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人类社会完成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其间(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偏重物质建设,狂热追求物质享受,浮躁和喧嚣充斥着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国也不例外。
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确实是显著提高,但是也随之产生了“贵而不安、富而不乐”畸形社会,自私自利、为富不仁、奢侈腐化等危险的信号四处闪烁,不断挑战人类的道德底线。
而追本溯源,这正是人们过度追逐物质文明进步,严重疏忽精神文化建设带来的恶果。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而祭祀祖宗的意义,正是教导人们勿忘其本,所谓“返本报始”,这是人道的大根大本,是教人诚敬忠信、爱人如己、事死如生,这样才能“民德归厚”。
古人有“宗庙毁则礼乐崩,礼乐崩则仁义废,仁义废则伦常道德不复存在”的警示,告诫人们严守祭祀、践行孝道以维护人类文明。
虽然,随着家族的解体和社会的转型,拜祖祭宗的行为越来越少,所以承载这项功能的祠堂也一直呈现衰落的态势。宗祠与村落文明一起走向衰落是难掩的事实,但宗祠曾经的辉煌还是让我们多感振奋。
为何不能让宗祠文化走向复兴?
宗祠是先祖安灵之所,也是所属宗支族务活动的平台。它具有缅怀祖宗之功德,训化族众之行为的功能。其文化功能属精神文明建设范畴。
“仓廪实而知礼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满足生存需求之后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而对于精神建设的需求,祠堂不失为一种道德约束的良好方式。
据梁漱溟援引民国学者王鸿一先生的观点,宗教即解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问题,中国人则以家族之三世,行宗教解决之道:过去的信仰依于祖先,现在的安慰寄于家室和合,而将来的希望则寄托于儿孙。
祠堂里的对象虽为逝去的先祖,然目的却在作用、影响于生者和看不见的未来之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的重新修建祠堂风潮自有其积极的一面,可视为对内心生活秩序重建的一次努力,其间也包含了中国式信仰的重拾。
试想,若能通过祠堂这个特殊的载体,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积淀,特别是伦理道德积淀,古为今用、以德育人,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利用祠堂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崇孝”、“尊礼”、“祭祖”、“寻根”活动,使其成为传承文明和美德的文化阵地,宣扬“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传统美德,净化陋习、移风易俗,构建新时期的社会文明,这将是何等景象?
(原载《百家姓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