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如今修谱面临的实际问题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19-07-10  点击:535
    我国新一轮的修谱热,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是自发式的民间修谱,但发展迅速,已遍及各省市,并少数民族,无论大姓或小姓,都参与热潮中,真可谓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坦白地讲,此次修谱是民间性的,又是自发式的,无人管理,自然没有统一标准,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既要正视,又要关爱,还要有组织有步骤地 加以必要的引导。幸好中华大族谱协会成立,并有大批专家、学者热情研究,并撰写大量有价值的文论,这就从组织与理论上,保证修谱朝着健康有利方向发展,这是—方面。另一方面,不能讳疾忌医,找出差距,正视问题,以利改进。为之我们从大批各式各样族谱和大量文论中,找出有待改进的问题,现归纳如下:
    1、名称不规范
    现观族谱,名称很不规范,其表现是:要么千篇一律,均标《某氏族谱》、《某氏宗谱》;要么在市县内,仅几个支派联合修的族谱,却冠上“通谱”、“统谱”名称,表与里不协调;还有标上不常用的名称,或名称很长,如《锡山过氏浒塘派迁常支谱》,即由无锡迁至常州的过姓浒塘支派的家谱;还有一些则标上具体住处,如《毗陵修善里胡氏宗谱》,标明毗陵(武进县古名)修善里,以区别同县同姓家族;此外,还有采用一些极为特殊的带有一定寓意的名称,如清代初年,句容华渚修成华氏家谱54卷后,没有按照一般惯例命名,而冠名《华氏本书》,看了此书义例,方才了解到,这个名称的意义是为了正本求源。清光绪年间,钱日煦修成家谱10卷,命名为《吴越钱氏清芬志》,取义于两晋时陆机《文赋》中“诵先人之清芬”之意;民国年间,袁镛修成家谱《数典不忘》一卷,这是反《左传》中“数典忘祖”之意;等等。如是给收藏、阅读与编辑带来困难,因为没有里籍,要去分辨行政区划,有时要在谱中查阅数篇文章方可确定,有时因系小地名而无法确定其里籍,比如南溪、溪口等名称。类似问题,经常遇到。
    有经验者,应将区划或里籍冠在谱名之时,或冠以堂号和几修等内容。如《汾湖柳氏第三次纂修家谱》,有地名、姓氏、修次;《黄山王氏辅德堂支谱》有地名、姓氏、堂号;《陇西李氏宗谱》,有地望、姓氏。像这类取名方式,在家谱中并不常见,应当将地名、郡望、姓氏、几修加上家谱字样来命名,比较适宜。
    2、体例随意性大
    阅读新修族谱,不难发现,其族谱体例随编修者的理论水平而定,自然体例完备与否,亦随编修的自身学识而决定其高低。无论史识高者低者,当前体例有三个共相:一是完全沿裘了旧式体例,不是说旧式体例不用,而是有很大的局限性,毕竟族谱体例起源于宋代,距今千有余载,社会已越好几个时代,科学极大进步,经济突飞猛进,人口急剧增长,族谱门类已相应增加很大,若纯粹釆用旧体例,特别是“世系”,旧体例明显不适合;二是变招图新,虽有变化,不知从何处下手,想当然地在旧体例基础上,保留一些,删除一些,增添一些,虽曰体例,却不伦不类;三是对所编写的全部内容,不分门类,不分层次,不分主次,不分先后,在纲目编制上一味横呈条目,犹显臃肿繁多,易于造成“开卷了然,闭卷茫了”的感觉。如是等等,虽曰体例,却令有识者喷饭,让无识者厌然,给谱学蒙上尘垢。
    3、选材不当,东拼西揍
    此类情况表现在:一是有的支谱,为彰显本族人才济济,煞费苦心,稽史査志,搜索不属于本谱范围的历史与现实名人,很是牵强附会,实际与修谱目的相反;二是在辑纂族规家训、礼仪、民俗吋,把属古代名家的也收编在谱内;三是把一些不属族谱范畴的常识,如中国历史纪年表、简化字等也收进族谱之中,目的虽是方便今人阅谱, 但槊括杂芜,用心虽好,却徒自增加了家谱的篇幅。
    4、溯祖追宗,好高骛远
    湖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昌庆旭,在《民间修谱之我见》一文中指出:“私修家谱的通病,是追认‘帝王圣贤泽被后世、文章节义昭垂史册、为后儒仰宗’的古人为始祖,宋元以后,私家之谱,不登于朝,于是支离附会,纷纭踡驳,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遥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此乃前人误我,岂可不分真伪而全盘继承老谱?”昌氏之论,戮破此轮修谱中一个共病,即是:“溯祖追宗,攀援附会”。此种现象,为数不少,务必改正,免致以讹传讹,造成罣误,贻误后人。此一轮修谱,是在修谱中断近百有余年,共和国成立60余年后首次修谱,成例是要追溯姓氏之来源,考究始祖是谁。但在此一问题上,人们有一个共同心态是:姓氏追溯得越远越好,始祖地位越高越荣耀,故常把姓氏之来源,追溯到上古或远古,把始祖说成是帝王、将相、公侯、高官,因而闹出“郭崇韬拜汾阳王墓”和“隋炀帝之后耻言前世”的笑话。这次修谱也有步此后尘的情况,务必实事求是,不能“有征而不书弃其祖;无征而书之诬其祖”,妄为攀附。因之,在始祖考略中,就应明析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明确始祖的含义。对于始祖是有严格的界定,《辞海》释道:“最先得姓的祖先,《仪礼丧服》:‘诸侯及其大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后以称有氏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很显然,所谓始祖,必须有这样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历史上第一个用这个姓的人,也就是说最早用此作姓的人;二是要有传承,也就是说既有其姓,又有传承可考;符合这两个条件者可称始祖,反之则不能称始祖, 始祖在宗祠里称不祧之祖。常有族谱,把元明时期迁徙创业之祖,称始祖,如是就与开代之祖相混。此等问题,理当重视,并加改进,不然就混肴了视听。
    第二、亦如昌氏所言,常把受姓之始祖,地位抬得很高,吋间追溯得很远,甚有把黄帝作为本姓之始祖,而且从黄帝排世次,一直排到今。并且代代姓名和生、婚、卒、葬,注录得清清楚楚。如是,看似清晰,实际难经推敲。尽人皆知,族谱在历史上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和五代混乱,几乎遗失殆尽,就连孔氏之谱,都办不到,可想而知,其它姓氏就更难办到。人们试想,这些资料源于何处,依据何在,很难令人置信。
    第三、把始祖与以后开基创业之基祖含混。《幼学故事琼林》云:“始祖曰鼻祖,远孙曰耳孙”。重庆荣昌县清光绪十四年《喻氏世仁堂重修宗谱序》曰:“子孙者祖之枝也。而枝必有木,故未系子孙而先之以发祥之始祖,又推始祖所自出而首之以开代之远祖,更冠之以受姓受氏之鼻祖”。其中把鼻祖、远祖、始祖等,科判得非常清楚。从这里淸楚看到:有受姓受氏之祖;有开代立姓之祖;有分派发脉、创基立业之祖。但在此一问题上,人们常把受氏受姓之祖,与始祖混为一谈,也有把创基立业之祖也称为始祖。识者知道,在上古姓氏产生,是先有姓后有氏,而后姓氏合一。在奴隶制时,“天子建德,因生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随着奴隶制的瓦解,生产力的提髙,人口增加,在姓的基础上,才产生出氏;到了秦汉之际,姓氏不分,合二为一,统称姓氏。所以有的姓氏,出现这样现象,在始祖之前,又出现有受氏受姓之祖,其虽有祖,却无传承,此种情况,亦发生在不少姓氏之中,需在考辨之时,慎重处理。
    5、体裁单调,形式呆滞
    族谱属纂辑性,大凡按编修目的和纲目要求编写,这就涉及许多门类。各个门类,有其自身的体裁,故尔在编修中,体裁不能一式到底,宜史则史、宜志则志、宜文学则文学、宜考宜纪……视情而定。如是一部谱书,史体志体,乃至文学体裁,均都采用。体裁的多样化,给谱书频添许多文彩,自会让人赏心悦目,其可读性不期而自至。比如旧谱,在志传人物时,就曾采用“行述、行状、行略、列传、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谱、年谱、年表、铭、诔、墓志”诸种体裁。由此可见,编修族谱,要求很髙,特征明显。今天编修族谱,更要提高水平,在体裁的运用上,要灵活应变,诸体纷呈,切不可一体到底,板刻呆滞,否则降低水准,给修谱带来不利影响。
    6、文学欠佳,言辞鄙俗
    目前专家学者对新谱有个基本评价,认为“上品不多”。怎样理解这个评价呢?因为现今修谱,是仓促上阵, 既未历练,又未培训,加之中断吋间长,对族谱缺知少识,故尔质量不够上乘,有识之士特意保护其积极性,只作评价,不作指责,本在情理之中。其虽如此,作为编者,应当严于律己,在熟知史识基础上,努力提高文字修练。谱书除“世系”、“图片”外,文字比例也很大。古人云:“人靠衣衫,文靠表述”,在此需注意三种倾向:一是不因强调真实,而形成史事有余,文辞色彩不足,更不能使人读之味同嚼蜡;二是也不能因强调通俗易懂,而造成口头语言有余,书面语言不足;三是要在同一谱稿中,文体、形式要统一。虽是数人编写,不能使个性痕迹太深,也就是说,因个人文风突出而致体例不协调。此种状况,皆因为缺乏统稿,所以造成谱书个性有余、共性不足之故。
    7、思想性不强,启迪作用不大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外在表现,所以有一句至理名言,叫“一切唯心造”。试想,世间一切事事物物,有哪一样不是人们思维的结果呢!不是个人的思想结果,就是共想的结果,没有一事一物而例外,所以修谱更要注意思想性。众所周知,“家国天下”,世间所有之事,集中反映在“家庭”、“国家”、“天下”三个方面。天下是由国家组合,国家是由家庭组合,家庭就成国家的 重要一份子。族谱是家族史,家族史又联系着民族与国家。一个国家,要有它的精神支柱,这都表现在人们的思想风貌、道德品质、文明程度上。族谱它不牵连政治、经济、军事,但只是涉及。所以,修谱必须注重思想风貌、时代特点,脱离了就会失去它的作用与意义,犹如人失去灵魂一样。比如说,修谱主要目的是“尊祖、敬宗、睦族”。尊祖目的是孝思永怀,不忘根本;孝能出忠心,忠君、忠主、忠事业;有孝有忠,必能促进政治清明,政通人和;孝又能生善,善又能生慈心,戚物利人,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敬宗、睦族”,不言而喻,是强调家族团结。血统论,是中国固有特点,孙中山先生曾就这样讲过,由家族团结而推广到民族,再到国家的团结。如此上下和顺,国家一片祥和,此乃太平盛世之象征,古今中外,人所共仰,我们又何乐而不为也。所以,我们要大张旗鼓去突出族谱所表达的思想,不要扭扭捏捏,东躲西闪。要使人读了族谱,深受一次爱国主义、升华各种文明的思想教育,并铬刻在心,落到实际行动中去。
    8、转抄现象严重
    对此,在谱学界,有学者严肃地提出了批评,应予正视。我们虽不原谅这种不正常现象,但可以理解,因为修谱毕竟中断吋间长,谱学知识缺乏,自然一旦发现新资料,如获至宝,转摘示人,此其一也;还有关于历代谱诏、古今名人的谱论,是现今修谱的重要理论,应当宣传,让世人明白修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让领导若明白,因为他们忙于政务,无暇了解谱学,这些论断,足以起到警醒作用,如是转抄,仍可理解,此其二也。在原谅的前提下,要正视问题,不能听之任之,让谬种流传。族谱要有族谱的特点,不能成为百科全书,哪些资料该入谱不入谱,编者要权衡好;同吋更要处理好小支系与大支、本支系与非本支系的关系,也就是说,虽是本姓氏资料,而非本支系的资料,就不要牵强辑入本谱。但少数族谱,对此之情况未加分辨,所以出现族史资料,东县如此,西县也如此的状况。类似现象,望后之善述者,加以重视,并于纠正,借以提高谱书的资料性与可读性。
(原载《富于春秋》  来源:九亲文化整理发布)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