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商丘仁德文化阐扬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20-03-19  点击:588
    “仁”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仁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五常”之首便是“仁”。作为一种德行,仁德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华夏历史文明增光添彩。自古迄今,商丘大地上生成的仁德文化资源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随风飘散,润物无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内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治国理政和育人功能。
    一、高辛氏帝喾:概念化的仁德文化
    高辛氏帝喾在商丘一带活动,今睢阳区高辛镇有帝喾陵。帝喾之子契是商人的祖先,以“火正”之职,居商丘,筑台祀星,安排农时和农事。《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即是对这段历史的记载。
    帝喾是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五帝”之第三帝,前承黄帝、颛顼,后启尧、舜,是我国五帝时期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
    《史记•五帝本纪》说,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急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这一段话,是所有材料中对帝喾最“详细”的记载,其中赫然有“仁而威”三字。但也不难看出,《五帝本纪》的这段话,是空洞而抽象的,并且这空洞而抽象的表述似不单指某一个人,而应是那个时代所有部落首领的化身。
    但是,仔细分析,司马迁对帝喾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个仁爱之君,“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急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帝喾继承《颛顼历》,发展农业生产,教化万民。《大戴礼•五帝德》说颛顼“履时以象天”“治气以教民”,是指颛顼依靠天象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理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颛顼在黄帝《调历》的基础上继承和完善,被称作《颛顼历》。《国语•周语下》说:“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帝喾继承《颛顼历》,发展农业生产,教化万民。学者许顺湛在其《五帝时代研究》中说:“帝喾能明黄帝之道,能遵颛顼之道,能节用修财,能治序之三辰以治历明时,教民稼穑以因民。”都于亳,为商人的远祖。《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皇普谧《帝王世纪》说“帝俈(喾)高辛,姬姓也。其母生见其神灵,自言其名曰岌。阿有圣德,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都亳,以人事纪官也。”又说:“帝喾时人与人之间相亲,饮食相与,守望相助,疾病相扶,耕以自养,长幼有序,左宗右社,明鬼神而祭之。制礼作乐,政通人和,男有分,女有归,壮有用,老有终,四海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归往,人以乐生,都于亳殷。”帝喾事迹虽少,但他之所以能跻身五帝行列,还由于他后世显赫。据《史记》所载,帝喾有四个妃子,有八子一女,枝繁叶茂,正妃开周之祖先,次妃开商之祖先。
    二、商汤“网开三面”:将仁爱之德惠及自然
    孔子经常称道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把他们作为所有君王的楷模和典范。《论语•颜渊》篇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问“知”(智),子曰“知人”。樊迟不明白,孔子作了进一步解释,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对此仍不明白,问子夏,子夏告诉他:老师的话内涵太丰富了,“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仁”者“爱人”,言用心之善;“知”者“知人”,言用人之明。用人明,则能辨枉直;用心善,则能远“不仁”。商汤用伊尹,用心既善,用人又明,体现了“仁”与“知”的关系。
    从《论语•尧曰》第一章记载的商汤的一段话可以看出,商汤是一个有仁爱之心、有作为、敢担当的开国之君:“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商汤又名履,他以“予小子”自称,用黑色牡牛作牺牲,明明白白地告于光明而伟大的天地: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去赦免他。我本人若有罪,就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天下万方有罪,都归我一个人来承担。商汤仁民,用伊尹,有担当,有作为,是一个仁爱之君。
    为了商人的温饱,商汤“桑林祈雨”,并说:“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剪其发,磨其手,以身为牺牲,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吕氏春秋》的这段记载,也证明了商汤的仁民思想和担当意识。
    《吕氏春秋•孟冬纪•异用篇》记载商汤“网开三面”:“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从天堕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熟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这个记载也见于《史记•殷本纪》。它说明商汤布德施惠的政策赢得了诸侯的信任,不少国家都归附于他。
    “汤之德及禽兽矣!”这句话,画龙点睛,说明商汤不仅对商人施以仁爱,而且将这种仁德惠及禽兽、自然,这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商汤的这个仁德思想,直接启发了孔子,孔子于是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以及“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的话语和行动,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
    商汤“网开三面”的做法,最直接的效果是“四十国归之”——有40多个部落纷纷加盟商部落,商部落迅速强大起来。于是商汤率领大军,先灭掉邻居葛伯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定都于亳。这个故事的辩证法在于:“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有的人张网四面未必能捕到鸟,商汤去掉了三面网,只放置一面,却网罗到了40多个部落的人心。
    商汤是一个仁爱之君,他布德施惠,轻徭薄赋,深得民心。他的“网开三面”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微子:仁德文化的复杂化
    微子是宋国的开国之君,是商丘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化名人,被孔子称为“殷之三仁”之一。
    商朝末年,商王帝辛实施暴政,微子与箕子、比干进谏,帝辛不听,杀比干,箕子装疯,被贬为奴,微子逃跑。
    “殷之三仁”苦谏、死谏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阻止暴政,救民于水火,扶商朝大厦之将倾。微子多次亲谏商王,见“纣终不可谏”,便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商量。箕子认为“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微子于是去(离开)。周武王灭商后,微子持祭器造访武王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向武王说明自己远离商王的情况。周武王很受感动,乃释其缚,“复其位如故”,仍为卿士。
    周朝建立之初,封纣子武庚于殷,统率殷的遗民。后武庚叛乱,被周公评定。于是封微子于商丘(宋伯之地),建立宋国,爵位公。“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余民甚戴爱之。”
    《论语》有《微子》篇,《微子》开头说:“殷朝有三位仁人。”所谓“仁人”或“仁者”,是指有德行的人。孔子所说的“殷之三仁”的事迹便是“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也对“殷之三仁”的事迹做了精辟的描述。
    面对商王的暴虐,不知有多少人想用“仁”的精神来劝谏他、启发他、感化他,这其中的三个著名人物便是微子、箕子和比干,由于对商王“数谏,纣不听”,所以,“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无疑,微子、箕子、比干的行动都以“失败”而告终,不过,“殷之三仁”却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千古流芳的英雄豪杰,他们用自己的举动对这个“仁”字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微子是商辛的庶兄,与帝辛具有“手足之情”。他对于自己的这位暴君弟弟,没有同流合污,而是想用自己的“仁道”去改造帝辛的“恶道”。他反复劝谏,言辞恳切,苦口婆心。但是,帝辛对兄长的意见半句也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继续“淫乱于政”。
    在这样的情况下,微子痛苦至极。他打算一死了之,或者离开帝辛,自己陷于困难的抉择之中。微子说:“父子有骨肉,则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臣子屡次规劝,如果君主不听,那么,从义上讲,臣子只有远离君主了。于是,微子愤然离去,选择了远离暴君的规避性“仁道”。
    “殷之三仁”的事迹是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以他们与商王的关系,完全可以名利兼备,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但是,他们三人都是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一个“仁”字使他们走上了与邪恶抗争的艰危道路。他们虽然各自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但殊途同归,其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以“仁”的精神去拯救纣王他那罪恶凶残的灵魂,去拯救在暴君统治下水深火热的百姓,去拯救可能由此而倾倒颠覆的国家。
    《论语•宪政》篇中,子路问怎样侍奉君主。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意思是不要欺骗他,却可以冒犯他。这个“犯”,就是冒犯,就是犯颜直谏。有个词叫“欺君犯上”,翻阅历史,“欺君犯上”往往是专横跋扈之类的权臣和奸臣的共同特征,然而“欺君”与“犯上”是有区别的。“欺君”者心怀不轨,有所图谋,此种行为自古至今皆为一大罪状。“犯上”者主要有两类:一是掌握朝政大权的专横跋扈之类的权臣和奸臣,他们或拥兵自重,或权倾朝野,自以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把君主放在眼里,甚至产生篡逆之心;二是关心国事,忠于君主之臣,他们对君主所犯的错误敢于犯颜直谏,这表面上也是在“犯上”,然而其忠君爱国之心天地可鉴。此种行为从古至今皆为正直之人所称许。
    微子启身为人臣,在国家危难之时,没有像太师、少师那样与殷国共存亡,也没有象箕子和比干那样因谏而死、而装疯,又在周武王伐商时投降,为什么还被孔子和后人称道呢?
    还有,伯夷、叔齐也是殷臣,周武王伐纣,二人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叔齐的做法为后人所称道。子在《论语》中多次赞颂伯夷、叔齐是“古之贤人也”,“求仁而得仁”,并说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评价伯夷叔齐为“圣之清者”。管子说:“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韩非子说:“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马迁著《史记》,把《伯夷列传》作为人物列传的首篇。
    由此看来,“仁”在商末周初的政局中,出现了复杂和纠结,但由于纣王暴虐,而武王和文王都是仁义之师,所以,微子的降周也被称为仁者之举。
    四、宋襄公:仁德文化坚守中的固执
    宋国国君中,宋襄公是商丘仁德文化坚守的典范,但因其固执不能随不同情况而变化,又被人讥为愚蠢。宋襄公继承商朝的仁德传统,有多次仁义之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楚“泓之战”中的做法,他不顾不成列,不擒二毛等做法,使得宋军大败,而且他本人在此次战役中“伤股”,一年后因伤发而死去。
    怎么看待宋襄公的仁德行为?我们不能超越历史,应该用历史主义的态度,站在宋国的角度看问题。宋是商后,商朝与夏朝相比,是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朝代,商朝的建立者商汤及其他商王,重祭祀,重仁德,因此,固守商朝的传统是无可厚非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论及各地风俗时,曾感叹地说,宋“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宋国的爵位很高,是“公”位,这是其他小国“候”“伯”“子”位者所不能企及的。宋国是商后,爵位高,地处中原,交通便利,虽然不是大国,但必须有大国形象、大国气象。也正因此,才有诸侯国的多次会盟在宋国举行,而出色的外交家就有华元和向戌。
    春秋时期的战争,“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表明双方战争的诚信。钱穆在总结春秋时期的文化状态时曾说:“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即使在战争中,犹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义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道义理信,在当时的地位显见超出于富强攻取之上”。这就是宋襄公所处的春秋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按照这种观点,宋襄公在战争中遵守规则理应当受到尊重。
    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认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认为“襄公之时,修行仁义”,“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褒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司马迁的评价应是我们认识宋襄公仁德思想的一把钥匙。
    五、商丘仁德文化资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商丘仁德文化上起帝喾,中经商汤、微子、宋襄公,曲折发展,启发和影响了孔子和孟子等儒家学派。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孟子继承之,发展为“仁政”。他们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地剥削,使老百姓能够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孔孟的“仁”和“仁政”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所遵循的往往就是“仁政”的主张。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作者:李可亭   原载《商丘网》】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