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朱柏庐与《治家格言》

发布者:殷商云企  发布时间:2022-10-04  点击:659
    《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仅500余字,然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是三百年来最具影响力、也是内容最为详尽的一部“治家”规范书。经常看到以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为内容的书法作品,但谈到朱柏庐其人则大多茫然不知。今成此文,对人们了解朱柏庐其人及《治家格言》的精神内涵或有裨益。
    朱柏庐生于1627年,卒于1698年,享年71岁。本名用纯,字致一,是朱熹“三服内”(朱熹孙子)的第十三世孙,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1645年的农历七月,清兵攻破昆山城,出身于昆山世族的明季士大夫、朱用纯的父亲朱集璜,不愿降清,不甘受辱,毅然“投东禅寺后河而死”,以身殉国。朱集璜牺牲之时,正值壮年48岁,他的儿子朱用纯才18岁。父亲殉难后,战乱稍平,朱用纯礼葬其父,因敬仰“二十四孝”中晋人王裒【(?—311),字伟元,山东昌乐人。王裒之父王仪为司马昭所杀,王裒‘痛父非命,未尝西向而坐,示不臣朝廷也。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攀柏庐墓”的故事,自号柏庐,以明心志。并搭茅庐于墓侧,守丧三载。他忍受悲痛,上瞻母亲,下扶弟妹,备历艰辛。
    他是明末时的诸生,与顾炎武、归庄是好朋友,入清后,不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不与清政府合作,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昆山的读书人。他一直在家乡侍奉母亲,设馆授徒,足迹只限于吴中。潜心研究程朱理学,提倡知行并进。因不接受推荐、拒不参加博学鸿词考试,人们将他与徐枋和杨无咎并称为“吴中三高士”。康熙二十二年,在苏州东山席家执教十年。康熙三十七年四月,病逝于昆山家中。死后, 门人私谥“孝定先生”。著作有《删补易经蒙引》《愧讷集》《毋欺录》《柏庐外集》《大学中庸讲义》等。在《清史稿》《清史列传》和《孝义篇》中,朱柏庐都无一例外的被列为 “孝义第一”。
    但使他名扬天下的, 却是一篇只有五百余字的《治家格言》。
一、《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需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无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恃,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施恩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施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二、《治家格言》简析
    《治家格言》中很多内容是对个人生活习惯的指点,教育子孙在做小事中形成一丝不苟的个人习惯。在家训的开篇,朱柏庐就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他还说:“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朱柏庐如此关注起床、打扫、锁门、饮酒这些极为平常的事情,是因为他认为,平常的点滴小事积累起来就形成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而良好的习惯对整个家风、甚至家族子弟的性格、行为和修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仅几百字的家训中,朱柏庐反复劝诫子孙注重日常细节,切莫看轻平常小事,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明末清初,虽经鼎革之沧桑,但随着商业社会不断繁荣,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尤其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奢侈享乐的风气不仅不衰反而愈盛,宴会动辄“罗列丰腆,穷极水陆,宴县官必取盈百簋,不如是县官亦不乐”,区区七品县令就有菜必过百的排场,其奢靡程度可想而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时无论是世族大家,还是普通百姓中都有人被这种习气所染,甚至养成了吃喝嫖赌的不良习惯。朱柏庐深知,这种华而不实的生活风气,对家族和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从细节小事劝诫子孙勤俭持家,成为了这篇家训的主要内容。
    家训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等格言警句,流传十分广泛。在时人看来,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所言其小,区区小数,价值几何?所以往往不懂珍惜,随意糟蹋。而朱柏庐生平精神宁谧,勤俭质朴,严以律己。他谆谆告诫子孙,家常器具朴实洁净,瓦器胜过金玉器皿;饮食节省精细,园圃里种的蔬菜胜过贵重珍奇的食品。要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要知道父母谋衣谋食的艰难,桩桩件件来之不易。
    在日常生活中,朱柏庐也处处给家人作表率。他常对夫人说:“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这里的 “居身务期质朴”,就是对立身处事行为习惯上的要求。这句话强调的是做人一定要朴实淳厚,教育子女行事要遵守行为规范。
    朱柏庐七十岁生日时,很多亲戚朋友送来寿礼,他一律谢绝。甚至连儿子和儿媳妇也只让他们行一个礼,就算是拜过老寿星了。生日宴席也几乎都是素菜,夫人担心这样做会被人笑话,他却说:“自奉必须俭约。”
    《治家格言》,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以警句、箴言的形式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 可以口头传训, 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 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 被历代土大夫尊为“治家之经”。其中主张的勤俭持家、不贪便宜、公平厚道、诚实待人、与人为善、力戒色欲和浮华, 反对见利忘义、谄媚宝费等观点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治家格言》问世以后,得到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和广大读者的认同和赞许,大家争相传抄, 个别亲友还荣幸地获其手书赠送, 视其为可以流传百世的无价之宝。
    因年代久远, 这些珍品至今尚存于世的已是凤毛麟角。由于传播手段的限制, 后世所得之文均依赖于读书人之间的互相传抄和民间 “家弦户诵” 整理所得, 难免与原文有出入。
    朱柏庐去世以后,各地相继将此文刻梓成书,各种家训选本也无不选入此篇, 善书者写成字帖, 使之广为流传, 几乎家喻户晓。朱柏庐的弟子顾易曾著《朱子家训演证》,阐释其意。家训诞生地昆山及其周围苏杭锡常等地更有人将其编成词曲歌话, 到处传唱。
    据说康熙皇帝从第三次南巡开始, 就经常听人说起此事,他很感兴趣。后来还经常将《治家格言》中的一些名句抄写成对联送给满族的官员和他们的孩子,并将《治家格言》引入宫中, 和《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一起, 作为皇子、皇孙们的必修课。乾隆三十年,时任礼部左侍郎的满族人德保将之译成满文,以教八旗子弟。他高度评价了此格言, 称之为“物理人情之朗鉴,昏衢黑夜之清灯”。陈榕门在《养正遗规》中也说 “其言质, 愚智胥能通晓;其事迩,贵贱皆可遵行”。说它浅显易懂,极易推广开来。
三、朱柏庐《治家格言》的影响
    在书法作品的创作上,古人认为,形式必须服从、服务于内容,因此家训之类的文章,一般都用楷书写出,以体现书写者恭敬、认真、虔诚甚至是诚惶诚恐的态度。如果用龙飞凤舞、迂回曲折的草书和篆书写出, 则会影响和破坏阅读者的情趣【因《治家格言》的接受者通常是儿童】,而只剩下了它的保存和传世价值。
    清人阮元、黄自元、林则徐、李鸿章, 近代郑孝胥等都怀着教育和培养后人的强烈的责任感, 虔诚地书写过《治家格言》,使它流传更久、更远。
    民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凡书香门第和官宦富商之家, 都会有人书写《治家格言》贴挂在厅堂之上或书房之中, 讲究一些的门庭,还会选用高级木料请艺人刻制成匾,悬挂于厅堂之上, 作为家教训文、家规准则和端正家风、振作家声的教材范本。与此同时,以此为内容的各种版本的印刷品,在社会上也纷纷出现。
    改革开放以后, 传统文化又被唤醒 ,《治家格言》重见天日。《治家格言》讲求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准则,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几百年来传颂全国,至今在东南亚各国影响极大。
    朱柏庐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
    《治家格言》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治家格言》里有一些提倡封建道德的东西,我们应该摈弃它,但其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句,脍炙人口,至今被奉为铭言。
    纵观历史,做人也好,为官也罢,其成功者大都离不开一个“俭”字,绝无奢华而流芳百世者。鲁相季文子,身为正卿,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却提出了“以德华国”的千古名言。蜀相诸葛亮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只将身后薄田十五顷、桑八百株传给子孙。宋代宰相司马光以“训俭”二字示其继子司马康。他们身为高官,当然并不是过不上奢华的日子,但他们却以俭律己,以俭诫子。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他们拥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季文子看到国内还有很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身为国相的他感到惭愧。诸葛亮则认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子孙一旦过上了奢华的生活还会有远大的志向吗?
    二是他们看到了“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规律。司马光告诉子孙,“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依靠他的地位和收入完全可以让你们过上奢华的生活,可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一天失去了官位爵禄,你们又何去何从呢?
    这些思想言论都值得我们深思!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这是祖先留下的古训。
    朱柏庐虽非官宦仕人,但他以“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的精神教育后代,同样不愧为一代名士。
【本文源自网络,题目编者加,略有改动】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