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镇江黄墟殷氏掌故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03-03  点击:1890
殷耀祖  殷正义
      黄墟在镇江东南约25公里处,原为独立乡镇,2005年12月,农村建置调整,并入辛丰镇,隶属镇江市丹徒区。殷氏在黄墟为望族,原全镇87个自然村,有殷姓的就有67个,占77%,殷姓人口4500余人,约占原黄墟镇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由于黄墟殷氏至今有700余年,史乘记载,民间口碑,文人创作颇多,彰显殷氏地方特色和文化积淀。经采集积累,择要整理如下,以飱读者,并望指正。
      一、初祖殷希圣命地曰“黄墟”

      黄墟境内北山南丘,岗冲起伏,林丰草茂,旧时常有野生动物出没,古称“荒墟”。据《黄墟殷氏家乘》载,南渡殷氏传至第五世祖希圣公时,自丁岗华墅向“西南越马迹山,重岗环抱,风气悠钟,其俗忠厚,其业耕读”。“诣云阳(今丹阳城区),道经解桥(今黄墟集镇老街东北附近),见周围山环水绕,知为瑞气所钟,且有雉兔交驯之异,遂于元初徙居于此,命地曰‘黄墟’。”又据《晋陵殷氏宗谱》载:“元至元间(1264~1294),五世希圣公自华墅徙居之。该公行经解桥,爱其风土,且适有雉兔灵异之征,神光覆其上,蔼蔼若黄云然,公曰‘士德见矣’,遂辟荆榛、垦灌莽,卜筑于斯,命其地曰‘黄墟’,应士德也,该黄墟之名自公始。”另《黄墟殷氏家乘·衣冠图》中希圣公赞言为“地灵人杰,有开必先;雉兔告祥,五世始迁;申锡自天,既顺乃宣;肇基黄墟,永保万年。”

     传说在今老街东北曾建有“雨堂下”(即过街棚屋,可供行人小憩避雨),是一祥地,为殷希圣发现雉兔交雄的地方。后人又在“雨堂下”偏东南附近建有厅堂“老堂前”,颇具规模,上悬挂匾额,竖柱直径有40厘米左右。老人回忆竖柱楹联为“雉兔交雄占地望,龙麟踪出招人魂”,把黄墟的由来融入楹联文化之中。
     又据《丹徒县地名录》(1983年版)载:“黄墟此地原为荒墟,南宋殷秉常认为地方好,用御酒金鸡换之,当时地名‘荒墟’,后改‘黄墟’。”笔者虽未作深考,但认为似不可能。殷秉常为南宋右武大夫,南渡殷氏始祖,于1164年“因病乞休”后始居大港,“绝口不谈兵事”“明哲保身”,三年后即1167年病故,按一般情况来看三年中殷秉常无心也无力去10公里外的荒墟置地。且两子永辉、永宁是寻迁丁岗华墅定居,至百年后的第五世殷希圣才从华墅徙居黄墟,为黄墟殷氏初祖。所以笔者倾向黄墟、晋陵两地殷氏家乘(宗谱)所载,命地“黄墟”是殷希圣所为。

     二、明知名孝子殷士望
     殷士望为黄墟殷氏第十五世祖,号同仁,字德远,“性通敏,孩提时获果实必先奉二亲,朝夕问安弗怠。不五岁诵经史,七岁能文章,远近争欲识其人,稍长益尽孝。”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犯丹徒,缚其父忍庵公,将刃之。士望请以身代,寇笑而试之,火灸刀刺,受之怡然,倭感曰:‘此孝子也!’遂释之。”“又一次,倭寇来犯,士望母郦孺人被缚,将挞之。士望和其妹挺而阻之,寇怯而放之。”后侍御陈公,“奏闻于朝,当朝建坊表旌其闾”。原黄墟旧前房堂屋(旧称毓麟堂),大门上方有石额:“旌表孝子殷士望之闾”,笔者曾见过,现已无存。
     三、黄墟别称“双麟里”
     新编《丹徒县志》(1993年版)载:“黄墟镇旧有街道三条,均为条石路,最宽处也不足3米,镇东有更楼,东石门,镇西有西圈门,十字街口有“双麟碑”一块。刻有碑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居民多姓殷,在外见面时常以邻(麟)里同人相称。”据老人回忆,双麟碑高约2米,宽约80厘米,为青皮石质,碑文已无考。据《黄墟殷氏家乘·遗迹考》载述,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岁次癸巳腊月朔日(即农历十二月初一),黄墟之东塘里湾村农户朱旺一家,牛夜产麟。在产前数日,有人夜间视朱住宅处“赤光上腾”,是为“麟产之瑞气”,“将产之时,烟腾雾霭,绕屋弥间,众惑以火危之。”生后“形骸不类,声如宏钟。”“麟遍体皆龙纹,色青黑,顶间之色稍白,光润异常,内氤氲若云然,耳后及眼眸皆有纹,鼻下二横纹,纹悉深大苍古,非仅仅有形似者,口红色,颔下有髯鬣,项皆细麟,项之上具黑窍九,按阳数也;脐以后具六乳,形如一字列,按阴数也。背中暨腹以下则巨麟横列,长而稍方。腹之色微白于其背,白间复若微红,腰上下皆细麟,其腰脊一麟,较之诸麟尤巨,圆晕中横五画又似太极,含五行义。尾皆细麟,尾末一全鳞裹之。蹄之鳞亦细,胫上几二寸许无鳞,惟直纹二三见而已,象数呈列。秩然焕然,诚圣瑞无疑也。”又载:“初生角未挺,挺露耳,其声如洪钟。”农户骇见,疑为怪,走其里中,人群指之为妖,遂埋入土中死亡。二日后,为殷士望所闻,启而视之,当即曰:“惜也!是麟非怪也!”并叹息曰:“麟,仁兽也,麟为圣人之瑞者仁也。”后移葬至镇江北固山,建有“双麟冢”。因此,黄墟又名“麟里”,街中心立“双麟碑”,附近还有“双麟苑”茶馆,殷氏分祠下设的堂号有“毓麟堂”“瑞麟堂”“庆麟堂”等。谱中还载有“瑞麟图说”“获麟记”“获麟解”“重请麟碑启”“重修双麟冢记”等文献。牛生双麟,并加以神化,与现代科学理论相悖,实不可信,当以弃之,但立碑传文是史实。古人称麟凤龟龙为“四灵”,象征吉祥仁瑞。

 

     四、“六墩岗”的由来

     黄墟集镇西有“六墩岗”,原名“落头岗”,后以谐音为“六墩岗”“六屯岗”等。传说黄墟殷氏第十七世祖殷宜中,字义

 

卿,号石云。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授四川铜梁县知县,陞福建汀川府推官,擢北京兵部职方司主事。明亡后,因念明反清,曾去南京明孝陵哭祭,被清政府拘捕,殷宜中陈词抗辩,清官员蛮横跋扈,以“有辫有辩,无辫无辩”之莫须有罪名惨遭杀戮,归里执行,断头处称“落头岗”。谱载殷宜中赞言有“攀髯莫逮,捐躯奚补,袛余正气,克塞今古”。赞扬老人以莫须有罪名遭害,浩然正气,铮铮有声,古今都为人尊敬。 五、殷赘亭为境内马迹山胜景留下诗篇 黄墟集镇东北约3里有闻名邑内的马迹山,山体由西北转向东南,绵延10里许,山势平缓。传说夏禹治水,骑马途径此山,留下马蹄足迹(一说 是老君传经驻马)故名。山间因峦嶂嶷峨,涧壑幽异,据载有“十景” “三庙”。古迹灵踪,仙宫梵刹,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古来常有高人逸士登临啸吟,寓目其间,赋词作诗。清弘历帝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南巡时曾游览此山,并写下御制诗“紫府观”。黄墟殷氏第十九世祖殷赘亭,讳绶,清泰州儒学训导,目睹家乡绚丽奇景,写下胜景赞美诗十三首,特录共赏。

 题马迹山十景、三庙  ---赘亭
1、玉兰
六月惊看沛雪霜,  凝眸赤日起寒芒;
云窝弥漫全无叶,  石涧霏微淡有香。
(叶似绿葱,花时尽脱)
昭质最宜含夜月,  幽姿偏耐暴秋阳;
瓯窭休事豚蹄祝,  家满篝车此兆祥。
(里人以盛开为丰年之兆)
2、丹桂
何年宝树植经台,金粟粉纶映碧苔;
老干昂藏丹嶂列,异香浮动白云廻。
钟英长近浣花里,迈种还须折桂才;
一自灵根归冥漠,遥知移向月中栽。
3、棋盘石
仙人坐隐为韬真,遗迹于今尚未湮;
黑白推移谁散布,沧桑变幻此常陈。
一枰未肯收残局,数子聊堪示积薪;
石上橘中千古事,赢来玉屑几多尘。
4、青龙洞
鳞甲蟠腾出九渊,风雷何代起龙眠;
擘空赑屃能穿石,发蛰蜿蜒早御天。
煦沫万方流雨泽,遗窝千载护云烟;
幽深直抵华阳洞,莫道通元只地仙。
黄龙洞
从来龙德号纯阳,泽被苍生福此乡;
拨雾几曾瞻爪甲,排空何自别青黄。
负舟轶事传千古,敷土遗踪在一方;
                (禹渡江黄龙负舟) (洞在禹庙山麓)
漫道繆悠多剿说,清泉一掬尚汪洋。
6、丹井
当日仙翁此闭关,潜修落莫在深山;
火资既济成三昧,丹契参同得九还。
昔屏万缘空寂寂,今留一水静潺潺;
望风我亦心遥集,安得追踪学驻颜。
7、马迹
依稀踪迹未销融,怀古探幽访石丛;
闻道老君乘白马,曾将秘箓授青童。
迄今名胜留山北,自古神奇说润东;
父老凿空论往事,为予遥指白云中。
8、福地
竹木阴翳拂四隅,稜稜一石镇青芜;
峰峦崪峍山成障,风雨交加水不濡。
红软漫教来福地,黑甜何异八华胥;
名山僧占原今古,方丈还教近佛图。
(方圆丈余经雨不湿,近地藏庵)
9、桃塢
自古桃源傍水流,何由偏在万山头;
传觞自有千年实,叠锦还疑五凤楼。
处陆道真艰一苇,蟠空曼倩怯三偷;
当年刘阮天台路,到此应为信宿留。
10、隐君泉
高士风期类谪仙,涓涓一曲见心源;
忘饥何事务浮白,小饮还须胜击鲜。
浊俗久知无厌壑,隐君长此酌清泉;
焦先山下江流水,山上潺湲足比肩。
11、禹王庙
父老供苹藻,阶墀谒冕旒;
汩陈伤父绩,浲洞凛君忧。
四载功成后,千秋祀未休;
迄今怀古士,仰止在山头。
12、地藏庵
植杖探幽境,山坳人几重;
松筠环四面,钟磬出千峰。
径曲随啼鸟,云深隐卧龙;
老僧禅定后,寂寞说三宗。
13、紫府观
四壁总樵歌,沿山入涧河;
清虚紫府观,缈缥白云窝。
村墅岚光接,冈峦石浪多;
广寒当日景,视此竟如何。

      黄墟殷氏历来人文荟萃,邑内不少文人墨客都慕名而来,以文会友,组织诗社,编印诗集。抗战期间,族人殷石荃颠沛流离,逃往苏北避难,曾写过不少忧国忧民诗篇,抒发爱国爱乡情怀,曾刊载《泰州日报》的一首供赏:

端阳节有感  ---殷石荃
今岁端阳客里逢,风光不与旧时同;
河山破碎增愁惨,照眼榴花血泪红。
异地飘零感不禁,故乡沦陷倍伤心;
圌关天堑变焦土,铁蹄纵横魂梦惊。
故乡南望雾弥漫,泪湿青衫恨未干;
真是有家归不得,呼天何日报平安。

     六、富商殷丕列重建黄墟殷氏宗祠
     黄墟殷氏第二十二世祖殷芳,字丕列,号平溪。清乾隆年间(1736~1795)经营木材和盐业,富甲一方,为江南有名儒商,黄墟首富。殷丕列敬宗睦族,乐善好施。继承父亲耐庵公遗志,于1791年扩建东山公分祠后,因原殷氏宗祠是明中期所建,规模太小,有族事活动拥挤不堪,新增匾额也无处可挂,族内拟扩大重建,筹资白银600两,钱2506千文,与实际所需差额甚巨。殷丕列主动承担重建宗祠所缺资金,建成后他一家共用去白银5242两,钱8281千文。据载,乾隆皇帝1794年曾赐旨,赞其“禔躬淳厚,垂训端严”。
     重建的殷氏宗祠坐落在集镇东首,座北朝南,门前是广场,场边设旗杆石18尊,每逢节日和祭祀活动都立杆挂旗,象征先祖荣耀。整个建筑规模宏伟壮观,前后三进,号称九十九间半,但实际是每进9间,共27间。加上6间楼房、走廊及附属用房,也不足上数。据农学家、第二十八世孙殷瑞昌回忆分析认为“殷氏宗祠有九十九间半不是实际建筑间数,而是整个宗祠的占地面积,建的月台,地面上铺的条石亦算成建筑面积了”。(《黄墟殷氏家乘 笃行、笃伦堂支谱》,第224页,2012年版)
     宗祠建筑全为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墙,横衍,镂窗精美齐全,砖木石雕,古朴华丽。外观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庄重典雅。布局前后三进呈台阶式,后进高于前进,每进九间,且中间三间较左右三间突前,每进间设天井,栽植名贵花木,侧有长廊联通前后。
     首进开设正门,青砖叠砌,青石做基,左右有抱鼓石一对,尽显肃穆庄重的祠堂面貌。进入正门向后看,上悬“金殿传胪”竖挂的匾额一方。《辞海》释:科举制度中经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第名次,进士二甲之第一名为“传胪”。说明黄墟殷氏在科举考试中有进入高层的先祖。中进为正厅,建筑造型为小瓦屋面、马头墙。镂空屋瘠,木结构架,用材较大,且材质极佳,历久如新。地面全是大方砖(惯称罗地砖)铺垫,厅内挂满四字或二字句匾额,正中是明户部尚书殷正茂所留名的“中台柱石”,还有“一榜同登”、“长发其祥”、“中流砥柱”、“进士”、“孝子”、“贡元”等,都是名人名家所书,庄重雅致,古意盎然。后进为享堂,正中和两侧为黄杨木材质所制的先祖神龛,神龛内牌位林立,排列有序。东西两厅各三间为楼房,西侧为“孝子楼”,东侧为“读书楼”,教育后代读书习文,学做人之道,此为邑内宗祠所罕见。宗祠于清嘉庆七年(1802)建成,整体建筑彰显朴素雍容,高古雅致之态,突出尊祖孝宗之本意。
     现黄墟殷氏宗祠为黄墟中心小学所在地,前进已拆除建成教学楼。学校创建教育现代化后,二进的“图书馆”和后进的“藏书阁”已撤出,将交给族人使用。2004年6月经申报批准,宗祠和六房里古民宅已列为镇江市文保单位。

      七、庭院深深的殷氏六房里古民宅
      殷氏宗祠西北侧紧靠处有殷氏六房里古民宅,占地有2400平方米,由黄墟殷氏第二十二世祖殷菖(1754~1826)所建。殷菖,字嵩岩,号石帆,为殷丕列六弟,清太学生,官至武略佐骑尉。民宅建筑设计者独具匠心,整个宅居呈“非”字形排列,结构紧凑,中间是一条长约百米的通道,贯通南北,宽约1.5米,顶高约6米,为遮蔽式里弄,能见度低。里弄两边是木柱构建,整体相连。以里弄为主线,东西两侧均有民宅,东有四进,西为五进,各进座北朝南,内有天井,花坛,成独立家院,自成体系。每隔1~2进,有侧门与里弄相连,南北出口,直通宅外,正门、二道门均不对着正大厅。
      古民宅建筑为砖木结构,外观青砖黛瓦马头墙,内部砖木石雕,工艺精湛。二道大门后有砖雕,无论           
“龙凤呈祥”、“麒麟送子”、“万福来朝”、“福禄寿喜”都栩栩如生。庭园中花木扶疏,花格门窗,呈现出秀丽典雅,通透明亮的风格。

     

      六房里古民宅约建成于清乾隆年末(1790年前后),并自立堂号名“笃行堂”,至今已有220余年。
因未遭兵燹,大部分又有后人居住,有的虽已破旧,但总体保存完好。2015年8月,已由政府拨款,对敞厅部分进行复修,同年底竣工,经布置后已对外开放。

      八、殷竹虚状告无理侵占先祖墓地获胜诉
      黄墟殷氏第二十五世祖殷竹虚,号炜,字春崙,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特授安徽全椒县教谕,敕授修职郎,晋授奉政大夫。殷竹虚于道光四年(1824)春,曾约丁岗留村殷氏族人同去丹阳丁桥(今丹阳市皇塘镇丁桥村)祭祖,祭祀留村殷氏初祖万三公之父殷淳。殷淳系南渡殷氏第四世祖,字承德,号梓轩,宋端平二年(1235)进士,因在任槯察院御史管理潼关事务中壮烈殉国,当朝加封正议大夫,赐忠惠公,敕葬丹阳丁桥,墓地0.36亩免于交粮,特在县志载明。可是到墓地时“骇见墓之四周全被削占耕种,仅空一墩,”“欺我异乡,零占益甚”。后询当地地保,未料遭当地群众多人谗言,不容祭扫。虽经殷竹虚等说理力争,仍然无效,对方反而行凶,将祭台打毁,并撕衣抢帽,殴打竹虚公等人。次日殷竹虚等迫情上告县府,要求当堂验伤评理。丹阳县正堂将被告荆某等10人拘询严究,但被告方不服认输,我原告方将凭据呈验,官府亦详察饬查,最后经镇江府审理,并报请江苏省学政司批仰,苏州布政司遵准认定:县志及宗谱载明墓地均有考据,所占坟地如数清出给还墓主,赔礼安坟,今后不得阻扰滋事。竹虚公虽获胜诉,但耗资甚巨,精疲力乏。
      《润东留村殷氏族谱·邱墓考》中详载墓地纠纷案诉讼审理过程,并告诫后人“祖之神灵不可磨灭,邱墓虽远,年代虽多,不可不慎重也”。此案情代代相传,在老一辈族人中至今仍记忆犹新,不忘竹虚公等尊祖孝宗之恩德。
      2007年,曾有族人去丁桥寻访祖墓。毕竟年久岁长,岁月沧桑,祖墓早已无存,但走访当地老人时,都知道有“殷家大坟”。
      九、黄墟殷氏自第十世起分派设支,永为世族谱系定例
      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至黄墟殷氏初祖希圣公,“凡五世期间迁徙分派俱以详载明白,而希圣公起又五世(第十世)至彦良(讳俊)、彦英(讳杰)、彦容(讳文)兄弟三人,开始在乡内及周边地区迁徙。彦良公为黄墟之祖,彦英公为庄头之祖,彦容公为上黄墟之祖,“此三支者为黄墟分派之所由始也”。后因彦良公支下子孙繁衍较众,生有四子:子祥(讳祯)、子和(讳禧)、子奇(讳祺)、子美(讳福),立为四大支,彦英公和彦容公支下各合为一支,称庄头分和上黄分,“屹然将六支(分)永为定例”。现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的《黄墟殷氏家乘》(光绪版),自卷十二至卷三十九(第15~59册)世系图谱就是按派、分、支、支下进行纂修的。如黄墟老八房(笃伦堂)谱系为俊公派禧公分信公支东山公支下; 大叶庙村殷氏为俊公派祯公分谦公支惟美公支下;大缺村殷氏为俊公派禧公分谧公支少庵公支下等。2007年3月海安石桥族人殷网根,尊祖父遗愿多次来镇寻祖问根,后找到笔者,根据提供线索同去宁查谱,按此定例,较顺利地查到了祖根,系黄墟殷氏第二十五世祖文恒公“于清光绪元年(1875)携子连顺(字荣山,号秀峰)自大缺迁居海安西场镇石桥村”,到网根先生已为第三十世孙,完善了世系。至此,寻祖归根了却心愿,上可告慰先祖,下可延续族史。

      十、大缺桃山有殷氏先祖墓碑,有族人收藏挂谱

      大缺是山北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有100多户,殷姓居多。谱载黄墟殷氏第十五世祖殷仰庵“素习地理,临终语长子(少庵公),‘山北可居,汝当往焉’。公承命,由黄墟迁大缺,子孙繁昌,人文蔚起”,少庵公为大缺始祖。村附近桃山有祖墓,发现墓碑一块,碑文为“清故曾祖考昆源 殷公,妣束氏孺人之墓”。经考“绍贞,字君轩,号昆源(1573~1648),为少庵公四子。配偶束氏(1573~1636)夫妇合葬桃山”。系第十七世祖殷昆源夫妇合葬墓碑。此碑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其曾孙(第二十世祖)珩声等、玄孙(第二十一世祖)言纶等所勒,至今近270年。此墓碑高约120厘米,宽约80厘米,厚约18厘米,保存完好。

      另族人殷伟国在“文革”后期发现原生产队仓库乱纸堆中有一幅挂谱,出于尊祖敬宗,遂送镇江进行裱装,使之焕然一新。挂谱横约2.5米,竖约2米,为彩色三排先祖画像,正襟危坐,神态庄重安详,因无文字说明,经考:上座俩位是第十八世祖殷承选夫妇,生有七子,中座自左至右为兆鼎,兆行、兆京、兆奎、兆斗、兆登、兆显兄弟,下座为与中座相对应的配偶。四子兆登因二十八岁即逝世,故下座空缺。此挂谱至今已有400余年。
      十一、境内族人播迁和分祠概况
      由于子孙繁衍,丁兴族旺,族人渐向外播迁。据宗谱“里居考”载,至十一世时在乡内和周边地区迁徙有37个自然村。因彦良公支下子孙较众,外迁颇多。其长子子祥公后人有徙居大叶、墩下、湾沟、山里、东官庄、大里湾、时庄等地;次子子和公后人有迁邵家、沟西、大缺、安息、庄头、桃山、辛庄、土门、河洋、草舍、华家、润城南门等地;三子子奇公后人有迁西黄墟、马达、窰湾、辛丰等地;四子子美公后人迁石潭、栾村、东庄、西官庄、东下沿、八亩山等地。族人定居后为不忘祖根和方便祭祀,各地自建分(支)祠、自设堂号,据说旧时乡内有分祠20余座。分祠名称大都以分迁初祖的字或号命名,近年通过走访调查,现列表整理如下:



黄墟境内殷氏分祠情况表

分祠名称

始祖名字

概况

下设

堂号名

1

孤松公分祠

十世殷文,字彦容,号孤松

在上黄墟,约20间。曾作黄墟中学校舍,1971年拆除

清云堂

2

本七公分祠

十二世殷谧,

字克宁,号本七

在老街东北,建于1721年,有20余间。曾为粮管所用房,已拆除

六行堂,式榖堂、燕诒堂、登龙堂等

3

东山公分祠

十三世殷

字廷章、号东山

在老街南,约20间。明初始建,1791年扩建。曾作供销社用房,现已拆除

鼎新堂、笃行堂、笃伦堂、敦睦堂、敦德堂等

4

本十三公分祠

(三房祠堂)

十二世殷谊,行本十三

在老街南,有20余间。曾作黄墟粮油加工厂,已拆除

毓麟堂,瑞麟堂、寿锦堂等

5

允卿公分祠

十七世殷执中,字允卿

在老街西北,有20余间。曾作黄墟医院,已拆除

耕心堂、东聚堂、毓珍堂、庆麟堂

6

本八公分祠

十二世殷诜,行本八,于明成化年间

(1465~1487)迁居

在西黄墟,有20间,曾办过西黄小学,已拆除

门心(铭新)堂

7

大叶分祠

十三世殷昊于1462

年迁居

在大叶庙村,有20余间,办过大叶小学,成危房。

诵芬堂、积善堂、经训堂

8

少庵公分祠

十六世殷少庵,

讳菉,字德萌

在大缺村,1857年建成,后毁,1883年复建,有20余间。曾作大缺小学,部分拆迁重建

六行堂、燕翼堂等

(续表)

分祠名称

始祖名字

概况

下设

堂号名

9

本十六公分祠

十二世本十六公

在官庄村,约15间。曾作官庄小学,已拆除


10

华家分祠

十六世殷光宗

在华家村,有房8间。曾作生产队仓库,已拆除


11

庄头分祠

十世殷杰,字彦英,

行顺七

在庄头村,约有15间,办过小学,已毁


12

本十四公分祠

十二世殷询,

行本十四

在山北下大缺村,约12间。曾为生产队所用,已拆毁

承继堂等


      搁笔之际,欣悉经报请丹徒区民政局于2016年4月批准建立“镇江市丹徒区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这是黄墟宗亲殷耀飞等同仁们百般努力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该会的建立,将更好的团结广大殷氏族人,发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中华文化,为深入研究殷商文化提供很好的平台。兴悦之余,特以此文作为正式成立的献礼。

2016年5月
       
      作者:殷耀祖    丹徒区政府办公室退休干部
               殷正义     丹徒区冷遹中学退休教师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