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甲骨文被辨认出是商代的文字以后,学者们和古董收藏家都在搜集和打听出土的地点。古董商为了谋取高利,垄断甲骨的来源,对出土地点一直是秘而不宣,或指东道西地胡说,以至刘鹗都上当。他在《铁云藏龟》自序中说:“龟板己亥岁出土在河南汤阴属之古牖里城。”甲骨是否出土在河南汤阴?有人置信不疑,有人将信将疑。将信将疑的学者中有位颇有名气的金石学家罗振玉。他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用事实证明甲骨文的真实,以平息当时有人说甲骨文是伪造的舆论,便亲自前往汤阴探访,终于揭穿了古董商的谎言。于是他不惜花高价收买了一个古董商,终于在光绪三十四年(1910),从这个人口中得知甲骨出土在安阳。后经调查,证实了甲骨出土的地点是在安阳小屯村。1911年,罗振玉派人前往小屯村搜集甲骨。1915年罗振玉又亲自前往小屯村去调查。经过罗振玉的了解,证明安阳小屯村不但出土甲骨,也出土铜器、玉器和其他器物。地下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宝藏,一定是商代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在此之前,相传自北宋以来,小屯村就不断出土过鼎、彝等青铜器,有的就记载是得于洹水之滨。洹水就是洹河,又叫安阳河,它发源于河南林县隆虑山,经小屯村东流过安阳到内黄县境北入卫河。小屯村的东、北和西北三面临洹水,古书中将小屯村一带称为殷墟。如《史记•项羽本纪》有项羽和章邯“与期洹水南、殷墟上”立盟之事。《水经•洹水注》:“洹水出山东、径殷墟北。”《史记•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冢殷墟。”又《项羽本纪》集解:“应劭曰,洹水在汤阴界,殷墟,故殷都也。”这些记载中都说明殷墟与洹水的地理位置,殷墟是故殷都。自从甲骨文被发现是商代的文字以后的20多年,殷墟这座地下文化宝库则遭到私挖滥掘,大批有字甲骨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流出国。为了防止继续对殷墟的破坏,弄清楚殷墟的情况,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决定对殷墟进行科学考古发掘。
1928年8月考古学家董作宾前去安阳调查。经在安阳城中访问和小屯村实地调查,了解到在小屯村农田中还不断挖掘出土甲骨。于是从这年10月开始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结果出土了有字甲骨800多片,同时还出土铜、陶、骨、蚌、玉、石等许多器物,初步探明了小屯村地下藏甲骨的大概情况。从1929年3月到1937年6月,又对殷墟进行了14次发掘。发现殷墟的范围是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洹河两岸的一些自然村庄和地点,共出土了27600多片甲骨。殷墟发掘,除了出土甲骨外,在小屯村北的农田下面还发现了商王朝的宫殿建筑基址,在侯家庄西北岗发现商王朝后半期的皇陵墓葬区。在其他地点也发现了墓葬、窖穴、居住遗址和手工业作坊遗址,证明这里是商王朝的一座王都。参照古书中所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进一步证明了这就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此以后到商纣灭的273年的殷都。1937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对殷墟的发掘工作被迫中断。新中国建立后,从1950年春天开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继续有计划地对殷墟进行发掘。1950年春天在武官村发掘了一座商代晚期大墓,其中除有丰富的随葬品外,还有79具殉葬的人骨架。1976年冬天在小屯村西北又发掘了一座中型的商代贵族墓,出土的铜器铭文有“妇好”二字,又称为“妇好墓”。随葬品多达1600多件,也有15具殉葬的人骨架。同年在殷墟王陵东区发掘出了大面积的埋人坑,考古学者称为“祭祀坑”,估计是商王朝的“人祭场所”。1959年至1960年在小屯村东南面的苗圃北场,发掘出一处商王朝晚期的铸铜遗址,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出土的陶范有三四千块。在小屯村、薛家庄等地点也发现有铸铜遗址。1958年在小屯村西面的北辛庄发现了一座制作骨器的作坊遗址,发掘出一座竖穴房基址,一个椭圆形的骨料坑,还发现了一批小型的青铜刀、锯、钻和粗、细矿岩砺石等工具。在1950年代对殷墟的发掘中,还发现了一些青铜的生产工具,这些对了解商代社会生产都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明。
多年以来,通过对殷墟的考古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商代史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和实物根据,对商王朝后半期的王都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这座都城的城墙,但是它的范围基本上是了解的,东起后岗,西至北辛庄,南自铁路苗圃,北到西北岗一带,总面积为24平方公里。在它的中心有商王朝最高统治者商王起居、祭祀鬼神和发号施令的宫殿;在它的西北面有历代商王和一些贵族的陵墓和杀人祭祀的场所;在它的南面有大规模的铸铜作坊;在它的西面有一个较大的制作各种骨器的作坊。大大小小的居住房屋分布在它的四方,还有一些小型的手工作坊,也有一些分散的墓葬。在这座王都中还有许多空地是用作农田和饲养牲畜的。清澈的洹河水终年不断地由西向东穿过王都,甲骨文中就有它的名字,3000年来一直不变的叫洹。这一座3000年前宏伟的王都,在周灭商后还保存了段时间,到了周成王时,武庚联合“三监”起兵叛周,被周公旦率军所平,将“殷顽民”全部迁往成周以后,这座都城就成为废城。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地被淹没于地下,后人就称它为殷墟。殷墟出土了10万片有字的甲骨,这是商代的一部“百科全书”。它记录了当时的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动物、植物、水旱灾害、农业、畜牧、田猎、疾病、生育、鬼神、梦幻、祭祀、征伐、制度、人物活动和商王世系等等。对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到目前为止,甲骨文的单字已发现有近5000个,考释过的不到一半,公认的或为大多数人公认的也只有1000多个。但是根据这些甲骨文结合古书中有关的记载和其他考古资料,对商代的历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自从甲骨文发现以来,对商代史的研究进行了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过程。同时产生了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甲骨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刘鹗著录了甲骨文的第一部书《铁云藏龟》,次年经学家、古文字学家孙贻让写成了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契文举例》,对商代的卜法、祭祀、官制、方国等进行了初步的考证,是运用甲骨文来研究商代史的第一部书。
继刘鹗和孙贻让之后,要算罗振玉和王国维两位学者的贡献最大。罗振玉除了搜集甲骨文著录出版外,还作了些文字考释和商代史问题的研究。王国维自1915年起,先后发表了《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殷周制度论》《古史新证》《殷礼征文》等论述。为运用甲骨文资料研究古代史开创了一个范例,将商代史研究向前推进一大步。在王国维研究的基础上,有学者又根据新发现的甲骨文对商王世系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为研究商代史提供了更加确切和具体的资料。从1928年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以后,董作宾根据第三次(1929)发掘出的四个比较完整有字的龟腹甲的比较研究,发现了用甲骨占卜的史官,他定名为“贞人”。1933年他发表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论文,奠定了商代甲骨文分期断代的基础,这在甲骨学和商代史研究中是一大贡献。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我国古代史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对我国古代社会作系统深入的研究,是历史、考古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从1929年开始陆续出版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著述,给甲骨学和商代史研究开辟了一条全面发展的道路。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国内外的学者运用甲骨文资料和考古发掘的其他资料,结合古书中有关记载,对商代的社会生产、阶级关系、典章制度、自然现象等都作了全面的研究。虽然许多问题还仅仅是一个开始,但也为后来继续深入研究打下了有利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学者著录出版了更多的甲骨文资料。过去分散在私人手中的甲骨也逐渐集中保持,系统整理出版。田野考古工作的发展,发现了不少商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批器物。不仅使甲骨学有较快发展,称为一门在学术活动中的较活跃的学科,也促进了商代史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发展。虽然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并不完全能代替商代社会史,但是许多学者运用了甲骨文、考古发掘和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的资料,结合古书中有关记载,对商代史进行了综合研究。
【本文节选《夏商史话》 作者:孟世凯(中国社科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