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倾听著名姓氏研究专家窦学田 讲姓氏的故事(中)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19-03-08  点击:709
二、“刨根问底话姓源”——中华“姓”的源头在哪里?(上)
    窦教授曾经在书摊上发现一本杂志,其名为《中国国家地理》,因它是以“奇妙姓氏”为主要内容“特别策划”的“姓氏专题”,因此买了一本。这本杂志印制精美、内容也很吸引人。杂志中记录了一些稀有姓氏——如“方位姓”东、西、南、北、中,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实物姓”柴、米、油、盐、酱、醋、茶;“数字姓”一、拾、百、千、万、兆,都以实名介绍其姓源及现状,甚至还用姓氏集成“毛主席万岁”的标语!其中有位署名“刘睿”的记者,写有两篇大块的文章,文笔不错,所写有关“第五”姓的文字,这个“第五”姓确实存在。不止“第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还有“第六”、“第七”、“第八”都在历史上存在过,算是“次第姓”吧。
    “次第姓”在我国姓氏的历史中,较为久远。其来源与当时人们的生活背景息息相关。西汉初立,百废待兴,需要一个安定的内外环境。汉高祖刘邦手下有位谋士,叫娄敬,给刘邦出了两个主意,对西汉刘氏王朝的稳固发展有过不小的影响。第一,建议对北方匈奴族实行和亲政策;第二,建议把列国贵族遗老遗少们迁出旧地、集中管理,不让他们想入非非。刘邦采纳了他的意见。春秋后期,山东田氏家族崛起,后来代姜而王齐,九世而至齐王(田)建,为秦所灭。田氏为大族,田儋、田市(儋子)、田荣、田横、田广等等,秦末乘乱揭竿而起,并裂地称王。后来虽被一个个剪灭,而他们表现出的反抗能量,给世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西汉初立,当局对山东齐田家族不敢掉以轻心,将其一户户全部集中,强制迁徙到陕西阳陵——“你们都住在这儿,给我们刘家看守园陵!”被迁的人很多,为便于管理,便编出次第,说你们这一家算第一号,这家算二号,那家编为第三号……一直到“第八”。从此,他们就没有了原来的姓氏,只叫“第一”,只叫“第二”,一直到“第八”。别的“次第姓”历史上显现得很少,但直到宋代郑樵编《通志•氏族略》时还有“第二”、“第五”、“第八”等姓。东汉有一个第五伦,唐代有第五琦,宋代有第五宁远,是位进士,明代有第五规,永乐举人。传承两千多年的“第五”姓,仍为现行姓氏,不仅大陆有,台湾也有。
    窦教授以为,杂志中的一些个别观点、提法,争议性较大。我们的姓氏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华夏姓氏,中华姓氏,或称“汉族姓氏”,其源头究竟在哪儿?窦教授之前到河南周口参加“中国首届姓氏研究大会”。在周口淮阳有座伏羲陵,借着“伏羲文化”做了一篇大文章——说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着宣传“伏羲文化”,对中华姓氏的起源提出新的观点,而集中反映这些新观点的,是发表在《周口日报》上的题为《万姓同根源于宛丘》的文章。
    《叶公好龙》寓言故事也提到过“龙”,最著名的要算“叶公好龙”了:叶公子高特别喜欢龙,简直爱龙成癖!衣带钩、服饰、桌案器具到处都雕、绘着龙。他的精神感动了天龙。龙来了,从窗户外将头探进屋里,竟然把叶公吓得魂不附体,面如死灰,落荒而逃!叶公所爱的,并非真正的龙,不过是些“似龙非龙”的东西罢了。《西游记》龙的形象更具体,现在还有电视剧《西游记》:“四海龙王”,那就是“龙王爷”,人身“龙”首。凡是有水的地方,管理水的就是龙,就是龙王。也只是神话故事中的形象,当不得真。我们现在印象中的龙,大多是以庙宇的壁画、民间龙灯、龙船或戏台演员所穿龙袍图绘不断叠映而成。演出服上用金丝绣着龙,张牙舞爪,腾挪盘桓,所演帝王常穿这种服装,人们称它为“龙袍”。京剧有出戏叫《打龙袍》,是“黑脸老包”的戏。黑老包打皇上不敢,就打皇上穿的衣服,这就是“打龙袍”。打皇上穿的龙袍,就相当于打皇上了。“龙袍”又称“蟒袍”——这不,又把“龙”跟“蟒”连在一超了。
    还有一个有关龙的话题,即所谓“真龙天子”。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过去那些帝王们,都自称是“真龙天子”、“天子下凡”。所谓“天子”,说穿了,不过是母系氏族妇人生儿女育的一个特殊痕迹,一种托辞。在母系氏族社会里,交媾生子更多的是生理的需要,男性并不跟女方生活在一起组成家庭,春情一度,各奔东西。女人生下的孩子,用古人的话来说——“但知其母,不知其父”,不知道谁是他父亲,因此就编造了一些谎言、一些故事,说他母亲梦见天神跟她怎么怎么着了,或者他母亲吃了点什么东西,然后就怀孕了,这些实际上都是想象出来的。而且,我认为是后世的道学先生胡乱编造的。如果说母系氏族时所生子女“不知其父”,还有的可说,后世的帝王们自称“真龙天子”、“天子下凡”,就纯粹是为了给自己增加点神秘的色彩、借以唬人罢了。这类天人合一、权由神授的怪论,经统治阶级长时间不遗余力地宣扬,在世人心中就形成了一种错觉,仿佛真有所谓“真龙天子”,统治阶级长期不遗余力的宣传,的确起到了为帝王树立权威的作用。
    艺术家们的确绘有龙的形象,也为世人所认可。但龙实际并不存在。龙的图形经历代无数艺人及艺术家不断加工、创造、发展,形象逐渐丰满、逐渐完整起来。现在龙不仅个体形象固定而完整,而且龙还是个群体!“龙生九子”,大家都听说过。“龙”如世间人的生活一样,有“龙王爷”,自然也有“龙王奶奶”,他们组成“家庭”,过起家家儿,生儿育女,“龙丁”兴旺,居然连生九子——“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九种龙性格不同,人们根据他们的不同性格特长安置不同的工作岗位。
    第三点,中华姓氏产生于原始公社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对于母系氏族年代的观念,我们不应用现代人的感受和时空观念去看待荒古时代的古人世界,我们现在说“百年”,总认为这时间很长,人活一百岁已经不得了了。至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样的时间概念势必觉得十分久远,而这“十分久远”的时间概念,对人类的发展历史来讲,可能是“弹指一挥间”!人类的发展,人类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恐怕要用上千年、上万年,甚至几十万年这样的时间概念去估量。
    中华姓氏产生于母系氏族,当初的“姓氏”为全民所有,或者说为全氏族所共有。当今的中华大地上,分布着许许多多称作“张家村”、“李家寨”一类的村落,在这类村名的村庄里,住户大都姓张或姓李。这类村庄命名的情况往往是这样:比如张姓人开基在某处,便可能命名某处为“张家庄”;同样,李姓人家到某山落户,也可能名其村落为“李家寨”;马姓人迁居河边,可能名其村落为“马家河子”,或者别的什么名称。姓氏的起源则与此相反:因为有人在某处居住,而某处有有其固有的地域特征,他们(自身或另外的族群)便可能就以“地域特征”称代居住在这地方的人们。住在姜水边的部落,便以“姜”名其部落,炎帝部落因而称为“姜人”或“姜部落”,而炎帝的姜姓,也因其部落名“姜”而得。这一族人共有一个标志。这标志渐渐成为这一群人的代称。这种代称,后来就演变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姓。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姓也变成私家所有了,不再是“公有”的了,不是任何人随便都可以有姓的。奴隶主贵族有姓;奴隶们没有姓,也不准有姓。在那个时代,能够掌握国家权力、生杀予夺、占有统治地位的人,当然只能是贵族。贵族才有姓氏,贵族才能做官。从夏、商、周三代传下来的当时历史文献当中也有“百姓”这个称谓,但那时的“百姓”,是指“百官”,不是指咱们现在所说的“庶民”;那时的“百姓”,全是指当官的。后来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在这个过程当中,奴隶主对姓氏的专制也开始松动、瓦解,平民老百姓逐渐有了自己的姓氏。姓氏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共有到私有、从姓氏的专制到专制的逐步瓦解,普通老百姓也都有了自己的姓氏。“姓名权”,这是千百年间广大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有意无意、不断抗争获得的,是民主缓慢发展的结果,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姓氏。
(未完待续 )
(原创: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文化专委会  原载《姓氏中国》)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