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有人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那一定被人视为胡说八道的痴人疯话。若是学者,也一定会被视为全民公敌,民族罪人。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已成为全民共识,皮之不附,毛之焉存?没有汉字,中华文化何存?没有中华文化,中国民族又何存焉?而且汉字的无比语言优越性以及强大的现代适用性已是世界普遍共识,特别是在电脑网络时代,汉字显示出无限潜力与巨大优势,已不可争议地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通用语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就是主要由汉字创造与传承的,灭汉字,岂不是要灭中华文明?岂不是要灭中华?显然,不灭汉字,中华不会亡,灭了汉字,中华才必亡。然而,却真有人公然提出“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耸人听闻、震聋发聩的口号,而这个人,就是公认的中国文化革命旗手,现代文化巨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的鲁迅先生。
1936年,鲁迅还真说过这句话,只不过如果单挑出“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八个字,有点断章取义,原文是:“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譬如說一個小孩子要寫一個生薑的“薑”字或一個“鸞”字到方格子裏面去,能夠不偏不歪,不寫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化一年功夫,你想漢字麻煩不麻煩?”
如今时隔80多年,依旧有人认为鲁迅的这一主张太极端,由此可见鲁迅在当时所承受的压力。其实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鲁迅的主张是具备一定的现实性,而非胡话。
中国的近代史是屈辱的一段历史,但同时也是各大爱国文人展露头面的时代,国之将亡时各位文人志士也在用自己手中的笔杆奉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为近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民主战士的鲁迅就是这些爱国人士中的一员,鲁迅先生可以说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用他手中的笔杆点醒了很多沉睡的人,虽然言辞非常犀利,但是当时的人们却非常推崇他。
然而在1936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救亡情报》的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鲁迅公然说到:“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句话一出,即使平时很推崇他的一些人都站出来反驳他,一时间社会上开始了很长时间的争论。
其实这并不是鲁迅第一次说这样的话了,早在之前就多次表达过对汉字激烈的看法,比如在《答曹聚仁先生信》中就说到:“汉字和大众化是势不两立的”,在他自己所写的《且介亭杂文》中也是提出了类似的观点,鲁迅先生认为汉字就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病,病菌是由内而外的,即使思想上多么先进,但是汉字是深入人体的病菌,如果不从根本上除掉它,结果改变不了死亡的结局。
方块汉字难认、难写、难学,是汉字的局限性。鲁迅的建议是取代汉字,用拉丁文代替,且在很多场合都提出过这个建议。
这也是汉字最危险的一次,如果当时真的统一意见,选择用其他简单的文字代替汉字,那今天的我们可能就不会再使用汉字、说汉语了。那鲁迅先生这是不懂得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吗?其实不然。
最初废除汉字并不是鲁迅提出的。早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就开始了,当时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加上西方殖民者的殖民侵略,很多的有志之士开始反思自己国家落后的原因,当时激进一派的人就主张全盘西化,彻底摈弃传统的中华文化。
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腐败,就是因为旧的思想文化在作祟,想要让中国重新竖立世界之巅,就应该把这些旧的思想、文化、包括汉字在内的全部废除,只有这样中国才能重新开始,才能再次快速成长为巨人。汉字就是首要摈弃的东西,由此,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汉字废立之争开始展开。
1917年,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来的胡适就率先在当时影响力很大的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在里面就明确提出了提倡废除晦涩的文言文,使用人人都能听懂的白话文写文章。此篇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轩然大波,紧接着就出现了很多的学者直接希望彻底摈弃汉字,然后再找一种符号从而代替汉字,在1920年赵元任提出“国语罗马字”的方案,1930年翟秋白更是提出使用拉丁化的新文字。
瞿秋白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我们要从根本废除汉字,因为它是世界上最难懂的符号,聪明人想要牢记汉字最少需要十年功夫,汉字是世界上最龌龊的文字,是中世纪的茅坑!”
鲁迅之所以说出“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这句话,必须了解时代背景。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在日本对中国动手的“前夜”,中国国内的现状是各派系军阀林立,科举制也已经废除,当时的中国政府一直都没有推出一套完善合适的教育体系,加上国内混乱,很多的人都上不起学,当时虽然是国学大师辈出的时代,但是当时的文盲率却高达95%,繁体字的复杂难懂使很多想要自己学习的人望而却步,民国时期使用的西方的威妥玛拼音在中国的使用也非常的不方便。
在当时的整个儒家文化圈里,中越两国的识字率最低。而日韩地区的识字率则几乎达到普及状态,原因在于,当时的汉字,其实是今天的繁体字。繁体字笔画复杂,不易于掌握和记忆,因此,将繁体字奉为官方文字的中越,绝大多数老百姓没有条件去掌握系统的文字阅读、书写能力。并且在学习成本方面,想要达到系统的文字阅读、书写能力,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办到。
日本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业化建设,这和日本的高识字率有深刻关联,反之,在国民党主政时代,中国的文盲比例惊人。这一现象导致当时的中国即便想提高产业体系,也会因为文盲劳动力的局限而无法达到。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这不是鲁迅先生的错处。要知道,当时使用的汉字,是没有经过简化的繁体字,很是烦琐。想要建设国家,必须要有人才,有知识青年。所以,简单的汉字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鲁迅先生的本意是想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可当时的条件不允许,中国已经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了,他一方面肯定也是希望自己祖国的文化能够被传承下去,但是他更希望中国能够与世界接轨,在世界上存活下来,从而走上富强的道路,所以他才会“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消灭汉字保住国家。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拼音,是在1956年国务院颁发《汉字简化方案》颁发后的两年后,也就是1958年才成熟出炉开始在国内推广。一直到《简化字总表》的广泛推行,汉字的使用和辨别方便后,我国的文盲率才开始下降。
今天,汉字不仅保留了下来,更是推向了世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建国后政府对汉字简化方案的成功实行。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鲁迅先生等人提出的言论,汉字的简化可能也没有那么快推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鲁迅先生对于这方面还是有作用的。
【原载《君扬读史》公众号,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