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文化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古代文明,不仅相当进步而且日臻成熟。殷商文化是从商族始祖殷契开始到成汤建立的殷商王朝全程的时期,以殷商族为主体所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四千多年的殷商文化既是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核心,又是殷商家族代代相传的姓氏文化、祖根文化和血脉文化。作为殷商后裔,要认认真真学习殷商文化,切切实实研究传承祖根文化,尽责尽力为血脉文化而奉献去奋斗。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殷商文化持怀疑、虚无、缥渺、彷徨甚至否定的态度和看法,都是错误的,而且必须引起有良知的殷商后裔的高度重视。
一、文化渊源
商族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漳河流域,发祥于中原的太行山和黄河流域。成汤立国后,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在贤臣伊尹和仲虺的辅佐下,国力日益强盛起来。成汤死后,因其子大丁早死,所以由大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仲壬继位;仲壬死后,又以大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即位三年,因为暴虐无德而被伊尹放於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并还给太甲政治权利。
殷商朝中期多次迁都,到盘庚即位时,再迁都于於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了下来。以后,殷朝社会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至武丁即位后,殷四出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殷朝的国力达到鼎盛时期。
武丁死后,殷朝社会的经济逐渐开始衰落。殷代最后一个帝王——帝辛开发中国东南,奠定了中国版图。对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了非常大的促进;但由于连年发动大型战争,大量耗费社会的人力与资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周武王联合羌、髳、卢等部落,共同讨伐殷王帝辛,一直打到了朝歌(今河南淇县),奴隶们纷纷倒戈于周。这场牧野之战后,殷王帝辛自焚,殷朝从此灭亡。
殷人重贾而周人重农,这是殷周文化之根本区别。殷人重交易,早在成汤革命之前,商部落的商品经济就已经很发达了,汤的七代祖王亥驾着牛车,用帛和牛当货币,在部落间做买卖,还因为商业贸易的缘故迁居到黄河北岸,后来被有易族掠夺杀死,他的儿子上甲微伐了有易。因在殷商时期青铜大鼎作为商人重视商品的生产和交易的象征,所以殷商的手工业水平高超,殷代青铜器即便是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精美的,比如说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安阳市武官村)、四方羊尊等等,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则远远不及殷器;商人要实现与远方的交易,必须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商人始祖相土发明了马车,王亥发明了牛车(“相土乘马,王亥服牛”典故)。《诗经》曰:“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可见商人交易的范围之广阔;因为商品经济发达,债务繁多,所以债务奴隶也多;因为交往繁忙,所以常常和其他部落发生矛盾,又由于商品经济比农耕经济更容易积累物质财富,足以支持战争,所以战争频繁,战俘奴隶也多,如甲骨文上就说殷王武丁时,王后妇好帅三万人去征讨羌人;因为奴隶来源充足,而在商品经济下,技术远远比人手重要。周部落压根儿就没有获得过大量奴隶的机会,不象帝辛那样有通过战争俘获的“夷人亿兆”,文王要造个台子,也只是如《诗经•大雅•灵台》所云:“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周人作为农耕部落,在地多人少的当时,人是可贵的,人即是财富,所以不问同族异族而不惜千方百计招收人员;而对殷商而言,有技术的奴隶才可以算为贵重的财富,并且可以通过战争等手段加以补充。商品经济的社会和农耕经济的社会比较,其经济观点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的着眼点在开源,而后者更倾向于节流。商品经济不同于农耕经济的一点,商品的交易是有不可预测性的,而农业生产,只要尽人力耕种,往往一年丰收,至少可以获得三年之粮。
殷人重鬼神,好占卜。殷人的占卜,其实更有点投票表决的味道,《尚书.洪范》说,王有疑难,要和卿士、庶民卜筮商量。《中国通史简编》列举了六组殷人的占卜,参与表决的有王、龟、筮、卿士、庶民五类人,但凡筮和龟一致赞同的,即使王和其他人等反对,事情仍然可行,只有龟筮都反对或龟筮意见相左时,事情才不可行。筮是巫替鬼神发言的方式,龟是史替鬼神发言的方式,巫和史是有学问的人,所以他们的的意见是决定性的,在当时巫和史近乎一类人,不像后来那样分家,可以都看成是巫,最多是分工不同的巫,其地位是很高的。后来周厉王防民之口,让卫巫监视老百姓,使国人道路以目,卫国是殷之故地,卫巫即殷巫也,可见殷人的巫文化遗泽深远。
因此,殷朝在当时世界上有最发达的金属技术,青铜器是世界第一、规模最大、质量最好、技术最先;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国家体第最完善,商业异常发达;版图世界最大,人口世界最多。
二、文化遗产
河南安阳殷墟是中国古代殷商王朝的都城遗址,是世界文明古国中最著名的古都之一。为了保护和展示殷墟殷商文化的风采,早在1987年,兴建了殷墟博物苑,后又不断增建妇好墓、车马坑等附属建筑,以恢复其原数千年前的历史面容。博物苑位于安阳市西北郊的小屯村,坐落在殷商王朝的宫殿遗址之上,是安阳最重要的一处文物景观,被中国政府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安阳殷墟为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和被誉为“世界青铜鼎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都是在这里出土问世。殷墟博物苑能使人们直观了解和认识殷商文化。
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才真正打开了这座地下博物馆的神秘大门,中国考古学也由此诞生。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经过几代学者的发掘与研究,在这里发现了商代晚期的宫殿群、王陵大墓、居民和宗祠、手工业作坊、车马坑等众多古迹,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陶器、骨牙器等众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以甲骨文和青铜器为代表的殷商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2001年“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中,殷墟的发现与发掘名列榜首。殷墟所蕴藏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就对华夏子孙有着神奇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要利用好殷墟文物,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遗产,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新文化。
三、文化传承
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如何传承?这是摆在我们殷商后裔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殷商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殷商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殷商文化中不能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殷商文化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是文化得到发展。传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传承的必然要求。传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握好殷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殷商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决走“文化兴族、寻根聚族、联谊和族、经济强族”之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殷生良
2016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