夸的时代所欠缺的。

原文:采薇歌登彼西山兮⑴,采其薇矣⑵。以暴易暴兮⑶,不知其非矣⑷。神农虞夏忽焉没兮⑸,我适安归矣⑹?于嗟徂兮⑺,命之衰矣⑻!

注释:⑴西山:即首阳山,又名雷首山,在山西省永济县南。这是伯夷、叔齐隐居并最后殉身的地方。

⑵薇:植物名,也叫蕨菜,根含淀粉,可供食用或酿造。

⑶以暴易暴:意为周武王以暴虐替代了商纣王的暴虐。

⑷不知其非:武王还不知道自己的过错。

⑸“神农”句:神农即传说中的炎帝。虞,即大舜。夏,朝代名,指夏朝开国君主大禹。忽,绝灭。

⑹安适归:归往哪里合适?

⑺于嗟:叹词。徂:往。或以为借为“殂”。死。

⑻命之衰:生命垂危。

译文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野豌豆聊以充饥。用凶暴取代凶暴啊,伐纣的武王分不清是和非。神农虞夏古代圣君转瞬即逝啊,我要去的乐土又在哪里?多么可悲啊,即将身赴黄泉,看来是命途多舛啊,这似乎是注定的!
               
编辑:殷生良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