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江苏殷氏谱牒概要

发布者:0xadmin  发布时间:2023-06-20  点击:1130

编者按:寻根问祖,是人们在探寻自己的家族历史、文化传承、习俗传统等方面的重要活动。家族是一种神圣的存在,代表着祖先的荣誉和传统。人们通过祭祖、宗谱续修、家谱传承等方式来维护家族的传统和尊严,这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寻根问祖的意义更加深刻。每一个寻根人背后的故事,不同寻常,道路有漫长、有坎坷,但无怨无悔!一个人从哪里来?祖先是谁?家族中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发扬?答案都在家谱中!家谱是家族的传家宝。新时代,做有谱的人,做靠谱的人。家风正,民风淳,国风清,则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江苏殷氏覆盖全省十三市,人口约20余万,约占全国殷氏10。纵观江苏殷氏,以南渡殷氏为主流,集中在苏南长江沿线及周边省市;苏北海州“德一堂”为较大支系,惜上溯暂无定论;徐宿地区大多来自齐鲁。多数支系传承有族谱或近期正在续修,乃为江苏殷氏根脉文化之瑰宝。本期集辑四十余支谱牒概要,供大家研究学习交流。

一、润东(镇江新区丁岗镇)华墅东汉世家《殷氏家乘》历届续修均由东、西、中三祠分修,东分祠始修于清康熙辛茂(1711),直至民国庚申(1920),曾续修8次;西分祠始修于明万历申寅(1614),直至民国戊子(1948),曾续修7次;中分祠失考。宋右武大夫殷秉常乞休后于兴隆二年(1164)自临安迁至润东大港镇西初居,后在丁岗镇南金周之地置田立基。秉常公逝世后,其子英公、华公寻迁至此定居,次子华公在此建宅,他人尊称“华公别墅”,华墅因此而得名。华墅人口约1600人。华墅殷氏宗祠共有三处,堂号均为“东汉世家”。2010年华墅村整体搬迁中被拆除。2021年清明,第十次续修宗谱工作启动,为东、中、西三祠联修,主修殷振洪,副主修殷志诚,主编殷伟东,2022619日弘发。新谱为竖排宣纸印刷,共16卷。

二、江苏省丹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麒麟东汉世家《殷氏家乘》于201843日玉成弘发,主修殷有本,主编殷迅。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四世祖承宗(讳立)公,时见华墅东南之相隔20余里之福地,东峙嘉山,冈峦回环,郁郁怱怱,南临九曲河,溪水清润,气聚风萦,是个肇基筑室、后世必昌的栖居之地,遂于宋嘉定(12081224)年间,自华墅徙居于此,是为麒麟殷氏开宗之祖。麒麟《殷氏家乘》于元末(1367)初修,分别于明宣德丙午年(1426)、弘治辛亥年(1491)、嘉靖癸卯年(1543)、嘉靖癸丑年(1553)、万历癸酉年(1573)、万历戊午年(1618)、崇祯甲巳年(1630)、崇祯甲戍年(1634)、清康熙癸酉年(1693)、乾隆辛未年(1751)、乾隆五十年(1785)、嘉庆十八年(1813)、光绪十四年(1888)、民国十三年(1924)续修。苏南地区的殷氏基本上都是麒麟后裔。先前原有“永安堂”殷氏宗祠一座,明朝后期堂号改为“东汉世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现有人口约2800人。

三、黄墟(镇江丹徒区)东汉世家《殷氏家乘》于清光绪二年(1876)长房先续谱,印刷廿六套,后其他房总编了全族家谱,光绪十四年(1888)全部结束,木刻活字印刷,全套共四十卷六十册,现存五十九册。古谱现存南京大学图书馆。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五世祖宗贤公(字希圣,12321310)于元至元年间(12641294)由华墅迁至黄墟,是为始迁祖。黄墟镇87个自然村中有殷姓为67个。后播迁镇江、丹阳、大港、大路、谏壁、扬中、句容以及苏北苏南地区和全国部分省市,东亚、东南亚、北美、欧洲、澳洲等地也有黄墟殷氏的后裔。人口逾40000人。现存殷氏宗祠(总祠)一座,初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约1540年左右)。清嘉庆三年至七年(17981802)由盐业巨商殷丕列主持族人重建、扩建。2017年进行了大修。原宗祠分东、中、西三路,每路三间四进,周围有附属用房,号称九十九间半。大门前广场立有18根旗杆,象征举人以上明哲巨卿有18位。2004年宗祠被列为镇江市文保单位,2019年被列为江苏省文保单位。宗谱正在续修中。

四、润东(镇江新区丁岗镇)留村《殷氏族谱》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初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第十三次纂修,1532册。2014年修补重印二十套。后条件成熟的分支先续修,先后完成了“恭分长房实裕公分支谱”(倡修殷大槐、殷协成,编修殷耀祖,编审殷协恺)“实万公分支谱”(主任殷寿源,副主任殷寿荣、殷荣春,主编殷荣春、殷耀祖)的编纂玉成。殷氏宗祠堂号“伦叙堂”,初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寝室三楹。至清康熙癸丑1670年,易地改建为五间进,中乃楠木厅,两厢架小楼。乾隆中,怀鹄公主事兴建献厅,厅前筑月台。咸丰初年(1851),开楠公复修葺,易梁木之朽蠹者代之以柏。庚申越明年1861年八月战乱,堂与献厅具毁。同治纪元(1862),克阳瑞朗公首出倡议修葺,迨同治九年(1870)筹金实施,改厢为廊,廊有护栏,通于堂者皆有戸,献厅联属亦以廊置曲栏,于同治十三年竣工。建国后成为公办完小,堂后一排陋室修建为校舍。文革期间,门庭堂厅皆遭损坏,危房闲置。2003年,金陵游子殷寿源赵文元等仁人志士联名献言重修母校——殷氏宗祠,继而募集资金,聘中国建筑东南设计院按原貌设计,由留村村委会负责组建,于20048月竣工。现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五世祖荣公(万三),为江西饶州府教授梓轩公(讳淳)三子,因恸父殉节,不思仕进,约于宋景定末(1264)遂自华墅迁居留村,是为始迁祖。后裔主要分布本邑,外迁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美国、德国等国也有后裔。本地现有人口约1500余人。

五、姚巷(丹阳市丹北镇)东汉世家《殷氏家乘》于元末(1367)初修。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四世祖承宪(讳章)公,与胞兄承宗(讳立)公于宋嘉定(12081224)年间自华墅徙居麒麟,后又迁居埤城姚巷,是为姚巷始迁祖。宗谱与麒麟同修,共祠堂祭祖。姚巷东汉世家《殷氏家乘》的续修工作已正式启动,预计明年清明付梓弘发,主修殷建平。后裔居住地主要分布在本邑,外迁主要有本省句容、安徽合肥等地。现有人口约600人。

六、海州德一堂《殷氏宗谱》201843日玉成弘发,编委主任殷大庆,副主任殷作国、殷作富、殷作灿、殷小山,早期主笔殷作斌。谱载:海州殷氏先祖落灶籍于海州西南乡仮徐殷家邨,为丁籍。何时,何人,从何处迁居海州尚未考证。尊聪公为始记祖。海州《殷氏宗谱》分别于1865年首修,1871年二修,1902年三修,皆门头谱。1989年,旅台族亲殷迅、殷大庆组织发起并出资,全覆盖的进行了第四次续修。此为五修,在谱人口约50000余人(含非殷姓家属)。

七、云阳吕庄(丹阳延陵大吕村)清远堂《殷氏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后在明崇祯、清康熙、乾隆、道光、咸丰、光绪和民国续修11次。现存家谱为民国六年(1917)重修,木活字本,共24卷。东晋晋陵太守、荆州刺史殷仲堪慕三让王位的季子贤德,去世后葬在丹阳延陵九里季子庙侧,其子守墓定居九里万顷洋畔的吕庄村(今大吕村)。从北宋隐士殷仁安起,迄今已经繁衍39代。明朝末年,吕庄殷氏大规模外迁。吕庄殷氏主要分布于包岗顶(今保官殿)、赐加干、后甸、韦巷、金沙陶、吕庄、河东、包岗顶、胡巷、乌村、谭巷等村。吕庄殷氏总祠在九里附近的大吕村村东,堂号名“清远堂”。宗祠前后共分3进,每进5间,共15间,每进中间由天井相隔。保官殿村的殷氏宗祠坐落村东,该宗祠是吕庄殷氏宗祠的分祠,共三进九间,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宗祠风格独特,匠心别具。建造地点选择村东依山傍水处,门前终年流水潺潺,屋后山岗上林木苍翠。整个建筑分三进,黛瓦青砖素净醒目。马头式的山墙犹如鸟之双翼。《云阳吕庄殷氏族谱》迄今已经100多年未能续修,目前正在筹备续修中。

八、晋陵芳茂山(常州市经发区横山桥镇殷家巷村)重恩堂《殷氏家乘》始修于明宣德丙午年(1426年),芳茂山支始修于清宣统巳酉年(1909年),二修于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年),八卷十册,宣纸竖式木活字本。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麒麟支八世祖振琳公,于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7年)自常州青山门迁徙至横山桥芳茂山西麓殷家巷,是为始迁祖。其后裔播迁至江阴莳家圩、王家庄,本邑夏塾、黄万桥、殷家村、冯安里、社头桥等地,人口逾1000人。“殷氏宗祠”始建年代无考,位于殷家巷村中,清道光癸卯(1843年)扩建成三进,前进为三间,中、后进各四间。解放后被用作仓库。2008年重建为两进三间。三修于2008年冬至,十二卷宣纸竖式印刷本,主修殷绍锋,主编殷盘方等撰。

九、晋陵坂上【常州市武进坂上(符言)殷家巷】敦睦堂《殷氏宗谱》始修于清嘉庆元年丙辰(1796年)。二修于清道光甲午(1834年)。三修于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四修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五修于民国辛未二十年(1931年)。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九世祖康公,为丹阳麒麟派常州北门石柱头第八世祖谅公次子,明洪武年间康公迁徙坂上(符言)殷家巷,是为始迁祖。康公生三子:长子叔仁,徙居寨桥夏坊。次子叔义迁徙殷家巷,其十八世裔玉书公,徙居常州大南门(德安门)九思巷;二十一世裔尧先公,徙居槐苍;大生公徙居殷家塘(庄五房);三省公徙居郑家湾(湾里)。三子叔智次子章公徙居礼嘉赵岸,叔智公长子行公之裔孙第十五世裔诫公,徙居大蒲岸。邑内还有叶家头分支等,人口约600人。六修于2014年玉成弘发,十二卷,宣纸竖式印刷本,主修殷国清,主编吴庭玉。殷氏宗祠始建年代无考,位于坂上殷家巷村,五间二进,前进毁于日寇战火,后进毁于文革时期。2014年在原蒲岸殷氏分祠的宅基上扩大重建殷氏宗祠三间三进。

十、晋陵(常州市武进区寨桥镇夏坊村)重恩堂《殷氏家乘》始修于明宣德元年(1426),二、三、四、五修分别于明成化22年、正德3年、万历元年和崇祯2年,六、七、八、九、十修分别于清康熙6年、乾隆12年、同治13年、光绪元年和宣统元年。第11修于民国35年(1946)。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八世祖、翰林院提举殷谅公,自丹阳麒麟迁徙至常州青山门,谅公次子殷康生三子,长子殷叔仁迁常州东南符言里,后又迁滆湖之东南寨桥夏坊,乃夏坊始迁祖。其后裔分迁邑内康家桥、灵台等地,人口约800余人。第12届续修新谱于2014年冬至弘发,主修殷忠和,主编殷鹤鸣,十卷竖式宣印刷本。殷氏宗祠堂号“重恩堂”,位于夏坊村东,惜今已不存。

十一、常州趙岸(武进区礼嘉镇赵岸里)敦睦堂《殷氏宗谱》老谱信息与坂上(符言)一脉相承。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麒麟支十一世祖章公,字君昭,明成化二年(1446)由武进县符言殷家巷迁赵岸里,是为始迁祖。人口约200人。祠堂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一进三间两侧厢前院。祠堂门额砖刻“三仁遗胄”,惜于1958年被拆。六届续修宗谱于2006年开始,历经七年于2013年玉成弘发,共二册,铜版纸横式彩印本。主修殷达春,主编殷冠文。

十二、梅村(常州市武进区雪堰桥殷家旦)崇德堂《殷氏宗谱》始修于明万历己酉年(1609),重修于清康熙壬子年(1672),三至九次续修分别在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诸、宣统年间。接修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之曾孙殷淳,宋端平乙未进士(1235)陕西潼关榷院御史,诰授加赠联佥都御史,卒于任所。其子殷有道按其生前之嘱,葬于今梅园岭之麓,为梅村殷氏始迁祖。后裔分布于邑内梅村殷家旦、仁庄、常州分支,邑外有宜兴。人口约2500人。梅村殷氏宗祠堂号“崇德堂”,位于殷家旦村东,始建于清乾隆己酉年(1789),三间二进,中隔天井“森桂轩”。清道光己酉年(1849),增修三进享堂五间,历经二年告竣,全宗祠五间三进,轩、厅、厢俱全,共二十余间。解放以后,为殷家旦小学,2009年列为“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修缮首进旧楼六间(原小学),与原祠堂连为一体,颇为壮观,现已为“江苏省文保单位”。第十届续修于2014年冬至,20卷宣纸竖式印刷本,主修总编纂殷伯平、殷纪明、殷旭东,主编殷健荣等撰。

十三、后贤(常州新北区西夏墅镇后贤村)贤德堂《殷氏支谱》首修于明宣德丙午年二月(1426年)。第九次续修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北京国家图书馆收藏。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麒麟支十一世祖驯公,字本宗,号贻新,明洪武初年,自丹阳麒麟迁居武邑之后贤,生有冕、勖、昂、暹四子。后裔播迁至西夏墅西午桥、西桥、万绥硕巷里、孟河小南门外殷桥头、桃花港、张公桥、萧巷、城巷河东邹家村、省庄里。迁邑外安徽祁门县、镇江市谏壁镇、宜兴桐梓桥、苏北泰兴,宜兴和桥等。人口约2500人。本族总祠“贤德堂”,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三间三进。吴桥、西桥、硕巷里都建有分祠。后贤宗祠于1970年间被拆除。吴桥分祠“三墩堂”和硕巷里分祠毁于文革,西桥分祠因乡村建设而于1970年间拆除。十一届续修于2010年,简装本一卷,编委主任殷腊春、副主任殷建伟。主编殷耀祖、殷鑫坤。主修殷明良、殷纪福。

十四、西南(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西南)跻敬堂《殷氏家乘》十三修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收藏于国家图书馆,鸣谢本邑殷明良宗亲提供信息。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麒麟支十世祖达公,字荣父,行七九,号默斋,元至正年(1360年)登买住榜进士,授权中洵阳县(今陕西省旬阳县),明洪武一年(1368年)见四方起兵,时事日非,乃弃官归隐。遂迁徙至常北孟渎之河头上,是为始迁祖。后裔播迁于西午桥、东午桥、西南、马家村、渔家村、安家塘上、常州大圩里、白鹤溪(其后裔又迁西窑、鹤塘、下蒋村、后余等),丹阳吕城地藏村,蒋墅荆家村,导墅南山墩、施石桥、孙家庄,野田里,界沟上等地。人口约3500人。西南殷氏宗祠堂号“跻敬堂”,位于村东。主祠西南祠堂始约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分祠东午桥祠堂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还有渔家分祠,西午桥分祠,现存东午桥分祠,一进六间(原三进六间),其它祠堂均毁于抗日战争和“文革”时期。第十四届续修于2018年冬至,十卷宣纸竖版印刷本。主修殷如海、殷和平、殷建武、殷伟勤、殷建国,主编殷伟勤、殷和平。

十五、晋陵(常州新北区魏村高墅桥)重恩堂《殷氏宗谱》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秋续修,十八卷木刻水印本,殷建兴收藏。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麒麟支八世祖谅公迁常州北门青山桥,九世祖序公迁王下村,十世祖桂公迁魏村高墅桥,是为始迁祖。其后裔分布有魏村、巷头上、蒲墩头、青城、圩塘、省庄下、金湾河等地,人口约1000人。殷氏宗祠始建年代失考,二次重修于民国三年(1914年),为三间二进。解放后改为村小学,延用至今。

十六、上黄(溧阳上黄镇尚典村殷家舍)广德堂《殷氏家乘》老谱待考。清光绪年间长友公、长法公二兄弟自扬州府江都县(何时、何地待考)迁徙至溧阳上黄古镇之东北处,开荒耕地,筑屋安家,肈基立业,取村名殷家舍,是为始迁祖。人口逾200人,传至第六世。殷氏宗祠堂号“广德堂”,始建于2016年冬,位于溧阳上黄镇239省道路边600米殷家舍北,两间两进。新谱首修于2016年春,二卷宣纸竖版印刷本,主修殷阿平,主编殷洪富。

十七、江阴申港饮福堂《殷氏宗谱》始修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第十一次重修于民国十年(1921),十卷宣纸竖式印刷本。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麒麟支十世祖德裕公(字从绰,号斗山),元末明初,携家眷由丹阳访仙镇虞巷迁徙至江阴申港,是为申港始迁祖。其后裔播迁申港之西街、中街、宋家圩、戴君桥、东横塘、缪家村,本邑之石庄港西、殷家旦,利港丁墅,夏港三官殿,云亭敔山湾,峭岐凤过庄,月城白马庙、殷家村和蔡庄。邑外武进圩塘西大洚、张家港香山以及无锡、常州、南京、宜兴、吴江等地。谱载有迁天津卫、北京、安徽、江西、甘肃、新疆、上海等地以及台湾、美国、新加坡,人口逾5000人。第十二届续修于2014年,主修殷若东,主编殷建南等。十八卷,宣纸竖式彩印本。殷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位于申港东街十甲里,六间三进两侧厢,毁于抗日战争。

十八、江阴(华士镇)龙砂井福堂《殷氏宗谱》始修于清雍正甲寅(1734),二修于乾隆丁亥(1767),三修于嘉庆17年(1812),四修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裔十八世祖应鏊公于明万历初年从无锡迁至江阴华士,是为龙砂殷氏始迁祖。七百多年来应鏊公后裔播迁至邑内华士向阳、周庄门楼下、北漍等,及上海、苏州、靖江、无锡、张家港等地。人口约800余人。殷氏宗祠堂号“井福堂”,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位于华士镇向阳村九房基,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五届新谱续修于2010年冬至,九卷宣纸竖式印刷本,主修殷浩文、殷良忠,主编殷忠祥、殷浩全。

十九、锡山(无锡市惠山区玉祁街道玉西社区齐家社)介寿堂《殷氏宗谱》首修于清乾隆甲辰(1784年),二修于清咸丰己未(1859年),三修于清光绪己亥(1875年),四修于民国甲戌(1934年),十六卷木活字本。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十五世祖汝佐公(15251585),为丹阳麒麟支常州北门分支朝美公(殷梁)之长子,明神宗时自常州北门迁无锡玉祁齐家社。其生子五,贤、良、方、正、德。除二房良公支徙外,贤、方、正、德四支聚族而居。二房良公支,徙居江阴南门邢泗桥、花山、塘头陈斗板巷、月城桥、白马庙、青阳马家村、堰桥、尤泾头、欧宕里、葑庄;方公后裔迁北七房路巷,正公后裔迁苏州北街迎春坊。现有百余户迁居上海。人口约2000人。殷氏宗祠堂号“介寿堂”,始建于嘉庆已末年间,重建于同治辛末年,三间两进。新祠重建于2017年,三间而进四合院式,清水磨墙,原宗祠宅基。五届宗谱续修于2017年冬至,二十卷,宣纸竖式印刷本,主修殷新中,主编殷卫国、殷度南、殷兴南。

二十、锡北(无锡市惠山区杨市)余庆堂《殷氏宗谱》于清咸丰年间、光绪年间、民国六年(1917)续修,因散失往前无考。“余庆堂”麒麟派由三支殷氏联谱组成:(1)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九世祖序宾公,于明宣德年间迁居富安乡西房村,为始迁祖。(2)十五世祖天恩、天惠、天恕三兄弟,由常州晋陵洪庄迁入仁里桥,为始迁祖。(3)十三世祖文烺公源自江阴申港,迁居武进南夹山潘村里,公有六子,三子淇公徙张村新塘里为支祖,四子渊公徙寺头旺庄为支祖,五子满公徙张泾桥杜村里为支祖,次子汶公之子承筵公徙阚庄唐巷为支祖,长子鸿公之次子维璋公徙张村陈塘为支祖。余庆堂后裔主要分布在本地的殷家桥、殷巷、前王桥、邬家坝、吴将头、殷墅桥、石塘湾、新安龙泾、高墅桥、潘家巷、陈塘、八士桥、新塘里、西漳、长安桥等,外迁北京、上海、杭州、常州、苏州、长春、厦门、兰州、太原等地,人口逾2000人。殷家庙,现名常寿寺,座落于藕杨路庙塘桥,始建于五百多年前,1998年重修。庙宇占地30余亩,设有老殿、偏殿、观音殿、地藏殿、钟楼,并建有斋堂,供香客用斋和休憩。院内有六角型大古井一口,井水清澈甘甜,清凉爽口,人称“仙水”。本次宗谱续修于2015年冬至,十卷宣纸竖式印刷本,主修殷高波、殷惠民,主编殷正兴。

二十一、糜巷桥(无锡市滨湖区东绛)履和堂《殷氏宗谱》存藏上海图书馆和无锡图书馆。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八世祖安史公,字龙池,自丹阳麒麟迁徙至无锡梁溪“七尺大”,乃锡邑始祖也。十八世祖应禄、应鳌、应福、应鳯四兄弟世居本邑扬名乡金城湾,后应禄迁小母浜,应鳌迁江阴华墅,应鳯迁邢厨桥,其应福于明嘉靖年间迁糜巷桥,落籍开基,为糜巷桥殷氏始迁祖。现有人口约300余人。传说原有宗祠,堂号“履和堂”,五间三进,后毁于“文革”年间。

二十二、宜兴(丁蜀镇)大浦崇德堂《殷氏宗谱》始修于乾隆壬戌年(1742),第八次续修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麒麟支八世祖祝公,字华三,元至正年间自丹阳麒麟迁徙至宜兴易庄(今杨巷弋庄),其十三世祖璥公与弟滔公迁至震泽(太湖)西浜之大浦,是为大浦始迁祖。主要分布在大浦浦南村、厚和村、张泽郭家村、新庄社区后庄村、丁山、宜城等地,人口逾800人。第九届续修于2015年冬至,主修殷俊泽,主编殷正君。十卷十册,宣纸竖式彩印本。大浦殷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位于大浦镇浦南村,四间一进,东箱房一间,一个天井。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

二十三、宜兴(徐舍镇)和让圩永思堂《殷氏宗谱》第十一次续修于民国四年(1915年),十二卷木活字本。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麒麟支十五世祖师公,于清嘉靖年间(约1550年),由宜兴谈朴圩迁徙至和让圩,是为始迁祖。其后裔播迁常州、南京、新疆等地,人口约400人。殷氏宗祠始建于清同治十年辛未(1871),解放后曾作仓库和小学,因年久失修,无奈拆除。于2010年重新建造。第十二次续修于2010年清明玉成弘发,十五卷宣纸竖式印刷本,主修兼主编殷涤新。

二十四、大园(宜兴市太华镇桥涯村)三仁堂《殷氏宗谱》始修于元至正癸卯年(1364),第13次续修于民国3年(1914),第14次续修于民国30年(1941)木活字本,八卷。宋南渡殷氏秉常公裔五世祖习周公、六世祖聪七公,南宋端平年间自宜兴张渚西洋渚迁徙至大园。聪七公是为大园始迁祖。其后裔分布在大园一带,人口约280人。第15届新谱续修于2016年秋,次年清明弘发,八卷竖式宣纸铅印本,主修殷杏生,主编殷洪林。殷氏宗祠堂号“三仁堂”,始建年代无考。祠堂位于大园村村口,七间二进,中间二天井,两侧房各三间。解放初土改分给九农户,余为村公房,年久失修,上世纪八十年代倒塌。

二十五、暨阳香麓(张家港市南沙镇)积善堂《殷氏宗谱》始修于清道光26年(1846),现存藏民国8年(191918卷,鉛印刷本。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十三世祖文生公于明永乐年间自江阴申浦(今申港)迁徙至香山东麓,是为始迁祖。其裔时分南北二支,播迁江阴周庄、无锡、常熟等地,人口约2000人。殷氏宗祠堂号“积善堂”,始建于清道光26年(1846),三间二进,位于三甲里村慧凝庵东侧,1958年拓竣张家港河被拆除。2018年开始新谱续修,现仍在续修之中。

二十六、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甫里殷氏堂号“同仁堂”。殷尚质(15171556),字仲华、辅文,号朴斋。南直隶庐州府合肥县人。明初以军功仕指挥使由河南归德卫调天津左卫,遂占籍焉。明嘉庆十四年(1535)年十九袭职。明嘉庆三十三年(1554)官至辽东总兵,挂征虏大将军之印。嘉庆三十五年(1556)战死沙场。甪直甫里殷氏尊尚质公为始祖。公十世裔孙希文公(1738--1800),字宽之、兰亭,号郁堂。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举人,曾任清丰县教瑜、山西长治知县等。因喜欢江南人文景观和吴地文化,迁居苏州城东三十里甪直古镇,并置田建房,开创基业,重教育才,实业兴邦,子孙兴旺,是为甪直甫里殷氏始迁祖。第十二世裔孙棫公,参与“同仁堂”宗祠筹资修建,并与乡贤沈宽夫捐资重修“甫里书院”,为地方培养人才,不遗余力。第十三世裔孙世良公,清同治十二年(1873)农历九月十五,当朝旌表世良公“乐善好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经邑府赐准特设四柱石牌坊于殷氏宗祠前,并在中间两石柱上阳刻楹联“溯往嗣遗风百代馨香锦俎豆,教希文良清九天雨露沛丝绝”。称颂殷氏“武能卫国,文能安邦”之家风百代延绵。1999年,殷家祠堂改为“万盛米行”景点,将牌坊移至中吴桥北堍,2015年又移到江南文化园廊桥北侧。

二十七、南京市江宁区殷巷街道树德堂《殷氏宗谱》失传已久,无从考证,殷氏宗祠早已无存。殷巷殷氏源于汝南郡,民间流传先祖自安徽迁徙至此,究竟何年从安徽何地迁徙,始祖名讳、字号等也无从考证。其后裔主要分布在邑内秣陵街道殷巷社区、下墟社区和东山街道以及南京、镇江等地,总人口约2000余人。“树德堂”殷氏宗谱新修于1994年,二修于2014年。“家谱”为6米见方的白布描绘成世系图。

二十八、云阳(丹阳市导墅)怀德堂《殷氏宗谱》现存民国丁亥年(1947)续修的木刻活字印刷版,共六册。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黄墟支十一世祖东一公于元至正五年(1345)始迁导墅酒阁三元里,是为殷氏始迁祖。《殷氏宗谱》曾于清道光甲辰年(1836)、清光绪丁丑年(1877)续修,民国丁亥年再修。新谱由殷云良主修,殷生良、殷正南主编,于2018年冬至续修玉成弘发。现主要居住地本邑西雅里、三元里、皇甫庄、南庄、江家村、长安桥等。现约有人口600人。殷氏宗祠堂号“怀德堂”,在导墅镇大华村西雅里,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建造,为三间二进,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

二十九、润东当江沙(如皋倪厦)东汉世家《殷氏宗谱》历经五年的艰难寻根,于2017417日重金请回电子版《当江沙殷氏宗谱》,终圆寻根梦。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麒麟支九世祖友珍公(讳琏)与长子光启公(讳逊)迁居圌山之东当江沙河家港,至二十六世祖光锦公因经商迁居如皋倪家厦,是为如皋倪厦始祖。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家乘》由殷民宏、殷明发主修,殷民宏主编,于20171231日玉成弘发。

三十、泰兴市周桥尚质堂《殷氏族谱》现存1951续修活字线装宣纸古本,共8卷,生凤卿,主修殷乔元。始迁祖殷公讳小十,其他年远未详。谱载:公昆仲十八,年最少,先世居亳。随宋高宗南渡,迁至润州,家华墅。公不即止,涉历泰邑西乡之长沟,度地僻,可以避兵,量其田土,稔其人民,察其流俗,乃卜筑其间。祠堂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1685于县城大西门草巷口,房屋18间,计基地二亩五分,已毁。第十八次续修于2013年,共八卷,宣纸线装印刷本。主修殷世钦、殷维荣;倡修殷宏寿、殷铁章。

三十一、泰州市海陵世家堂《殷氏族谱》于2017110日玉成弘发,主修殷恒斌、殷志和,主编殷锦扣。海陵殷氏一世祖懋公,登戊午科进士,后封承林郎。公忠心贯日,秉笔史书。燕王南下丹书篡业,遭永乐之害。公子孙恪遵遗命,隐居姑苏。传二世有钊公,游览山川,适见丹阳之东、殷家桥之南,前有圌峰属目,后有殷家沟盘绕,故携家室遂居焉,因其地曰殷家桥。三世祖森殷公,屡受江水之患,遂东迁海陵城南沈坞里殷家庄地,里仁为美,土沃风淳,而筑室家焉。于清同治四年(1865)创修世家堂《殷氏族谱》,于光绪十二年(1886)、光绪三十年(1904)、民国十年(1921)、民国二十年(1931)、民国三十七年(1948)分别进行过续修。现有人口约4500人。

三十二、无锡市惠山区赤墩里余庆堂《殷氏家谱》于20171222日玉成弘发,主修、主编殷耀麟。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麒麟支八世祖谅公,字宗智,号怀琪,于元至元年间自麒麟迁居常州北门,是为常北殷氏始祖。传至十三世祖敬公,徙居无锡南门七尺渡,其三子荣公(十四世),因父殁归葬钱桥赤墩里大家山,见地势峰回水抱,定能福发,世接书香,遂偕次兄磬公同迁于此,购基筑室,取名殷巷,是为赤墩里始祖。后裔散居于北钱舍里、蒋巷、田肚里等地。

三十三、高邮、金湖汝南“世德攀辕堂”《殷氏族谱》于201742日玉成弘发,主修殷正学、殷舜时,主编殷之云。殷氏一世祖居浙江仁和,五世祖宗冕公自明初年迁徙扬州,继迁高邮泰山庙,后裔一支分迁高邮天山,一支分迁金湖金沟、塔集一带。《殷氏族谱》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初修;二次续修于光绪十四年戊子至光绪壬寅(18881902),为褒扬十三世祖峄公勤政清廉、爱民如子的风范,祠堂堂号由“世德堂”改名为“攀辕堂”;三次续修始于1993年,至20174月弘发。为便于后裔铭记堂号历史,决定堂号合并为“世德攀辕堂”。据考证,安徽天长万寿殷氏为本支十三世祖若书公后裔,现创堂号为“玉华堂”。后裔外迁如皋,海安,江都樊川、丁沟等地。现有人口约13000人。清末民国初年,在金湖金沟镇曾建有“攀辕堂”宗祠一座,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修建淮河入江水道被毁。

三十四、丹阳市访仙镇双卯村东汉世家《殷氏家乘》于201842日玉成弘发,主修殷书中,主编殷川松。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麒麟支十一世祖珙公,字彥壁,约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由麒麟迁至访仙东茆塘,是为东茆塘始祖。后裔分迁本邑畚箕兜、张家村、塘心里、雀梅墩,金坛庄盛桥,常州、南京、北京、四川、河南等地。现有人口620人。

三十五、泰州市兴化唐家“翠柏德润堂”《殷氏族谱》于2021328日玉成弘发,主修殷春进,主编戴铁军、殷春柳。存藏湖北应山翠柏堂《殷氏家乘》,清光绪乙未年(1895)易辑五刊,四卷,木活字本。始祖泉源公,原籍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仕长安城。唐中宗嗣圣五年(约公元684年),武氏肆杀,公遂弃官归隐而入籍永阳,于应山县东三十里处南洞侧泉边筑房而居。其裔荣、华俩公,源自湖北应山殷家巷殷氏迁移苏州阊门支。明万历二年(1574),里下河地区遭遇洪涝,奉朝廷之命,携眷迁居兴化顾庄乡唐家村,部分迁移管家徐富村,乃唐家村殷氏始迁祖。后裔播迁兴化、镇江、扬州、常州、无锡、苏州、上海、安徽宣城、江西、山东等地。现有1100余人。翠柏堂(广水)、德润堂(兴化)后人敬览老谱,结合实际存续的派字关系,在“不纠结老谱矛盾之处和尊重事实”的原则下,堂号命名“翠柏·德润堂”。唐家殷氏家谱第一次编修于一九九〇年,主修殷鹤楼,副主修:殷春前、殷春进、殷鹤轩;二〇一九年续修,主修殷鹤楼,副主修殷春进、殷春柳、殷春前,主编殷春进,副主编殷春柳、殷鹤平、殷春前。

三十六、盐城市大丰区草庙勤俭堂《殷氏族谱》于201643日玉成弘发,主修殷华,主编殷长贵。大丰殷氏宗祠由十九世孙殷华投资兴建,占地面积800,建筑面积280,总造价150余万元,于20138月竣工落成。后又投资12万元新建一座曲形雀桥和六角观音亭;投次8万元浇筑500停车场及其他附属设施。原《殷氏族谱》古本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革”时期,仅存几张旧谱残页。迁丰殷氏始祖自源公,“自苏城而来场有坟墓有迹故为创业”,生三子:世良、世美、世泰,生卒年代不详。

三十七、如皋北邑)柴湾(戴庄)三畏堂殷氏宗谱》最初由七始祖尔玉公创之,八世祖惟然公修之,具体时间不详,后被毁。十一世祖宏敏公于清咸丰五年(1855)再创修,二修于清光绪癸卯年(1903),十二卷,木活字本。先祖世居泰伯【据《史记正义》记载:泰伯居梅里平墟,无锡东南三十里】具体名号、纪年、地址无考。始祖鸾斋公与弟宽斋公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因避兵燹而奉孀母自苏州阊门迁徙至如皋东皋北乡盐河口十里墩之西,“插标为界”,鸾斋公居东村,宽斋公居西村,是为始迁祖。其后裔邑内戴庄、柴湾、何庄、袁桥、邓元、江安、搬经、磨头、丁堰、东城及城南街道,邑外有海安县城东、新生、西场、壮志等地,人口约5000余人。新谱已续修,待印刷弘发,主修殷有国,主编殷济书。柴湾殷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三间一进,后又建门厅及东西厢房。建国初改为小学,文革期间被毁。2020年在何庄八角井由十六世孙殷盛海出资新建祠堂三间一进附前院,延用世代相传之“三畏堂”堂号。

三十八、张官渡显仁堂《殷氏宗谱》于2015年重修弘发,主修殷福贵、殷敖生、殷德坤,主编冷金华。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黄墟支十一世祖道良公于明朝由黄墟迁居丹阳练湖张官渡,胞弟道方公同期迁居荆林山城巷殷家村,两地同修宗谱,共建祠堂,堂号“显仁堂”。原老谱于1924年续修,现仅存两册。

三十九、阜宁三仁堂《殷氏宗谱》始修于前清,老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被毁时,幸有族人十六世孙步洪在场,乘人不备,将部分家谱揣入怀中带回保存。1994年启动续修工作,由十五世孙建琛独修,于19984月玉成弘发。殷氏始迁祖为本盛公,于明洪武年间自姑苏阊门迁至淮阴射湖东岸止焉。地名南曰上丹沟,北曰下丹沟(阜宁县陈良镇),相地卜宅,植树为村。现有人口近10000人。

四十、江都大桥(花荡坤平村殷庄)厚德堂《殷氏族谱》首修于乾隆丙午年(1786);五修于民国四年(1915);六修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主修宝信、宝秀,监修殿魁、殿甲、殿生、殿邦,倡修殿云、开松、开桐,共四卷,木活字本。江都花荡坤平村殷庄殷氏始祖德公,字仁本,原籍丹阳黄渠(丹徒黄墟),生于明嘉靖五(1526)年,卒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配毛氏生于明嘉靖八年(1529),卒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生三子:堂、秀、举。本村人口约100余人,外迁五洲杨家桥,史家庄,徐家河,大桥东乡,江南等地。

【信息由各分支提供】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