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也是族内商议重要事务会聚的地方。中国人祠堂里有一种特殊标志叫“堂号”,堂号是一个姓氏门户的代号,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在清代科举制中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前十名中取者,才有资格列堂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堂号产生的宗旨大致有四:一是牢记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显祖先的功业道德,三是继承和发扬先祖余烈,四是家族血统的重要标志。堂号包括郡望总号和自立堂号,其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种:
1、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中国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个)堂号,而且同一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用一个堂号。
2、以地域命名堂号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颍川陈、陇西李、赵郡李、中山刘、太原王、琅玡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汝南殷等。
3、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中国人向来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言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流芳。如四知堂、三省堂、三让堂、三仁堂、三迁堂等。
4、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5、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诫训勉后代子孙。如殷氏“怀德堂”、殷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陈氏“义门堂”等。
6、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华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崇,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世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7、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东汉灵帝时,太史上奏:“德星聚奎,其五百里内有贤人焉。” 汉灵帝派人查访,是退隐的陈寔常率子孙和号称“八龙”之一的荀淑等人游于许昌西湖。汉灵帝遂在许昌西湖敕建“德星亭”,后来颍川陈氏成为了颍川的世家大族,历经汉末、魏晋,家族地位三百余年都不衰落,“德星堂”也成为了陈氏专用的堂名。又如宋代王祜曾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旦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器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玡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8、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后人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9、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代临湘人徐伟事母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10、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
11、以良好祝愿为堂号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余庆堂”等。
12、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此类堂号由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如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
(本文来自网络,刊登时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