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海州殷氏举行乙巳清明祭祖活动
江苏殷氏举行乙巳年清明祭祖活动…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详细内容  

洪武科举“南北榜案”始末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25-03-18  点击:96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官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可是在元朝时期,科举制几乎被废除。虽然元朝中期恢复了科举,但科举的录取规模大大缩减(汉人+南人每年只录取100人),聊胜于无。明朝建立后,恢复科举。1370年,朱元璋规定,以八股取士,科举的内容专取“四书”“五经”命题,而且“四书”必须按照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依据。也就是说,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的核心思想。这基本延续了元朝以理学作为正统的传统。但到了1373年,朱元璋又废除了科举。他认为科举所取“多后生少年,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寡,乃但令有司察举贤才,而罢科举不用”。也就说是,科举录取之人,大多是年轻人,对官僚系统不了解。所以,朱元璋还是觉得直接搞察举制得了,这样比较实用。但察举制的问题很明显,一是容易形成拉帮结派的风气,这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二是察举制推举的人数毕竟有限,难以满足大明王朝全国上下的官僚人才需求。所以,朱元璋最终还是在1382年重开科举,“始定科举之式,命礼部颁行各省,后遂以为永制”。

明洪武三十年(1397二月,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正式举行,朱元璋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圈定85岁高龄的翰林院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刘三吾是元朝旧臣,是大儒,曾经担任广西提学,在明朝建立后更是多有建树明王朝的科举制度条例就是由他制订,明初的刑法《大诰》由他作序,此外他还主编过《寰宇通志》,这是当时中国人了解周边国家的百科全书。他汪睿、朱善并称为“三老”,《明称他“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可谓是人品才学俱佳的士林领袖选择他为主考,既是朱元璋对他本人的认可,也是朱元璋对这次科举的期望。

考试结束后,刘三吾为首的考官选录取宋琮等51,这51人全部是南方人,被人们称之为“南榜”(录取人原籍分布:江西18人,浙江17人,福建9人,四川2人,云南2人,广东1人,湖方1人,南直隶1人北方人一名未取,为历科所不见。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历史上,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文化在两宋时期就超越了北方,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北方人就考不过南方了,北宋为平衡这种差距,就实行南北分卷的制度。蒙古崛起后,在北方大规模屠杀,导致北方人口大规模减少北方的经济、文化就难以南方相提并论了。朱元璋恢复科举制后,并没有恢复北宋的南北分卷,自然也就可能产生录取的都是南方的现象。会试落第后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告考官刘三吾等南方人。而在南京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因此街头巷尾各式传言纷飞,有说主考官收了钱的,有说主考官搞地域歧视的,种种说法皆是有鼻有眼。消息很快就传到朝廷,朝堂上下这就是史称明初科举考试中的“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刘三吾舞弊”“南北榜之争”“南北榜事件”。

那么刘三吾等人偏私舞弊了吗?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刘三吾是一位本分的学者,肯定没有作弊。从制度上说,科举早在北宋就采取了“糊名”、“誊录”等防考官作弊的手段,考官在阅卷时根本不知道考生姓名,所以想要舞弊是非常困难的。

朱元璋对这榜单“怒所取之偏”。明朝统一南北后,急需笼络人心,尤其是争取北方士人的支持。在元朝时,北方士人的地位比南方士人高,所以许多北方士人怀念元朝,而朱元璋则希望利用科举制来争取北人之心。“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此外,朱元璋也通过科举制度来抑制江南文人的势力。自明朝建国以来,朝廷的主要官员基本都是江南人士,如果以后科举在大规模录取江南士人,那江南士人的力量必定膨胀,不利于明朝皇权的集中。

 

在先后十多名监察御史上书及朱元璋的侍读张信等人的强烈要求下,为安抚北人的情绪,三月初十日,朱元璋正式下诏,成立了一个12人的调查组,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以及已经廷试取录的陈䢿、尹昌隆、刘仕谔等,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增录北方人入仕。然而调查小组经过数日的复核,到该年四月末做出的调查结论,再次让朱元璋瞠目结舌,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以考生水平判断,所录51人皆是凭才录取,无任何问题。结论出来再次引起各界哗然。落榜的北方学子们无法接受调查结果,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更纷纷抨击,要求再次选派得力官员对考卷进行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有人上告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

朱元璋大怒,五月突然下诏,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信蹈等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翻起了刘三吾10多年前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反贼”,结果涉案诸官员皆受到严惩,刘三吾被发配西北。曾质疑刘三吾的张信更惨,因他被告发曾得到刘三吾授意,落了个凌迟处死的下场。其余诸人也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涉案被杀约200人。

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钦点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焦胜为探花,是为夏榜。因所录61人全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该案在明代产生的最深广的影响莫过于分地取士,即南北卷或南(南直隶的应天、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中(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南直隶的凤阳、庐州、滁州、徐州、和州)北(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卷的产生,若单就人才选拔的角度来看,本来不应该有地域之分,若从政治维稳角度,又必须做到相对均衡。洪熙元年(1425)开始分南北卷取士,南士六分,北士四分,分南北取士除了笼络北人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兼顾南北士人的优长。“南北榜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国统一形势发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也体现了朱元璋打击和限制江南地主的一贯政策,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后遂成定制。“南北榜案”使得科举制作为中央政府用来控制、调节地方利益均衡的政治手段,增强了帝国的向心力,维护了国家内部各行政区域之间的相对公平。在一定程度上普及文化教育,提高落后地区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乃至维护国家统一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科举制度。历史的每一次前进,背后都有很深刻的故事,甚至流淌着无辜者的鲜血。这就是帝王之术。“南北榜案”这起案件最离奇的地方,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刘三吾、白信蹈等主考官和被录取的士人涉嫌私舞弊,很显然是一起冤案。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