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该“意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纲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现实社会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甚至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出现了道德底线缺失和文化断层的现象,这都迫切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增强顶层设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走上积极健康、规范有序的轨道,在全社会形成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
感恩和孝道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奉行孝道是懂得感恩之根本,是中国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子孙应尽的义务。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延展攀高的多元文化体系。人间有三大真情:亲情、友情、爱情,如今亲情缺认、友情缺位、爱情缺真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亲情方面出现的“六亲不认”的不孝与不感恩现象导致的问题已构成社会问题,影响了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建设的进程与质量。感恩和孝道也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精神体现,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给予我国孝道文化以科学和现代的诠释,对当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传说远古时代有个君主叫舜,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年幼丧母,父亲是瞎子,后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一子叫象。后母经常虐待舜,父亲受后母的影响也讨厌舜,准备杀死舜,每当父母发狠心要杀时,舜只好逃跑;可当父母生病需要有人照顾时,舜又回到他们身边,尽力服侍父母,还处处让着弟弟。舜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当在历山农耕时,竟有大象跑来帮他犁田、小鸟飞来替他播种。后来尧帝发现并提拔了舜,让舜协助自己管理国家大事,舜在尧手下干了28年,做过各种各样的官,都很称职,最后尧把帝位传给了舜。尧选中舜为帝位继承人,就是因为舜不仅有才干,而且是个大孝子。可见,把孝亲敬老视为最崇高的美德,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是自远古就沿袭流传下来的,并时代相袭、贯穿百代。到了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提出“三德”[至德(道)、敏德(行)、孝德]“三行”(学孝行,以亲父母;学友行,以尊贤良;学顺行,以事师长),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孔子继承了殷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创立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作为道德的根本,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孔子思想,以“人性善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朱熹是汉后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并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8—15岁)、大学(16岁以后)两个阶段,无论小学大学,都以“明人伦”为目的,主张小学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遵守“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大学要“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一步提出“道德革命”、“家庭革命”口号,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道德规范,重新赋予其民主主义的新内容。
综上可见,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在整个封建社会时代,《孝经》是每朝每代规定的必修教材,开科取士的考评依据,小孩子从入学起便从童蒙教材《三字经》、《弟子规》中诵读“首孝悌,次见闻”。此外,法律还严惩不贷不孝之人,隋唐后的刑律皆将“不孝”列入等同谋反不予宽赦的“十大恶”之中,杀父母者历代皆凌迟处死;明律中,凡不顺从父母致使父母生气的事皆视为忤逆,可告于官,要打板子直至判刑;宗族谱牒中的家规、家训都有“敦孝悌”、“孝父母”、“敬长上”、“崇教养”等字节记载;民间流传的“打爹骂娘,天打雷劈”表明不孝者皆为世人所不齿,天地所不容。“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讲明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孝道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力量。孝,狭义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感恩,狭义说就是感激父母,广义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所有帮过自己的人。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本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属于魂,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属于形;孝与感恩是思想,是态度,是文化,是行为,是素养,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几千年前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国孝道文化。
儒家提倡的孝道文化,其内涵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来理解:
敬养父母。敬养父母双亲是人类的天性,孔子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为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这是人类一种天性。又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种表现:在日常起居生活中以最诚敬的心情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父母生病时以最忧虑的心情照料父母,父母去世时以最哀痛的心情来料理后事,举行祭祀时以最严肃的态度来追思父母,做到这五方面才能称得上是侍奉双亲的孝子、才能真正体现孝亲的圣洁本性。
生育后代。人类生命是一个链条,民族兴衰关键在后代,生育后代既是生命延续与民族繁衍的需要,也是承继孝道文化的责任与义务。生育后代,提高后代的质量,绝不是个人一家的行为,而是培养社会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强我壮我中华民族的需要。
推恩及人。孝道分养亲、敬亲、尊亲三个层次外,还强调推恩。孟子曰:“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思就是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当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把孝亲敬老的美德推广到同学、师长及社会每个成员,既尊敬热爱自己的父母长辈,也兼及他人的父母长辈,使全社会人与人之间都能够互尊互爱,和谐相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共和国的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社会福利事业中,建立、健全和壮大社会主义的敬老养老事业体制,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
忠孝两全。孝忠相通,孝始忠结。子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曾子曰:“孝子善事君。”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为对国家的忠心,把对家的责任感转移对国家的责任感,这是儒家孝道观的一大特点。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尽孝与尽忠是相辅相成的,孝与忠有着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的“两位一体”,小家与大家本质相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将孝道文化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广大青少年应具备的孝与感恩的崇高品德,是传统美德现代化的需要。
缅怀先祖。就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意为始终不忘思念先祖,继承遗志,将他们的功德和修养发扬光大。父母在,能够一直孝敬,父母死,则慎行其身,不给父母带来恶名;同时,既善自珍摄,保全自己,又能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英名,这都是始终在尽孝道。人死坟头有人填土、忌日及传统节日有人祭奠,是生者对死者寄托哀思与缅怀,也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内涵与礼数。对革命先烈和逝去的亲人,慎终追远,缅怀思念,这是中国孝道文化代代相袭、辈辈相传的伟大特色和伟大内涵,是中国人一种永恒的孝道和仁爱的体现。
总之,儒家历来视孝与感恩视为人伦之公理,将它作为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并把孝与感恩和忠君、爱国相联系,以孝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使孝与感恩这种调节亲子关系的道德规范扩展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
加强感恩教育,传承孝道文化。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责任,是做人的修养与觉悟。俗话说“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开展感恩家风教育是对孝道文化最好的继承,感恩是人类社会最朴实的情感表达,是社会道德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知父母恩是尊敬父母的前提,提倡诵读《论语》、《孝经》、《礼记》、《弟子规》等经典,使人们、特别是使未成年人从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思想养分,懂得孝敬和感恩父母。开展丰富多彩的孝与感恩的教育活动,如给母亲梳头,给父母洗脚,到敬老院认亲,给孤寡老人送温暖,为自己父母过生日,让学生孩子到社会上开展调查总结孝敬父母和不孝敬父母的典型等等,通过系列活动让年轻人懂感恩、会感恩、乐感恩,营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良好环境,孝与感恩文化建设齐抓共管,理直气壮的宣传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使知恩、感恩、报恩形成社会主体、主流,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文化自信的春天即将到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一定更深入人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殷生良
2017年岁次丁酉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