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上之盟,宋国竟然向势力强大的楚国提出了瓜分附庸国的非分要求。对于这种荒唐要求,楚成王却一反常态满口答应,使会盟取得了“圆满成功”。很明显,楚成王的表现“包藏祸心”。宋襄公却没有察觉到楚国的阴谋,对子鱼的苦口劝诫无动于衷,一意孤行。很快,灾难就降临到了宋襄公身上。马媛媛老师将分析宋襄公争霸计划的失败,还原他颇富争议的一举一动。
会盟被押
鹿上之盟后,灾祸很快便降临了。同年,公元前639年秋天。楚成王、陈穆公、蔡庄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盂地会见了宋襄公。会上,楚国暗藏甲兵将宋襄公劫持。楚国随后以宋襄公为人质来攻打宋国。此年冬天,诸侯们在薄地再次会盟的时候宋襄公才被释放。
《左传》对这段史实语焉不详,我们现在看到的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出自《公羊传》。据记载,因为宋襄公和楚成王约好乘坐普通车子来会面,公子目夷(子鱼)规劝宋公说:“楚国是夷狄之邦,强暴且不讲信义,请国君还是带着兵车去赴会。”宋襄公却说:“不行!我和他约定乘坐普通车子会面的,约是我定的,如果约由我毁掉,人们都会说‘不行’!”最终,宋襄公乘坐普通车子去赴会。楚国人果然埋伏了兵车,抓住了宋襄公并攻打宋国。宋襄公对公子目夷说:“你快回去守卫国家吧,宋国是你的国家了。我不听你的规劝,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公子目夷回答说:“您即使不提到宋国,宋国本来也是我的国家。”于是,公子目夷逃回宋国,准备好防守的武器来保卫宋国。楚国人说:“你们不把国家交给我们,就准备杀死你们的国君!”宋国人回答得很硬气:“我们仰仗社稷的神灵,我国已经又有国君了。”
楚国人知道即使杀了宋襄公,还是得不到宋国,于是就释放了宋襄公。宋襄公从被抓的地方释放后跑到卫国去了。公子目夷对宋襄公说:“宋国是我为您保卫的,您为什么不回来管理呢?”然后迎接宋襄公回到宋国。
宋襄公被俘,对于他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教训,但我们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他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成就霸业、复兴祖宗基业的理想使得他一步步走向更为危险的境地。这也正是子鱼的判断:“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泓水之战
宋襄公为了在诸侯国间立威曾经“围曹”。现在又开始伐郑。对于伐郑战争,子鱼对宋襄公泼了冷水:“上天丢弃我们商朝后代已经很久了,您想复兴它,这是违背上天而不能被赦免的。”子鱼对于局势的清醒判断并没有影响宋襄公的决策,伐郑的行为招致了楚国对郑国的出手相救,宋楚之间爆发“泓水之战”。此战最终导致宋国霸主梦的破灭。“泓水之战”之所以被大家铭记,倒不是因为宋国的失败,而是因为宋襄公坚持贵族礼仪放弃有利战机的奇特行事。
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人在泓水边上作战。宋军已经排成队列,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司马子鱼说:“他们兵多,我们兵少,趁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请君王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渡过河以后还没有排开阵势,子鱼又提出趁机发起攻击。宋襄公说:“还不行”。等楚军摆开阵势之后,宋襄公这才下令全军出击。结果宋军被打得大败,宋襄公大腿被箭射伤,跟随宋襄公的卿大夫子弟担任护卫的全被歼灭。宋襄公狼狈不堪地逃回国都。都城里的人纷纷责怪宋襄公。宋襄公却说:“君子不两次伤害敌人,不擒捉头发花白的敌人。古代的作战,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虽然是殷商亡国的后裔,不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
现在大家来看,一定会觉得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做法不可理喻,明明占据了巨大的优势为何要放弃?失败之后的辩解更是匪夷所思,如此关键的战役只是为了遵守某种道德规范吗?即便是在当时,他的做法也饱受诟病。子鱼的批评颇能代表当时人们的看法:国君不懂战争。强大的敌人,由于地形狭隘而没有摆开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把他们拦截而攻击,不也是可以的吗?可是还害怕不能取胜。现在强大的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虽然是老头子,捉了也不能放,管什么头发花白不花白。说明国家耻辱是什么,以此教导士兵作战,目的就是为了多杀敌人。敌人受伤而没有死,为什么不可以再次打击他一次?如果爱惜敌人伤员而不再打击,那应该一开始就不伤害他;爱惜那些头发花白的人,就不如向他们投降。军队,由于有利才加以使用;战鼓雷鸣,是用声音来激励士气。有利而使用,在狭路攻击是可以的;鼓声大作鼓舞了士气,攻击没有摆开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的奇怪举动,两千年来众说纷纭,其中太史公司马迁的评价还较为公允:“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但大多数评价将宋襄公当成了一个被嘲讽的对象。宋襄公竭力维持的道德在多数人眼中成为了愚蠢的代名词。仅从宋襄公特别的选择造成的严重后果来看,他的行为无疑是愚不可及的,但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深究宋襄公不惜军败也要遵循道德规范的背后原因,却又有着内在的逻辑。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颜世安有着精彩的论述:“西周灭亡以后,诸侯陷于战乱近百年,齐桓公一朝以‘诸夏’相号召,因种种历史因缘,这个口号迅速被诸侯国家接受,代表诸夏身份的礼义也取代旧观念中的神,成为中原各国贵族热烈礼赞的新图腾……这股热潮使齐桓公去世不久即成为中原各国普遍怀念的以礼义力量整顿秩序的英雄……宋襄公在盂地之会和泓水之战两次为坚守礼仪而甘冒大险,确是与‘狂笃于想象’的性格有关(且不论这是他的个性还是殷人的民族性),但他同时是看准了时势,是在迎合中原各国在齐桓公去世后对一位礼义英雄的期待……宋襄公与楚对垒时一再甘冒风险坚持礼仪,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他把礼仪视作了号召中原国家同仇敌忾对付‘蛮夷’楚国的法宝。”
美梦终破
宋襄公试图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一位礼仪英雄的标准,成为道义上的领袖之后统领中原诸国。但他不明白的是一个国家要长期称霸,必须要有雄厚的国家实力做后盾,单靠军事力量维持不了长久的霸主地位,更何况宋国的军事实力并不强。
从泓水之战宋楚两国的军事力量对比来分析,即使宋国不囿于道德果断出击,宋国也未必能够取胜。宋襄公想要实现重振祖宗基业,就应该学习齐桓公与晋文公采取种种增强国力的措施,如整顿内政、发展经济、改革军制等,而不是在没有实力支撑的情况下追求虚无的道德。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为第一代霸主,不能仅看齐桓公的表面文章,如领导齐国退还侵地、确立规矩、抗击戎狄、救危扶弱等。这些做法赢得了诸侯诸国的尊重,但这些都是建立在齐国过硬的实力之上的,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军事实力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宋襄公的称霸就如做了一个美梦,只是这个美梦时间实在是太短暂,短到让后人无法判断其到底算不算一代霸主。这也是春秋五霸两种说法中只有一种说法认可宋襄公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从宋襄公称霸的历史来看,齐桓公死后的一段时期内,宋国确实替代了齐国成为号令各国诸侯的霸主,并带领中原诸国伐齐、抓滕子、杀鄫子、围曹,成为华夏诸国的实际领导者。当时的中原还没有能与宋国抗衡的国家,从这一点上来说宋国在相当短的一段时间内确实是霸主。但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的楚国却是宋国称霸路上的最大障碍,最终也是楚国终结了宋国成为霸主的美梦。
宋楚“泓水之战”的第二年,宋襄公去世,他死于泓之战中所受的伤。几年之后,晋文公便因“城濮之战”而开创了晋国的百年霸业。
【主讲人:马媛媛 《京九晚报》记者 贾若晨/文】
马媛媛简介:女,汉族,河南开封人。201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商丘师院历史与社会学院任教。先后讲授古文字学、考古发现与华夏文明、中国文学史、消费心理学及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等课程。主要从事先秦历史与文化的研究,目前已在《中国农史》《西南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图书与情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贵州文史丛刊》等核心期刊发表了数篇论文。主持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等三项,参与完成教育部项目一项、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等省级项目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