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公正茂(1513--1592),字养实,号石汀,安徽歙县上里(殷家村)人,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第十五世,系丹阳麒麟第六世殷 恂(字允恭)公于德佑元年(1275)迁歙之后裔。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榜中丁未进士,步入仕途。初授“行人”,不久任职兵科给事中。公以不畏权贵、正直敢言的形象,引起当朝内阁的注意,被外放历任广西、云南、湖广兵备副使,到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再迁江西按察使。公的军事才能在隆庆初(1569)平息广西古田地方内乱中日益显现,被擢巡撫广西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升提督两广军务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使。隆庆五年(1571)临危受命赴广东沿海抗御倭寇,因“勋绩显著”,授任两广总督,又因同时有力平息广东地方内乱,以功累加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万历二年(1574)冬,再次受命抗击倭寇再犯,取得决定性胜利,于万历三年(1575)改授南京户部尚书。万历五年(1577)特进资政大夫、户部尚书,食一品俸禄。
身为明代一品大员的正茂公,在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同时,充分利用工作之余和退休后的时间,潜心研究家族文化,致力探索殷氏源流,创立世家,纂修族谱,倡立家庙,造墓立碑,树立牌坊等等,为殷族文化传承作出杰出贡献。
一、追本溯源创立世家
秦汉以来,因战乱频繁,谱牒散失,形成“代有传人而世系无所考见”,正茂公“无以自安”。公乃夜以继日博览群书,为问祖寻根务实求据。觅得《文苑英华》,“得唐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后,然恍然悟,迁润之祖自我东汉谏议大夫封公始则其来久矣”,“至司空(殷侑)己二十一世”,“由是知谏议公为润之初祖”。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现代古文献学泰斗、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的刘晓东教授指出:“正史中没有记载的早于东汉时就南渡过江的谏议公一支的发现,意义重大。正是这一发现解决了一直难以解决的三国、西晋时高度发达的江南吴地殷氏文化的来源问题。可以认为,明殷正茂觅得《冯文》,为合理地解释汉末至三国时吴地殷氏文化之渊源开了先河”。
润州殷氏世代传承“东汉世家”,其源自正茂公追本溯源后,传说公有机会在与明神宗皇帝(朱翊钧)谈及家世时,知其祖籍润州为东汉谏议大夫之后,口敕“东汉世家”。公欣然提笔挥毫,立匾镌刻。镇江殷氏族谱都记载,明万历四年(1576)春,公由京返润,与润东留村族人石渠、存斋二公相会镇江浮王(焦山),“谈及谱牒源流”等,并赠“东汉世家”匾额一,“以公润族”。匾额一直挂在留村殷氏宗祠内历时四百年,直至1966年“文革”时遭毁,历代族人都亲眼目睹,记忆在目。据老人们回忆,润州华墅、麒麟、黃墟、祖墓祠堂等都挂有“东汉世家”匾额,每逢春节各村殷氏门户都挂有“东汉世家”红灯笼、贴有像“汝南世泽千秋万代,东汉世家源远流长”内容的春联等。由此可见,正茂公致力追本溯源,创立“东汉世家”,既丰富殷族文化的内涵,又提升殷氏文化的品牌,具有历史传承、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修谱建祠传承文化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国有正史,族有族谱。谱牒是家族世系相继之魂,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家有孝子,族谱长存”。贤达贤明的正茂公,“向年远念水木,修辑谱系”,“家庙不修,伦序不明,水木不亲,祖宗在灵罚我殛我而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在致力追根寻祖的基础上,又着手撰修族谱和倡立家庙的浩瀚传承工程。
正茂公在详核本源后,立著撰写《殷氏姓氏考》、《殷氏本源考》等纲领性文献,以供各地殷氏修谱采用。明万历元年(1573)十月,公纂成徽歙《上里殷氏族谱》二十卷,与黄墟同辈的名宦儒学士望公会谱,深受士望公赞赏:“详核谏议公为润初祖,于是润所从出之流派始明”。明万历四年(1576)春,公由京赴润瞻墓返回之际,在镇江浮玉(焦山)与润东留村族人“周旋其间,宗谊聚笃”,“谨具二册《歙谱通论》并系图谱”与润族交流,互通谱牒,相互考证,使润歙两地族谱相通相致。《云阳麒麟殷氏家乘》记载,公“致仕后来麒麟葺祠修谱,以贻后人”。万历十一年(1590),其会同华墅、麒麟、黄墟等地联宗修谱,悉心完成大宗谱纂修工程。正茂“手订草创,而族人并式,相互考订”,立有序、凡例、姓氏考、本源考、世系考、里居考、文献考、训典考、世德考、闺范考、祠规考、宅第考、邱墓考、遗事考、遗迹考凡十二考,并衣冠图、世系图和年表等。可称谱牒之典,“此谱体例详备”,为“谱牒之大观也”,成为后世修谱范本。正茂公在尽力修谱的同时,向族人倡议“建立祠堂以祀封公之下神主”,使之”庙食万年,封公以下子孙涣而复聚”。与当地族人共商修建祠宇、举行祭祀、置买宗族田产等事宜,使各地支派相继建立宗祠,制订词规、家法、家训等。正茂公致仕后来润修谱建祠“熬费心血”之结晶,是对殷族文化的可贵贡献,是殷族世代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殷族文化得以昌盛的力量源泉。
三、捐资造墓树碑立传
德孝皆俱的正茂公,对祖墓历来十分关心和尽心,投入大量的心力和资力。明万历四年(1576)春专程由京来润瞻仰祖墓,发现原安葬在大港江边的宋南渡始祖秉常公暨张夫人之墓地范围狭隘,遂“捐俸二十金,易地五亩余,培广墓基;又在万历十年(1582)七月,因洪水啮墓,又捐宝银十两,于次年春就地迁葬营墓立碑;至万历二十年(1592),发现洪水再次入浸墓基,而且基地已离江边甚近,为使一劳永逸,经与华墅、麒麟、黄墟等地族人共议,将始祖墓迁葬丹阳经山泉水湾—雀梅墩祖茔地。公就近再“捐置祭田四十亩,松山二十亩,以供岁时祭祀之用”。墓四周围有圆形双层坟匝,前立有墓柱,后立有墓碑,碑中上方镌刻有“东汉世家”,碑左上方刻有碑文,碑右下方刻有“明万历二十年北京户部尚书上里十五世孙正茂敬立”。其两子永辉、永宁墓位于前左右。墓地前方植有三株参天大树,其中一株要八人环抱,另二株也要三人环抱。村中置有祭祀祠堂三间三进,挂有“东汉世家”匾额,后进院中立有“尚书牌坊”等。墓地一直有专人管护,直至解放初期。虽然大树与祠堂遭毁,但祖墓遗存尚在,2011年由南渡殷商文化联谊会组织进行初步修缮,2014年经申报批准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江苏殷商文化研究会正在组织实施建设“南渡殷氏文化园”。这是一片世代祭祀先祖的心灵圣地和殷族文化的传承基地,殷氏族人无不感恩于正茂公这位杰出的殷族文化功祖创造的精神家园。
四、建造牌坊世泽千秋
在安徽歙县上里的公路傍,立有二座明代牌坊非常引人注目,这是正茂公有功于国,由明万历帝所赐而建。《歙县志》记载,殷尚书坊,位于殷家村,明万历四年(1576)立。三间三楼,四柱通天。开间12.2米,通高11.5米,灰凝石,梁柱粗硕,浅镌锦纹图案,典雅而庄重。楼坊刻“忠实勋庸”四个大字,上加“玉音”二小字,额枋刻“尚书”二字,落款为“户部尚书前奉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盐法巡抚地方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殷正茂立”。殷尚书坊斜对面为大司徒坊。万历五年(1577)殷正茂为其祖父和父亲立。四柱五楼,开间9.55米,高11米。龙凤板上刻“诰赠”二字,四楼楼匾上刻“大司徒”三字。柱脚前后共置八只大石狮,直柱、雀替、额枋和檐下翼拱上都细刻曲线优美的花卉、流云图案,大梁上用深浮雕,有双狮抢球、双鹤翔云、麒麟曜日、双凤朝阳等图案,无不生动细腻,极富写实性。该坊在歙县现存百余座牌坊中最为美观、精致。二座牌坊己破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实为公光宗耀祖、留存后世、激励子孙的最具价值的瑰宝。
正茂公谢世已四百多年,观其一生,有先人赞语:“抱文经武纬之才,建平寇安民之绩,功业巍巍,声名赫赫,襄毅文成”。这是指他为国所为。就为殷族而言,他竭尽德孝贤能,追根溯源,创立“东汉世家”而永载谱册。组织联宗和纂修族谱、倡立家庙、建墓立碑、建造牌坊等殷族文化工程而与世长存。让殷氏族人永远怀念和感恩这位杰出的殷族文化传承宗师!
正茂品德流芳百世!
宋南渡殷氏麒麟派东茆塘里支雀梅墩分二十八世孙
殷 云 飞 识
2017年4月16曰于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