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以文化为纽带 打造转型升级新黄墟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19-10-30  点击:877
——朱志清在冷遹研究会第二次会员大会上的讲话
    黄墟是千年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马迹山的传说,诗词文赋众多,历史上是为旅游胜地。乾隆皇帝曾经前来游玩,并赋诗。境内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山边有马迹水库、千亩林场、千亩茶场、千亩樱花林;殷氏六房、殷氏宗祠是沪宁线上保存较为完好的清朝中早期建筑群(已成功申报列为省级文保单位);黄墟村已成功申报成为中国传统村落;冷遹故居(省级文保单位)是镇江市内独树一帜的民国建筑,冷遹先生更是近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生爱国爱乡爱民,许多传奇故事及探寻强国富民的实践,一直被世人传颂。特别是1928年起,在黄墟创建农村改进试验区,在当时中国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做法及经验,对当今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因此,以黄墟独有的文化资源,以冷遹先生开创的“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为基础,挖掘黄墟历史文化特色,抓住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主题,融合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要求,打造“一山、一水、一村落”黄墟转型升级的新品牌,提几点建议与构想:
    一、黄墟历史文化的价值
    黄墟的文化资源有:人文——马迹山;宗教遗产——紫府观和禹王庙;水利遗产——马迹水库;农业遗产——蚕桑业、茶业、农业;宗祠遗存;古建筑遗存;名人故居等等。其实,黄墟还有很多文化资源,需要进一步的挖掘与整合。
    (一)黄墟历史文化之魂
    1、殷氏文化精髓
    黄墟镇建于元代,殷姓为主在此世居,殷氏文化世代传承,提倡“耕读传家”。《 殷氏家训20则》,是启迪教育后人的指南。“能读则读其书,不能读则耕其田”的家训薪火相传。黄墟《殷氏家乘》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内尘封几十年。前年,经各界人士十多年努力,终于以十万元资金,拷贝了《殷氏家乘》。该套族谱是国内绝版,内容之多,册数之全,保存之好,在国内十分罕见。这是黄墟殷氏后裔之喜,也是丹徒文化之大事。因此,在丹徒殷氏后裔成立了“镇江市丹徒区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旨在研究殷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凝聚殷氏后裔力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助力。
    2、冷遹精神
    冷遹是近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一生爱国爱民爱乡。特别是1928年,与黄炎培等创办的“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对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均有指导和现实意义。
    冷遹(1882——1959),字御秋,妻子殷嗣辉女士,均为黄墟镇人。早年追随孙中山民主革命,参加同盟会,为安庆秋操起义总指挥,是广西革命最初发动人之一,并率军开抵南京迎接民国成立。1912年元月孙中山大总统授予他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1949年9月参加全国政协会议,10月1日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军政委员兼水利部长,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倡导者,民主建国会的奠基人,也是中华职教社与黄炎培等齐名的“四老”。黄炎培先生对冷遹先生的评价:“才大功偏实,名藏位自高。”他一生爱国爱民,与时俱进,德高望重,丰功伟绩,彪炳千秋。“拳拳先驱报国心,殷殷赤子爱民情。” 
    (二)黄墟历史文化之根
    1、自然遗产——人文马迹山
    马迹山,距黄墟镇东北3华里,平岗四绕,高峰耸起,主峰海拔138.3米,是宁镇山脉的一部分。
    旧时山上的主要景点有:夏禹王庙、文昌阁、紫府观、地藏庵、会真堂等庙观,还有福地、马迹、丹井、青龙洞、黄龙洞、桃塢、隐君泉、棋盘石、玉兰花和丹桂等十景。山上古迹灵踪,仙宫梵刹,奇胜种种,古来高人雅士,寓目期间,莫不瞻仰留题。连乾隆皇帝也慕名前往,欣然作诗。
    马迹山,松柏滴翠,古木参天,其间泉水叮咚,不绝于耳。这汩汩的泉水看上去清澈明净,喝一口沁人心脾,回味无穷,令人难以忘怀,这便是著名的马迹泉水。 
    2、紫府观
    “福地居称四十九,青童马迹至今垂,洞庭已自毛苌返,知达华阳又阿谁?”这首诗是清乾隆壬午年(1762)爱新觉罗•弘历皇帝南巡镇江游览丹徒道教胜地紫府观后所作。马迹山被列为道教第四十九福地。紫府观从现有地方文献的记载可知,是丹徒境内出现道教活动最早、以及有着有关道教方面的神话和传说最多的名山胜地。
    紫府观生长的兰花,据说遇者为瑞,其花表里莹白,其色如玉,其香如兰,此花不用根植,不结蕾而开花但不常有,一般均于暮春开花,此花后来曾蔓延至茅山的溪谷中。
    曾经无限风光的紫府观在明宣德九年(1434)毁于大火,成化十年(1474)住持孙礼恒重建玉皇殿和三清殿等,弘治十年(1497)孙信輗建山门和两庑,清嘉庆六年(1801)又重修,解放后紫府观因年久失修被拆除,现已重修。
    3、禹王庙
    马迹山顶,有一座千年古庙——禹王庙。据谱牒文献记载,上古大禹治水时曾骑马经过此地,看见山上郁郁葱葱的苍松,姹紫嫣红的野花,山北远处有一条似玉带一样的扬子江,近处泉水叮咚鸟语花香,被这里的秀丽景色所吸引。由于马在这里停留时间较长,因而留下深深的马足印迹,故而得名。后人为纪念大禹曾到过此地,在山顶上修建了禹王庙,又称三王庙,即纪念人王、地藏王和禹王。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和七月三十日均在这里举行庙会,庙里香火很盛。禹王庙在文化大革命后期被拆毁,改革开放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民间老百姓又集资逐年将禹王庙重建起来。
    4、水利遗产——马迹水库
    1928年,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成立后,就测绘了试验区平面地图。为了解决黄墟经常发生旱灾的问题,曾经在天地湾一带施行机器凿井,但没有找到水源。后来,勘察到由马迹山南麓向西流入运河的水沟有2条,一条由土门寺向西流入运河,一条经上黄墟向西南流入运河。1930年起,试验区成立了塘坝委员会,领导村民开塘筑坝。农民们利用冬闲,分别在沈家村、许家村、大叶庙修筑了三道水坝,收益农田800亩。沈家村的这道水坝,就是马迹水库的前身。
    5、宗祠遗产——殷氏宗祠
    殷氏宗祠初建于明代中朝,约1540年左右。清嘉庆七年(1802年),由盐业巨商殷丕列主持、族人重建扩建,至今已有200多年。宗祠为九间三进,坐北朝南,另建其他用房,号称九十九间半,并置宗祠堂名为“东汉世家”。
    6、名人故居——冷遹纪念馆
    冷遹纪念馆即为冷遹故居所在地,位于黄墟镇西,是纪念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冷遹的场所,建于1917年,占地面积约7232平方米。
    冷遹故居,系中西结合的两层楼建筑。2005年9月,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冷遹故居”匾额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题词,“冷遹纪念馆”馆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题。2002年10月,纪念馆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AA级旅游景点,也是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职教社传统教育基地,全国民建及民主党派和各界群众前来参观的团队络绎不绝。
    二、黄墟历史文化的艺术价值
    殷氏宗祠内月台为石雕建成,“鲤鱼跳龙门”、“松鹤延年”等石雕极为精美。正厅内的石柱雕刻,工艺更是一流,让游人驻足观赏。宗祠西边的殷氏六房建筑,是黄墟古建筑的艺术精华所在。黄墟六房里位于镇东,殷氏宗祠之西并与之相邻。始建于清乾隆年末,为当年镇上巨商殷丕列的六堂弟殷菖所建,故名。距今已有210余年,且保留基本完整,建筑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整座建筑是按“八卦坤六爻图”设计,内含玄机,要看出八卦的模样,需从空中俯看。民居呈“非”字形排列,中间是一条南北向长100米、宽1米50,顶高约6米的弄堂,屋顶为遮盖式、不透光。弄堂的两端各有前门和后门,供人们进出。弄堂的两侧为木柱构筑,整体相连。民居以弄堂为主线,东西两侧为民宅,东为四进,西为五进,每进三间,坐北朝南,各有天井、花坛,均是花格门窗,自成体系。每进民宅有边门与弄堂相通。不熟悉者,夜晚出入犹如进入迷宫,有利安全。居宅全为青砖黛瓦,气宇轩昂。东侧最南面有一座敞厅,厅前是天井,天井东面的门墙上有一幅完整精细的砖雕工艺品,上面刻着“龙凤呈祥”、“福禄寿喜”、“万蝠来朝”、“三星高照”和“麒麟送子”等象征吉祥如意,美满和谐的图案,工艺非常精美。这里的建筑令人称奇的是,人们在白天也分不清东南西北。每户的门窗花格各具特色,争奇斗艳。现宅内住户均为殷氏六房后裔。电影“江南风云”拍摄时,曾在这里取景。该民居2004年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黄墟历史文化的科学价值
    马迹山为远古时期地震所致,形成了从东往西的连绵山脉。冷遹先生曾请李四光先生前来探寻黄墟水源,发现山底下有一条暗河,苦于当时的机械设备,未能打出水井。上世纪80年代,黄墟自来水厂请专业公司,选址在山腰处打下173米,终于抽出了清纯的泉水。水抽出后不用过滤加工,直接供居民使用。经化验,微量元素很多,水质特别好,极具商业开发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上世纪70年代,黄墟乡政府在马迹山上办起了采石厂。经40年开采不息,已是伤痕累累。形成了多个石氹,现在氹内水深达30米,水面开阔,犹如长白山的天池。四周巨石千奇百怪,只要加以修整,一个集观光、科普、研究为一体的地质公园即可形成。
    四、黄墟历史文化的缺憾
    黄墟古村落跟中国大多数古村一样,在经济社会的变迁中,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损坏更为严重,拆除了三座石材碑坊和十多个分祠堂以及很多元明清建筑。古村按八卦建制的格局也遭到了毁坏。街面的青石板路被铺上了水泥路。70年代开始在马迹山采石,山体伤痕累累。因此,古村落现状十分堪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开发利用程度过深过多过度,马迹山周边水域等山水田园环境的影响尤为突出。
  B黄墟古镇本身对现代生活的种种后果没有免疫性,导致整体存在状态显得落后。
  C古镇内外的功能区划不科学、不合理,污染源综合治理不足,工农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对古镇及其周边构成了严重威胁。
  D黄墟古镇特色风貌、独特韵味保存和发展不当,很多风貌被人为破坏,特色的风韵也没有得到保护和发展,使得人文和自然的双重特性都有损毁,明清民居、古建和禹王庙、紫府观、马迹十景等人文景点专业复建力度不足。
  E政府有关部门在文化供给侧改革中认识不足,停留在面上,缺乏历史的责任感和整体性的开发保护思路。
    五、守护黄墟历史文化
    尽管古村落破坏严重,但是近几年来,黄墟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古村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奔走疾呼,上级部门也开始引起了重视,因此,在各级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许多成绩。
    1、将破落不堪的冷遹旧址进行了全面维修
    2002年,冷遹旧址被省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后,市、区、镇政府三级通过不断努力,安置了居住在此的9户镇干部和一个工厂,投入了600余万元对旧址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改造,并在此建立了冷遹纪念馆,使旧址的风貌和品味得以展现、提升。冷遹纪念馆已成为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职教社传统教育基地。
    2、殷氏六房敞厅的维修工作也已完成
    殷氏六房敞厅的施工方案于2015年完成,市文广新局下拨了专项文物维修经费20万元用于殷氏六房敞厅的维修。该工程于2015年6月启动,年底结束。已通过市级验收。现已成为殷氏文化的展示场所,接待殷氏宗亲的活动场所。殷氏六房其他用户正逐一签订房产维修使用活动,使之成为黄墟民俗博物馆。 
    3、殷氏宗祠的维修已完成
    殷氏宗祠维修工程于2017年3月启动,11月修缮竣工。该处文物修缮后,将陈列殷氏文化,黄墟抗日自卫团,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黄墟乡村师范学校等展览,成为安身齐家,敬祖集气的场所,成为镇江市首家文化大礼堂。 
    4、启动古街道临街房及地面恢复维修工作
    市规划局编制的黄墟古街道保护方案已于2016年9月份完成,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方案也于2017年完成,通过了省级专家组的验收。建议辛丰镇按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求,政府资金为杠杆,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动员临街居民按规划要求改造,谁家资金投入的多,补贴就多的原则,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将黄墟的老字号、老堂号容纳其中,形成独有的古街古韵。 
    5、殷氏宗祠、殷氏六房已成功申报为省级文保单位。
    6、黄墟村已被住建部命名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六、打造黄墟历史文化
    实践证明,从资源到资本,从资本到运作,作为生产要素的投入,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地方建设是一条成功经验。我们利用黄墟的历史、山水、人文资源,通过规划设计转化资产,再进行项目包装,进行招商引资。 文化资源转化作为文化资本,折股投入,激活市场,一定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总体的概念设计:一山•一水•一古村落
    ▲山:马迹山
●养生养老度假村(拥有道教四十二洞天和四十九福地品牌,现存采石场遗留形成的天然地质公园,石头种类达数十种,极具观赏性)
●宗教文化等(天王、地王、人王三庙,坐落在马迹山的山上、山腰、山脚)
    ▲水:
●百年水库景区(冷遹先生从1928年开始修建的沈家水坝,不断扩容的马迹水库,形成了山水一体的自然景观)
●富含矿物质地下水源(远古地震形成的地下暗河,水藏山体中间,富含矿物质,原为黄墟自来水厂水源,不处理可直接饮用)
    ▲农业:
●千亩生态观光农业区
●千亩茶园观光区
●千亩知青森林(时代记忆,镇江市唯一未开发的人造森林公园,天然氧吧)
    ▲村落:
●村、镇一体开发与利用
●度假村落
●民俗文化、饮食一条街
●古建筑、名人名居
●周边乡村(民居客栈、农家乐)
●博物馆展览集聚(吸引各类收藏家来此办展览馆)
    2、制定完善旅游规划
总体定位:
    乡村历史文化游憩度假区
定位内涵:
    新型乡村农业观光区
    新型乡村旅游休憩区
    新型乡村文化体验区
    新型乡村养生度假区
    新型乡村体育健身区 
    3、建设环境分析
    3.1黄墟优势
    ①黄墟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优势包括:距离沪宁客源市场近、传统古村落保存完好、拥有道教四十二洞天和四十九福地品牌、冷遹故居具有全国性重要意义。可依托沪宁市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依托古村落建设发展特色旅游古镇、依托洞天福地发展养生养老旅游、依托冷遹故居发展全国性红色旅游。
    ②黄墟村旅游业发展的配套资源包括:人文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山水景观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农业观光资源、历史传说资源。发展旅游业的产业要素齐全。
    ③中国传统村落申报成功后的效应。(各级主管部门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
    ④区域优势明显:处于南京禄口机场及常州奔牛机场一小时交通圈内。距高铁镇江站、丹徒站、丹阳站均在半小时车程内。距沪宁高速、沿江公路十分钟内车程,241省道穿境而过,与丹阳的旅游风景区紧紧相连。 
    3.2依托三个平台
    ①黄墟历来是全国农村发展模式的探索创新地区。现在以旅游业带动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可以在全国总结形成“黄墟模式”。
    ②依托全国政协、民建中央、中华职教社等平台,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黄墟模式”研讨会》,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参加。讨论冷遹先生的新农村发展理念,以及新常态下黄墟村以旅游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以旅游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旅游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以及在全国的典型性和示范意义。
    ③江苏省殷商文化研究会,将黄墟殷氏宗祠作为展示南渡殷氏文化和“祭祖”的场所。镇江市丹徒区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前年已在民政部门注册,准备开展修谱、祠堂布馆的工作,全力配合黄墟“美丽乡村”的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七、让黄墟历史文化活起来
    当今实体经济疲软,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怎样“调结构、促转型”是当务之急之大事。因此文化强镇是发展的最好时机,文化造镇是最好的路径。找准当地文化之魂,寻找文化制高点,从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入手,把文化和民俗资源作为切入口,找到本地的独特文化、立足本地的特色产业、为本地注入强大的产业支撑点。根据市场主体定位,规划相应的层次,确定旅游产品的结构,打造核心和引爆的旅游产品,全盘考虑、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旅游规划,将所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对现有资产进行评估,为项目的包装和资本的注入创造先决条件。因此,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建议一:区委区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把文化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等作为优先选项进行扶持。尽快成立有关领导小组(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题,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突破领导小组行政化的瓶颈,进行公司化运作);建议二: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搭建平台,负责融资规划,制定与实施保护与开发方案;建议三:进一步完善落实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方案,多方筹措资金,特别是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建议四:拟定黄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将山北村、德胜村、星棋村一并纳入;建议五: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冷遹思想的精神内涵、殷氏家族的文化内涵等,以文学、影视的形式,尽快面世);建议六:完成山体修复工程——马迹山已被破坏的千疮百孔,前年就开始山体修复,迄今还未完成,因此山体修复工程应加快进度按时完工。无论是从古村落保护的角度,还是美丽乡村的建设,都是迫切需要的。
    通过山水人文、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政府引导和社会资本融合,借鉴冷遹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规划、国内外矿区修复经验,总体定位、总体规划、总体开发建设,用冷遹精神升华为爱国爱家的新时代黄墟精神。跨越近百年,从农村改进试验区升级为现代化美丽乡村示范区过渡,携手民建中央、中华职教社、人民政协报社、中国西促会调研智库及殷氏后裔等各界力量,力争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把苏南美丽乡村的保护、开发和建设打造成黄墟模式,从“一山、一水、一村落+多元入手”,筹建“黄墟旅游度假区”(黄墟公园),努力出品牌,园梦黄墟人,使之成为全国知名的现代化新型示范乡村,为丹徒区历史文化供给侧改革树立新标杆。
    (朱志清,男,丹徒黄墟人。丹徒区政协常委,冷遹纪念馆馆长,冷遹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