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慎终追远 传承孝道文化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12-19  点击:1590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五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许多人情礼俗,其中以婚丧之礼最为人们所关注。我们炎黄子孙特别注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扫墓祭祖、告慰亡灵、传承孝道、慎终追远。据记载:民俗礼仪早在公元前殷商朝时期就初成雏形,秦、汉时期日趋注重,至唐、宋、元、明、清更为盛行。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这些礼仪已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并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且世代相传,影响深远。我国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冬至佳节将至,浅谈丧之礼俗。
       一、治丧:人,生老病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自然规律,我国有“事死如生”的传统,也就是说,人死后把丧事操办得“阔气”一点,是生者对死者最大的“孝”。丧葬仪式既是对死者的悼念,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也是一个人人生中享有的最后一个仪式,人们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大事,所以普遍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形成一种殡葬文化。丧葬礼仪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表示对死者的沉痛悼念;二是怀念死者生前的功德;三是利用宗教仪式超度亡灵,使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四是通过热闹的仪式,来寄托对死者敬奉孝道的升华。在丧礼的过程中有许多规矩:亲人要为临终的人送终,向亲朋好友及邻居报告丧事消息;为死者用香汤抹去其身上的脏物,换上寿衣、寿裤、寿鞋,然后将遗体移至大厅,摆设灵堂;次日,邀请亲朋好友举行隆重的入殓仪式;三遭或五遭,举行出殡大礼。
       1、灵堂:古时候,人们相信灵魂不死,认为死亡仅仅是灵魂摆脱了肉体的束缚,必须使灵魂有一个安顿之处,演变到后来出现了灵堂。人死后,丧家在家门口搭建灵棚,在厅堂内设灵堂,使死者灵魂有安息之处,也是亲友吊唁死者的场所。灵堂一般布置在灵堂上方高挂逝者遗像,下书斗大的“奠”或“悼”字,左右两边高挂挽联,用以概括一生的主要功绩或经历;灵堂前设供桌上摆祭物,两旁香烛高烧;灵柩置于供桌后;灵堂的供桌上燃有一盏油灯,名为“长明灯”。
       2、讣告:写明亡者的姓名、身份、因何原因在何地何时逝世,终年岁数;写明成服、悼念、祭奠和归山安厝的时间;写明亡者后裔姓名;头尾“告”字不能重复,防止被人误解。
       3、入殓:由“八仙”将遗体移入棺木,盖上被盖,右手放鞭子,左手放馒头,棺内放置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心爱之物,并撒一些五谷和纸钱等;最后,家人、亲友齐聚,向死者告别,然后盖棺楔钉。
       4、出殡:出葬前用宗教仪式超度亡灵,祈祷死者的灵魂安息。宗教仪式结束后,先儿孙后亲朋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由“八仙”主持起抬棺材移至门外,罩上“香亭材罩”,孝子孝孙们穿戴白衣、白帽、白鞋,系草绳,持孝杖棍,跪在棺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接着是丢引路钱的、持旌旗的、抱灵牌的、花圈、祭轴、乐队、灵柩、送葬的亲朋、子孙,行至村外道路路口处“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孝孙扶柩至坟前,把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参加筑坟,然后回头,哭泣的人不再哭泣,大人速拉着孩童返舍,不许往回看,到家脱掉孝服。
       5、守孝烧七:孝子孝女在家守孝,每过七天烧一次七(约等于家祭),并哭泣祀祷,过七七时,孝子脱孝(也有的丧家过五七时脱孝),服孝结束。
       二、墓碑:为纪念逝者,后人在其坟前竖立一块石碑,从古至今相沿成俗。一般分为繁简两类:一类是概述亡者姓名、家世、功绩、著作、子孙、生殁和立碑年月日,文体精悍,匠心独具,谓之“墓志铭”,也有的则用对联形式高度概括;另一类是较为简单,仅写姓名、子孙、和立碑年月,现时此类较多,称为“墓碑”。
       但是,树立墓碑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要遵循规范。墓碑正中亡者姓名一行字要有规范,要合黄道,六个字称小黄道,十一个字、十三个字和十六个字称大黄道,许多古墓、古庙的墓碑和牌位均按此规范行之,乃千古流传。例:“X公XX之墓”、“显考X公XX老大人之墓”、“故显考X公讳XX老大人之墓”、“故显考X公讳XX字XX老大人之墓”(此例为男性立碑格式)。二是无论男女都要上碑。过去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妇女的名字不能刻在碑上,现革除旧礼教,凡儿媳、女儿、孙女均可上碑。过去母亲故世仅写姓氏,不称名字,现体现时代特征,姓和名都可写上。三是注意“显考妣和先考妣”的写法。据《考工记》解释:“考,成也;妣,媲也。”具体地说,就是父亲完成了自己的功业,把儿女养育成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安心了。母亲相夫教子,以德仪影响和教育子女,对家庭亦有很大的贡献,其德仪与父亲的功业是可以媲美。“考妣”是对已故父母的敬谓,也是普通老百姓通“谥”。“显”也是一种“谥”词,是溢美的颂词。古人讲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普通父母对国家谈不上立功,不可能有什么著作,立言就更谈不上。于是人们从“德”上做文章,“显考、显妣”就是说已故父母德行昭著,名声远播,是对已故父母的美称。据《辞海》称,属远祖亦称先考先妣,先考先妣辈份称谓不够确切,墓碑乃是千古之念,因此,在已故父母的墓碑上不能使用“先考”“先妣”称谓,最好统一称谓“先考”“先妣”,祖父祖母称“显祖考、显祖妣”,曾祖父母称“显曾祖考、显曾祖妣”,或用第几世祖称谓。四是因繁制宜,妥善处理。有人要求既要体现学名,又要体现本族的排行名,又要落黄道,建议写“故显考X公讳XX字XX老大人之墓”或写“故显考X公讳XX号XX老大人之墓”字样,“讳”字是对亡者的尊称。
       三、家祭:百善孝为先,祭祀是孝道文化的组成部分。朱柏庐《治家格言》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在古代,有官爵者才能建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乡间风俗,普通平民一般举行家祭,每年的冬至、除夕、忌日、清明、中元节等日期,祭祀已逝三代祖宗(即祭父、祖父、曾祖父辈三代;祭桌序昭穆,正座为曾祖辈、左座为祖父辈、右座为父辈),设香案,摆供品,全家老少态度极其虔诚、恭敬行跪拜礼,礼毕,焚纸钱,让祖先的灵魂在阴间享用,遥祭祖先,寄托感念。
       四、扫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祭祀节日,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冬至后的第108天),人们为已故亲人扫墓、告慰亡灵,尽显孝道。携家带口全体出动,铲除坟上的杂草,培添新土,整修坟墓,供奉贡果酒食祭品,点燃香烛,焚烧纸钱,行跪磕礼,“思时之敬”,寄托哀思。在墓地祭祀,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祈求后代子孙兴旺发达,枝繁叶茂。有诗为证:树有根兮水有源,清明扫墓祀祖先,虔诚返本追宗德,奉行孝道是祖训。
       曾子曰: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虔诚地祭祀和追念远代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子孙,社会风气就能淳厚朴实。在儒家观念里,祭祀之礼摆在了高度重视的位置,不单是祭祀亡灵,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形式,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及祖先尽孝的情感,追忆感怀,抚慰在世者,凝聚人心,倡导孝道,增加自豪感和凝聚力,是直接的将思想意识化为行动,心诚意备,对社会道德建设起到重要作用。祭祀是殷商文化的组成部分,殷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核心。因此,我们殷商后裔要尽责尽力为文化血脉而奉献去奋斗。特别是在道德底线缺失和文化断层现象(如有的子孙不知祖父、曾祖父的名讳)较为严重的当今社会,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及孝道文化犹为重要,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复兴民族的精神灵魂,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革除带有迷信色彩的礼俗,使丧葬和祭祀礼仪这一传统文化朝着积极、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殷生良
2016年岁次丙申仲冬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