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字在家谱内容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其出现的频率仅次于“世”。“祖”字由“示部”与“且”字结合而成,基本含义有四个方面:一是指崇拜,二是指宗庙,三是指祖宗或族人,四是指祭祀。其蕴含着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祖宗崇拜、祭祀仪式、孝悌精神等集体无意识。祖宗崇拜这一集体无意识是宗族文化的基础,宗族通过祖宗崇拜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并起到稳定宗族的效果,“祖”字所蕴含的集体无意识是家谱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母系氏族后期开始,经历了口传、结绳、甲骨、青铜、谱牒等形式。在家谱内容的记载中,“祖”这个字几乎充斥着家谱的每个空间,研究家谱的文化内涵,“祖”这个字不可能回避,且也无法回避。
一、家谱中“祖”的本义
“祖”这个字从结构上观察,由“礻”与“且”两部分组成,“礻”即“示部”,也就是说“祖”字是由“示部”与“且”字结合而来,那么从家谱这一文本来看,“示部”和“且”字与“祖”字的关系是如何的呢?《说文•示部》载有:“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从中可以看出,示的本义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指自然现象。在原始社会中,尤其是母系氏族以前的原始人类,当看到自然现象的千变万化时,对自然规律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因此,便认为自然物同人类相同,它们具有思想、意志和感情,并具有一种超人类的神秘力量,这便是原始人类最初的自然观;其二是指祭祀活动或场所。“祭”字的本义就是由“示”而来,《说文•示部》:“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也就是用手拿着肉用以供奉神灵。由“示部”组成的字大多与祭祀有关,可见“示部”的这一本义运用很广泛。
关于“且”字的本义,《说文•且部》:“且,荐也,从几,足下有二横,一其下地也。”即为放置物品的有足器具,在家谱中载有祖宗牌位,即神主,牌位的形状与“且”字去掉中间两横相差无几。《说文解字》:“祖,始庙也。从示,且声。”其中“从示,且声”并非“祖”这个字的本义,人类是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结合“且”字的本义理解,“祖”最初的意义有三:一是始庙、宗庙的意思,二是最初的意思,三是生殖器的象征。
纵观众多家谱的内容记载,经常出现的名词性文字主要有:祖、宗、谱、族等。众所周知,多数家谱世系部分内容占据家谱内容近五分之四,乃至更多,“世”这个字要远远超越以上这些字,为什么不把“世”这个字放入名词中呢?实际上“世”最初本义即《诗•下武》载有“绳其祖武”,《传》载有“武,迹也”。其最为根本的在于上下代相接这一意义,原始先民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多以悬挂绳结的多少来记载其世系的传承。
在家谱中,“祖”字具有四个基础含义:一是指崇拜,二是指宗庙,三是指祖宗或族人,四是指祭祀。其常以始祖、先祖、祖先、祖宗、始迁祖、本祖、家祖、祖庙、祖坟等词汇出现在家谱中,其中隐含着特定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祖”字的文化内涵
在家谱中,“祖”字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崇拜文化;二是宗庙文化;三是族人文化。
1、崇拜文化。崇拜作为中国宗族的一个情结,最初是以敬畏的方式揣测和打量自然,进一步产生了想要表达的意愿,这种想要表达的心理机制经过长久的积累便从深层转化为表层行为,就以宗族所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
“祖”在家谱中所表现的崇拜文化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崇拜;三是祖宗崇拜。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翻阅当代家谱,自然崇拜与生殖崇拜渐渐不以直接的形式反映在家谱中了,祖宗崇拜却尤为突出,祖宗崇拜是在自然崇拜与生殖崇拜的发展过程中演变而来。
(1)自然崇拜。在当代的家谱中,还隐藏着诸多先民对自然崇拜的痕迹。反映在家谱中主要有:先祖的服饰图、宗族祭祀、御赐物品、祖坟位置等方面。在先祖服饰的图形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崇拜,如《河南程氏正宗世谱》载有“先贤永年伯太中公章服”其服饰上的图案主要有:云、龙、猛兽等,这些服饰上的猛兽潜含着宗族的愿望,期盼宗族繁荣昌盛;“先贤洛国公伊川二夫子章服像”其服饰上的图案主要有:仙鹤、祥云等,这些图案期盼宗族祥和安康。
(2)生殖崇拜。生殖崇拜的出现与人类抵抗自然的能力有着直接关联。在原始时代,洪荒初辟,人类为了应对大自然的一切现象,不得不做的两件事情,即:生产劳动和自身的繁殖。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是整个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在家谱中,生殖崇拜是“祖”字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程氏正宗世谱》载有祭祀器皿,其中腹部圆形且大的主要有洗、罍、笾、豆、尊、钏等,这些器皿形状大多是母系氏族生活的余响,腹部大且圆,象征着孕妇的肚子,具有多子多福的意蕴,其直接根源指向人类自身的繁殖,具有生殖崇拜的意义。此外,《程氏正宗世谱》祭祀器皿图上的图案、祖先像赞服饰图案、宗庙图案等多种多样,将这些图案归类,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鱼纹、河流、云朵等;一类是猛兽图、龙纹、山等。家谱中的这两类图案分别代表了文化内涵中女性生殖与男性生殖崇拜。闻一多在《鱼说》中认为:从上古时候起,中国古人就以鱼象征女性,还象征配偶或情侣。并进一步分析认为,鱼的这一象征意义起源于鱼的繁殖力最强,与原始先民的崇拜生殖,并重视繁衍具有直接关系。家谱中所载有的猛兽、龙纹、山形均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男性生殖崇拜在家谱中其他部位也会存在,如神主牌位、石碑、坟茔等。
(3)祖宗崇拜。在家谱中,“祖”字的文化内涵充斥着每个空间,世系的传承正是祖宗崇拜意识的呈示,同时也在回答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祖宗崇拜意识是私修谱牒叙事中潜含的其他一切意识的基础,中国人拥有的唯一宗教就是这种祖宗崇拜。家谱是中国宗族的宗族史,祖宗崇拜意识存在于里面的各个方面。
修撰者在编纂宗族世系时普遍对始祖有崇拜感,并且本宗族成员对始祖亦是如此,具有祖宗崇拜的性质,祖宗崇拜是本宗族对生命来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深入反思的结果,是本宗族家园意识和归属情感的重要体现,反映了本宗族跨越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价值观念与自我精神的确定。
随便翻阅一套家谱,无论是在宗法、谱序、传记、宗祠、坟茔还是大事记中,对祖宗的崇拜感充斥其中,这也是宗族收宗睦族的必要方式。家谱是一种关于本宗族的历史载体,“宗族”这一词本身就具有浓厚的祖宗崇拜意识。在谱序中,对于本宗族始祖、始迁祖、迁祖等事迹叙述详细,本宗族的传承具有祖宗崇拜的性质,祖宗崇拜并非某一私修谱牒所特有,而是所有家谱所共有。尤其是始祖具有功业或是历史名人,这样的私修谱牒都显示出强烈的对始祖的崇拜,形成一种祖宗崇拜的文化内涵。此外这种始祖崇拜还有道德教化意义,以先祖的为人处世来规劝本宗族成员。
2、宗庙文化。“祖”字最基本的字义是指宗庙,“宗”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尊祖庙也”;“庙”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尊先祖貌也。”可以看出,宗庙就是本宗族成员尊奉供有祖宗形貌的处所,也是祖灵存在的栖息地。宗庙供奉着祖先像或牌位,早在东周时期就存在,这种木制的祖先像或牌位被安置在祏中,祏盛放神主的用意有二:其一是对祖宗的尊重之极;其二是由于神主是由木而制,放置祏中,避免火灾。在宗庙文化中,祭祀活动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此外包含宗庙建筑布局。
(1)宗庙布局的基本原则。纵观众多家谱,可以看出,宗庙布局普遍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宗庙多坐北朝南;其二是宗庙以中轴线分开,左右对称;其三是宗庙主建筑是供奉先祖的地方,主要供奉神主和画像,宗庙最主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展现祖宗容貌。神主是先祖神灵寄托的物质载体,画像是先祖形貌的留影,家谱中不但有画像还会附有像赞。
(2)祭祀活动。祭祀活动是中国所特有的宗教仪式,整个过程相当繁杂,主要涉及时祭和其他祭祀日期、祭拜先祖、祭器与祭品、祭告的内容、参祭者条件、主祭者和司事人员的职责(有些家谱中称之为执事生)、祭祀程序、祭后娱神活动等。祭祀的主要是始祖、始迁祖、对宗族或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先祖、年代较近的先祖。祭祀活动在一个宗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这一活动庄严神圣。
(A)时祭和其他祭祀日期。时祭最早载于《诗经》中的《小雅•天保》:“禴祠烝尝,于公先王。”意思是用禴祠烝尝四季来祭祀先公先王。董仲舒《春秋繁露》释曰:“春曰祠,夏曰杓,秋曰尝,冬曰蒸”,即四时追祭,这一划分被后代大多数家谱所谱载。按照四季分为春祭、夏祭、秋祭、冬祭。每一季的第二个月祭祀一次,一年四次,春祭称为祠,这一祭祀供品不多,祭词较多,主要是祈求祖先庇护,风调雨顺,宗族的庄稼获得丰收。夏祭称为禴,供品较少。其实“禴”在夏商之时用于指春祭,周代开始指夏祭,一直延续到今天。秋祭称为尝,供品多,由于秋季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宗族会把最好的谷物及牲畜用来祭拜先祖。冬祭称为烝,冬祭白烝,特指冬天的宗族祭祀活动。时祭一般选择节日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此外,还有特定的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元旦、除夕、元宵等。其中祭祀活动最大的清明和冬至。对于宗族要求严格的家族,家谱在祭祀一栏还会写上“正至朔望则参”,意思是每到初一和十五要定期参拜先祖。其中,在宗族遇到特殊事情也要祭祖问事,如升官晋爵、考取功名、娶妻生子等。
(B)祭拜先祖。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始祖、始迁祖及其以下祖先,根据其与其子嗣在宗族中的身份、社会地位与对宗庙的贡献,来最终确定其神主放置的位置。祭祖是本宗族的大事,祭祖主持者叫主祭者,此外还有分祭者、司赞、司爵、司祝等执事者。翻阅众多家谱发现,主要程序是主祭者向先祖神主、画像行礼;宗族主事者迎接供品;初献;司祝宣读祝词;焚烧冥币;奏乐;宗族拜祖;二献;宗族拜祖;三献;宗族拜祖等。
(C)祭器与祭品。祭器是祭祀时用于盛放祭品的器具,多为青铜器、陶瓷器等,但忌用铁器,因为铁有震慑先祖灵魂的作用。其造型多为动物形状或动物神的化身,同时也会形象的绘制动物的纹饰、鱼纹、雷云等。祭品因宗族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异,若宗族有为官者或宗族殷实者,供品较多,最主要的牲祭有革和猪,此外还有粮食及其制作品、水果时鲜等。《河南程氏正宗世谱》中载有祭器有簠、簋、象尊、罍、爵等34件,祭品有鹿、兔、猪、羊、鱼等35种;《孟津王氏宗谱》载有祭器有爵、俎、豆、登、笾等26件,祭品有牛、羊、猪、黍、粟、稻、粱、枣、饼等30种。
(D)参祭者条件。参祭者要与宗族祖先有着血缘上的关系或是本宗族男性成员的妻子,男性要求成年后必须参加,这既是其权利,更是义务,不得无故早退、迟到或缺席,违规者就要接受宗族惩罚。
在《裴氏家谱》、《栾氏家乘》、《李氏宗谱》等家谱中载有不能参与宗庙祭祀活动的条件,即因犯严重错误被开除出宗者和异姓过继者。一些名门望族的家谱如《刘氏家乘》规定:“对不守孝悌者、奸淫赌盗者以及从事优戏、胥隶、屠夫等专业者一律剥夺祭祀资格,终生不许进入宗庙。”这些家谱的规定表明,宗族认为优戏、胥隶和屠夫等职业下等,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宗族对先祖的崇拜与尊重。
祭祀活动表明,宗庙祭祀是祖宗崇拜观念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凝聚宗族。祭祖仪式也体现了近古宗法思想,上古宗族等级观念主要由大小宗法观念与分封等级观念相结合而成,而近古宗族等级观念主要由宗法的尊卑观念和贫富观念相结合而成,同时体现了封建时期的等级制度。
3、族人文化。族人文化也是“祖”这个字所蕴含基本含义之一,祖宗崇拜、慎终追远的观念是族人文化的精神核心,它将本宗族成员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组成一个宗族。家谱中的族人文化主要体现在宗法伦理中的孝悌精神上。在家谱中的孝悌教育主要是从重视追根溯源和人伦亲情上,使本宗族的后人对先祖的功业和德行有所感悟,通过这些教化,使得本宗族成员善待父母、兄弟、宗亲及乡邻,因此也产生光宗耀祖、发愤图强、族人互爱、扬名显祖的观念,这些都是族人文化的重要组成特征。
综上所述,家谱的文化内涵丰厚,在家谱中,“祖”字是家谱文化内涵最具代表性文字之一。其蕴含着崇拜、宗庙、祖宗或族人、祭祀等含义。其常以始祖、先祖、祖先、世祖、祖宗、始迁祖、本祖、家祖、祖庙、祖坟等词汇出现在家谱中。通过对“祖”字的论析,这些集体无意识作为宗族发展的产物,虽然具有封建等级的痕迹,但在加强宗族凝聚力乃至民族认同感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具有积极的发展意义,为进一步探索家谱文化内涵的演变与传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章源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谢琳惠
(谢琳惠,女,1964年生,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