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谱牒文化探讨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8-07-25  点击:1063
      谱牒是随着家族制度而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书籍文献,科学地说,是一个家族历史和现状的记录,是中国人民尊重祖先的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可谓史界瑰宝。”谱牒具有记载乡村史、宗族史、家世史、名胜民俗等史料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特重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谱学成为地方官僚保护门阀的工具。关于中国谱牒的产生过程,一般认为,殷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形成于西周。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够维持和发展。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这就是谱牒。谱牒是有文字以来,始终伴随着家族组织的一种文献,是家族组织的构成条件之一。
      家谱是族人血缘关系的记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关于家庭起源、家族形成、民族融合及其繁衍生存、迁徙分布、发展兴衰的重要史籍,凝结着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传播及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各种内容,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家谱记载的内容又可反映当时的一些重要事件及经历,往往可补充史料的不足,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它对研究中国的人文发展,及其构成有着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
      今天,炎黄子孙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人华侨超过5500万。每年大批华人华侨不辞艰辛,来到中国祭祀祖先。中国人的这种寻根问祖情结,不能不说与延续数千年的家谱有关,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
      近数十年中,因族内人员迁移频繁,往往联络疏远。几十年家谱形成的记载,正处在青黄不接时期,一旦中断,则无法补救。续修和衔接即将中断的家谱,实为当代人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的大事。
      为什么要续修家谱?
      仰望星空,叩问大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被誉为“人生三大终极问题”,自古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的哲学家和宗教界,至今还有很多人在苦苦求索、百思不解。“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世界上唯一不靠宗教就能解决这三大终极问题的是中国的老百姓,只要拿一本简单的族谱就圆满地解释了这三个问题。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去脉,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书。从我们出生到懂事时,大人会反复告诉我们“记住,你姓什么,什么名字,你是哪里人......”,是的,当你姓了某个姓氏时,其实就已经知道了你的家族血缘关系了,通过这个姓氏还可以追溯根源。
      想要了解我是谁,只要用你的姓氏、你的名字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姓氏和名字是有来源的,是一个人特有的终身的符号,它有历史、血统、辈份、希望等多重含义,有了姓名,就知道你是谁,在整个家族脉络中处于什么位置。你可以没有社会地位,不能没有宗族席位;你可以没有世俗业绩,不能没有家庭功绩;你可以不为国家建功立业,不能不为殷氏抚儿育女!无论你在社会上披着如何光鲜的荣誉,世俗很快就会把你忘记;唯有宗谱永远守护着你的席位,哪怕千百年之后,仍有后裔的后裔景仰你的灵位!你是中华殷氏先祖的后代,同时你又是后裔之后裔的长辈!其次,想要知道我从哪里来,何不先了解自己的先祖、那些逝去的亲人?你的生命是祖宗给的!翻开族谱,你就可以发现你的父母,及父母的父母,沿着世系图,穿越时空,一个个往上找,最后可以查到最先的根源在哪。再次,想要知道我到哪里去,看看坟山图,就知道你死后的归宿,你的子孙会帮你找个牛眠佳城和贯气坟山,保佑子孙繁荣昌盛。每年的清明忌日,到坟前祭祀,把你和祖宗的精神价值世代传下去。“肉身可灭,精神不死,薪尽火传,光照万代。”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是同宗共祖,是亲戚,是同胞。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几千年来,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古人云:礼莫大于尊祖敬宗,典莫大于修续家谱。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治国理念,而人之本就是“名”。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从远古到今天,先祖的名字留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自有其核心的动力所在,同姓组成家族,不同家族组成国家,家族有不断繁衍的动力,国家有不断壮大的根源,中国文明的理论自信和历史自信就在这里。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约有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家谱是生存学的需要,是民族学的需要,是文明表达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它过去是,以后也必定是华夏民族的一个独特的文明符号,更是生存繁衍的一种哲学和战略利器。因此,人生顿悟:宗谱是宗族史册、人生足迹!宗谱是生命永存的血迹、灵魂永久的驻地!宗谱牵着生命的灵魂,在苍茫大地上追寻先祖的足迹!
      家谱包含有哪些内容?
      姓氏源流。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徙,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都有详细记载。从一姓到一国一家,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自己姓氏源流。
      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欧式、苏式、欧苏结合式、宝塔式和牒记式等基本的记述格式。
      家训。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守规,最为人们称道的名训有“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传。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艺文著述。“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宗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家谱图像。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辅,但一张好的图片也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记录、整体概念,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1、老照片;2、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4、故居/村庄图。
      家谱内容还包括谱序、谱例、谱论、恩荣录、像赞、传记、祠堂、五服图、族产、契约文约、坟茔、名迹录、任宦记、字辈排行、续后篇(余庆录)、纂修及捐资人名、领谱字号等。
      家谱有什么作用?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有了谱牒你就能够追根溯源。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到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对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一个人无论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着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亲情。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和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传承历史,问祖凭证。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编修家谱用字有什么要求?
      族谱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记述文字使用规则:
      名:宗谱中一般都有名(即谱名,宗谱的字辈通过谱名来体现)。现在修谱,一般不再搞谱名,名字即为谱名。旧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只呼其字而不叫其名,即所谓避讳,直呼其名是对人的不尊重。
      字:即平时称呼。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平时见面只呼其为孟德、玄德,而不叫其曹操、刘备,这就是叫避讳,表示尊重。
      号:号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旧谱中的号一般是年长者或有一定功名的人出于一种成就感,或出于某种因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所以不能把几岁孩子的小名称为号,那是对号的一种误解。
      说明:古人有姓、名、字、号,字通常由长辈来命名,男子可在成年后由父亲取字。今修谱时,如族内形成共识按字辈定新录入成员的谱名,拟将原名书为“一名××”或“字××”。同时,不能把旧谱中的名随意去掉,也不能把旧谱中名、字随意调换。如有曾用名,可用“又名××”加以弥补。
      配:宗谱中的配是男子结婚的专用词,配即元配。即对方为未婚,也称处子,书“配某地某姓某公女”。
      娶:娶则指对方为再婚女子,也称醮妇。书“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继配:或称继娶,指前任妻子已死亡或离异,又与后任妻子结婚。再配为处子则书“继配某地某姓某公女”;再配为醮妇则书“续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侧室:即妾,偏室,二房,偏房,小老婆。皇帝的侧室称妃,清朝王爷的侧室称侧福晋,民国达官贵人的侧室称姨太太。
      聘:聘指男子定亲,双方夫妻关系已经确立,但未完婚。旧社会对定亲非常重视,一旦定亲,女方即为夫家人。故有“未婚卒,葬某地”之记载。
      说明:在配和娶两字并用于一宗谱时,配和娶用词含义是有区别的,一字之差,意义不一样。所以不要随便把旧谱的配改为娶,个别宗谱只写娶而不写配,这种情况另当别论。另外,现在修谱,一般不写聘,而以结婚为准,年近五十未结婚者,可写“未娶”。
      适:该女子已出嫁结婚书“适”。
      字:旧时女子通常在出嫁前才由父母或婆家取字。该女子已定亲尚未出嫁曰“字”,与男方的“聘”相对应。
      未字:该女子尚未定亲曰“未字”。
      待字:该女子已介绍对象,但尚未举行定亲仪式曰“待字”。因称女子待嫁为“待字”。
      说明:宗谱中“适”为女子结婚的专用词,因此现在修谱,不要惟恐别人看不懂。就把适改成嫁,这就与历次修谱用词不一致,而且失去了“谱味”,故女儿出嫁仍写“适”为宜。
      出赘:指本姓男子招女婿出去,宗谱中书“出赘某地某姓”。
      入赘:指外姓男子招女婿进来。
      招赘:旧谱世系表均以男子为主体,本姓女子招女婿都以女婿挂线,故表述为“××赘婿,本姓×”。现时修谱,招女婿多数以本姓女子挂线,这里主语变成了女性,故应用“招赘”,也可用赘或招。
      孀赘:孀赘即丈夫死后,妻子再找一个男人上门,俗称“黄泥畔”。
  说明:认定是否招赘不是以女方住在娘家为准,而应以所生子女姓母姓为准;孀赘情况目前时而可见,但是我们在修谱时注意,入谱均以正式婚姻为准,如果找个老来伴,但未领结婚证,还是不录为好。
  出继:指本姓男子过继给外姓做继子,并改为外姓。此种情况,在世表中仍需要挂线,并注明出生年月,出继何地何姓,方便后人明了本源。
  继子:指外姓男子被本姓领养,并由外姓改为本姓。
  养子:俗称义子,也称螟蛉子,系收养而非亲生的儿子。
  出嗣:本宗族由多子方承嗣无子方。
  入嗣:本宗族无子方由多子方来承嗣,俗称顶嗣,也称嗣子。
  承祧:在家谱中将某甲之子给某乙一人当儿子,不再给甲当儿子。这种完全带子的关系叫承祧。
  兼祧:兼祧是以独子兼承叔(或伯)两房宗祀的特殊继承方式,又称“一子两后”或“两房共一子”。清乾隆朝起规定兼祧子可在两房各配一妻,二妻间非妻妾关系,而是妯娌关系。
  说明:旧时对继子入谱都有严格规定,一般都要得到宗族同意,并要交一定的田产或财产给本姓宗祠,有的把继子编入另谱。现在修谱时继子和亲生子都一视同仁,不再编入另谱,但为了区别亲生还是领养,仍写“继子”为宜。嗣即继承。旧时承嗣都有严格规定,一是必须得到宗族同意,二是在辈辈份上必须一致,三是亲疏上应该由近及远。承嗣的目的,主要是延续香火,同时也继承财产,故世表一般在入嗣方详述,在出嗣方略述。
  殇:7岁及其以前身亡书“早殇”。
  夭:8岁至15岁未成年而身亡称“早夭”。
  年:50岁以下去世,书“卒于某时,(得)年若干岁”。
  享:51岁至59岁去世,书“卒于某时,享年若干岁”。
      寿:60岁至79岁去世,书“卒于某时,享寿若干岁”。
      登:80岁及以上去世,书“卒于某时,寿登若干岁”。
  说明:古代对不同年龄人的死亡,用词有讲究,读其词即知年龄大概,宜慎用。另据有些古谱记载,作古之人书“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世之人书“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 。
      如何读懂家谱?
      家谱如何读,这是一个既朴实简单、又综合复杂的命题,既牵涉国学基础之功力,又反映人文理念之追求,更体现谱学理论之水准,故层次不同,读法不同,其欣赏视角及其效果同样迥然不同。读与思,知与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因此,并非有人一指点,就能完全解决读谱问题。
      首先要会看世系世表。这是最具大众性、通俗性基本要求,既能体现读谱的切入点,基本点,也能反映读谱的趣味性、条理性,更能欣赏家谱体例的独特性。
      以自家父祖为起点,纵向追溯,厘清始祖一条线。从朴素的家庭情感、氏族情感出发,家谱续修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断层,再来发现,阅读,乃至续修,大多作为谱盲的族人,以自身的家谱为起点,也就是以自家的世系世表开始读谱。首先找到自己父祖的世系世表,从目录中寻找本家属于何支何派或何房何分,父祖为本支的多少代,谱名及其字号等各是什么。如果他们的谱名、字号均不太熟悉,就必须从同代近房的世系或世表排查,最终才能水落石出。其次要懂得世系和世表的对应关系:世系为纲目,世表为人物信息的具体化表述;世系确定,脉络分明,世表解读,有血有肉。再次必须厘清世系世表“五世一图”版式结构。不管怎样,从自家的世系世表能向上追溯到本谱始迁祖,一线脉络分明,则可以说已大致会读家谱。
      以自家一线为起点,横向并线,汇聚同宗成一支。在以自家一线为脉络追溯始祖的前提下,可以本村现有族人为基础,按上述方法汇聚同宗成一支。这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由于村落人数的多少不同和各支(或派、或分、或房)的大小不同,有的同一个村有几支,有的几个村合并成为一支。二是注意“祖”和“宗”具有相对性:“世谱始祖”为祖,“远祖”为祖,“本谱始迁祖”也是祖,而“本支始迁祖”同样可以称祖;就相对而言,“本支始迁祖”则为“本谱始迁祖”的一个分支,即本谱始祖为“祖”,本支始祖为“宗”。三是要注意因有一迁再迁之情况,这就有“大宗”与“小宗”之差异,由于繁衍和迁徙的自然规律,造成支系结构的复杂性。四是要注意宗支命名的历史与现实情况。一般本支传代有五世以上,且历史上或现在有一定人口规模,才能独立称支,而刚迁入某地的单门独户就不能称为支。
      以一个宗支为基点,横向并支,综合各支为一族。一般族人无论是修谱前或修谱后能厘清一条线,关注一个支(或派,或分,或房)。一要厘清各支系的大小关系及其各分支始迁人物、迁入地点;二要全面把握旧谱世系世表编写体例,熟悉谱学理念;三要结合时代特征,看清其他谱牒世系世表编辑的差异及其特色亮点,以传承为主,以创新为辅,学习构思新谱家谱体例特色。
      综上所述,概括为世系为纲目,世表为血肉;世系图阅读纵向由点连成线,横向由线聚成支,由支汇成族;读谱人的情感不同,身份不同,水准不同,追求不同,其读谱效果显著不同。
      其次要熟悉人物传序,了解祠堂史、修谱史,掌握历史节点。在初步了解谱系概况后,再不妨阅览一下家族的文史资料,解读人物传序、祠堂记、谱序等内容。
      看各种人物传序,掌握宗族人物精英史。读本家世系世表的过程中,会看到本家直系先祖之精英人物,他们有的有传,有的有序,有的传序兼有。若有较好的国学基础,尽管是文言文、繁体字、无标点,也能对内容了如指掌;若国学基础稍差,能多读多揣摩,也能了解大概。有的家庭,其祖上精英人物可能有多个。就文体而言,不外乎传和序两大类,一般“传”是人物已故后在修谱时录入的史料记载,“序”是修谱时在世人物的事迹记载。无论传还是序,都是记述先人一生的突出事迹:或尊老爱幼,或夫妻和睦;或助人为乐,或排忧解难;或积极修谱,或倾情修祠;或热心公益,修桥铺路,或注重教育,教书育人。总之,一切为表现人物的闪光点,体现儒家文化理念,使后人读后觉得可敬可亲,视为楷模。人物传序,一般族人阅读稍有难度,应该通读多读,并且结合人物的支系、村落、世次阅读,找到对应的世表,理顺人物关系,把握历史脉络。
      看祠堂记及祠规,熟悉宗族祠堂修造史。祠堂类文章比自家世系世表和人物传序易找,阅读此类文章,可以了解祠堂建造和修缮的历史,了解建祠精英人物、祠堂管理要求及其理念,可以深入解读传统文化。把握修祠一条主线,熟知各个人物亮点,清晰宗祠各个层面。
      看历次修谱序跋,了解宗族编谱续修史。谱序是史学性、文学性、儒学性综合的产物,且有些谱序为书法体,故在家谱文史资料中难度最大,一般人不易解读,更是对读谱水准的考量。首先要了解本族的修谱历史,根据历次谱序理清历史线索;其次要了解各次修谱中的精英人物,尤其是主修,并与修谱名录、人物传序、世系世表综合起来分析解读;再次要了解参与谱事活动的社会名流,有哪些名人为本族宗谱作序,甚至有哪些名人为本族精英作传作序,更可以根据他人的族谱了解这些名人,拓宽自身的视野,将自己的谱事活动与社会横向结合起来;其四,从文学角度欣赏语言特色,结构层次,有语法、修辞、逻辑的感悟,有儒学理念的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交流,相互切磋,致力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谱学水准。
      当今正逢盛世,各地殷氏续修宗谱热潮如火如荼,鄙人罢驽,通过谱牒文化学习和工作实践,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粗浅见解能给殷氏宗亲在续修宗谱事务中有所启迪,或切磋探讨。

殷生良
2018年岁次戊戌孟夏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