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苏北殷氏概略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07-18  点击:3730
殷  德  旺
          苏北,是包括长江以北的沿江之南通、泰州、扬州的苏中地区;里下河的盐城、淮安、宿迁(含高邮、兴化以北到淮河流域)腹部地区;北部的徐州、连云港地区。东临黄海之滨,海岸线长,内位于黄、江两淮平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物产丰富,处在南下北上、东出西进重要位置,是中国东部沿海发展的重要战略地带。这片土地历尽沧桑,管辖多变。曾有春秋战国彭城(徐州)、汉代淮阴、隋唐扬州的繁华,也有因洪灾、战争等原因,造成的南宋、元代的荒凉。据《东南文化》(1987年第4期)刊载:“明初苏北一带是一片海滩,苏州等地人被洪武皇帝迁徙来此后,插草为标,从事渔、樵、盐、农等行业”。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淮安府人口达632541人,其中60%为移民。由于明初的苏州移民和地处京杭运河的优势,又促使了明、清淮安和扬州再度繁荣。据此,苏北可分为三大生活圈:沿江苏中地区;里下河腹部地区;北部徐连地区。人口分布也是带状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分布。
          殷姓先祖从晋室南渡后,就有如:东晋扬州刺史殷浩、南朝宋·元嘉扬州刺史殷景仁、北齐殷开山[*注]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踪迹,因仕因病因灾因战而播迁异地。从大量调查的情况看,明初苏州移民事件是殷姓迁居苏北的主要来由;二是晚清因太平天国而避乱,苏南地区部分殷氏族人迁入苏北。再是北部徐州、连云港因邻邑由山东殷氏迁入。溯其源流,除山东来由外,大多是苏南来由,属陈郡长平南渡殷氏之源。
殷氏在苏北的分布,根据各地家谱记载、代代相传、中华殷氏、殷商传承文化研究两网交流的信息,加之近几年来殷商文化联谊活动采集的信息来看,比较活跃的各分支有:
          朐阳“德一堂”殷氏    明代初,因苏州大移民,经苏州阊门移民点迁居海州(别称朐阳)西南乡殷家邨,以烧盐为生,世称江北海州殷,谱列聪公为始祖。源自陈郡长平南渡殷氏移居苏州支系。聪公有三子,长潮、次岗、三谷,形成潮大公派、岗二公派、谷三公派三大分支。传至五世祖恒吾公,讳松,率族人南迁涟水之余东沟居住,迄今已四百余载。后裔分迁到今涟水、响水、滨海、灌南、淮安、阜宁、灌云等各地。总人口超五万,是苏北现有殷氏诸支中人口最多的一支。《朐阳殷氏宗谱(五届谱) 》由教授殷作斌主编即将玉成。      [录自殷作斌文]
          海州沭(阳)北“三仁堂”殷氏    始祖凤先公,字灵仙,于明隆庆四年(1570)自苏州阊门北迁海州(明时沭阳为海州属县),后定居现沭阳县华冲镇丁庄。源自陈郡长平南渡殷氏移居苏州支系。二世祖有时公、运公、兴公,自此开支散叶;四世时有十五分支,开始外迁;至五世时,已衍二十三分支;至七世时已达四十三分支。因人口繁衍增多,逐渐从祖居地,迁居海州属县及周边各地。现主要居住于:沭阳、灌云、灌南、海州(区)、东海、阜宁、淮阴、泗洪、安徽全椒、外徙台湾等地。至今已有四百四十余年,繁衍至二十二世,人口约为三万人左右。原三仁堂宗祠在沭阳县华冲镇丁庄街,后因战争而毁。      [录自殷其彩文]
          盐城“聚经堂”殷氏    明初因苏州大移民,从苏州经阊门迁入,始祖惠远公,字德深,东山恒山六世孙九卿子,徙居阜邑黄浦镇殷家桥。源自陈郡长平南渡殷氏移居苏州支系。其后裔主要集中分布在阜宁县的新沟乡、陈集镇,射阳县的各有关乡镇,滨海县的东坎镇,建湖县的冈西镇等地区。还有部分迁阜宁板湖镇“盘迁堂”支和建湖建阳的“汝南堂”支。现有总人口约1、6万人左右。 [录之殷松之文]  
          阜宁丹沟“三仁堂”殷氏    明洪武年间,因苏州移民迁至淮阴,入籍阜邑,择下丹沟河南而居,支始祖为本盛公。源自陈郡长平南渡殷氏移居苏州支系。主要居住阜宁县陈良镇丹平村境内,族中共分东、南、西、北、中五门,历经数百年发展,丁繁族旺,散居周围各地达千余户,有近万人口。已传二十个世代。后裔分迁阜宁营港、上海等地。    [录之殷广禄、殷步军文]
          阜宁(黄浦)“竹报堂”殷氏    支始祖乔公,源自海州殷家口(今灌云县南岗镇)始祖凤先公之裔,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因遭特大水灾,携眷迁居阜宁县城南黄浦庙湾。二世祖盛之公又从庙湾迁至邑内撒家集(硕集)定居。后裔分迁陈良盐港村、滨海旧河村、盐城龙岗、建湖高作镇等地。已传至15世,总人口约4千。  [录自殷庆武文]
          滨海樊集“勤俭堂”殷氏    因明初苏州移民,自苏州阊门迁至滨海樊集,战乱使原有祠堂遭毁,谱牒流失,族人分散。惟有先祖万扬、万余公迁至阜邑东北村长兴庄居住,为支始祖,传世至今百年有余。 [殷伏鑫信息]
          盐城“汝南堂”殷氏    始迁祖盘公,因明初苏州移民,于洪武二年七月上旬自苏州阊门迁至盐邑,居城中。殷家宗祠在盐城泰山庙附近,祖莹七座位于城东门外二墩。源自陈郡长平南渡殷氏移居苏州支系。现存家谱是民国九年十七世裔孙柏森公于沙沟市国民学校续修。谱载:十二世祖承远公在乾隆年间周济贫寒,有乐施山田的文契;柏森父十六世祖殷寿辰(赞枢)是清朝同治年间书法名人,为盐城近三百年最负盛名书法家。主要居住于盐城城区、盐都、亭湖一带。分迁射阳、宝应等地。又据盐城县志记载,殷载丹是清朝道光年间书法名人,是寿辰公之族祖。其支分居亭湖新兴镇三英村;盐城城南新区伍佑镇伍东村等,堂号有“勤俭堂、拥书堂”。谱还记载:族人散居四方,西南之沙沟市,东北之草堰,西北之湖垛市及太平乡;第六世祖分别移居盐城西乡丁馬港,北龙港垛田庄,建湖县楼夏庄。通过近年来走访了解,盘公后裔还分居亭湖黄尖、盐东兆丰、尚庄古殿堡、上冈沙汪、青墩龙碾、特庸长胜、兴化沙沟、建湖颜单等城乡各地。至今已传二十多世,人口近万。     [录自殷雨根文]
          宝应小官庄平安桥殷家大庄殷氏    传说因明初洪武赶散,始祖由苏州阊门迁宝应小官庄平安桥。堂号“汝南堂”,始祖不详。部分后裔又继迁至河西金湖县殷家集,后分迁至句容、扬州、镇江、常州、上海等地区,分支堂号有恒和堂、万年堂等。  [录自殷文宏文]
          盐城大丰殷氏    谱载:“自苏城而来场,有坟墓有迹,故为创业” 。明朝初期,从苏州阊门迁徙到苏北沿海废垦煮盐为生,始迁祖自源公。源自陈郡长平南渡殷氏移居苏州支系。主要居住盐城市大丰区,分布在草庙、大桥、万盈、沈灶(殷灶村)、小海、南团、川东、南阳、裕华、新丰、刘庄、西团、开发区、大中十四个乡镇,七个支系(寿章、文茂、文灿、士明、长富、友寿、成南),1053户,1903人,青壮年群体主要集中在19—20世系,约占整个殷姓的89%。二十二个世代。堂号:“勤俭堂、三仁堂”。祠堂于2013.8由19世后裔殷华宗亲投资新建;位于麋鹿故乡湿地之都的盐城市大丰区草庙镇新海村。续修家谱于2016年清明前玉成。    [录自殷长贵文]
          高邮“世德•攀辕堂” 殷氏    始迁祖宗冕公,源自浙江省仁和县(今杭州市余杭区)殷氏始祖七一公之第五世。于明朝初年,来往维扬经商,迁来扬州高邮定居,为陈郡长平南渡殷氏移居浙江省仁和支系。堂号:原为“世德堂”,后改为“攀辕堂”。第六世起,分为士玉公、士才公两大分支。士玉公支分迁高邮湖西金沟、塔集即今金湖县金沟、塔集等地;士才公支分迁神居山畔即今高邮市天山镇神居山村附近。现主要居住区域:以高邮市为中心,向西有金湖、盱眙,安徽的天长、来安;向南有扬州的仪征、江都;向东有兴化、宝应等地。至今四、五百年左右,已衍至二十七世,人口约有一万。《世德•攀辕堂殷氏族谱》第三次续修,由殷之云主编,即将玉成。  [录自殷之云文]
          兴化“德润堂” 殷氏    始迁祖太集公,源自湖北应山殷家巷殷氏迁移苏州仓(阊)门支。因明万历二年(1574) 里下河地区遭遇洪涝,奉朝之命,携眷迁居兴化顾庄乡唐家村,分居管家徐富村。后裔播迁兴化、镇江、扬州、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安徽宣诚、江西、山东等。已传二十二世,近万人。  [录自殷春进提供1990年家谱]
          泰州海陵殷氏    始祖殷懋公,谱记源自明建文间(1399—1402) 因靖难之役,从祖地河南(周有) ,隐居姑苏(即苏州)传二世,徙居丹阳东殷家桥,三世落户海陵东南沈乌里即殷家庄(现殷蒋村)。主要居住地为泰州市主城区东南,分布于泰州高新区凤凰街道的殷蒋、塘湾、朱穆、双河社区和海陵工业区(京泰)朱塘、林南村。现有人口约2600人左右。     [录自殷志军提供1948年家谱]
          *注:据盐城建湖宝塔镇陈桥村(明前称殷家庄)王氏“三槐堂”家谱记载,民国三十年,曾在庄西南,发现唐·贞观殷开山(祭祀)墓,内棺有书,记为盐政侯。
2016、3、16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