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侯虎,崇国(今陕西户县)国君,侯爵,姓姒,名虎。唐虞时期因夏禹之父鲧建造城郭有功,尧把崇地(河南登封市嵩山周围)封给了鲧,并让他负责管理那里的土地和人民,称崇伯鲧。殷灭夏后,崇国部落西迁至丰、镐之间的关中地区,即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一带,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崇侯虎是殷王帝辛部下一个头脑清醒、具有文韬武略的政治家,随着“小帮周”的兴起,崇国一直充当着阻击姬周东进的角色,是殷王帝辛的重要辅佐力量和亲信人物。
帝辛执政后,任命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的女儿被帝辛纳入后宫,因为不喜淫乐,被帝辛杀掉,把九侯也剁成肉酱,鄂侯争辩几句,也被做成肉干。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帝辛。《史记•殷本纪》曰:“崇侯虎谮西伯於殷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说,曰:‘此一物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征伐。”大意是说,崇侯虎看到周人势力不断发展,严重威胁到殷商王朝政权,及时提醒帝辛说:西伯大行仁善,诸侯都十分拥护他,这么下去将不利于大王您啊!帝辛乃囚西伯于羑里。西伯被囚后,闳夭等人都为西伯担心,就设法找来有莘氏的美女,骊戎地区出产的红鬃白身、目如黄金的骏马,有熊国出产的三十六匹好马,还有其他一些珍奇宝物,通过殷王的宠臣费仲献给帝辛。帝辛见了这些宝物非常高兴,说:“这些东西有了一件就可以释放西伯了,何况这么多呢!”于是赦免了西伯,还赐给他弓箭斧钺,授给他征讨邻近的诸侯之权。西伯回国后还献出洛水以西的土地,自此与崇国有了积怨,认为是崇侯虎告密使其被囚。
西伯姬昌回到歧山后,奋发图强,招兵买马。在通过艰苦的准备后,他有了与殷商王朝对抗的实力。宣告起兵后,先是攻破犬戎、密须、阮、共等诸侯国,然后就把矛头对准了崇侯虎的崇国。姬周抓住时机,飞速南下东扩,不久即攻取了招(今河南沁阳),招是殷王的田猎区,地处殷朝腹地。招被周军占领,成为周殷势力对比转换的标志,因为该地一失,周军即出现在河南平原上,无地势阻碍,可宜直驱朝歌。然而,前面便是祟侯虎的封地,祟是殷肩下与之关系密切的大国。昔日崇家先祖在崇国抵御鬼方和犬戎,为殷商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得封北伯侯,世袭罔替。崇国一带山势险峻,矿藏丰富,崇侯为绝蛮夷祸乱,带领百姓建关筑城,欲图凭借人力打造一座坚不可摧的雄关。百姓苦于鬼方与犬戎扰乱,闻言无不欢欣鼓舞,纷纷跟随崇侯全力营建。不想工程浩大,虽本意抵御外敌,却连年耗费钱财,扰民生计,致使崇国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崇城固然重要,但崇侯深知百姓之重,虽然难以取舍,最终还是停止了崇城的修筑,并定下祖训不可再筑崇城。百姓因此得以休养生息。许多年过去了,一直到崇侯之位传至崇侯虎。崇侯虎对殷王唯命是从,殷王的暴政致使鬼方和犬戎又有来犯之意,崇侯虎为保殷商朝廷安心,不顾祖训,征召百姓,加大税赋,重新修建废弃多年的崇城。崇城建筑的地理位置险峻,动工十分危险,由于一再逼迫工期,不少工匠坠入深渊,命丧黄泉,百姓敢怒不敢言。崇地是周人向殷朝统治中心朝歌推进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障碍,姬周伐崇注定是一场硬仗,也是周文王晚年的重大战略措施,在伐崇前,发动了政治攻势,他向崇国人民宣传:崇侯虎政治腐败,贪婪成性,“余闻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余将来征之,唯为民。”并号令崇国人民“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刘向《说苑•指武》)。”同时文王说服了一些邻邦,联合了多个友好国家,相约一起出兵。崇侯虎依城固守,等待殷王回师西线,里应外合,彻底击败姬周。崇周两军在祟城之下一直相持达3旬之久,崇侯虎期盼的殷王主力部队始终未能出现(因主力部队在征伐东夷),最后架不住西伯戎行的强烈进犯,及难以抵挡的特种钩梯、临车、冲车等先进的攻城器械,崇城最终被攻破,崇侯虎力战而死。《尚书•大传》曰:“文王六年伐崇。”《史记•周本纪》云:“明年(公元前1049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诗经》云:“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西伯在杀掉崇侯虎后,把都从岐迁徙至丰,即崇国之地。西伯自此得了一种怪病,天天觉都睡不安稳,一闭上眼就看到崇侯虎站在床前,蓬首垢面,看着自个冷笑,不久因疾病故。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中,在商王武丁时代,涉及崇侯虎(侯虎、崇侯)的记录有30多条,从中可以看到历史上真实的崇侯虎。崇侯虎的封地,位于王都以西,和望乘、沚戓一起,是殷王武丁的三大征伐战将。曾参与对周、髳、邛等方国的征伐。在保卫殷朝边境安宁方面做出了贡献。有学者认为,在《史记•殷本纪》中所记载的崇侯虎可能是同名异代的人物,或有可能是因为崇侯虎在武丁时期对周的征伐与钳制,在西周时期及以后被污名丑化,曾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那样:“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习惯,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甲骨文中的崇侯虎,不可能是和姬昌同一时代的人。
戊戌年腊月
殷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