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是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避讳在君主专制社会里是相当重视的一件事,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通常是指在写文章或说话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讲出,甚至连同音的字也不能提到。皇帝的名人人要避、尊长的名子弟要避、上司的名下属要避,朋友之间交往也得留意,并且还需了解对方祖宗三代的讳,免得触犯而引起不快。“避讳”该词语在《淮南子》《颜氏家训》《公羊传》等古籍中都有记载,规定“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皇帝和孔子之名全国共避之,谓之国讳,长上之名全家共避之,谓之家讳。这种风气始于周朝,行于秦汉,滥于魏晋,盛于隋唐,严于赵宋,清朝更苛厉,直到民国改元,才废此恶例。所以,在那个年代,一个人从家庭到社会,单是要记住各方面应避的讳已是一件够麻烦的事,因此也产生了不少趣事,足以令人啼笑皆非。
帝王讳。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讳进行避讳,称“国讳”或“公讳”。秦始皇的父亲名叫“子楚”,为避“楚”字,于是把“楚地”改名为“荆地”;在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时期,为避讳“秀”字,秀才被改为茂才;在清朝乾隆时期,为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乾隆曾下诏,门联不许贴有“五福临门”对联;东晋南渡殷氏先祖殷浩,字渊源,为避唐高祖李渊之讳,在《晋书》中被改为“深源”;赵宋初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之讳,南唐大司空殷崇义改姓名为“汤悦”,其弟殷崇礼改姓名为“汤净”;唐太宗名世民,为避讳,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观世音菩萨略称“观音”菩萨,民部改称“户部”。
长官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之名讳。宋朝有个州官叫田登,讳言“登”字,连同音也不许提,谁要是触犯必被重罚,所以一州人不敢触犯,把“灯”字也改写为“火”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日,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见者无不骇笑。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笑话。
圣贤讳。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北宋朝廷下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孔子名丘),一律都应读成“某”字,同时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读作“七”字,于是天下姓“丘”的都改姓“邱”了。但现在既有姓“邱”的,也有姓“丘”的,因为有的改回原姓了。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之讳,朝廷规定改“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
长辈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在《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后汉书》作者范晔的父亲叫“范泰”,为避父亲名讳,在《后汉书》里也都把与父相同的名字改了,如“郭泰”改为“郭太”,“郑泰”改为“郑太”;又如唐朝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一辈子写了近三千首的诗,却在诗中没有用过一个“闲”字,母亲名叫“海棠”,杜甫虽寓居海棠颇负盛名的四川多年,却从未写过海棠诗;又如苏轼的祖父名叫“序”,苏洵(苏轼父亲)碰到写“序”的地方改写成“引”字,苏轼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字代替;再有南宋有个叫钱良臣的一个儿子很聪明,每读经史见有“良臣”二字,就改读为“爹爹”,一天读《孟子》有“今之所谓良臣,占之所谓民贼也”之句,就改读道“今之所谓爹爹,占之所谓民贼也”,此句原意为尊敬,不料改读后变成了辱骂,实可笑话。
还有奇者,自改姓名而避他人之讳。北齐有个书生叫熊安生,去见和士开与徐之才,而和士开的父亲名“安”,徐之才的父亲名“雄”,他想自己姓名中“熊”字犯徐讳,“安”字又犯和讳,于是自称“触触生”。无独有偶,明末有个巡抚叫宋一鹤,去参见总督杨嗣昌,因避其杨父名“鹤”之讳,就在名帖上自写“宋一鸟”姓名。
但是,也有相反的趣事。宋时有个常州知府叫徐申,讳言其名。属下有个县令申报地方情况,一连三次报告未见批复,就亲自去见徐申。徐申非常恼怒,责问道:“你身为县令,难道不知道上司的姓名吗?”这县令不以为然,反大声说:“我申报的事府不理,便申监司,监司不理,便申户部,申台,申省,申来申去,非到申死不止!”徐申拿他没有办法,只好一笑了之。这倒颇似“强项令”之风。
更有奇者,古人为避讳禁杀猪狗。北宋崇宁年间,谏官范致虚谄媚徽宗皇帝说,圣上壬戌年出生,生肖属狗,世间不宜杀犬。昏庸皇帝听信馋言,竟下令天下严禁杀狗。无独有偶,明朝正德年间太师镇国公朱钧,曾下过一道禁止屠猪的禁令。朱钧生肖属猪,又因“朱”“猪”异字同音,权势显赫的朱钧为避自己的姓氏生肖之讳,严令地方不许买卖、宰杀生猪,有明知故犯者,全家发配边远地区充军,永远不得回归故乡。这些荒唐的笑料,令人匪夷。
另外,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的门阀制度,卵翼了不少士族集团,他们为标榜自己的身份特殊,还发展了一套繁琐的礼仪,在士族这班人面前,绝对禁止说他们祖辈任何一人的名字,连声音相同的字眼也不能用,否则,认为是有意侮慢,触犯忌讳。东晋时王忱去拜见太子洗马桓玄(桓温之子),桓玄设宴款待,王忱因刚吃过寒食散,忌饮冷酒,连呼左右温酒来,不意间触犯桓玄父亲桓温的名讳,桓玄感到莫大耻辱,又不敢得罪这位望族,竟在酒席上伤心得“呜咽流涕”。
以上所举,全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本无叙述价值,但了解了它,对阅读和研究古籍版本的史料,还是有所帮助,因为避讳具有很强的时限性,这也为对史料辨伪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避讳制度也理所当然地成了历史的陈迹,但它所体现的封建等级观念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它所代表的“人名合一”的迷信思想也仍有一定的市场,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文明是格格不入的。因此,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革故鼎新,适应新时代,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改之!
殷生良
2017年岁次丁酉季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