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缅怀先祖功绩,感恩懿德福泽——谈学习殷商文化的一点体会

发布者:殷福春  发布时间:2018-12-29  点击:761
    自2009年以来的十年,是全国殷氏敬畏、感恩、缅怀、思孝我们共同的先祖、殷商王朝末代君主帝辛付诸行动的十年,也是学习殷商文化、了解殷商文化、研究殷商文化和传承殷商文化最广泛、最深入、最认真的十年,通过各种渠道不断的学习、领会和理解,充分认识到帝辛的伟大形象和一代帝王的丰功伟绩,是上古时代一个英武果断、不拘守常规、勇于革旧布新的帝王,为推进先进的中原文化向边远地区发展、奠定中国版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充分认识到殷商文化是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核心,是殷商后裔代代相传的姓氏文化、祖根文化和血脉文化;殷商文化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古代文明。
    作为殷商后裔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祖根文化传承下去,尽责尽力为血脉文化而不懈努力。2009年全国首次举办帝辛殉难3055周年祭奠活动;2014年第二次举办帝辛殉难3060周年全国更大规模的祭祀活动,成立了“朝歌淇县中华殷商传承文化研究会”,自此把祭祀帝辛的活动进入常态化。在这十年间,全国殷氏宗亲组织和殷氏亲人经常来到帝辛陵祭奠祖先;淇县殷氏宗亲会每年一祭,陵园一次又一次升起缕缕青烟,香火不断。在二〇一九年二月初五日(公元2019年3月11日)帝辛殉难3065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缅怀伟大的殷商列祖列宗功绩,感恩先祖的荫佑福泽。
    帝辛是殷商王朝末代君王,因牧野之战殷商贵族临阵倒戈而失国。《通志•以国为氏》记载:契始封于商,后世迁于亳,故京兆杜县有亳亭也。故司马迁曰“汤起亳”也,及有天下,始居宋地,复命以亳。蓋有溵水出阳城,故命以殷。然迁于嚣,迁于相,迁于耿,迁于朝歌,皆为之殷。周武王伐纣,灭之,封纣庶长微子于宋,以奉汤祀。其子孙不得封者,以国为氏。这段话意思是说,商氏族,契祖开始封于商丘,后世迁到亳。所以司马迁说:汤起于亳,在亳有了天下。开始居住在宋地,在亳接受天的命令建立国家,因为京城卫戌区杜县有亳亭,建都这个地方称亳,这里有溵水出阳城入颖水,所以定天下号为殷。然后迁到嚣(一作隞,今河南荥阳北),又迁到相(今安阳市西),又迁到耿(一作邢,今温县东),又迁到朝歌(今淇县),国号一直为殷。周代殷后,封帝辛的哥哥微子于宋,以奉殷祀。王族子孙没有被封者,以国为氏,始有殷氏。我们的理解:在帝辛失国以前,“殷”是殷朝的国号,“商”是我们子姓的族号。追本溯源,子姓殷商的始祖契,跟随大禹治水,因功被舜帝封在商,赐子姓。契的第七世孙王亥第一个找到牵牛鼻子的诀窍,驾车负重远行,一个部落到另一个部落做生意是破天荒的事,只有商部落的人开发了牛车,做到了这一点,等于垄断了交通运输,走的越远利润越高,于是商部落先富了起来。别的部落尚不会驯牛,贸易之人都来自商部落,商部落的人到哪做生意,那里的人就喊:“商人来了”。零星的小商小贩自古就有,第一位商业巨头到王亥才诞生。交易活动就是商业。王亥是中国第一位杰出的商人。后代商人称王亥为始祖。原来,不是因为做生意就叫商人,而是因为做生意的人是商族人,才把商族人叫商人。不会赶牛车的部落只能看着肥水外流,牛车给商族人带来滚滚财富,成为商族人的专利,商族人有功于华夏文明的开启和发展。
    汤是契的第十四世孙,灭夏后建立殷商王朝,一统天下,成为天下共主。王朝的基业,其实都是祖先和后人互相成就的,一言一蔽之,殷朝是商族人建立的王朝,所以后世称殷商王朝。殷商王朝失国以后,周朝恶谥帝辛为“纣”,恶称“殷纣王”、“商纣王”,给帝辛加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恶意抹杀殷帝辛的伟大历史功绩。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说:“以一个小邦国的姬周乘纣伐东夷重兵驻于东南方,商都空虚,灭了大邑商。本来是捡来个便宜,反而不分功过地给商纣王加上种种罪名,故周人骂商人似不太公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高徒子贡就说:“帝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孟子也说:“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风,流风善政,犹有存着……。”《春秋左传》中的叔向,栾书等名臣的言辞将帝辛的亡国原因主要归结于对东夷战争导致的国力和军力大损,并承认帝辛曾是一位如后世项羽、拿破仑一样百战百胜,一败而亡的悲剧霸主。叔向说:“桀克有緍以丧其国,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栾书说:“纣之百克而率无后”。可惜这些正义之声,往往都被历朝历代皆以帝辛为亡国暴君和昏君为代表的主流声音所淹没。而到了后世愈传愈广,有的说辞已经不顾人类的基本智商了。比如著名的酒池肉林——那样的酒还能喝?不会馊?那样的肉还能吃?不会臭?
    毕竟“商纣王”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后世君主以此警惕自身,后世臣子用以谏阻君王,至于历史真实的帝辛究竟如何,又有多少人在意呢?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慧眼独具,讲出帝辛本来面貌,还历史一个真实的帝辛。充分肯定了他为中华民族拓土开疆,将版图扩大到江淮地区,一直到渤海和东海之滨的伟大贡献。是毛主席给广大殷氏子孙正确对待帝辛先祖的底气。认识到帝辛先祖的崇高和伟大,帝辛先祖经营东南,百克东夷,将中原文明传播到东南沿海一带,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即使其他一切都不说,就令人们敬佩无比。而这方面恰恰被周史以来所抹杀。
    帝辛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是中华民族改革的第一人,周朝恶谥殷帝辛——殷纣王,并在周人的《尚书》中给殷帝辛加上六条罪状。第一条就是酗酒,有《微子》的“我用沈酗于酒”,“方兴沈酗于酒”。微子、箕子都喝酒,而且喝的酒不比帝辛少,怎么酗酒就成了帝辛一人的罪过。恩格斯曾高度评价古希腊罗马酿制葡萄酒,认为这是进步的表现。在中国古代主要酿制的是谷物酒,反映了生产力的进步和农业的发达,殷人饮酒就成为一种风尚,不仅贵族饮酒,一般平民也饮酒,周人从西方初入中原,其经济实力和农业生产远远落后于殷人,还没有足够的剩余粮食用来酿酒,因而严厉的禁酒并对殷人饮酒大肆攻击。
    再两条罪状就是:不用贵戚旧臣,登用小人。“不用贵戚旧臣”,说穿了就是不用微子、箕子、比干,比干是老死的,他们是反对派,千方百计给帝辛捣乱,在商王朝不是正能量,帝辛只好另选他人。登用小人就是指用费仲治政,其实费仲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绝非进谗言之徒,费仲鼓励农桑,推行牛耕与灌溉排水发展农桑业,百姓生活富裕,商朝的老百姓拥护帝辛。帝辛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从亡虏逃臣中提拔健步如飞、勇博熊虎的勇士飞廉、恶来为将,伐黎国、破苏国,大搜于渭水,恶来在后来的牧野之战中大显身手,最后帝辛自杀了,他抗战到底,战死沙场,没有丢掉气节。《尚书》中还说什么帝辛“信天有命”,“不留心祭祀”。这和当时的政治有关,在商朝的时候,王权和神权是分开的,而且神权大于皇权。有些像亚里士多德那会,国王是国王,教皇是教皇,帝辛大胆改革,将神权、皇权集于一身,为巩固国家利益,不听“神棍”的摆布,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理所当然就要打压那些搞祭祀、搞迷信的“神棍”。神棍们受到打击,就将这些内容作为帝辛的罪名。周朝在中原夺取政权后,不是同样将神权,皇权都集中在天子手中,以利于国家的安定,从这个角度讲帝辛是有功劳的。还有一条罪状就是听信妇言。尊重妇女是商朝的光荣传统。妇好是武丁时期的一名将军,领兵打仗战胜北方的鬼方,维护了国家的安定,并主持国家的祭祀活动。妇女在殷商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倒是周朝搞男尊女卑,妇女受压三千多年,帝辛就一个老婆。说帝辛荒淫,混淆黑白,纯属无稽之谈。
    将以上六条列为帝辛的罪名是站不住脚的,后世给帝辛累加的罪名都是想象出来的,更是无稽之谈。帝辛戎马一生,百战百胜,在征战中不再杀戮俘虏,解放奴隶,发展生产力。《淮南子》说: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开疆拓土,为中华民族建立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立下汗马功劳。帝辛是殷姓的祖先,是殷家的荣耀,我们祭祀他,传承他不屈不挠,敢作敢为,生亦英雄,死亦气节的精神。这是殷帝辛祖先留给殷氏子孙的精神财富。帝辛祖德永流传,汲取力量奔向前。毛主席说:“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比干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微子反对他……。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吕氏春秋•诚廉》记载:“则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而与之盟日;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吕氏春秋•贵因》记载:“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唐陇西李石撰《续博物志》也有这样的记载,牧野之战的时间地点都是胶鬲和周武王约定好的,胶鬲等殷商贵族就是牧野之战的罪魁祸首,这是有据可考的事实。
    郭沫若先生以诗言志,对帝辛的伟大历史功绩给予充分的肯定,他说:百克东夷身致损,千秋公案与谁论?东夷渐居淮岱土,殷辛克之祸始除。百克无后非战罪,前途倒戈乃众俘。武王克殷实侥幸,万恶朝宗集纣躯。中原文化殷创始,殷人鹊巢周鸩居。但缘东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渐开化,国焉有宋荆与舒。亘历西周四百载,南北并进殊其途。然而文化本同源,同伦同轨复同书。再历春秋迄战国,秦楚争霸力相如。楚人腐化秦奋励,始成一统之版图。秦始皇帝收其功,其功宏伟古无侔。谁如溯流探其源,实由殷辛开其初。
    郭沫若的这些话意思是说,帝辛百战百胜平定东夷,解除了商王朝的祸患;促成了南方的开化,殷人创造出中原文化,殷人筑的鹊雀之巢,让周这人斑鸠给占据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伟大的,亘古未有的,探其根源,是帝辛打下的基础,帝辛的功劳超过周武王。帝辛的功德不容抹煞,殷氏子孙祭祀帝辛祖先是必须的,全国各支殷氏在自己的族谱中写上帝辛先祖的名字是必须的。从纪念帝辛祖先的活动开始,增强了全国殷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一心,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追根溯源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尊宗敬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美德。从2009年开始,全国殷氏首次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祭祀殷帝辛殉难3055周年活动,并规定每五年举办一次,以此为契机,全国殷氏更加关心和关注殷商王朝的历史。寻根溯源,我们殷氏是从哪里来的,关心关注我们殷氏的发展方向。《汉唐地理书抄》记述:“纣都朝歌,本沫邑,殷王武丁始都之”。沫邑,帝辛时改朝歌。朝歌是殷商王朝最后的都城,殷姓从朝歌出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姓氏急就篇•上》记述:“武王克殷后,子孙分散,以殷为姓”。武王克殷后,特别是武庚禄父复国失败后,周朝如何处置分布区域广泛、人口众多、文化先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殷遗民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周公旦在《康浩》中就说:“现在殷人还没安定,我们也没有使他们心悦诚服,虽屡屡教导,但仍不能同心同德……殷民不静”。周本来是殷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称殷商王朝为“大邑商”、“天邑商”,称自己小邦周。治理若大的原殷地,面临诸多问题,如何处置殷遗民,摆在周朝统治者重要议事日程,姜尚主张把殷人全部杀掉,召公主张应区别对待,周公旦则提出分化利用,施恩笼络的办法,以稳定政权。周武王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采用周公之法。最后采取了分化与统一监管相结合的办法。一是将“献民”,即政治上与西周一致的贵族迁到周的腹地,文王姬昌墓地所在地“九毕”,给“保护起来”。二是把顽强不服的殷遗民尤其是众多殷商官员迁到驻有“八师”的成周,实行军事管制,三是封箕子到朝鲜,封微子于宋,封比干之墓。微子、箕子都带走一部分殷遗民。四是把殷遗民赐给诸侯国,如卫国、郑国、鲁国、齐国等。《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年少,周公代理国事,主持政务。管叔、蔡叔兄弟怀疑周公,就和武庚一起复国,周公奉成王命苦战三年,杀管叔,放逐蔡叔,殊武庚,让微子接继殷朝后祀,封微子于宋,建立宋国。大肆收集残余的殷遗民,封给武王少弟康叔,在殷朝的京畿之地朝歌建立卫国。五是把殷朝的知识分子派往镐京或派往诸侯国任职事。六是迁往中原以外地区,以后又分化出来氏、宋氏、空桐氏、雅氏、比殷氏、孔氏、合氏、墨氏等,其中仍有不少殷遗民心念故国,沿用殷或商为自己的姓氏”。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殷姓的主要聚居地仍在河南境内,其中殷墟朝歌近域的卫国最为集中。周惠王十七年(前660),长狄族进攻卫国,杀卫懿公。齐恒公、宋恒公帮助卫国重新立国,为卫国筑楚丘城(今河南滑县),在卫国的殷人随卫君迁居楚丘。卫国振兴,又迁都到帝丘(今河南洑阳西南),殷人亦随卫君迁居洑阳帝丘。秦昭公五十三年(前254)魏安麓王灭卫国,从此,卫国沦为魏国的附庸国,被降为卫君。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军攻取魏国朝歌及卫国洑阳,置东郡,以洑阳为东郡治所,迁卫君角及卫王族于太行山下野王(今河南泌阳)安置,为秦国附庸,殷人亦随卫王族迁至野王定居。秦统一六国之后,曾将天下著姓大族迁往关中地区,而且徭役戌边出仕范围广泛,殷姓从此开始从中原迁往他处。如江南的会稽郡(今江苏苏州)。秦末时,殷姓仍多居于河南野王(今河南泌阳)、睢阳(今河南商丘)一带。
    入汉以后,野王人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太守殷续,以功封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后移居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其后裔衣领相继,成为长平最大门阀贵族。在汉代,殷人已播迁到浙江、山东、山西、陕西等地,都有较大殷氏家族。如以博士殷崇为代表的琅琊(今山东临沂)殷氏,殷嘉为代表的东海(今山东郯城北)殷氏,殷谟为代表的雁门(今山西省河曲北)殷氏,殷肃为代表的弘农(今河南内乡以西,陕西柞水以东)殷氏,殷周为代表的左冯翊(今陕西大荔县)殷氏等支脉都有较大影响。
    汉恒帝时期,河南长平殷姓的一支(殷封,字建之)迁于曲阿(今江苏丹阳),成为东吴世家门阀,在三国时期名人辈出。三国时有魏郡人殷登,蜀郡人殷参、吴人殷政等,殷姓人此时已迁至江苏、四川等地。
东晋时期,陈郡长平迁到丹阳的殷姓成为江南望族。陈郡长平殷氏以汉北地太守殷续为祖。殷续之后直到荥阳令殷褒之前,陈郡长平殷姓世系无法考证。殷褒是魏晋以后记载于正史的陈郡长平殷氏等一位历史名人。东晋时殷褒之孙殷敞等与当时司马政权渡江移居江南。其后在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中,长平殷氏迅速崛起,被正史立传的多达十几位,陈郡长平殷姓形成独具特色的家学、家风、文化兴族,走以文化显名进入仕途的道路,十分强调家庭教育,家族中文武相继,博学之士不绝于书。
    《元和姓纂•二十一欣》记载:“殷,子姓。成汤国号也,二十四代,三十四王,六百二十九年,为周所灭,秦末居河内野王。汉初迁汝南。陈郡长平县;汉北地太守殷续,始居长平。魏有褒,生昱,昱生敞,过江。六代孙高明生不害、不占、不佞。不害孙开山,唐吏部尚书。”陈郡长平始祖殷续、殷褒、殷敞、殷不害,到唐朝开国24功臣之一殷开山一脉相承。从殷褒之孙殷敞过江算起到陈朝灭亡,已有270多年,直到唐末殷开山的后代子孙都以陈郡长平为籍,以示不忘本。另外,再如武周时著名书画家、申州刺史殷仲容,盛唐时大学问家,被贺知章称“五总龟”的殷践猷,唐末五代名士殷文圭及其子殷崇义(入宋改姓汤,名悦)等也都坚持称籍为陈郡长平,按实际居住区域,隋唐时期殷姓分而更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宋代,因避宣祖(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名弘殷)讳,建隆元年(960)殷姓改为汤姓、商姓、戴姓等。例如陈州西华(今属河南)人汤悦,本姓殷,名崇义,是唐末文士殷文圭的儿子,曾任南唐宰相,入宋后先改名商崇义,后因名字里“义”字又犯太宗赵光义讳,于是将姓与名全改而为汤悦。是秋浦(今安徽贵池)汤氏之祖。宋代殷姓避讳改姓对殷姓一族影响很大,改为他姓的应不在少数,宋南渡以后,北方殷姓有的开始恢复本姓。宋亡后,其他地区的殷姓有一部分恢复了本姓。
    宋元交替之际,随着金兵和蒙古兵南下,中原一带兵连祸接,元朝末年,因战乱,中原一带出现了“千里无鸡鸣”的现象,人口稀少,农田荒芜,所以到明初,殷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又返迁中原地区。明初以后,各地殷氏宗族开始呈恢复壮大趋势,南、北方都出现了较大的殷氏宗族,明初浙江嘉兴殷近仁、殷厚善兄弟以博学孝悌闻名于世,萧山殷旦任监察御史期间,不避权贵,留下了“殷旦入朝,百官失色”的佳话。常州府无锡人殷序,是有名的能吏,广西临桂(今广西临桂县)殷从俭曾任岭东兵备,是当时抗击倭寇的一员主将。应天府潭阳(今属江苏)人殷迈,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监事,是一位名士。北方则有以户部尚书殷谦为代表的顺天府涿州(今属河北)殷氏,南京工科给事中殷云霁为代表的山东寿张殷氏,总兵殷尚质为代表的天津卫殷氏,两广提督殷正茂为代表的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殷氏等等。明代殷姓进入海南,其支脉初祖殷谱连入琼,落户今万宁县窝仔村。
    清代,陕西咸阳人殷化行,在清收复台湾后任台湾总兵,成为有史记载殷氏入台第一人,河南新乡人殷元福是康熙年间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晚年主持杭州敷文院,影响很大。晚清江苏吴江人殷兆镛,历任翰林院编修,兵部和礼部侍郎,多次疏清抵抗外敌。又经明清两代迁徒,殷姓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回顾殷姓迁徒的历史,殷商王朝从失国的那一刻起,殷商王室子孙被迫迁散,陈郡长平殷姓是全国殷姓迁散的缩影。陈郡长平殷姓从古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出发,随卫王族迁楚丘、迁帝丘、迁河内野王,移居陈郡长平,以陈郡长平为节点发展壮大,一次又一次地迁徒,一支脉又一支脉地崛起,彰显殷人开拓进取、砥砺前行、迅速崛起的殷人精神。近代以来,殷人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殷人精神焕发勃勃生机,无论是政坛,军界,还是文坛……,名人志士不绝于书。
    随着2009年、2014年两届殷帝辛殉难3055周年和3060周年祭奠活动的深入开展,强化了全国殷氏的寻根意识,古都朝歌成了传承殷商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场所,这里有殷帝辛的茔墓——帝辛陵园。朝歌原是殷商王室子孙的聚居地,现是全国乃至海外殷氏的根脉所在,河南是殷姓的老家。全国殷氏宗亲一定要有一个共同心愿,常抽空回老家看看,不能数典忘祖,决不能忘掉自己的姓氏本源——帝辛先祖!河南祖根地殷氏宗亲热忱欢迎全国乃至海外的殷氏宗亲回家,等着您们的到来!
    编者按:殷福春,男,河南省淇县人,1941年3月生,毕业于安阳市第一师范,中共党员,河南省淇县教育局退休干部,是淇县殷氏宗亲会会长。退休后,专心研究殷商文化和谱牒文化,是修缮帝辛陵主发起人和主持人之一,为全国殷氏族务事业作出了贡献。他虽近耄耋之年,但不辞辛苦,任劳任怨,仍然奔波在族务事业上,为我们殷氏族人做出了榜样。我们要发扬这种奉献、担当、作为的精神,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