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云阳殷氏轶事-殷生良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10-13  点击:1294
      《论语·里仁·第四》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程氏树德集释:“君子终日所思者,是如何进德修业。小人则求田问舍而已。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则唯利是图,虽蹈刑辟而不顾也。”《四书集注》:怀德的释意为“存其固有之善”,即坚持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胸怀。云阳殷氏先祖感念祖上恩德(云阳即今丹阳市。丹阳建置始于战国时期,初为云阳邑,秦并天下,改云阳邑为云阳县,后又更名为曲阿县。曾用名简州、凤美等),取《论语》“君子怀德”之意,置设家庙堂号“怀德堂”(先祖取福居地最早古县名“云阳”和“怀德”为家庙名谓,寓意以道德规范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世代天长地久)。云阳殷氏“怀德堂”为宋南渡始祖殷公讳秩(字秉常)分支宗祠,祠址在丹阳市导墅镇大华村西雅里,祠堂二进,第一进基地三间,第二进明堂随地三间,毁于文革时期(1968年建村小学时拆除)。云阳殷氏“怀德堂”宗谱规定:自二十一世以“世嘉懋俊泰,学道在新民,传家惟忠厚,同发万年春”二十字为谱名;二十六世以“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十六字为行谱。云阳殷氏至今有700余年,总人口约1500余人,传世32代。
一、“三元里”的由来

      《周易》乾卦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丹阳村村记忆》曰:“三元里村该村先民是某朝廷高官,育有三子,隐义‘三元’,遂取村名为三元里村。”笔者近日查阅有关史料和谱牒,对“三元里”的由来,有新的见解。三元里村源自南渡殷氏秉常公十世孙和一公。和一公其人性友善、平和、乐观、厚德、喜游。一天,带犬子到导墅集镇赶集,路过酒阁村,看到村前环境优美,藏风聚气,民众勤劳,村风淳朴,是个肇基筑室﹑操家立业的风水宝地,遂于元至正五年(1345)携长子东一公徙居导墅酒阁村前(现名九缸村)。定居后,与村民和睦相处,生活融洽,耕读持家,子孙兴旺。村民们与殷公谈论时方得知其先祖代有高官,乃是名门望族,加上殷公淳厚为人处事的品德,更令乡民敬重和佩服。有文化学识的村民建议:在全村当弘扬殷公处世持家的美德善行,以教化滋育后人,殷公生有三子,按《周易》乾卦所言“元者,善之长”之意,取仨相公隐义,就定名叫三元里村(先祖取村名“三元里”还隐意天文三元:日﹑月﹑星和科举三元:解元﹑会元﹑状元之意,愿子子孙孙象日月星辰生生不息,发奋读书科举高中)。自此,三元里殷氏族人与当地村民相敬互爱,共存同融,世代睦处,村庄名号一直延用至今,已有670余年。因村庄地处越渎河畔,村民多植桑,本土方言“桑”与“三”为谐音,故也名桑园里。2010年村组合并,该村隶属丹阳市导墅镇导墅行政村。桑园里(三元里)村殷氏现有人口250余人。

二、文盲奇才—殷尧中

      殷道绶,行裕,字尧中(1904—1977)。清光绪二十九年生,年幼丧母,家境贫寒,从未入学念书。迫于生计,7岁放牛,12岁雇工,15岁离家拜师学唱滩簧谋生(滩簧是江南地方剧种—锡剧的前身。大约清乾隆、嘉庆至道光年间,常锡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逐渐发展成雅俗共赏、大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的“滩簧”; 辛亥革命前后,常州、无锡的滩簧戏正式搬上舞台,并先后进入上海、苏州、无锡等地,不久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常锡文戏”定名为“常锡剧”;1954 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常锡剧”统称“锡剧”。 “锡剧”以“小生、小丑”、“小生、小旦”、“小旦、小丑”为主的“对子戏”,也叫“三小戏”)。刚开始学唱小生和老生戏,因为是文盲,不识音谱和台词,仅靠师傅口传、自己用心强记,老愣台忘词,后改学演丑角(滑稽)。改学行当后,更加刻苦勤练,专心致志,勇于创新,唱腔念白宽厚宏亮,做工武打精湛超强,戏艺长进。他的演艺风格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特有见长。在演出中能自编自演各种题材内容的戏剧,内涵丰富,情节曲折,诙谐风趣。演唱到悲惨凄凉状态时声泪俱下,观众为之泪流满面;演唱到兴奋喜庆情景时欢声笑语,逗得观众捧腹大笑;扮演呆傻、憨厚滑稽人物时,博得观众不断喝彩;扮演阴险、狡猾的反面人物时善以"阴噱"取胜。在出演连台本戏换景或中场休息时,他总亮出自己最拿手的绝活:连口气背诵或倒背《三字经》、《百家姓》等儒家启蒙经典名篇,一字不漏、一字不差、一字不错,有声有色;他能扮小丑用脚洗脸、擦鼻子,有模有样;还善演猴戏,博得台下观众阵阵叫好,都称他是旷世奇才和“活宝”!据传:尧中先生在民国时期与锡剧名家王彬彬、吴雅童、崔龙海等多次同台献过艺,誉满常锡地区。因而,滑稽之王——“尧中瞎瞎”(眼睛视力不佳,绰号瞎瞎)的美名圈内无人不知。新中国成立后,滩簧演艺组织解散,尧中先生回乡务农。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崔龙海滩簧演艺戏班准备成立无锡市锡剧团,诚邀尧中先生加盟,由于先生受“戏子”低人一等的思想影响,婉言谢绝。晚年,闲暇之余,偶尔唱唱滩簧小曲、背背《三字经》《百家姓》等名篇。文革时期,滩簧小曲、儒家启蒙经典都成了“封资修”的“四旧”产物和“大毒草”,禁止传播。自此,再也聆听不到尧中先生的滑稽腔声和宽厚音调。一代奇才乡贤于1977年因病去世,享年74岁。
三、西“雅里”—传颂家学遗风

       西雅里自然村原名叫西野田。据《诸葛宗谱》记载:该村最早先民是诸葛亮第38世孙诸葛翼方的第三子。村落位于丹阳市导墅镇向东2公里处的大华村旁,曾是北宋诸葛亮后裔诸葛赓(993—1088)的钦赐封地。诸葛后裔迁居大华后,繁衍生息,振兴家业,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宅院、亭台楼阁,植花卉,辟地潭,造景观,建成巧夺天工的美丽佳景。诸葛氏历朝历代家业兴旺,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至元末,大华诸葛庄园已成鼎甲之势,华堂竞辉,甲第连横,砌城围墙连绵,四城门均有勇兵把守,城周挖护城河架吊桥,严于进出,形成易守善攻之屏障。诸葛庄园在江东形成了实力雄厚的社会集团。元末明初,出身盐贩的张士诚(1321-1367),拥兵自重,雄霸苏州,在朱元璋、方国珍和元军三方夹击之下伪降元朝,攻打江南地主武装,增强自身实力。公元1366年4月,张士诚对实力雄厚、十分富庶的大华诸葛庄园垂涎三尺,想实施收买兼并,遭庄主诸葛翼方的拒绝和臭骂。张士诚恼羞成怒,纠集元朝蒙古军队围攻大华,诸葛翼方组织民众守城抗敌,浴血奋战7个月,由于孤军无援,最终城毁人亡,苦心经营的诸葛庄园毁于一旦,诸葛翼方在战斗中遇难。其三子携家眷逃离大华改姓葛氏在西野田隐居[因该地原为诸葛庄园属地称为“野田”,又在大华之西,故称“西野田”]。
       南渡殷氏秉常公十六世孙棠公(1507—1577),清雅厚礼,励精勤学,尤善识度,博览群书,乡有美名,思慕诸葛风范。一次,棠公访友途中,路经西野田村庄,无意中看到村中风水尚佳,村庄南临鹤水(即鹤溪河。相传西汉初年,刘贾被封为荆王,在今丹阳市导墅镇里庄荆城村筑王城定名荆城。为兴修水利,发展农耕和漕运,率民众开凿河道,取名荆溪河。又传,汉代道士丁令威在皇塘丁桥太霄观修行得道成仙,化白鹤而去,掷琴于河上,又名白鹤溪河,后简称鹤溪河),北有诸葛氏村落,村势北高南低,似有依山傍水之藏聚,有灵气,宜子孙居住。明万历年间(1573—1619),棠公遂遣次孙志德公徙居西野田,并与同村诸葛氏联姻,曾孙女嫁于诸葛裔孙。其后人丁旺盛,世丁亦耕亦读,崇俭务实,不尚浮华,牢记棠公教导:“朴实者,务化之以温文;愚鲁者,贵移之以秀雅”。谆谆课读,户尚弦歌。鹤溪之悬帆而过者,虽更残漏灯尽,时闻诵读之声,咸憬然曰:“野田者,今则居然雅里矣!”诸葛亮后裔贡士侯选教谕诸葛震感叹道:“野田为诸葛氏里,何以数百年来,人文辈出,学士代生,鹤溪一带未闻过客之称道,为之更易名号也!公之德可歌可慕,公之教足以陶镕夫世俗。是非公之聚族于此者,曷克臻此哉?因而思:学问足以变化气质,诗书足以移易风俗。虽曰山灵水秀,之间贤人辈出,苟非有督率如公者!人谓地之灵,而人则杰!” 从此, “西雅里”之美称替代了“西野田”之俗号。后世者考邑庠入太学人才济济。读书明志,耕耘致富。时光荏苒,岁月逝至“长毛世界”前,[太平天国(1851年-1864)农民起义军,因均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故太平军被称作“长毛”],嘉梅、嘉极兄弟俩发奋读书,屡试不中,只能边读边耕,常思得中高官,光宗耀祖。有一天,三更时辰梦临黄鼠坟 [黄鼠坟是望褚坟的民间讹传。唐名相褚遂良,字登善(595-658)。祖籍河南。西晋末年,其先祖褚契徙迁曲阿,落户导墅里庄东褚村。官拜中书令封河南郡公,后进拜尚书右仆射。武则天立皇后,贬褚遂良为谭州都督。不久,又贬为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褚遂良于658年忧愤中病死爱州,享年63岁,就地埋葬。唐懿宗咸通年间,褚之后代才奉诏将灵柩运回丹阳,移厝家乡高汶塘,即东褚村村东石马坟。因有望褚桥之名,故村民习惯称望褚坟],托兆得宝,然家产万贯,富饶盛极(据老人讲,先祖梦得金砖16块黑漆涂面,当磨刀砖使,用后漆除闪亮,不知是宝,正好有一乞妇乞讨至此,一看便知是金砖,遂留用乞妇。这是传说,不可信,带有迷信神奇色彩)。致富后购置房产,嘉极公在村左建造坐北朝南排柱斗栱木结构前后二进挺屋三间,嘉梅公在村右建造同向同结构前后二进挺屋六间,梁柱雕龙附凤,后排檐下走廊排门排窗(称户牖),天井相距约4~5米,两幢房屋间隔3米为弄堂,9间挺屋存世至“文化大革命”。遗憾的是老房雕刻图案在“文革”中当作“四旧”产物铲除,翻建新房时古宅也被全部拆除。实谓可惜,若排柱、斗栱、户牖式木结构古宅今还存世,可作文化遗产申报文物保护单位。
       西雅里村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全村也只有葛、殷两姓,正所谓“人杰地灵,睦邻情亲,民风淳朴,世代友处。”该村现有殷氏人口200余人。
四、皇甫庄:沾荫同宗先祖灵慧

       《丹阳村村记忆》记载:“唐朝天宝年间,获进士第一名的皇甫冉和兄弟皇甫曾居住此地,故得名皇甫庄村。”《丹阳县志.卷之四》载:“皇甫桥,在县东南四十里,因皇甫兄弟居此得名。”皇甫氏出自子姓(皇甫氏源流有一支出自姬姓,但子姓皇甫氏与姬姓皇甫氏且不与合谱),宋国国君宋戴公之后裔。西周后期,宋国国君宋戴公有个裔孙叫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的孙子南雍陲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西汉中期,后裔名叫皇父鸾,改姓氏中“父”字为“甫”字(古代两字同音通用),称皇甫氏,后世代相传。皇甫冉(公元717—770),字茂正,年少好学,10岁能诗。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进士,对策第一。授职无锡尉,历右金吾卫兵曹参军、右补阙,以病乞归乡里。卒祀乡贤,《丹阳县志.书籍》载:“皇甫冉著《茂正诗集三卷》。”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作“天机独得,远出情外。”皇甫曾(公元?—785年),字孝常,唐天宝十二年进士及第。官历监察御史,贬迁舒州司马、阳翟县令。大历中与兄皇甫冉倶以诗而知名。《丹阳县志.书籍》载:“皇甫曾著《孝常诗集二卷》。”世人评其诗作“体制清洁。”皇甫氏先世居甘肃泾州,曾祖父皇甫敬德(唐擢进士第,历任州刺史)移居丹阳里庄,四世聚居,筑室造园,村民取庄园名为“皇甫庄”。
       时至清康熙末年(1662—1722),南渡殷氏秉常公二十一世裔孙世琦公(生殁未详),亦耕亦读,勤奋攻学,科举试考屡屡难中。一次与学友游学途中路过皇甫庄,因思慕皇甫氏世代才学,当天留宿村庄。当看到历史悠久的皇甫桥)(相传为唐代所建,因皇甫兄弟居住此地而得名,桥型为石梁结构,桥宽1.8米,跨度15米,属砂条石平板桥)横架在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丁义河上(丁义河,相传为三国时孙权称帝时开挖。民间也曾流传汉时丁令威修道成仙后,为排除水患、造福一方,用银簪划河一条。百姓为感谢他的义举和恩德,故将此河取名为丁义河),百感交加,思绪万千,久慕先贤才学热度再次显现,假借同宗先贤才学灵慧,荫佑子子孙孙学业有成,心中油然徙居之意。由父亲国玺公(字玉之)鼎力支持,遂从西雅里迁至皇甫庄定居。自世琦公徙居后,安居乐业,家学风盛,人丁兴旺,贤才辈出,移风易俗,路不拾遗,贤美梓里传颂,他姓乡民效想与殷氏睦亲相处,纷纷迁居皇甫庄。据统计,现皇甫庄全村有十八个姓氏,总人口有500余人,其中殷姓人口占到一半以上。
       云阳殷氏历经700年的沧桑风雨,遗闻轶事很多,难能一一叙述,旨在抛砖引玉使族人联谊和族、激发宗亲爱国爱家爱族人的情怀,提高睦族意识,倡导奉献精神,弘扬先祖德贤,传递正能量,同心协力,风雨同舟,为研究、挖掘和传承殷商文化,为重振名门雄风、再传望族家声,为文化兴族、共筑时代梦而作出贡献!

2014年岁次甲午孟秋初稿
2016年岁次丙申季秋再稿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