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构成的诸多要素中,人便是第一要素。要认识和了解殷商,首要的是认识和了解殷商历史人物,而殷商先公先王更是最主要的。首先从《殷墟文化大典》中来了解认识一下“被学术界利用考古、甲骨文资料考证所接受的商代先公”。
“商代先公是指商汤王灭夏之前,尚未建立商王朝时期商部族的领袖,实际上是父系部落联盟的首领或军事酋长”。
“经王国维、郭沫若、陈梦家、董作宾等学者根据甲骨卜辞和《楚辞》《山海经》《世本》《竹书纪年》等文献资料考证,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基本无误,并勘误、补充、完善,确立起商先公世系: 帝喾—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王恒 —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其中“由帝喾到振(王亥)为第一阶段,……被称作神话传说时代”;“微(上甲)至主癸(示癸)为第二阶段,商代先公都以天干为名。名号的变化反映商部族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商族对外战争频繁,灭有易氏、皮氏,国家机器的职能逐步强化,商已处在奴隶制社会的前夜”。“从上甲微开始己进入信史时代”。
在商代先公中,帝喾正式列入世系之首,表明商族的源流在甲骨卜辞中得以确立。帝喾是“商族远祖”。帝喾是《史记》等古文献中“被列为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他是黄帝的曾孙,兴于高辛,故以地名为氏”而“号高辛氏”。“商族的女始祖为帝喾次妃简狄”。“帝喾既是殷商族人的宇宙天神,又是其祖先图腾”。“甲骨文中称其为高祖夒(也作夔)”。“卜辞中夒与王亥、大乙一同受到隆重的祭祀,说明夔就是商人祖先”。
帝喾子“契(偰,读音xⅰe),一作卨,子姓,又称阏(e)伯,是商族的第一位男性先祖”。“由契开始商族从以前的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代”。在甲骨卜辞中契以释为“戛”或“兕”,与夔、土、王亥、上甲前的诸先公常受到很隆重的祭祀,“为殷商始祖,被尊为‘玄王’”。
在“第一阶段的商先公”中,从甲骨文中释读出的先公还有相土、冥、王亥和王恒,分別在甲骨卜辞中释为土、河(或季)、高祖亥(或高祖王亥)、王恒,经专家们认可的在文献中撰有主要事迹的先公是相土、冥、亥,各摘录如下:
相土 “文献中相土记载较多,除《史记•殷本纪》和《世本》外,尚可从《左传》《诗经》《竹书纪年》等文献中得到印证”。“相土作乘马”的记载,说明“相土为商部族首领时畜牧业已相当发达,为商人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并开始使用奴隶奠定了基础”。而且“就是驯养马作为运载工具”。“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记载,说明“相土以商丘为中心,把势力伸张到黄河下游的广大地区,甚至己到达黄海一带,又在泰山附近建立了‘东都’,并同‘海外’发生了联系”。
冥 除《史记》有冥的记载外,“《国语•卷四•鲁语上》载:‘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矣。……凡褅、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冥是在大禹之后的又一位治水英雄,任官勤劳,死于水中,后商人以隆重的祭祀来纪念他。后世之人奉为水神,称之为玄冥”。
王亥 在多文献中记作振、王亥、子亥、胲、核、该、垓、王冰,“实系一人”。“王亥是商部族的重要先公”,除《史记》外,“在其他文献资料,像今本《竹书纪年》《世本》《楚辞》等对王亥的事迹描述较多。王亥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开始驯牛,发明了牛车。《世本•作篇》载‘胲作服牛’”。“在传说上,他又是最早驯化牛羊”。“这一时期商人已经过着定居的生活,大牲畜的驯养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野兽侵袭的能力,……使商部族迅速强大起来,并向四周发展势力”。“据《楚辞》《山海经》《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商族首领王亥赶着牛群去有易氏部族进行贸易”说明,“商部族畜牧业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王亥便与四周部落进行以物易物的商品贸易活动”。“王亥是中国最早的商人,被后世尊为华商始祖”。
上甲微 “从商族始祖契到汤建立商朝前共14代,微是第8代,处在当中,是商族历史上一位重要的領袖”。“上甲为殷商先公中承上启下的人物,也是中兴之主,报父仇,借河伯之兵,杀绵臣,灭有易氏”。“将商部族的势力扩充到易水流域”。“这一史实说明商部族到上甲微时期己经强大起来”。“上甲微继承祖契的事业,振兴商族,死后受到殷人隆重祭祀。《国语•鲁语上》载;‘上甲微,能率契者也,商人报焉’。报是供奉祭祀之意,上甲微是商人周祭的第一位先公,说明商部族由上甲微开始已进入信史时代”。“甲骨文时期不但有上甲微的庙宇,称‘上甲家’,还有专门负责祭祀上甲微的史官,称‘上甲史’”。
笔者在展读“大典”时特别注意到,在上甲微词条中称“又叫上甲或殷侯微”,并且是第一位被称为殷侯。这从《竹书纪年》的记载得以佐证:“帝芒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十六年,殷侯微伐有易”。王国维证以《山海经》郭璞注引真本《竹书纪年》有殷王子亥、殷微甲,称殷而不称商,断定今本《竹书纪年》的这一条记载是可信的。说明上甲微及其父殷王子亥都己迁到殷,而被称为殷侯,这时殷和殷侯的出现,必然是有原因的,应该与上甲祖父冥治水“死于河”而因功授于殷相关,因而有了殷地、殷国(夏侯国)、殷侯、殷氏。据专家王震中等先生研究的“夏王与商先公年代对照表”:冥与夏帝少康、予(杼)的年代相对应,王亥与夏帝芒、泄的年代相对应,上甲微与夏帝泄、不降的年代相对应,报丁与夏帝孔甲的年代相对应。可知,从王亥、上甲开始“只称殷而不称商”的历史,直至《竹书》所载的“帝孔甲九年,殷侯复归于商邱”,此时的殷侯指的应是报丁。王亥和上甲所迁居的殷地,应该就是安阳。在《殷墟文化大典•甲骨卷》“中商”的词条中记:“卜辞中‘中商’用作地名……陈梦家《综述•方国地理》云‘中商是地名诸商之一。…《春秋地名考略》及《方與纪要》卷四十九引《都城记》曰:安阳一名殷中,即贝冢也。中商或是殷中之所本”。再从安阳后岗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所发现的后岗“三叠层”文化得到验证。《殷墟文化大典•考古卷(下)》记载的后岗“三叠层”文化“相对年代早晚关系的顺序”中:“后岗二层和豫北同代的各层,在龙山文化各‘相’之中,确可定为早于殷代文化的遗存”。“不但是较早的,而且也是豫北殷文化的直接前驱”。因此,从考古与文献两个方面都充分说明,王亥和上甲微在夏代迁居的殷地,就是安阳的古名。参考《竹书》所记的夏代各帝王的时间段,并参照“夏商周断代工程”推算,王亥和上甲微迁殷的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820年前后。所以,冥、王亥、上甲祖孙是殷的主要由来。
上甲微以后的“三报二示”五位先公,都得到甲骨卜辞的认证,但要纠正《史记》所记“三报”先公世次的错误,应正确记为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
可见,商先公们传承人文初祖黄帝的血脉,在开创和建设中国古代文明中作出诸多不可磨灭的杰出的贡献,为建立第二个奴隶制社会和殷商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镇江 殷 云 飞 /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