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难下“一盘棋”。姓氏文化讲究认亲,口号是“天下一家亲”。这是一句充满善意的、理想化的口号,实际行不通。原因有二:一是姓氏文化本身属于“软文化”,接受不接受都行,反正也不影响什么。二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社会人,三观不同,认知不同。而软文化对人的认知,不具备强制约束能力。这就导致了家族事务中的种种怪象,如面和心不和、言和行不和……等等,甚至另立山头。当然,真正的“一盘棋”若失正向,还可能导致家族不幸。
【2】难做“大家事”。“小家事”好做,如修支谱、缮开基祖墓等。“大家事”不好做,如修全国总谱(统谱、通谱)、建授姓始祖文化园等。原因有二:一是“小家事”涉及面小,耗资不多,动员工作容易开展。尤其是有德高望众之人出面主事,可以一锤定音。“大家事”既是大家的事,又不是大家的事,全凭认知和自愿;再有,“大家事”工程量大、耗资多,同时,非议和猜疑也多。若无名士贤达出巨资奉献,“大家事”几乎无法操作。
【3】难用“经营法”。姓氏文化传承是家族事务的主线和生命力,其基础是有财力支撑。钱的作用,从所周知,没钱什么事也办不成。如果靠“经营法”做姓氏文化,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你要赚钱”,而真正从事家族文化研究的人,心思并不在“赚钱”二字上,所以也不想在“经营”上动脑筋。
【4】难登“大雅堂”。虽然都说姓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她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并不高。在传统文化的教材里,几乎没有姓氏文化的章节。以“国学”为标签的传统文化,向来不列姓氏文化的内容。从政府行为看,可以大张旗鼓地搞传统文化、国学,但不会堂堂正正地搞姓氏文化专场。所以,传承姓氏文化活动,基本都是处于“民间行为”阶段。
【5】难有“身份证”。比如要成立一个宗亲会或联谊会,要到政府有关部门注册。很难,托人都不好办。注册,有二个意思:一我是合法的,二我是做正事的。当然,以“社团”形式出现的,不能搞营利活动。其实,很多姓氏社团,没有营利的意思,就想“以真实的身份做点真实的事”。同时,有个“身份证”也可以为功德者开发票。但这个“身份证”很难取得,除了政治因素外,自身也存在诸多毛病,钱不咬手,有人就伸。
【6】难防“白眼狼”。凡从事姓氏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人,对自己的姓“情有独钟”。在宗亲群传授家族文化时,你是不能收钱的,你也没想收钱。客观效果是:家族文化不值钱。而且个别宗亲在收获知识后,并没有感恩的意识。这就是家族文化的“白眼狼”。具体的“白眼狼”还很多,如得病了向大家讨钱,清明会时就没影了。
【7】难躲“拦路虎”。林子大,什么鸟都有。“鸟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拦路虎”。“拦路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如没文化装有文化(那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还时不时地瞎逼逼。由于你没有时间去校正它,结果它就有了市场。又如“用钱买人心”的,除了钱,屁都不懂,却能拉拢缺钱的人,结果是让你“没空跟它扯犊子”。
【8】难寻“一知己”。家史,是姓氏文化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上升到“文化”,就要对“历史规律”做出总结的概括,这就是“家风”的原始依据。每个姓氏家族,都有痴情文化人,因其醉心于“深度研究”,往往是“孤掌难鸣”。姓氏文化,一定要“接地气”,全盘“阳春白雪”行不通。所以就出现了“庸俗姓氏文化”,如出了多少宰相、出了多少贵妃……,却忽视了“贵人相助”。
【9】难建“族团队”。固然,热爱家族文化的人很多,但很难组建成一个团队。文化人之间除了“相轻”之外,还有各自的独立风格。不能合作,必须产生重复研究,浪费智力,有时还“走火入魔”,用讥讽与谩骂代替了真理探索。甚至把宗亲人为以搞成几派,与家族文化的宗旨背道而驰。究其原因,还是文化人自身没有超越,把文化研究停留在了“照谱宣科”的层面。
【10】难舍“心中情”。搞姓氏文化、做家族事务的人,不是那种“闲得蛋疼”的人,也不是那种“吃饱撑的”人。很多是收入较低的人,自己事情也比较繁忙的人。这些人叫“爱族人士”。其实,他们完全可以不做这些,同样也能生活得高高兴兴。但是,就是放不开手,就是舍不得。为什么呢?很简单三个字“我愿意”。其实,这些人,才是家族的真正财富。不管遇到什么麻烦,都能挺下去,在坚持中学习和进步,甚至默默地忍受误解。
原创:宛福成/吉林长春 原载《宛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