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丹阳(曲阿)的特定地理位置,在东汉、六朝(魏,晋,南朝齐、梁、宋、陈)和两宋时期,与镇江(润州)、南京(金陵、建邺、建康)是南渡殷氏的主要栖息和活动地。在当今学习和研究家文化时,往往把丹阳与古代的丹阳郡混淆在一起,似乎丹阳就是丹阳郡,但实际的“丹阳”与“丹阳郡”地域区位完全是两个地方。为便于宗亲厘清“丹阳”与“丹阳郡”的关系,把丹阳和丹阳郡的建置作一介绍。
丹阳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时属朱方,建置始于战国时期,楚置云阳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改云阳邑置云阳县,不久又更名为曲阿县,是今江苏省地域内最早设置的15个县份之一。新莽始建国元年改曲阿县为凤美县。东汉初复名曲阿县。吴嘉禾三年(234)改曲阿县为云阳县。晋太康二年(281)复名曲阿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润州为丹阳郡;同年,曲阿县改为丹阳县,丹阳县隶属丹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丹阳郡又改为润州,丹阳县属润州。后经历朝,丹阳均属镇江(润州)。民国元年(1912)丹阳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丹阳全境解放,属镇江专区。1958年9月改镇江专区为常州专区,丹阳县属常州专区。1959年9月又改常州专区为镇江专区。1983年实行市管县后,丹阳县属镇江市。1987年12月,丹阳撤县设市,为丹阳市,仍属镇江市。
丹阳市地处太湖流域,位于江苏省南部,属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圈走廊和苏南经济板块,东邻常州市武进区、新北区,西与镇江市丹徒区、句容市相连,南与常州市金坛区接壤,北接镇江市丹徒区和镇江新区,并与扬中市隔江相望。全市总面积105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2万,常住人口96万,辖10个镇、1个街道、1个省级开发区和高新区,及练湖旅游度假区。丹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为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曾是南朝齐、梁两代开国皇帝的故里;是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沿海对外开放的城市;是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之一。
丹阳郡,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始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更秦鄣郡(秦初置会稽郡,后析置鄣郡)为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郡以境内丹阳侯国而名(丹阳县早在吴、楚相争时就是江南重镇),其管辖的地域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宣城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黄山市),江苏大茅山(南京市)及浙江天目山以西、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地区(杭州市、湖州市的全部或部分)。领宛陵县(安徽宣城)、秣陵县(南京)、胡孰县(南京)、江宁县(南京)、江乘县(南京市栖霞区一部分)、句容县、丹阳县(安徽当涂)、溧阳县、於潜县(今属浙江)、春谷县(安徽铜陵)、故鄣县(浙江安吉)、泾县(安徽)、石城县(安徽)、陵阳县(安徽青阳)、芜湖县、黝县(安徽)、宣城县(安徽)、歙县(安徽)等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初设刺史部十三州,丹阳郡属扬州。扬州治所在秣陵(南京江宁)。东汉因之。
三国初,郡治移至建业(南京)。建安十三年(208),首次分出新都郡(安徽黄山一带),郡治仍治宛陵(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郡治建邺(南京)。辖建邺县、秣陵县、江乘县、江宁县、丹杨县(安徽当涂)、永世县(属江苏溧阳)、溧阳县、湖熟县、句容县、于湖县(属安徽当涂)、芜湖县等地。丹阳郡是当时中国的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建都建康,改丹阳郡守为丹阳尹。南朝宋、齐、梁、陈因之。
隋开皇九年(589)灭陈,改丹阳尹为蒋州。大业三年(607)改蒋州复置丹阳郡。治江宁县,领江宁县、溧水县、当涂县等县。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以郡改扬州。从西汉至唐代,实行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时期,丹阳郡(丹阳尹)一直隶属扬州刺史部(按察使)。丹阳郡后在唐天宝年间(742—756)又存续了短暂的10多年(即润州改丹阳郡),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的丹阳郡,自此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综上所述,镇江(润州)所辖的丹阳县(曲阿),取“丹凤朝阳”之意,除在唐天宝年间属丹阳郡管辖外,其他的年代都与丹阳郡毫无联系;而历朝隶属丹阳郡管辖的丹阳县为今安徽省的当涂县(马鞍山丹阳镇一带),以境内“丹阳侯国”而名。因此,弄清了“丹阳县”和“丹阳郡”的历史沿革,就能在学习和研究家文化时,在地域名称上不犯错,为家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弘扬贡献力量。
殷生良
2018年岁次戊戍季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