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迁润初祖殷封考略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04-17  点击:2089

殷明良  殷耀祖

     镇江姓氏有1072个,绝大部分是由外地迁徙而来,殷姓就是由外地迁来较早的一个姓氏。根据史料记载,最早迁徙来的是东汉谏议大夫殷封。现索集宗谱有关记载,就殷封南渡、隐居活动和墓葬所在地考略如下:

一、约公元167年殷封南渡迁润

据唐代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以下简称”冯文”)载:“追惟我氏之权舆,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出冀州刺史,避党锢,弃官挈家属南渡江,栖于曲阿。”说明殷封其人在东汉桓、灵二帝间(约公元167年前后)为谏议大夫,在出任冀州刺史(掌管州府民政和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时,为避免“党锢之祸”(朝廷内部官僚士大夫、太学生与宦官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被捕者都会遭受免官禁锢),弃官携家眷南渡过江,栖于曲阿(今丹阳)。

明户部尚书殷正茂(号石汀)经考证后,多次在论述中提及殷封为润之初祖,在《殷氏本源考》中,特引冯文“其家世于庙碑曰:侑 之先(殷侑为唐代刑部尚书,卒赠司空),陈人二十一代祖名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出为冀州刺史,避党锢,弃官挈家属南渡,栖于曲阿,迈德流芳,或隐或显,粲于家

牒,播于人闻。”在《石汀公致润族书》中称“卒得唐冯宿所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然后恍然悟,迁润之祖自我谏议大夫封公始,则其来久矣”。在《题冯懿公宿润州殷氏庙碑后》一文中,阅后赞其“读之知祖宗陈润之来历,去胸次生平之积疑,赖公有斯文也”。在《本源考》中又云:“读唐

润州殷司空侑家庙碑,其世序自东汉谏议大夫名封者由陈迁润,为始迁之祖,至司空已二十一世,乃知史载诸殷皆润之产。书地望故曰陈人,于是润所从出之流派始明矣。”在《议建祠修谱书》一文中,又指出“江左之族,凡自东汉以至宋、元为殷姓者,虽未必其皆为秉常公之子孙,而为谏议公之子孙则无疑矣。”都确定殷封为迁润之祖,江南殷氏都为殷封后裔无疑。在秉常公墓碑碑文中开头就是“东汉谏议大夫殷讳封公后也。”

二、隐居期间曾为孙钟题撰赞言

      丹阳访仙《册塘孙氏宗谱.衣冠图》中(南京市江宁区'中华孙氏宗亲会'藏谱,全谱共17卷(册),为孤本,卷三)载:'公讳钟,字振扬,耽公长子也,赞曰:'躬耕乐道,孝感仙真,祥开白鹤,惠尔云礽。'谏议大夫殷封拜题。'此为殷封隐居曲阿时,在当地民间参与社会活动的有力见证。

      孙钟系三国·吴大帝孙权之祖父,原籍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东汉末年因黄巾起义,社会动荡,遂迁居曲阿,曾种瓜于白鹤山下(今丹阳司徒镇),卒后亦葬于白鹤山麓。生三子,长子孙坚为东汉末著名将领。孙坚长子孙策继承父业,招贤纳士,称雄江东,占有吴郡、会稽等六郡。后不幸遇刺身亡,追封为桓王。孙坚次子孙权,拓展父兄基业,建立吴国,定都京口(镇江),史称吴大帝。由此背景殷封为其题撰赞言,还书以原官职姓名,是在情理之中。

三、“东汉世家”成为润系殷氏“根”之象征

      迁润初祖经多代繁衍,子孙绵绵,屡有外迁。明万历四年(1576)正茂公来润展墓时,并“通谱牒、赠匾额,宗谊益笃。”在《致润族书》中记载“谨具二册(歙谱通论),并系图谱一,‘东汉世家’匾额一,以公润族。”这是殷正茂通过详考后确认江南殷氏为殷封后裔,不仅可联宗修谱,而且赠“东汉世家”匾额一方(文革中被毁),此后,不仅秉常公墓碑在迁葬重勒时在碑眉刻有“东汉世家”,润族各派建祠都以“东汉世家”为堂匾,连春联和大红灯笼上都贴有“东汉世家”,形成润族殷氏之传统特色。

      近年随着殷商文化的研究交流,《南昌虎山殷氏宗谱》(彝伦堂)载有:“祖自(江苏)丹徒来”。始祖为殷钟萃(558-621),于隋大业年间(605-616)出任豫章(今南昌)内史,任职满后,因工作需要未回丹徒,遂居虎山。谱载:“豫章內史秩满当迁时,寇盗未平,欲归丹徒不果,乃于虎山筑地以居,乐其山水之胜曰:‘此可以终吾身也’遂决意于兹,子孙因世家焉。”2012年,该族重建虎山殷氏宗祠,并邀润族参加庆典活动。为不忘故地,宗祠门楼楹联中有“东汉世家”,全联为:

      商汤传商笈,东汉世家,巨川可作舟楫;

      虎山添虎威,西晋望族,大旱能为霖雨。

      2016年12月,江苏宿迁殷氏(黄墟派分支)族人雪源宗亲(苏殷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为其父柳树老先生举办九十寿庆,并邀请黄墟族人代表耀飞等参加贺寿,在互赠礼品中,雪源特赠“东汉世家”精刻印玺。这都说明润族外迁殷氏都不忘初心,传承根脉,保持着传统的宗族理念。

四、卒后葬丹阳埤城经山泉水湾—雀梅墩

      据考古学者研究,古代宁镇丘陵地区都为土墩墓的葬俗,“一个大土墩就是一个家族墓”。人们对一座大土墩既敬畏,又感到神圣,一些临近土墩墓的村庄,久而久之就干脆命名为某某墩村。丹阳埤城境内的雀梅墩,历为我殷氏家族的土墩墓群,其南临近的自然村就称雀梅墩村。原隶属埤城镇东白龙村委会辖治,现划隶丹北镇埤城西丰行政村。雀梅墩因旧时遍植梅花,梅园中常有喜鹊群栖,满园喜鹊登梅,原名“鹊梅墩”,后为书写方便,以谐音为“雀梅墩”。

     南渡迁润初祖殷封之墓,根据民间传说和宗谱有关记载墓址在雀梅墩。

     (一)雀梅墩周围环境在民间长期视为风水宝地。该村南是经山山脉,常年山涧泉水潺潺,称经山泉水湾,西有上湾山和樱桃湾山,峰峦连绵起伏,漫山林木层叠,全村山岗环绕,风气汇聚。谱载“松山郁郁,重岗累累如贯珠,龙虎二山曲曲环拱,又如凤舞鸾翔。”在民间视为风水宝地,先祖辟为土葬墓群,为子孙发祥是一理想之地。自秉常公墓址迁葬雀梅墩后,墓区一直有专人护理,直至解放以后。最后一位护墓人敖德公裔孙云鹏、云飞先生就出生于此,其回忆“雀梅墩原小祠堂敞厅上,高悬匾额‘东汉世家’,四个字苍劲雄浑,出生于其地的我,少年时代曾多次见过,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从小就反复踏遍山间草地,大坟山连着小坟山,(殷氏)坟墓、石碑多多皆是,记忆犹新”。(殷云飞:“浅议杰出殷氏文化传承宗师殷公正茂”第一页和第四页。2009年)

     (二)诸多苏南《殷氏宗谱》都载封公墓在雀梅墩

      麒麟、黄墟《殷氏家乘》、《润东顺江洲中和圩殷氏族谱》等明确记载“东汉谏议大夫封公茔建经山泉水湾(上海民栋先生亲临上海图书馆查阅)”。《殷氏本源考》中载:“谏议公为润之初祖,······自汉末以来,葬于曲阿诸山之间者,莫可数计。”在《石汀公议修谱书》一文中亦载:“吾殷氏自汉末葬于曲阿,其邱垅虽迷失已久,然千有余年,世家大臣之邱垅,虽仪观荡然,必有土人、故老、遗族能记忆其一二者,好为精心悉意访之”。此外,殷正茂多次来润与黄墟乡贤殷士望等族谊甚笃,往还无间,合商“改迁祖墓于泉水湾,参订谱牒于黄墟里”。1592年,因洪水再次啮墓,多地族人共议“秉常公墓非迁不可,且必迁经山泉水湾,以一劳永逸。”都说明祖墓皆在雀梅墩。

     (三)徽歙上里分二十二世祖殷士和于清光绪二年清明节去墓地祭扫,认为封墓贴近秉常公墓址。在《黄墟殷氏家乘·礼堂自序》一文中载:“幸始祖封墓密迩瞻依願遂,届祭期与华墅、麒麟、黄墟诸伯叔、兄弟、子姪敦叙族谊,脉络相连。”说明在1876年殷封墓址尚存,而且贴近秉常公墓地。同谱“上里分礼堂附载记”(1885年五月黄墟阖族公述)中亦记载:“每届清明,(上里分族人)拜瞻始祖封墓,必诚敬率子而来,与三族诸父老敦叙族谊,用笃宗盟。”同样说明黄墟全族也认为上里族人殷士和在每年清明都很诚敬地带领子孙前来殷封墓地拜谒。

     (四)新立“东汉南渡殷氏迁润初祖封公墓址”碑石于雀梅墩。2012年初,在整修秉常公墓地同时,敖德公裔孙依据宗谱资料和历来族内传说,特勒“东汉南渡殷氏迁润初祖封公墓址”碑于雀梅墩。碑文为:

     东汉桓、灵二帝间(公元167年前后)谏议大夫殷封,字建之,出冀州刺史,为避党锢之祸,弃官携家眷自河南陈州迁至润之曲阿(今丹阳),为东汉南渡殷氏迁润初祖。诸多殷谱记载:"其祖墓皆在丹阳"。"则家润之岁历为多其坟墓,自汉末以来,葬于曲阿诸山之间者,莫可数计"。"东汉谏议大夫封公茔建经山泉山湾",即鹊(雀)梅墩。墩体自古流传,为当地惯用村名。座落村之东北,依山用土堆叠而成,前有水塘系取土所致。秩公墓取";右山"而葬,主因左有封公墓在,地称"大坟山"。经现代卫星遥感技术测定与文物部门实地考察,符合土墩墓葬文物的历史特征,确认为古代土墩墓。该地历史又别无他姓墓。为此,可认此地为封公之墓址。新中成立后,虽土地制度几经变革,山田改造,水土流失,但墩体基本存在。特立碑为志。

南渡殷氏祖茔护墓人敖德公裔孙二〇一二年 清明 

     综上所述,从同一处河南陈郡原祖籍地、同一系陈郡长平殷氏、同样是避祸南渡、迁润时间为最早等主要因素可归纳:
     1、殷封为迁润初祖,也是“东汉世家”匾额之缘由。
     2、“东汉世家”为润系殷族发祥地、望出地之根脉象征。
     3、东汉以后江南之殷多自润州,为殷封后裔。
     4、殷封在隐居期间,仍在民间适当参加社会活动。
     5、殷封卒后葬在雀梅墩。
     我殷氏宗族,幸在族谱中记载有关殷封的资料,而且实地又有土墩墓葬,对拓展殷商文化研究,开展宗亲联谊和宗谱对接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有谱可阅,有地可证,有亲可认,有墓可谒,有祠可祭。从而更加提高了宗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为共圆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尾语:本文完稿后,承相关宗亲帮助审稿,进行补充修正,深表感谢。现发表旨在共同探讨,和宗睦族。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赐正,期臻完善。
2017.3.1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