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殷商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中,针对苏北地区广大殷氏都称“明初从苏州阊门迁来”,由于谱牒资料遗失而无法溯源,以及苏州地区的殷氏文化信息量相对较少的情况,我们深入到苏州地区开展考察调查、寻宗访亲,对苏州吴郡的明代前的源流进行了考证。
一、苏州吴郡明前地域分布
据明《洪武苏州府志》(明-庐熊纂修)《沿革-苏州府望吴郡-治吴、长洲二县/苏州府志卷第一》载:“古扬州之域,周吴子国也”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将军王翦定江南,降百粵,置会稽郡,治吴。二世元年(公元前209)楚人项梁与从子籍,起兵于吴,杀假守殷通,遂有其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1)灭项籍,…定会稽” 。“元封(汉)五年(公元前106)属扬州刺史,领县二十六:吴、-本国。无锡、曲阿、毗陵、丹徒、娄、阳羡、烏程、-并吴也。由拳、余杭、富春、钱塘、海盐、-故越地,浙江西。余暨、诸暨、山阴、余姚、上虞、剡、大末、句章、鄮、鄞、烏傷、-故越地,浙江东。治(冶)、回浦。-本越闽地” 。“顺帝(东汉)永建四年(130)分浙江以西为吴郡,领吴、海盐、烏程、余姚、毗陵、丹徒、曲阿、由拳、永安、富春、阳羡-邑。无锡、-候国。娄,凡十三城,以东为会稽郡,治山阴。凡十四城” 。“建安(东汉)五年(200),讨虜将军孙权领会稽太守。十四年(209),始自吴徙京口。其无锡、毗陵、丹徒、曲阿、安五县,又割属屯田典农校尉,吴县领县十四(五)-六:吴、娄、海盐、嘉兴、富春、建德、桐庐、新昌、盐官、新城、阳羡、永安、临水、烏程、余杭” 。“晋太康元年(280),平吴,属扬州刺史。四年,割吴县置海虞县,吴统县十一:吴、嘉兴、海盐、盐官、钱塘、富春、桐庐、建德、寿昌、海虞、娄。-其新城并入桐庐。咸和九年复立。与吴兴、丹阳号三吴,常为奧郡” 。“东晋为吴国,置内史,行太守事” 。“宋永初年(421),罷吴国,仍为郡,领县十二,-县各有令。亦有新城。元嘉(南朝宋)中,以扬州浙江西属司隶校尉。大明七年(464),割属南徐州。八年,属扬州,齐因之,郡县不改。太清(梁)三年(549),改吴州。大宝元年复为郡。祯明元年(587),割吴郡置吴州,以钱塘为属郡”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改苏州,以姑苏山为名,统五县:吴、崑山、常熟、烏程、长城。大业初,复改吴州,三年仍改吴郡” 。“唐武德四年(621),复为苏州,置总管。七年改都督,督苏、湖、杭、暨四州,州城复旧。九年,罷都督,属润州。贞观元年,隶江南道。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至德二载,又为州。从此,通称为苏州吴郡矣” 。“宋开宝八年(967)改平江军节度,仍为苏州,属江南东道。熙宁七年(1074),属浙江西路。政和五年,以徽宗节镇,勒陞平江府” 。“建炎(南宋)四年(1130),置浙西提点刑獄司,并治于此” 。“元至元十二年(1275),以府治为江淮行省。至正十六年(1356)淮东张士诚據之,改为隆平府。十七年,复为平江路” 。“本朝(明)吴元年,改苏州府,直隶中书省,立苏州卫指挥使司。除録事司,四隅分隶吴、长洲二县。洪武二年(1375),复以四州为县。八年,以扬州、崇明县拨隶,由是,领县七,蓋以崇明去扬州远而迩本府故也” 。
由此可见,苏州吴郡明前的地域分布很广,不仅是现在五区四市的范围,而是扬州之南至浙江的西北及东北、包括今上海在内的广大地区。
二、苏州吴郡殷氏源流
据《洪武苏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同治苏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民国吴县志》的人物、名宦、职官、流寓/高行条目中记载的殷氏主要有以下几位:
1、秦,殷通,会稽假守。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七月项梁杀殷通,自为会稽守。
2、吴,殷礼,字德嗣,云阳(丹阳)人。弱不好弄,清识过人。少为郡吏,年十九守吴县丞。孙权为吴王,召除郎中。后与张温俱使蜀,诸葛亮甚称叹之,稍迁至零陵太守,卒官。
3、晋,殷祐,字庆元,云阳(丹阳)人。吴无难督殷基之子也。为宣城太守,迁石头督護,擢吴郡太守,永嘉间(307~312)以尚书右丞任。
4、宋(南朝),殷穆,长平人,永初元年(420)以五兵尚书任。
5、陈,崑山县,殷不佞,字季卿,长平人。梁尚书兵部郎殷高明之子。少立名节,居父丧,以至孝称。承圣初(552)为武康令,有惠政。孝武受禅,除娄令。文帝时(560)兼尚书左丞,加通直散骑常侍。
6、唐,殷怿,字易从,润州曲阿(镇江丹阳)人。少负志气,博学善属文。弱冠游太学,籍甚公卿间。天宝末(755),知天下将乱,乃趣装东归,侍母居吴郡。吴中士大夫与之游者,乡党以为荣。采访使李希言辟为从事,奏授试崑山尉,不就。子侑遂显宦。
7、南宋,殷淳,字粹伯(谱字承德、号梓轩、又号粹斋),镇江丹阳人。補太学,试直言,为国华赋,名于一时。端平二年(1235)进士,历长洲簿,会稽丞。
又据《晋书》、《宋书》、《南史》、《后汉书》、《太平御览》、《中国人名/人物大辞典》等史料,地方志书及谱牒资料中记载的苏州吴郡殷氏人物有:
8、东汉,殷丹,陈郡长平人。桓帝间(147~167)当世,任会稽太守。
9、晋,殷康,字唐子(谱字深涛),陈郡长平人。融长子,吴兴太守。
10、宋(南朝),殷景仁,江苏丹徒人。宋文帝重臣,官至宰相。因病访医徙居吴郡,元嘉十七年(440)卒,赠司空,赐葬苏州香山。其子道矜迁居吴县定居守祖庐,任大中大夫。
11、明,殷宏,字章二,江阴申港人。申港始迁祖德裕孙,子文正。弘治(1488)前后迁居江邑东乡香山之东麓(今苏州张家港市)。后裔分南、北两支系。分居苏州及周边50多地。
12、明,殷士乔,字侍桥,安徽歙县人。天启初年(1621)迁居苏州吴江县澄湖滨。子子山于清顺治元年(1644)迁居本邑黎里长田港南富圩。后裔分迁震泽镇、平望镇东溪湖、黎里镇、盛泽镇及周边朝霞港、顾家扇等,并播迁全国及海外各地。这次我们在吴中区调查到,甪直镇殷氏原居地名为殷家滨,位置甪直中心旅游区,原称甫里殷氏。经委派南京殷尚正先生查阅南京图书馆藏《甫里汝南殷氏家谱》,其源流是南渡吴郡淞滨殷氏,始迁祖尚质公,为上海南翔六世于清康熙中叶徙甪。还有横泾殷氏、木渎殷氏等有待考正。
以上苏吴殷氏人物记载中,最早的是秦代殷通,因被项梁杀害,其籍地不详,后裔资料缺乏。其二、东汉殷丹桓帝时在苏吴仕官。其三、殷礼十九岁就为吴县丞,《全三国文》记其公元223年伴张温出使蜀汉,说明应是东汉末期出生。依据“三十年一世”的世代相传规律和镇江地区殷氏族谱显示,其应是东汉桓、灵间避党锢之祸从陈郡长平(河南西华)南栖润州曲阿(镇江丹阳)的谏议大夫、南渡殷氏初祖殷封之孙辈。再据《明隆庆丹阳县志》、《镇江地方志》记载:殷礼,子基,孙巨、祐。殷巨,字大元,官偏将军、终晋苍梧太守;殷祐,字庆元,吴郡太守。与《苏州府志》记载相吻合。其世系为:殷封~殷统/殷绶~殷礼~殷基~殷巨/殷祐。又据《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唐-冯宿纂)记载,殷侑的“二十一代祖封”,“十九代至工部府君讳楷字文绚”,殷楷是侑的曾祖父。可知殷怿为殷封的第二十一世孙,殷侑即为第二十二世。从河南淇县县委统战部纂文《源自古都朝歌的姓氏一殷姓研究》中记:“汉桓帝时期,河南长平殷姓迁于曲阿(今江苏丹阳),成为东吴世家门阀,在三国时名人辈出。三国时,有魏郡人殷登、蜀郡人殷参、吴人殷政等。…陈郡长平迁到丹阳的殷姓成为江南望族。”其三国吴人殷政,应该是东汉时就居江南的殷封后裔。可见东汉殷封支系先后有五、六代人在苏吴仕途和居住。所以,东汉时起,陈郡长平殷氏殷丹、殷封支系就在苏吴地区繁衍生息。其四、据殷作斌教授《殷代史六辨/陈郡长平殷氏世系图表》,殷康是晋末南渡始祖殷识之孙,殷穆是殷识之曾孙,殷景仁是殷识之玄孙。殷不佞是晋末同时南渡始祖殷敞之第八世孙。殷敞、殷识是堂兄弟,同是陈郡长平人、魏晋章武太守、荥阳令殷褒之孙,同时随晋室南渡。其后裔南渡后先后有四代人从宁镇到苏吴地区繁衍抪迁。其五、据镇江、常州、无锡、安徽歙县等各地可信殷氏族谱记载,宋南渡殷氏始祖殷秩,字秉常,是晋南渡殷氏始祖殷识之孙、扬州刺史殷浩之后裔。殷淳是秉常公曾孙;殷宏是秉常公第十二世孙;殷士乔是秉常公第十七世孙,都是镇江华墅派、丹阳麒麟派殷氏,分别在明代从江阴申港、安徽歙县迁居苏吴繁衍发展。而据史料记载,殷丹、殷封、殷褒支系都是秦汉间北地太守、陈郡长平殷氏始祖殷续之后裔。并且,我们在查阅苏州府志中,也未发现除陈郡长平以外的其它地方的殷氏历史人物明前进入苏州吴郡地区。因此,苏州吴郡殷氏的源流就是陈郡长平南渡殷氏。那么,明初从苏州迁居苏北地区的殷氏的源流就是源自陈郡长平的南渡殷氏。殷作斌教授在五次朐阳殷氏续谱中,据其曾祖殷高良(字显祖)的世代传说手书楹联:传汝南世泽,振长平家声和家训资料,确认陈郡长平殷氏是朐阳殷氏之源流。再从苏北地区流传的姓氏楹联和堂名来看,海安政协程太和先生经调查在《海安姓氏概述》一文中整理出殷姓楹联有:源自商代,望出汝南;汝南世泽,汉国家声;豫传世泽,润衍家声等。堂名有:汝南堂、三仁堂、勤俭堂、德润堂等。这都反映出陈郡长平殷氏的文化内涵之要义,说明从苏州迁苏北殷氏传承的就是陈郡长平殷氏的文化,是认其为源流的重要依据。
三、关于苏州移民
苏州移民,又称苏州阊门移民或“洪武赶散”,《中国移民史》的编著曹树基先生称之曰“明初大移民”。我们在苏州史志办、苏州市方志馆调查到相关资料,主要是《阊门寻根记》、苏北大丰市政协文史委编辑的文史资料等。并且深入苏州阊门及所在的桃花坞街道、社区寻找殷氏的踪影。主要形成以下几点印象:
1、明初苏州移民,虽然史料没有记载,但在苏北的地方志、地名志和族谱中有许多的记载,在民间存在大量的苏州移民后裔和流传的传说,事情客观存在。
2、明初大移民,促进了苏北地区的恢复、开发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苏州移民中的殷氏祖先,与各姓氏一样,栉风沐雨,含辛茹苦,对开发建设苏北和家族的繁衍壮大作出很大贡献,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
3、苏州移民在苏北的分布,大致在除今南通、通州、海门、仪征四市外的明、清时的淮安府和扬州府所辖范围内的今二十四个县、市、区。(详见《苏州阊门一苏北移民的根》/作者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移民史》主编)
4、苏州移民认为的“苏州阊门”,在明代那时是苏州向外的门户,是水陆交通的主要通道和码头。葛剑雄教授认为:“阊门或阊门外不可能是移民的真正故乡,只是一个重要的移民集合或出发地。但由于苏州府甚至附近其他府县的不少移民从这里出发,就将这个地名传给子孙。年深日久,无法了解自己真正来历的后代就只能以此为原籍了。”所以,阊门,只是历史上用来代表苏州的一个代名词。
苏州阊门的通天雄气仍在,还保持着“附郭通舟,商旅辐集”的古韵,是当今人民旅游、引发追思的地方,但再也寻访不到那时殷氏族人的踪影。我们认为,明初从苏州阊门移民到苏北的殷氏族人,籍地在明代的苏州吴郡管辖范围,源流是源自陈郡长平的南渡殷氏。历史原因族谱流失,世系中断,造成遗憾。但家族传承不能中断。在源流清楚的基础上,各支依可知始迁祖向后排列世系编修族谱,不把遗憾留给下代。既然都是同一个姓氏源流,提倡各市、县、区、乡、村联合编修族谱,以团队精神传承家族文化,振兴家族发展。
主要参考资料,详见文中的相关注明。
尾语:中秋之前的苏州考察,得到镇江市文广新局殷国平先生、苏州市史志办、苏州市方志馆、苏州吴中区甪直镇殷人卫及父母、江阴市华墅殷浩全和申港殷建南、丹阳市埤城殷东新之婿廖杰、盐城市大丰殷长贵等宗亲和单位的大力支持,殷耀祖、殷正义先生给予指导,在此一并表示真诚感谢!
201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