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亥生卒年月考
王亥的出生年月正史没有记载。遇难时间,《竹书纪年》仅有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杀而放之”。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最新公布年表推算,帝泄十二年为公元前1803年。帝泄是大禹的9世孙,为夏第九任国君。《竹书纪年》还记载:“帝泄元年辛未,帝即位。”“二十五年,陟。”帝泄元年即公元前1814年。这里所说的“二十五年”,是指帝泄二十五年,即公元前1797年。所谓“陟”,就是薨。也就是说帝泄在位25年而死。王亥遇害时间为“帝泄十二年”,是年为壬午年,即公元前1803年。那么,遇害的具体时间应如何确定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多年。
2007年夏末,一位30余岁的农民突然找上门,自报家门说,他是虞城县贾寨镇孙门杨楼村民组陈庄村人,名叫王建。我问他找我何事?他说:“《商丘日报》报道了华商始祖王亥,还说今年秋季要举办华商文化节。俺是王亥的后代,所以去华商文化广场找他们的负责人。他们说你对王亥有研究,让俺找您。”我问:“你说你是王亥之后,有什么根据?”他理直气壮地说:“俺有家谱啊!”说着,他拿出了一份打印的5页材料。其中有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中秋的《公呈备案文碑文》,碑文的内容是:王超恩等王氏宗亲五人,为重修王氏祖祠,又买地“二顷六亩余”,用于“每年除祭扫修葺”,盈余部分,用于“延师而敦诗书以济其贫寒”。但又恐“将来不肖者顿起贪心,迭滋祸败”,因此,王超恩等便呈报河南归德州(当时尚未升府)将此文书、账目等存档,以备查对,以防“不肖者顿起贪心”。当时的知州李应魁不仅接受了王超恩等人的呈文,准予立案,而且又赠“辉昭德威”四字以褒奖;还在呈文上批示:“重修祖祠而隆家祭,兴课读以励人才,查核碑文均嘉上,准予立案,并给‘辉昭德威’四字,以垂永久可也。”落款是:“河南归德州正堂尹批;明嘉靖贰拾肆年中秋吉日。”
接着第二页便是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阳节,王氏86世孙王长庚所撰写的《重修祠堂碑文》。第三页是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阳节王氏92世孙王允志所撰的《重修祠堂碑文》。第四页仍为康熙九年重阳节兼管祠堂事王允志所撰写的《祖祠祭田公务碑文》。第五页为王允志于康熙九年重阳节所撰写的《祠堂礼制立议约碑文》。
看了以上呈文和碑文我不以为然。因为王姓的来源颇多,怎么能证明该王氏家族就是王亥之后呢?突然,我发现下面有段文字,令我震惊。题目是《商•王氏族祀礼》。文中道:“四祭三鹿二虎符,共祀一祖昭千秋。马羊猪牛皆祀上,六牲供案各九头。巫师二九立,玄燕舞当头,上衣下裳系黄绸。鼎炉熏香起,八音索陵丘,合族老小悲悠悠。先祖启易商,功绩盖今古,长跪九揖九躬叩。祭祀重阳日,祖先诞辰寿,俯身叩拜祷祖祐。族居黄河有虞地,古宋名望第一流。开济神州永繁荣,世祖功德誉九州。”
从祀礼文的题目中便可看出,该王氏家族的确是殷商后裔。文中交代得更为清楚,“巫师二九立,玄燕舞当头”。“玄燕”即玄鸟、燕子。《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的始祖契是其母简狄吞玄鸟蛋所生。《诗经•商颂》亦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既然祀礼文中有“玄燕舞当头”,这说明契是他们的祖先。王亥是契的6世孙,毫无疑问,王亥也是他们的祖先。在先商家族中,首先被尊为“王”的就是王亥。所以,该王氏家族将王亥尊为王氏始祖不是没有根据的。但从王氏碑文记载中可看出,该王氏的始祖不是从王亥开始计算的,而是从殷商末开始的。古时以30年为一世,嘉靖二十四年的王长庚为86世孙,距今已471年,如王长庚当时按30岁而计,其始祖距今已3081年。王姓始祖当在公元前1065年。康熙九年的王允志系王氏92世孙,距今已346年,如王允志也按当时30岁而计,其始祖距今已3136年。王姓始祖当在公元前1120年。公元前1065年和公元前1120年均属殷商末年,与微子启和帝辛系同时期人。
为什么该王氏家族没有从王亥开始计算,而从殷末开始计算呢?笔者认为,该王氏家族很可能原在朝内做官,武王克殷后,便逃至祖居地商丘的古有虞地隐居,为纪念先祖王亥,便以王为姓,成了商丘的王氏始祖。正如《商•王氏族祀礼》中所说:“族居黄河有虞地,古宋名望第一流。”所谓“有虞地”,即今商丘市虞城县北纶城一带。为什么说是“古宋名望第一流”呢?公元前1043年微子启封于商丘,称宋国,建都睢阳。所以后人称商丘为古宋。又因该家族系皇亲,称“古宋名望第一流”正是实话实说。“先祖启易商”之句,笔者认为,这里可作二解:(一)指微子启封于商丘,名宋国;(二)王氏商丘始祖因殷商灭亡而易“子”姓为“王”姓。这里“启”不作人名,而作“肇始”之意。因为微子启之后裔无“王”姓,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的“启”不是指微子启。作为家谱竟记载了3000多年的家史,实在了不起。可以说,家谱上所记绝不是传说,而是实实在在的王氏家史,与正史完全吻合,人物和事件都是可信的。
那么王亥的生日和忌日又在何时呢?《商•王氏族祀礼》云:“祭祀重阳日,祖先诞辰寿。”重阳日为九月九,是王氏祖先王亥的诞辰。忌日,该文中没有记载。但王建先生说,原家谱中有记载(“文革”中家谱被焚烧),为“腊月二十八”。也就是说,王亥遇难时间为公元前1803年“腊月二十八”。那么生于那一年呢?正史和家谱中均无记载。
王亥是冥之子,冥为商侯,并为治水而献身。据《竹书纪年》记载: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帝杼十三年为公元前1920年,与王亥遇难公元前1803年相距117年,也就是说,如“冥死于河”之年降生,至王亥遇难,王亥要活117岁。显然有误。王亥究竟生于哪一年呢?《竹书纪年》记载:“帝芒三十三年,商侯迁居到殷地。”笔者认为,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应为“帝芒三十三年”之误。其理由是:(一)王亥遇害时117岁既不成立,那么如果帝杼十三年冥已死,作为他的儿子王亥不可能在他死后几十年才出生;(二)因为帝芒三十三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商侯迁居到殷地”。为什么在这一年迁居呢?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一年发生了洪水灾害,并且冥为治水而死,所以被迫迁都。这里所说的“殷”,并非安阳小屯的“殷”,而是商丘境内的“殷”,即商丘城北蒙墙寺一带。古时此地曾称亳、亳殷、景亳、蒙、殷和北殷。因为当时的商侯是夏朝的诸侯王,商侯的封地在商丘,西界数十里便是夏的诸侯国葛国,北界与莘国相连,商侯不可能跨越诸多诸侯国,到800里以外的诸侯国去建都。所以,商侯所迁居的“殷”,仍在商国境内。是年,冥为治水而死,继任侯爵的当是他的儿子王亥。所以,才有商侯迁都之说。冥是非正常死亡,所以,王亥继任侯爵时,年龄不会太大。王亥的先祖帝喾15岁便佐颛顼帝,王亥此时的年龄大概也是这个年龄。如果推断不错的话,王亥当生在帝芒十八年己丑九月初九,即公元前1854年9月9日,至王亥遇难公元前1803年12月28日,享年52岁。此年龄与王氏家族传说的年龄恰恰相符。
二、王亥遇难考
《竹书纪年》记载: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杀而放之”。“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一个“淫”字,引起了不少争议,并编出了不少故事。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清华《文白对照二十二子》将“宾于有易”翻译为“殷侯子亥归顺有易国”。将“淫”字翻译为“行为无节制”。
1980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菲主编《商代历史故事》中更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冥死后,他的儿子王亥继续当了商王。王亥是一个身体魁梧膀大腰圆的人。他力气大,胆量大,办法多,早在治水中就显出了卓越的才能。
由于水灾,商族发生了粮荒,王亥决定把商族的牛羊赶到世代通婚的有易氏那里去换粮食。
一个晴朗的早晨,王亥向儿子上甲交代了商族里的各种大事,让他好好地代理他执政,便带着亲兵和随从,并由他的弟弟王恒随同,赶着成群的牛羊出发了。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有易氏所在地。
有易氏的首领是一个叫绵臣的瘦小老头,他看到王亥、王恒赶着大群的牛羊来到他的部族,乐得眉开眼笑。为了款待王亥、王恒,他在当天晚上举行了一次跳舞大会。
夜幕降临了,有易氏的广场上点起了篝火,青年男女穿着节日的盛装在火光的照耀下,随着简单的音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绵臣带着他年轻漂亮的妻子陪着王亥、王恒在广场的中心,一边喝酒一边观看。绵臣早已对王亥赶来的牛羊看得眼红,恨不得马上霸占了,心里正在盘算着劫夺的办法。王亥则看上了绵臣的妻子,很想跟她到欢快的人群里跳舞。绵臣的妻子也看上了这个英武的异国国王,于是就起身邀请王亥和她同去跳舞。王亥顿时忘记了奔波的劳累,高兴地答应了她的邀请,起身一起走到狂欢的人群之中。在摆满美酒佳肴的几案旁,留下的只有满肚子鬼主意的绵臣和为王亥深感担心的王恒。
舞会结束后,王亥和王恒被送到贵宾的客房。由于过度疲劳,王亥倒在床上便呼呼入睡了。王恒觉察出当晚的气氛有些不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就起来交代了一下守卫的战士,然后跑到后院去察看牛羊去了。这时,在绵臣的宫内,正在密谋一场杀害商族来宾、劫夺他们的牛羊的阴谋。
夜半时分,王恒又起身去后院察看动静时,一群手持弓箭、刀、斧、戈、矛的有易氏士兵已经悄悄干掉了守在前门的商族士兵。只听见一声呐喊,王亥所住的客房已经被一片火光照亮。王恒闻讯赶来时,王亥已被有易氏的士兵砍掉了脑袋,倒在血泊中。王恒看到寡不敌众,就转身跑到后院,在几个商族士兵的保护下跳墙逃走了。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这样描述道:“冥子王亥的时候,开始利用牛作为负重的工具,在各部落间进行贸易。有易氏夺取了王亥的牛,杀死了王亥,双方因此冲突起来。王亥子上甲微借助于河伯的武力,打败有易氏,杀了有易之君绵臣,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王亥在甲骨卜辞中被称为高祖亥,上甲微也受到了隆重的祭礼。”
笔者认为:《竹书纪年》记载“帝泄十二年”,应是公元前1803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的“宾”字,不应解释成“归顺”。商部落,即商国,不可能归顺有易国。其理由是:商国在夏诸侯国中是一个强国,王亥的4世祖相土时,已经是“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了,其疆域还扩展到渤海一带,并在泰山附近建了陪都。其疆域和实力,都远远超过有易氏。一个强大的国家怎能归顺于一个弱小国家呢?
即使有易国比商国强大,但它对商国也没有构成任何威胁;因为商国至有易国相距近两千里,两国之间还有很多诸侯国,商国不可能受到有易国的威胁,所以没有必要去归顺有易国。因此,“宾于有易”的“宾”字,应作为“宾客”来解释,意思是作客于有易氏。实际上就是公平交易、以物易物于有易国。
“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的“淫”字,不能理解为“行为无节制”,更不能理解为行为不轨与绵臣之妻或其女儿“有染”,即发生不正当的关系。“淫”字有八种解释:(一)浸淫;(二)放也; (三)贪也;(四)溢也,过也;(五)甚也。《列子•黄帝》记载:“黄帝曰:‘朕之过,淫矣。’”这里的“淫”显然不是淫乱,而是作“甚”字讲;(六)大也;(七)僭也。《国语•吴语》记载:“掩王东海,以淫名闻于天子。”这里的“淫”,是超越的意思;(八)久也。《国语•晋语》记载:“底著滞淫。”这里的“淫”,是作长久之意。这八种解释,笔者认为,“殷侯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的“淫”字,应作“长久”之解释,较符合原文的本意和历史的真实性。
因为王亥和他的经商队伍是长途跋涉到千里之外的有易国做买卖,那么多的牛羊和货物需要一段较长的交易时间,就是古时所说的“淫”,即“久也”。王氏家谱亦记载,王亥遇难时间在“腊月二十八”,更证实这里的“淫”作为久居更为确切。由于王亥在那里时间较长,王亥在有易国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绵臣对王亥这位异国英明能干的国君,不能不产生嫉妒之心,甚至他担心王亥久居有易国对他有所威胁,甚至会取而代之。因为王亥的4世祖相土就曾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渤海一带,王亥的到来不能不使他担心害怕。同时,王亥所带去的牛羊和其他物品,也令他垂涎三尺,看着眼红。郭沫若先生所主编的《中国史稿》所写的“有易氏夺取了王亥的牛,杀死王亥,双方因此冲突起来”的解释,比较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图财害命和嫉贤妒能,是绵臣杀害王亥的主要原因。将王亥被害说成是因为与绵臣的老婆或女儿有染,显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其一,王亥是商国国君,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深知与绵臣之妻或其女儿发生淫乱绝没好下场。所以,他对绵臣之妻或女儿不会做出不轨行为。其二,绵臣是有易国国君,他的妻子和女儿不是普通民妇和民女,是不可能随随便便跑到王亥客栈,与王亥发生不正当关系的。
【文/尚起兴 原载《商丘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