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二》】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史学家,历经仁、英、神、哲四朝,为官刚正清廉,为人治学刻苦。历史上的第一部,也是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就是由他主持编纂而成,在史学上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司马光为人孝悌忠信,谦恭正直,谨守礼节,并且对钱财和物质享受十分看淡,唯于学问一事十分在意。因此他在写给家族后辈子孙的《训俭示康》《诫子孙》《温公家范》等家书中也反复强调“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希望子孙后人能够牢牢谨记自己的教诲。
寡欲可以保身。即使是温良俭让的谦谦君子,如果欲望太多,也会动摇自己的意志,损害自己的德行,不利于坚守正道,使自己的行为出现偏差;喻于利的小人一旦欲望太多就更是会不知收敛、恣意妄求,为此不惜丧尽天良,将灾祸也引到自己的身上。因此追求奢侈的想法不论对于何种人都是有害无益的,如果想要保全自己就不能不对自己的欲望有所抑制。为人当知理性之可贵,如果为欲望所制人便与禽兽无甚分别。观古今兴亡莫不如此,这也是司马光强调寡欲的缘由所在。
训子当以礼义。生子女而不教是父母的过失,教训子女是身为父母的头等大事。古往今来大多数父母都能做到不忘自己的教子重责,但如何训导方为正确,人们对此却莫衷一是。很多父母以物质和财产为重,一生汲汲营营疲于奔波,只求为子女积敛家财而疏于对其人格品行的教导,使其沦为不知生活艰辛一味耽溺享乐的游手好闲之徒,待其长大之后,自己所积蓄的财产轻易就被败坏一空,反而还要嘲笑父母,或是怨恨父母所做不够。因此司马光告诫儿子教子之道最可贵的是告知其何为人生是非礼义,以规避后人行差踏错。
不留财于子孙。人人本性中都有好逸恶劳的思维,能够摆脱这一思维的桎梏方能有所成就。但往往只有在自身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人才会迫于实际无可选择,做到勤勉刻苦,一旦所拥有的物质条件过于丰厚,意志就会为金钱所动摇、为享乐所腐化。这就是寒门多出贵子、富家不逾三代这一俗谚背后的道理所在。司马光曾告诫儿子教子之道贵在礼义,如果知晓礼义之道,即使身处困顿也能不失其志其贤,这样就能够保留成就自己的核心关键;如果只留财于子孙,一旦财货穷尽,也就是子孙败家覆亡之时,对此不可不慎。
不从奢靡之风。放纵享受的乐趣远远大于固穷守志的艰辛,因此世人多放纵声色追求纸醉金迷,而对坚守正道一心奉行圣贤之志的君子嗤之以鼻。身处这样的环境,不少原本心性并非贪求穷奢极侈的市井之民往往也会有所摇摆,不顾自己的现实条件而盲目跟从大众的生活方式,不仅使自己为其所累,久而久之整个社会的风气也会趋于浮华而低靡。司马光身为刚正清廉的朝廷之臣,心知愈是所处的社会风气趋于奢靡、病态,为官之人就愈是应该身做表率,以此来引导、端正社会风气。因此他告诫儿子千万不可跟从贪图奢靡的社会不良风气。
崇俭可以有成。人人心中都希望自己一生能够有所成就,但成功于常人而言却往往遥不可及。除了天资与条件的限制外,心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成就二字意味着人生的改变、上进,因此成功往往意味着人要克服自己与生俱来的一些本能、舍弃自己与生俱来的一些缺陷。丰厚的物质条件所带来的精彩享乐生活,其诱惑力远远超过为坚守梦想追求成就所必要的种种欲望克制,因此鲜有能够做到为成功而放弃物质利益的人。但古往今来凡是能够有所成就的人,必然是能够主导自己心性不为物质所惑、崇尚节俭之道的人,因此追求成功就要向这些人看齐。
为父教子当严。夫妻二人虽为一体,但在家中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终究有所不同,因此在教育子女时的态度也应该有所区分。母亲天性慈柔,教子也趋于温柔亲昵,因此身为父亲就不可不多一份严厉。为人处世最佳的性格、态度就是兼顾怀柔与刚毅,性格善良虽是好事,但一味的怀柔就会显得懦弱,难以坚守自己的原则而为人所欺,因此身为男儿的父亲就务必教给孩子刚强坚毅的道理。想要教给孩子刚毅,自己本身就不可对孩子过于宠溺,否则言传身教之下孩子的性格就会发展偏颇,长大之后想要纠正也是来不及的。
为子不忘孝道。司马光虽然精于治学,但其思想却是中国古代保守士大夫一类的典型,因此对于君臣父子一类的宗法纲常伦理极为强调。人生在世不过数十载,个人能力也总有高下之别,因此为人子者不一定非要追求功名利禄之显贵腾达,但务必要善待自己的父母,全尽自己的孝道。即使是为了赡养父母而不得不汲汲营营四处筹谋,也不可忘了自己疲于奔波背后的初始目标为何,不可因此而疏忽了对父母的陪伴、照应。为人即使再有成就,一旦不能对父母有所意义也难免会显出苍白无力。
为妻当知贤淑。身为父亲不可不严厉,身为儿子不可不孝顺,身为妻子不可不贤淑。虽然司马光的这一家训是以封建纲常伦理为出发点,但放之于现世也仍然不失其正确。虽然时过境迁,但身为今日的一家女主人,身上同样肩负家庭之计、教子之责,因此不可不知勤俭贤淑之道。不论个人心性如何,唯有居家不忘贤淑之道,才能在家庭理财、子女教育等方面保持正确的观念与态度,使家庭整治紊然有序,子女修德有所参照。妻子虽为女流,但其实却是丈夫、子女及整个家庭的支柱,意义重大而深远。
居家各守本分。人生处世皆有道可依循,居家生活亦然。身为夫、妻、父、母、子、长辈都应该秉持自己该有的原则和态度,对于家庭其他成员做到关爱照顾、和睦共处。这一家训是基于封建纲常伦理而立,但对于当今之世种种家庭矛盾的处理却仍不失是一剂良方。当今社会常见夫妻失和、婆媳纷争、姑嫂不睦、父子反目一类家庭矛盾的新闻报道,这都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不能明了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背后意义所致。家庭成员不论男女长幼都有自己所要尽的义务,不守本分必然给家庭带来裂痕。
附:【司马光家训故事•读书爱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早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计249卷,是司马光花费了19年的心血才编纂而成。其书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总共1362年间的重大史实,为统治者提供了丰富的治事借鉴,因此被当时的皇帝宋神宗定名为《资治通鉴》。在编纂《资治通鉴》之时,司马光有意让儿子司马康也加入其中,一方面增长其才学,一方面教导他读书之道。司马康翻书之时习惯用指甲接触书页翻阅,因此司马光告诉他应当如何爱护书籍:翻书之前先把桌子擦干净,以免书本蒙尘;读书之时要坐姿端正;翻书之时要侧着手指轻轻翻动避免用指甲留下划痕。这种严谨的读书风范使得司马康大受裨益。
【本文摘自《中国历代家风家训大全》 赵文彤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