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殷正茂
予修族谱,既考姓氏之所自,又考殷氏无别宗矣。然其始之肇土,后之分枝别派,木本水源,尤所当寻求,不得而谬妄疑似焉者。稽诸史牒,历世所著之人与其家世之地庶,有明徵焉。尔书大传称成汤肇基为殷者,三十世至微子,之后列为诸侯者又三十世,而偃王、剔成始亡其国,齐、魏、楚三分其地。以数计之商之世祚,过於周者八百四十余年,为帝、为诸侯者,凡用岁一千四百有余,而其禄始讫天之眷商厥惟,旧哉偃之亡也,其子孙家於故国,而皆氏殷。春秋时并陈宋之地,秦郡县为陈州,於是后世遂表为陈殷氏地望。计宋之失国,在周赧王四十七年。而嬴秦遂兴,秦汉间殷氏寡所著见。东晋至隋唐间,见於载籍者并书陈州举地望也。如吾家者来自润州,通谱数百年,更十六七世矣。谱之所记,自徽之初祖而上,凡五世为润之初祖,其初祖以上,即润谱莫详焉。直云迁自泰州,他无考证。茂不知润祖所从来之本末,贸贸焉无以自安。乃备考书史,所记陈之诸殷,居止流寓仕宦所历,其在晋时原有殷氏谱,梁陈间著述家多引按之,今已不可得。唐丽政殿学士殷践猷,号五总龟,尤通氏族学,其於本族源流宜益明备,今亦莫得其书览之。而《晋中兴书》及《晋阳秋》《世说》等书,每补晋史之缺,诸书载殷中军浩栖迟丹阳墓所,王仲祖、谢仁祖、刘真长辈皆至墓所省之。又云:仲堪之殁,其子简之葬其父丹阳祖墓(丹阳一作丹徒),遂家墓侧。润州之殷,或云自浩与简之始,而以晋末渡江之先殷氏,坟墓或尝有在润州者,以为疑辞忆见,而非确然不惑之辨。又润州与吾家之谱云:自泰州来者,别无一书可徵,其疑尤甚。夫祖宗之籍,冒固不可,疑亦非真。迟迴岁月,爰检《文苑英华》至八百八十余卷,将卒业矣,乃得唐冯宿(宿唐文章家有集四十卷)所为《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读之,公名侑,官为刑部尚书,卒赠司空。元和间以宗正少卿使回鹘,即昌黎韩公以文送之者,新旧唐书并有传,侑之为节度使也。制得建家庙於京师,而宿序其家世於庙碑曰:侑之先,陈人,二十—代祖名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出为冀州刺史,避党锢弃官,挈家属南渡,栖于曲阿。迈德流芳,或隐或显,粲于家牒,播于人闻。十九代至工部府君讳楷,字文绚(一作询)。唐高宗朝四岳,举高第释褐,拜雍州新丰尉,累迁大理丞。天授中,以议狱平反,为酷吏(来俊臣)所陷,贬台州永宁丞大理。子玄觉,字元明,十八岁举明经,以父谪死未归旧阡,求为宁海尉,既克营护,父丧袝于先兆,终身不言禄。元和[注应为太和]八年七月,与大理公同日追赠卫尉卿。卫尉之子怿,字易从,弱冠游太学,天宝末,知天下将乱,乃东归侍太夫人版舆徙居吴郡。本道采访使李希言辟从事,浙东节度使薛兼训请为兵曹参军,并不就,后累赠左散骑常侍。按曲阿,今之丹阳,秦汉间故名。乃知吾殷氏汉桓灵时,自陈徙曲阿(曲阿隋唐间始领于润州),至侑已二十余世。历汉末三国东西晋六朝,隋唐元和、长庆之间,六百余祀,由是知谏议公为润之初祖,而谱失考耳。其家于陈者,自谏议公以上约而计之止四百余年。则家润之岁历为多其坟墓,自汉末以来,葬于曲阿诸山之间者,莫可数计。浩之栖迟、仲堪之袝葬,皆在丹阳无疑何言乎。浩与简之始家于润,而以先有坟墓在润致疑耶!乃今都不可以检访,重滋叹息而已。宿庙碑又云常侍府君怿之神道碑,为东川节度礼部尚书杨嗣复撰,其识坟墓及家世尤宜更详,备检之不可得矣。史每书殷诸贤陈人者,以其宋公之遗国除并陈为州,以为地望,故辄用史法而以陈书,固知浩与仲堪辈必润之产,皆谏议公之裔孙也。何以明之司空侑之为润产也,其世代爵里甚明,而唐史犹书陈人可徵矣。唐以后殷氏罕著於史牒,明兴至于今,殷氏公卿宦达为最盛,予每遭遘问讯,所自江以南者,多曰自润州。桂林、克斋、都宪公则云自泰州及讯以润泰所自,则皆莫之知焉。犹吾未阅庙碑,诚亦邈乎其未知也。琬琰文籍足以传信,可贵如此。唐又有学士仲猷公碑,颜鲁公书,其纪载文翰益可信,而今亦莫可得也。即有同宗好古者,仕宦西京访致之,不为谱牒之观乎。夫润自谏议公来迁后,二十世侍常公始以天宝之乱,再徙于吴,六百余年之内,枝派分异于他所者莫知其几。故江以南者多祖于润,不但徙吴之一派也。其云自泰州者,亦必由润迁泰无疑也。润祖谏议公之派至南宋千有余年,而犹不改其井邑。而吾徽歙之派,在宋理度之末始分於润,则其迁为独,后谱系绝纽,自润五世以上皆莫详焉。况丹阳久远之世系、坟墓而无疑似之说乎!今而幸识其迁润之初祖,尚欲访求后,迁五世以前之祖与夫丹阳坟墓之遗迹,不知吾江南之派,有能识取踪迹之者否耶?吴人尊祖敬宗而好文学,倘徙吴之派有能如陆士衡之,能追原祖德而识其坟墓,谱记润祖之详者乎?江北之殷,多分于陈,世次虽远,源本不殊,岂有博通氏族之学,如五总龟者,而能详其家陈之所由来,吾愿抠衣执简,相与考质之矣。又惟陈之有殷,始於宋之失国,当其土之三分,族之流琐,而能不失其保姓受氏亦已幸矣。必欲考次偃王以降之祖,国史且有缺文,况於千百世之系家乎。自战国策及两汉之文,皆尝考之无著,见者而独幸昭明太子之选,不遗殷公家庙之碑得其所以自陈迁润之源本,喜而不寐者累日夜。古人谓:忘其祖者忘其天也。吾固不敢忘吾天,乃今斯得其所天矣。於是溯本穷源,著殷氏本源考,而采节其人之见於简牒者,俾吾族之尊祖敬宗者,得以览证焉。
东汉
封,字建之,古商丘陈州人也。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出刺冀州。避党锢之祸,挈家属自陈渡江,栖润之曲阿,为居润之始祖。
三国
礼,字德嗣,陈州人,吴零陵太守。数献策于权,乞用诸葛瑾、朱然、陆逊、朱桓,成南征北伐之功。
模,吴中军校尉得罪於权,诸葛瑾为之陈,谢权立赦之。后封宣城侯,颂南郡太守。
登,陈州人。后徙内黄,魏文帝以登笃老、服膺占术、记识天道,赐谷三百斛。
基,博学宏识,撰通语若干卷,记三国时事。裴松之多采其书,附于三国志。
裒,一作褒,字元祚,陈州人。仕魏初为章武太守,终(晋)荥阳令。具有异政,有文集二卷。
观,字孔休,为荆州主簿、别驾从事,见先主传。犍为杨戏著季汉、辅臣、诸葛公等赞,载于蜀志。其赞观曰:孔休、文祥或才或臧(文祥,名祯,襄阳人,蜀广汉太守)。
晋
巨,基子,交趾太守,官偏将军,终晋苍梧太守。有集二卷。
识,陈郡人,镇东司马,濮阳相。甚有名誉(识以下多有世代可系)。
羡,字洪乔,识长子。历豫章太守,终光禄勋,谢安称重之,有言行传。
浩,字深源(世说作渊源),羡长子,朝野以拟管、葛。简文帝强起为扬州刺史,历中军将军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桓温素忌浩,疏浩坐,废,卒。故吏顾悦之讼浩冤,复本官。语在晋书列传诸书。有集五卷。
涓,浩子,亦有美名。桓温废太宰武陵王晞,诬涓与晞谋反害之。
融,字洪远,识次子。好老易,与侄浩风流谈论,为世所宗。累官吏部尚书、太常卿。有集十卷。
康,融长子,吴兴太守。开荻塘溉田千余顷。有集五卷,康三子皆有才名。
觊,字伯通,康长子。少与仲堪具知名,以中书郎擢为南蛮校尉。仲堪将兴兵内伐,觊切谏之,仲堪亡,觊忧瘁以卒,赠冠军。有集十卷。
仲文,字仲文,觊亲弟。素有才藻,谢灵运极称之,历镇军长史转尚书。有孝经著解一卷,集七卷。
叔文,字叔献,仲文弟。南蛮校尉。
师,字师子,融次子。骠骑咨议参军,晋陵太守。
仲堪,字彦英,师长子。好学,有理思,以至孝闻举世爱慕之。谢玄请为长史,领晋陵太守,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甚见亲爱,寻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节镇江陵。初桓玄以仲堪兵威誉望,说共兴晋,仲堪知其不诚,后尽夺仲堪军出奔以死。参军罗企生忠愤激烈诋玄,求速死,以狥斩之。语在中兴等书。仲堪有集十二卷,字训一卷。
简之,仲堪长子。载父丧葬于丹阳,遂居墓侧,桓玄死,简之磔其肉啖之。
旷之,仲堪次子。有父风,历中军功曹,终剡令,有集五卷。
遹,仲堪从弟,军司马。有集五卷。
道护,仲堪弟子。咨议参军,与罗企生具为桓玄所害。
道叔,著孝经—卷。
茂,融三子,太常卿。
允,字子思,融四子,与茂并著声望,恭素谦退,有儒者之风,历太常卿、吏部尚书。有集十卷。
阐,相国主簿,以文著。有集十卷,别集一卷。
遵,庐江太守。有集五卷。
南北朝
景仁,仕宋累官中书令,尝荐刘湛同为侍中,湛入而阴,毁之。景仁称疾,文帝悟待之,益隆朝政大小皆密函问之。有集九卷。
孝祖,晋光禄勋。羡曾孙也。少有气干,宋孝武时,以军功仕至积射将军,历兖州刺史。明帝时,四方反叛,徵孝祖入朝,即日弃妻子,率文武二千人以往,人情大安,进号冠军将军,假节都督前锋诸军事,赐以御仗、诸葛亮筒袖铠铁帽,进攻赭圻中流矢死,朝野痛之。进封建安县侯,谥曰忠。
道鸾,宋衡阳王右军长史。
琰,字敬珉,道鸾子,孝祖族子也。少为文帝所知,累迁黄门侍郎、豫州剌史,终少府加给事中。琰性和雅静,素寡欲。谙前世旧事,事兄甚谨,少以名行见称。王景文、蔡兴宗、诸彦回诸贤,并相友善。有集七卷。
穆,晋太常,允之子。以和谨致称。自五兵尚书,为高祖相国左长史,转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复为五兵尚书,吴郡太守,寻迁金紫光禄大夫,领竟陵王师,迁护军,又迁特进右光禄大夫,卒官。谥曰元。
淳,穆之子。少好学有美名。少帝景平初,为秘书郎,转秘书丞,中书黄门侍郎。淳为黄门清切,下直应留下省,以父老特听还家。高简寡欲,早有清尚,爱好文义,撰四部书目序录,凡四十卷行世(一作三十九卷),文集三十卷。年三十二而卒,朝廷痛惜之。
冲,字希远,淳之弟。历中书黄门侍郎,坐事。免复为太子中庶子、尚书吏部郎、御史中丞,有司直之称,终度支尚书。
淡,字夷远,历黄门吏部郎、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孝武时以文章见知,为当时才士。
孚,淳之子,有父风。世祖大明末尚书吏部郎,出为始兴相,顺帝抚军长史。
元素,仲堪孙,宋南康相。子宁,早卒,遗腹子叡。
叡,有才辩,司徒褚彦回甚重之。谓曰:诸殷自荆州以来无出卿右。叡敛容答曰:殷族衰悴诚不如昔,若此言为虚故不足隆,此言为实弥不可闻。仕齐。历司徒从事中郎。
钧,字季和,九岁以孝闻。及长,恬静,择交,好学,隶书为时楷法,范云、任昉并称美之。梁武帝与钧父少为故旧,以女永兴公主妻,钧拜驸马都尉,历秘书丞,校定秘阁四部书为目录,又诏料检西省法书古迹,列为品目,累迁侍中、东宫学士。钧貌短小,为主所憎,钧怒不胜言於帝,帝以犀如意击主碎於背,犹恨。钧出为临川内史,体羸卧治,百姓归化,盗奔出境。母忧居丧过礼,昭明太子手书谕止之。后为散骑常侍、领步兵校尉,侍东宫,终国子祭酒。所注有梁天监六年四库书目四卷。卒谥贞。二子构、渥,名在南史。
芸,字灌蔬。不妄交游,门无杂宾,励精勤学,博洽群书。一时名人,特相赏叹,天监中位秘书监,司徒左长史,后直东宫学士省。撰小说十卷。
汪,陈书作任,齐豫章王行参军。
高明,任之子,梁尚书中兵郎。
不害,字长卿,高明子。性至孝,家世俭约贫窭。不害事母抚弟,勤剧备至。仕梁廷尉平,不害以儒术饬吏事上言,其不便者皆纳用之。累迁东宫通事舍人,与庚肩吾直日奏事,武帝谓肩吾卿是文学之士,史事须殷不害,来其见知如此。寻除东宫步兵校尉,简文以不害孝,亲赐其母蔡锦裙襦、毡席、被褥,单复毕备。侯景之乱,不害从简文八台,景兵凶悖,不害辄侍侧不为动,及简文为景所幽,不离左右。江陵之陷不害督战於他所,失母所在。时冻雪僵尸,填满沟堑,不害行哭寻求,见沟堑委尸,即投身扶阅,衣麻湿冻,水浆不入口,号咷余七日,始得母尸。一号輙绝,路人皆为流涕。终身蔬食布衣,枯槁骨立,无不哀之。后除司农卿,迁光禄大夫,晋陵太守。徵还养病,其长子僧首来迎,道卒,寿八十有五。
僧首,秦王司马。有乐府新歌二卷(陈书作僧首、通志异作首僧,今两存之)。
英童,著集三十卷。
不佞,字季卿,不害弟也,少立名节,居父丧与兄并称至孝,好学,吏事尤长。仕梁为尚书中兵郎,历武康令,遭兵荒,百姓流离,不佞拊循招集,民欢归之。母殁於江陵之乱,道梗莫能奔赴,悲号荼苦者四载,如初丧,既迎丧还哀如始。闻问者,又三年岁时伏腊尤致哀慕。世祖即位特除尚书左民郎,不就。后为尚书右丞,东宫通事舍人,散骑常侍。卒赠秘书监。
梵童,不佞长子。官至尚书金部郎。
右二公(指不佞、梵童父子)陈书孝行叙之首,简予备录其事,以封植家教云。
芊,不佞次子。有集三卷。
蒨,梁时以名画称。
价,著丧服极议一卷。
绍,北朝后魏人也。好阴阳术数、游学诸方,通九章七曜。魏世祖时为算生(推步律历之员谓之算生)、博士给事、东宫西曹。以艺术为恭宗所知,太安四年,上四序堪舆表备,言天人之验,传授之详,语多不录其书,上自天子,下逮庶人,贵贱阶级尊卑差别,吉凶休咎皆备焉。於是黄帝四序堪舆之书大行於世。书凡二卷,又有太史堪舆历一卷。
文祥,润州人,行名七七。有道术,人人以七七呼之。润师周宝,知其异人也。尝於长安识之,及宝移镇浙西,七七忽至宝,礼益至,醉吟曰:琴弹碧玉调,炉养白朱砂,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鹤林寺旧有杜鹃花来自外国。宝谓之曰:鹤林杜鹃天下奇绝,闻君能开顷刻花,於重九日可与角胜乎?曰:可。七七乃於重九前二日宿寺中。夜有玉女谓曰:妾为上玄命司此花,不久即归阆苑,今与道者开之。来日,晨起其花先已萎败,至是烂熳,众神异之(鹤林寺在润州)。润之见载籍者止七七,稍详之而不书陈之地望,以其神仙不以史法著耳。
唐
开山,名峤,以字行世,居江南。陈司农卿,不害之孙。陈亡徙京兆。开山涉书史工尺牍,为隋大谷长。从唐高祖为渭北道元帅长史招慰。关辅群盗,破贼功赐爵陈郡公。以吏部侍郎从秦王讨薛举,坐失策,除名。顷之,从平薛仁杲复爵位兼陕东道行台兵部尚书,迁吏部。从讨王世充,进爵郧国公。道卒,王哭之恸,诏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配享高祖庙加赠司空。
闻礼,有集一卷。
楷,字文绚。唐高宗时高第释褐,累迁大理丞,赠工部侍郎、卫尉卿。
玄觉,字元明,楷之子。十八岁明经出身。调宁海尉赠卫尉卿。[注:《全唐文》记名为元觉]
怿,字易从,玄觉子。赠左散骑常侍,祖父及怿俱在篇首。
侑,怿子。元和间以太常博士,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善经术,历天平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右仆射。所历俱著声绩语在篇首。
践猷,博学善记,尤通氏族、历数、医方,时称为五总龟。举文儒异等,授秘书省学士兼丽正殿学士。西京有殷学士碑,颜鲁公书。
寅,践猷子。举宏词,为太子校书郎。
亮,寅子,杭州刺史。撰颜氏行状一卷,纪鲁公事又颜公传二卷,氏家传一卷并纪杲卿公事。亮又工书名人碑,刻多亮手笔。
仲茂,撰十三代史目三卷(史记,前、后汉,三国志,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后周、隋十三家),唐书四录二百卷。
仲容,孔子题吴季札墓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人谓之十字碑。岁久湮没,------皇命仲容重摹,大兴善寺舍利碑,仲容撰并书。
兴,著左氏释滞十卷。
子严,著本草音义三卷。
文圭,著镂水集二十卷,四六三卷,赵文翼为之注(通志略误作宋人)。
尧藩,应进士举,元和九年韦贯之典文衡黜之,杨汉公极为尧藩称屈,既落复收,是年登第。后从长沙李翔幕府以侍御史,官江南。有忆江南诗三十章,白乐天诗云: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是也。其宫词传播人口,雍陶、姚合、许浑、乐天诸名家,皆与唱和。有集一卷。
尧恭
遥,丹阳人。有诗一卷,题曰《丹阳集》。天宝间,终忠王府曹参军卒。王维以诗哭之甚痛。
潜之,即题诗筹笔驿,惑慨兴亡,杜牧之辈和之。为时称诵者。
小野,有诗名,天宝十二年登第。
琮
陶
璠,贞元间人。以梁昭明文选以来诗家拴简不精,乃删略,唐人当其矩度者三十五人,诗一百七十首,为河岳英灵集一卷,郑夹漈诗评为编第一。璠自序云爰因退迹得遂宿心,莫详其何官。
𣀉,图画家,唐朝九圣图𣀉笔也。
传称人道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宗也者流派所从出者也。吾宗之自润谱记明矣,然云宋之南也,自泰徙润,润五世以上又辄无考,史载诸殷又皆陈人,润所从出亦,且无稽予甚惑焉。及读唐润州殷司空侑家庙碑,其世序自东汉谏议大夫名封者,由陈徙润为始迁之祖,至司空已二十一世。乃知史载诸殷皆润之产,书地望故曰陈人,於是润所从出之流派始明矣。然近而五世以上之祖犹无考徵,详覆前代旧文,宋元间殷无见於史者,历世邈远乱离播迁,润既绝响陈亦无书,文献之不足欤。予乃通理史册,自三国迄唐得殷氏入史者百许人,每一传系其前后世,或五七代或三四代,惟是有纽绝者不能如贯珠。然推循吾所出之的系而俾迁自润者,皆得详其自出之宗,然百许公之内诸派,自润其的宗必皆在焉。若桂林之派称自泰者,或自润迁泰复转徙耳。润谱谓润自泰徙其缪特甚尚亦,寤寐润谱五世而上之祖无所於考也。考润祖来历之的究诸贤流派之真,以为此篇而列于家乘之首,世有闻人则支派虽愈远,而本源尚亦有考焉。
歙上里十五世孙正茂纂修
[录自《云阳麒麟殷氏家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