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仁德世范话“义门”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23-06-05  点击:643

“义门”,汉语词汇。释义为旧谓尚义的门族;旧时为表彰尚义之家而建立的牌坊。所谓“义门”,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这类家族大多出于民间,累世同堂,以“义”为名。他们并非名门显宦或商界翘楚的后裔。他们始于庶族百姓,因礼义为先、治家有方、堪称表率,屡蒙皇帝旌表而垂范后世,故可言之:淳风厚俗,仁德范世。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一部家族史。或是由于对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的依赖,或是深受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集权政治影响,或是崇尚“天人合一”的儒家伦理熏陶,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应运而生。他们通过家训文化、家族规范来明确等级、规范行为、培育子孙等。家族成员在高度认可的规训中和谐相处,从而使得家族繁荣发展。随其影响力的扩张,也受到朝廷及皇帝的认可,从而被赐予“义门”之名。义门之“义”,即“孝义,情义,信义,善,美”,“门”乃“门户”,即指家族,故而“义门”即是指以孝义、信义等治家的累世同居之家,且门风纯正,堪为天下典范的家族。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家族有“聚族义门陈氏”、“孝友义门裴氏”、“百忍义门张氏”、“慈善义门范氏”等等。

被史学家称为“世界奇观”的“天下第一家”——江州“义门陈”,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德安县。公元731年,义门先祖定居庐山之麓,公元832年,始祖陈旺(字天相,南朝陈岳阳王陈叔慎五世孙,寿81岁。宋仁宗于天圣四年敕封晋国公)因官置产到德安,开启了家族兴旺的大幕。从731年起,“江州义门陈”这个家庭创造了15代、3900余口、历时332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饮、击鼓传餐、百犬同槽、孝义传世、耕读传家、家无私财、族产共有、人无贵贱、共同劳作、平均分配、和谐相处的人间奇迹,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和谐团结最紧密的大家庭。唐僖宗感其义聚一堂,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此后“义门陈”多次受到皇族表彰,闻名遐迩。“义门陈”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演绎出一个真实的桃花源仙境,实践了孔圣儒家思想精华的大同世界、构建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古代和谐社会,成为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历史典范。宋太宗赵光义敕题“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宋嘉佑七年(1062),出于抑制义门陈氏“朝野太盛”危及朝廷,把“义门陈”作为封建家庭的忠义样板分迁各地,教化天下,宋仁宗下诏,对“义门陈”实施大分析,将其分迁全国72个州郡,144个县,分成大小291庄,散向全国各地,就这样结束了“义门陈”的繁华与昌盛。江州“义门陈”终于被历史的尘烟所淹没,遗留下了“天下陈姓出义门”的千古传说。“义门陈”现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唐书·孝友传》:“曾祖子通,隋开皇中太中大夫。母终,庐於墓侧,哭泣无节,目遂丧明。俄有白鸟巢於坟树。子通兄弟八人,复以友悌著名,诏旌表其门。世谓义门裴氏。”裴敬彝,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曾祖名叫裴子通,隋朝开皇年间以大中大夫的身份为母亲守丧,哭瞎了眼睛,有白鸟在墓旁树上筑巢。兄弟八人都是有名的孝子,诏令在他家门外建阙旌表,世人称作义门裴氏。裴敬彝七岁就能写文章,性格谨慎聪敏,宗族中人都很器重他,号称“甘露顶”。父亲叫裴智周,补任临黄县令,被下属诉讼。裴敬彝十四岁时,到巡察使唐临那里伸冤,唐临觉得他很不凡,命令他试作一篇诗赋,赋写得很精美。父亲的罪得到豁免后,上奏将裴敬彝推荐到朝廷去,补任陈王府典签。有一天忽然哭着对左右的人说:“大人有病痛,我就会有同样的反应,现在我惊悸不安而又疼得厉害,恐怕要有不测之事发生了。”于是请急假,兼程而归,而父亲已经去世,他哀伤瘦损超过常礼。乾封初年,几次升迁任监察御史。母病,医生许仁则因跛脚不能骑马,裴敬彝亲自抬轿前去迎接。母亲去世后,朝廷下诏赠给缣帛,官府替他制造灵车。守丧结束,以著作郎的身份兼修国史。历任中书舍人、太子左庶子。武则天时期被酷吏陷害,死在岭南。

《新唐书·孝友传序》曰:“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抚,表其门。”《资治通鉴》曰:“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皆旌表其门。”张公艺(577——676),郓州寿张(今濮阳市台前县)人。历北齐、北周、隋朝、唐朝,多次受到朝廷旌表。作为中国历史上治家有方的典范,家族九代同居,合家九百余人,团聚一起,和睦相处,倍受历代人民敬仰,传为美谈。唐麟德二年,高宗与武则天,率文武大臣、宫妃命妇去泰山封禅。车驾过寿张,闻张氏九世同居,累朝都有旌表,因而也慕名过访。问张何能九世同居?答曰:“老夫自幼接受家训,慈爱宽仁,无殊能,仅诚意待人,一忍字而已。”遂请纸笔,书百余“忍”字以进。高宗连连称善,并赠绢百匹,以彰其事。“盖九世聚族同居,眷属九百口,住房四百区,依然合产共嬉,每旦鸣鼓会食,群座广堂,髫髦未冠,列入别席,内外礼让,上下仁和。”张公艺以忍和儒学闻名于世,备受历代君王的褒扬和推崇。550年,北齐文宣帝高洋赐匾“雍睦海宗”;588年隋文帝杨坚赐匾“孝友可师”;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旌表“义和广堂”;665年,唐高宗御书“百忍义门”。

而“范氏义庄”是另一种的“义门”显现。《宋记·列传》:“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瞻族人。”其子“纯仁字尧夫……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所得奉赐,皆以广义庄;前后任子恩,多先疏族。”“范氏义庄”是范仲淹皇佑二年(1050)在其原籍苏州吴县捐助田地1000多亩设立的。义庄田地的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他给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的生活。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宰相范纯仁尚书右丞范纯礼又续增规条,使义庄维持下去。宋金战争中范氏义庄遭到了一些破坏,南宋范之柔对义庄又加以整顿,恢复了原有规模。后世范氏子孙也对义庄屡有捐助,如明末范允临捐助田地100亩,清前期大同知府范瑶捐助田地1000亩。范氏义庄是中国慈善史上的典范,它是最早的家族义庄,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国史料记载的第一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它还创造了一个奇迹,虽然朝代更迭,历经战乱,但一直到清朝宣统年间义庄依然有田5300亩,且运作良好,共持续了800多年。“范氏义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义门”的核心特征为一个“共”字,即祖先共祭、财产共有、成员共居。首先,祖先共祭。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祖先崇拜一以贯之,《史记·礼书》中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源于对赐予生命的感恩,盖敬祖先尽人子孝思之诚,祭祖成为“孝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作为“义”字当先的义门家族,其对于祖先的供奉与祭祀亦是重中之重。在义门家族,对于祖先的祭拜具有鲜明的“共”字特征,不论是祠堂的设立还是祭祀大典的举办,都详细规范了每一个家族成员所应承担的具体义务,因而祭祀不再是嫡长子一人之事,而是整个家族的共同义务。其次,财产共有。义门家族的财产既是共有的也是共通的,义门家族的土地公有,共同生产,财务根据尊卑、老少、男女、壮弱等统一分配。最后,成员共居。“聚族而居”是中国传统家族的重要特征,其最早出现于两汉时期。《后汉书》中所记载的:“缪彤兄弟四人皆同财业……是此风盖起于汉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兴盛,“这一时期见诸史籍的义门同居大家庭,凡24家”。唐宋时期江州陈氏达到了3900口人同居共食。义门在宋元明时期最为繁荣,据《元史・列传》记载:“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古若也,而民以孝义闻者,盖不乏焉。岂非天理民彝之存于人心者,终不可泯欤!上之人苟能因其所不泯者,复加劝奖而兴起之,则三代之治,亦可以渐复矣。”“其累世同居者,则有休宁朱震雷,池州方时发,河南李福,真定杜复,华州王显政,建宁王贵甫,句容王荣、周成,鄢陵夏全,保定成珪,开平温义,大同王瑞之,平江汤文英,鄜州员从政,江州范士奇,泾州李子才,宿州王珍。”“择其事迹尤彰著者,复别为之传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义门”的出现是中华民族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但实质上亦是中国“家”文化的缩影,是对中华民族独有的“国家”的生动再现,并深刻阐释了“义”字当先的中华文化内涵。回顾传统,“义门”是中国古代家族制度中最亮丽的风景,它的出现为家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种符合社会经济状态、政治需要、文化伦理的范本。对“义门”的探究是对于传统的尊重,或是“孝义”为本的传家之道,或是“勤俭持家”的经营方式,或是“奉公勤政”的为官之本,于今而言,是一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表达了普通百姓人家对好家风的崇尚,把“礼让齐家”的美德传布天下,使“义”的特质嵌入人的灵魂而加以主动运用,变成新时代的一种文化。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