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清在冷遹研究会第二次会员大会上的讲话
黄墟是千年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马迹山的传说,诗词文赋众多,历史上是为旅游胜地。乾隆皇帝曾经前来游玩,并赋诗。境内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山边有马迹水库、千亩林场、千亩茶场、千亩樱花林;殷氏六房、殷氏宗祠是沪宁线上保存较为完好的清朝中早期建筑群(已成功申报列为省级文保单位);黄墟村已成功申报成为中国传统村落;冷遹故居(省级文保单位)是镇江市内独树一帜的民国建筑,冷遹先生更是近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生爱国爱乡爱民,许多传奇故事及探寻强国富民的实践,一直被世人传颂。特别是1928年起,在黄墟创建农村改进试验区,在当时中国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做法及经验,对当今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因此,以黄墟独有的文化资源,以冷遹先生开创的“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为基础,挖掘黄墟历史文化特色,抓住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主题,融合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要求,打造“一山、一水、一村落”黄墟转型升级的新品牌,提几点建议与构想:
一、黄墟历史文化的价值
黄墟的文化资源有:人文——马迹山;宗教遗产——紫府观和禹王庙;水利遗产——马迹水库;农业遗产——蚕桑业、茶业、农业;宗祠遗存;古建筑遗存;名人故居等等。其实,黄墟还有很多文化资源,需要进一步的挖掘与整合。
(一)黄墟历史文化之魂
1、殷氏文化精髓
黄墟镇建于元代,殷姓为主在此世居,殷氏文化世代传承,提倡“耕读传家”。《 殷氏家训20则》,是启迪教育后人的指南。“能读则读其书,不能读则耕其田”的家训薪火相传。黄墟《殷氏家乘》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内尘封几十年。前年,经各界人士十多年努力,终于以十万元资金,拷贝了《殷氏家乘》。该套族谱是国内绝版,内容之多,册数之全,保存之好,在国内十分罕见。这是黄墟殷氏后裔之喜,也是丹徒文化之大事。因此,在丹徒殷氏后裔成立了“镇江市丹徒区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旨在研究殷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凝聚殷氏后裔力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助力。
2、冷遹精神
冷遹是近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一生爱国爱民爱乡。特别是1928年,与黄炎培等创办的“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对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均有指导和现实意义。
冷遹(1882——1959),字御秋,妻子殷嗣辉女士,均为黄墟镇人。早年追随孙中山民主革命,参加同盟会,为安庆秋操起义总指挥,是广西革命最初发动人之一,并率军开抵南京迎接民国成立。1912年元月孙中山大总统授予他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1949年9月参加全国政协会议,10月1日参加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军政委员兼水利部长,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倡导者,民主建国会的奠基人,也是中华职教社与黄炎培等齐名的“四老”。黄炎培先生对冷遹先生的评价:“才大功偏实,名藏位自高。”他一生爱国爱民,与时俱进,德高望重,丰功伟绩,彪炳千秋。“拳拳先驱报国心,殷殷赤子爱民情。”
(二)黄墟历史文化之根
1、自然遗产——人文马迹山
马迹山,距黄墟镇东北3华里,平岗四绕,高峰耸起,主峰海拔138.3米,是宁镇山脉的一部分。
旧时山上的主要景点有:夏禹王庙、文昌阁、紫府观、地藏庵、会真堂等庙观,还有福地、马迹、丹井、青龙洞、黄龙洞、桃塢、隐君泉、棋盘石、玉兰花和丹桂等十景。山上古迹灵踪,仙宫梵刹,奇胜种种,古来高人雅士,寓目期间,莫不瞻仰留题。连乾隆皇帝也慕名前往,欣然作诗。
马迹山,松柏滴翠,古木参天,其间泉水叮咚,不绝于耳。这汩汩的泉水看上去清澈明净,喝一口沁人心脾,回味无穷,令人难以忘怀,这便是著名的马迹泉水。
2、紫府观
“福地居称四十九,青童马迹至今垂,洞庭已自毛苌返,知达华阳又阿谁?”这首诗是清乾隆壬午年(1762)爱新觉罗•弘历皇帝南巡镇江游览丹徒道教胜地紫府观后所作。马迹山被列为道教第四十九福地。紫府观从现有地方文献的记载可知,是丹徒境内出现道教活动最早、以及有着有关道教方面的神话和传说最多的名山胜地。
紫府观生长的兰花,据说遇者为瑞,其花表里莹白,其色如玉,其香如兰,此花不用根植,不结蕾而开花但不常有,一般均于暮春开花,此花后来曾蔓延至茅山的溪谷中。
曾经无限风光的紫府观在明宣德九年(1434)毁于大火,成化十年(1474)住持孙礼恒重建玉皇殿和三清殿等,弘治十年(1497)孙信輗建山门和两庑,清嘉庆六年(1801)又重修,解放后紫府观因年久失修被拆除,现已重修。
3、禹王庙
马迹山顶,有一座千年古庙——禹王庙。据谱牒文献记载,上古大禹治水时曾骑马经过此地,看见山上郁郁葱葱的苍松,姹紫嫣红的野花,山北远处有一条似玉带一样的扬子江,近处泉水叮咚鸟语花香,被这里的秀丽景色所吸引。由于马在这里停留时间较长,因而留下深深的马足印迹,故而得名。后人为纪念大禹曾到过此地,在山顶上修建了禹王庙,又称三王庙,即纪念人王、地藏王和禹王。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和七月三十日均在这里举行庙会,庙里香火很盛。禹王庙在文化大革命后期被拆毁,改革开放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民间老百姓又集资逐年将禹王庙重建起来。
4、水利遗产——马迹水库
1928年,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成立后,就测绘了试验区平面地图。为了解决黄墟经常发生旱灾的问题,曾经在天地湾一带施行机器凿井,但没有找到水源。后来,勘察到由马迹山南麓向西流入运河的水沟有2条,一条由土门寺向西流入运河,一条经上黄墟向西南流入运河。1930年起,试验区成立了塘坝委员会,领导村民开塘筑坝。农民们利用冬闲,分别在沈家村、许家村、大叶庙修筑了三道水坝,收益农田800亩。沈家村的这道水坝,就是马迹水库的前身。
5、宗祠遗产——殷氏宗祠
殷氏宗祠初建于明代中朝,约1540年左右。清嘉庆七年(1802年),由盐业巨商殷丕列主持、族人重建扩建,至今已有200多年。宗祠为九间三进,坐北朝南,另建其他用房,号称九十九间半,并置宗祠堂名为“东汉世家”。
6、名人故居——冷遹纪念馆
冷遹纪念馆即为冷遹故居所在地,位于黄墟镇西,是纪念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冷遹的场所,建于1917年,占地面积约7232平方米。
冷遹故居,系中西结合的两层楼建筑。2005年9月,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冷遹故居”匾额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题词,“冷遹纪念馆”馆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亲题。2002年10月,纪念馆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AA级旅游景点,也是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职教社传统教育基地,全国民建及民主党派和各界群众前来参观的团队络绎不绝。
二、黄墟历史文化的艺术价值
殷氏宗祠内月台为石雕建成,“鲤鱼跳龙门”、“松鹤延年”等石雕极为精美。正厅内的石柱雕刻,工艺更是一流,让游人驻足观赏。宗祠西边的殷氏六房建筑,是黄墟古建筑的艺术精华所在。黄墟六房里位于镇东,殷氏宗祠之西并与之相邻。始建于清乾隆年末,为当年镇上巨商殷丕列的六堂弟殷菖所建,故名。距今已有210余年,且保留基本完整,建筑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整座建筑是按“八卦坤六爻图”设计,内含玄机,要看出八卦的模样,需从空中俯看。民居呈“非”字形排列,中间是一条南北向长100米、宽1米50,顶高约6米的弄堂,屋顶为遮盖式、不透光。弄堂的两端各有前门和后门,供人们进出。弄堂的两侧为木柱构筑,整体相连。民居以弄堂为主线,东西两侧为民宅,东为四进,西为五进,每进三间,坐北朝南,各有天井、花坛,均是花格门窗,自成体系。每进民宅有边门与弄堂相通。不熟悉者,夜晚出入犹如进入迷宫,有利安全。居宅全为青砖黛瓦,气宇轩昂。东侧最南面有一座敞厅,厅前是天井,天井东面的门墙上有一幅完整精细的砖雕工艺品,上面刻着“龙凤呈祥”、“福禄寿喜”、“万蝠来朝”、“三星高照”和“麒麟送子”等象征吉祥如意,美满和谐的图案,工艺非常精美。这里的建筑令人称奇的是,人们在白天也分不清东南西北。每户的门窗花格各具特色,争奇斗艳。现宅内住户均为殷氏六房后裔。电影“江南风云”拍摄时,曾在这里取景。该民居2004年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黄墟历史文化的科学价值
马迹山为远古时期地震所致,形成了从东往西的连绵山脉。冷遹先生曾请李四光先生前来探寻黄墟水源,发现山底下有一条暗河,苦于当时的机械设备,未能打出水井。上世纪80年代,黄墟自来水厂请专业公司,选址在山腰处打下173米,终于抽出了清纯的泉水。水抽出后不用过滤加工,直接供居民使用。经化验,微量元素很多,水质特别好,极具商业开发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上世纪70年代,黄墟乡政府在马迹山上办起了采石厂。经40年开采不息,已是伤痕累累。形成了多个石氹,现在氹内水深达30米,水面开阔,犹如长白山的天池。四周巨石千奇百怪,只要加以修整,一个集观光、科普、研究为一体的地质公园即可形成。
四、黄墟历史文化的缺憾
黄墟古村落跟中国大多数古村一样,在经济社会的变迁中,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损坏更为严重,拆除了三座石材碑坊和十多个分祠堂以及很多元明清建筑。古村按八卦建制的格局也遭到了毁坏。街面的青石板路被铺上了水泥路。70年代开始在马迹山采石,山体伤痕累累。因此,古村落现状十分堪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开发利用程度过深过多过度,马迹山周边水域等山水田园环境的影响尤为突出。
B黄墟古镇本身对现代生活的种种后果没有免疫性,导致整体存在状态显得落后。
C古镇内外的功能区划不科学、不合理,污染源综合治理不足,工农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产生的各种污染源,对古镇及其周边构成了严重威胁。
D黄墟古镇特色风貌、独特韵味保存和发展不当,很多风貌被人为破坏,特色的风韵也没有得到保护和发展,使得人文和自然的双重特性都有损毁,明清民居、古建和禹王庙、紫府观、马迹十景等人文景点专业复建力度不足。
E政府有关部门在文化供给侧改革中认识不足,停留在面上,缺乏历史的责任感和整体性的开发保护思路。
五、守护黄墟历史文化
尽管古村落破坏严重,但是近几年来,黄墟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古村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奔走疾呼,上级部门也开始引起了重视,因此,在各级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许多成绩。
1、将破落不堪的冷遹旧址进行了全面维修
2002年,冷遹旧址被省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后,市、区、镇政府三级通过不断努力,安置了居住在此的9户镇干部和一个工厂,投入了600余万元对旧址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改造,并在此建立了冷遹纪念馆,使旧址的风貌和品味得以展现、提升。冷遹纪念馆已成为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职教社传统教育基地。
2、殷氏六房敞厅的维修工作也已完成
殷氏六房敞厅的施工方案于2015年完成,市文广新局下拨了专项文物维修经费20万元用于殷氏六房敞厅的维修。该工程于2015年6月启动,年底结束。已通过市级验收。现已成为殷氏文化的展示场所,接待殷氏宗亲的活动场所。殷氏六房其他用户正逐一签订房产维修使用活动,使之成为黄墟民俗博物馆。
3、殷氏宗祠的维修已完成
殷氏宗祠维修工程于2017年3月启动,11月修缮竣工。该处文物修缮后,将陈列殷氏文化,黄墟抗日自卫团,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黄墟乡村师范学校等展览,成为安身齐家,敬祖集气的场所,成为镇江市首家文化大礼堂。
4、启动古街道临街房及地面恢复维修工作
市规划局编制的黄墟古街道保护方案已于2016年9月份完成,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方案也于2017年完成,通过了省级专家组的验收。建议辛丰镇按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要求,政府资金为杠杆,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动员临街居民按规划要求改造,谁家资金投入的多,补贴就多的原则,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将黄墟的老字号、老堂号容纳其中,形成独有的古街古韵。
5、殷氏宗祠、殷氏六房已成功申报为省级文保单位。
6、黄墟村已被住建部命名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六、打造黄墟历史文化
实践证明,从资源到资本,从资本到运作,作为生产要素的投入,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地方建设是一条成功经验。我们利用黄墟的历史、山水、人文资源,通过规划设计转化资产,再进行项目包装,进行招商引资。 文化资源转化作为文化资本,折股投入,激活市场,一定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总体的概念设计:一山•一水•一古村落
▲山:马迹山
●养生养老度假村(拥有道教四十二洞天和四十九福地品牌,现存采石场遗留形成的天然地质公园,石头种类达数十种,极具观赏性)
●宗教文化等(天王、地王、人王三庙,坐落在马迹山的山上、山腰、山脚)
▲水:
●百年水库景区(冷遹先生从1928年开始修建的沈家水坝,不断扩容的马迹水库,形成了山水一体的自然景观)
●富含矿物质地下水源(远古地震形成的地下暗河,水藏山体中间,富含矿物质,原为黄墟自来水厂水源,不处理可直接饮用)
▲农业:
●千亩生态观光农业区
●千亩茶园观光区
●千亩知青森林(时代记忆,镇江市唯一未开发的人造森林公园,天然氧吧)
▲村落:
●村、镇一体开发与利用
●度假村落
●民俗文化、饮食一条街
●古建筑、名人名居
●周边乡村(民居客栈、农家乐)
●博物馆展览集聚(吸引各类收藏家来此办展览馆)
2、制定完善旅游规划
总体定位:
乡村历史文化游憩度假区
定位内涵:
新型乡村农业观光区
新型乡村旅游休憩区
新型乡村文化体验区
新型乡村养生度假区
新型乡村体育健身区
3、建设环境分析
3.1黄墟优势
①黄墟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优势包括:距离沪宁客源市场近、传统古村落保存完好、拥有道教四十二洞天和四十九福地品牌、冷遹故居具有全国性重要意义。可依托沪宁市场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依托古村落建设发展特色旅游古镇、依托洞天福地发展养生养老旅游、依托冷遹故居发展全国性红色旅游。
②黄墟村旅游业发展的配套资源包括:人文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山水景观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农业观光资源、历史传说资源。发展旅游业的产业要素齐全。
③中国传统村落申报成功后的效应。(各级主管部门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
④区域优势明显:处于南京禄口机场及常州奔牛机场一小时交通圈内。距高铁镇江站、丹徒站、丹阳站均在半小时车程内。距沪宁高速、沿江公路十分钟内车程,241省道穿境而过,与丹阳的旅游风景区紧紧相连。
3.2依托三个平台
①黄墟历来是全国农村发展模式的探索创新地区。现在以旅游业带动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可以在全国总结形成“黄墟模式”。
②依托全国政协、民建中央、中华职教社等平台,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黄墟模式”研讨会》,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参加。讨论冷遹先生的新农村发展理念,以及新常态下黄墟村以旅游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以旅游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旅游业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以及在全国的典型性和示范意义。
③江苏省殷商文化研究会,将黄墟殷氏宗祠作为展示南渡殷氏文化和“祭祖”的场所。镇江市丹徒区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前年已在民政部门注册,准备开展修谱、祠堂布馆的工作,全力配合黄墟“美丽乡村”的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七、让黄墟历史文化活起来
当今实体经济疲软,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怎样“调结构、促转型”是当务之急之大事。因此文化强镇是发展的最好时机,文化造镇是最好的路径。找准当地文化之魂,寻找文化制高点,从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入手,把文化和民俗资源作为切入口,找到本地的独特文化、立足本地的特色产业、为本地注入强大的产业支撑点。根据市场主体定位,规划相应的层次,确定旅游产品的结构,打造核心和引爆的旅游产品,全盘考虑、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旅游规划,将所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对现有资产进行评估,为项目的包装和资本的注入创造先决条件。因此,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建议一:区委区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把文化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等作为优先选项进行扶持。尽快成立有关领导小组(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题,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突破领导小组行政化的瓶颈,进行公司化运作);建议二: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搭建平台,负责融资规划,制定与实施保护与开发方案;建议三:进一步完善落实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方案,多方筹措资金,特别是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建议四:拟定黄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将山北村、德胜村、星棋村一并纳入;建议五: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冷遹思想的精神内涵、殷氏家族的文化内涵等,以文学、影视的形式,尽快面世);建议六:完成山体修复工程——马迹山已被破坏的千疮百孔,前年就开始山体修复,迄今还未完成,因此山体修复工程应加快进度按时完工。无论是从古村落保护的角度,还是美丽乡村的建设,都是迫切需要的。
通过山水人文、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政府引导和社会资本融合,借鉴冷遹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规划、国内外矿区修复经验,总体定位、总体规划、总体开发建设,用冷遹精神升华为爱国爱家的新时代黄墟精神。跨越近百年,从农村改进试验区升级为现代化美丽乡村示范区过渡,携手民建中央、中华职教社、人民政协报社、中国西促会调研智库及殷氏后裔等各界力量,力争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把苏南美丽乡村的保护、开发和建设打造成黄墟模式,从“一山、一水、一村落+多元入手”,筹建“黄墟旅游度假区”(黄墟公园),努力出品牌,园梦黄墟人,使之成为全国知名的现代化新型示范乡村,为丹徒区历史文化供给侧改革树立新标杆。
(朱志清,男,丹徒黄墟人。丹徒区政协常委,冷遹纪念馆馆长,冷遹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