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浩(303—356),字渊源(因避唐高祖李渊之讳,故《晋书》改为深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祖父殷识,官镇东司马;父殷羡,字洪乔,官任豫章太守、光禄勋;叔父殷融,官太常、吏部尚书;先祖殷褒魏晋时出任章阳太守、荥阳令。
殷浩早年以见识度量、清明高远而负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酷爱《老子》、《易经》,隐居十年,累辞征辟,屏居墓所,摒绝世事。时人比作管仲、诸葛亮。江夏相谢尚、长山县令王濛常相墓地省之,谓曰:“深源不起,当如苍生何!”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为官,殷浩都辞不就。征西将军庾亮召为记室参军,后迁司徒左长史。晋康帝建元元年(343),安西将军庾翼(庾亮弟,南郡太守,镇武昌)请殷浩出任司马,诏除侍中、安西军司,殷浩不应。 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卫将军褚裒向朝廷荐举殷浩,征召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殷浩坚辞不受。会稽王司马昱与殷浩书曰:“属当厄运,危弊理极,足下沈识淹长,足以经济。若复深存挹退,苟遂本怀,吾恐天下之事于此去矣。足下去就,即时之废兴,则家国不异,足下宜深思之!”殷浩乃就职。时桓温平定蜀地,威势坐大。司马昱为与抗衡,由是殷浩极负盛名,遂有意栽培,令其参与朝政。因此,桓温和殷浩的两股势力在东晋朝廷内部矛盾激化。适逢殷羡病故,殷浩离职守孝。服丧期满,朝廷征为尚书仆射,殷浩不就。依旧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参与朝政。
晋穆帝永和六年(350),朝廷闻胡中大乱,再谋进取收复。于是以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殷浩接受朝廷之命,以收复中原为己任,上书北征许昌、洛阳。不久,殷浩以淮南太守陈逵、兖州刺史蔡裔为前锋,安西将军谢尚、北中郎将荀羡为督统,开始北伐,并开垦江西荒田千余顷,以备军粮。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大军驻扎寿阳(今山西晋中),殷浩暗中利诱苻健大臣梁安、雷弱儿等,使杀秦主苻健,许以关右之任。当初,降将魏脱死,其弟魏憬代领官职。姚襄杀魏憬,兼并其部众。殷浩派龙骧将军刘启镇守谯郡,将姚襄迁到梁州。不久,魏氏子弟往来于寿阳,姚襄愈加猜疑惧怕。又不久,姚襄一些部下想归顺殷浩,为姚襄所诛杀,殷浩于是谋划除掉姚襄。又请解除扬州刺史,专镇洛阳,不准。殷浩至许昌,正遇张遇反叛,谢尚又大败,只好退还寿阳。后又进军,驻扎山桑(今安徽蒙城),遇姚襄反叛,殷浩弃辎重,溃退谯城(今安徽亳州)。器械军粮尽为姚襄所夺,士卒死伤、叛变者不计其数。殷浩使部将刘启、王彬之攻姚襄于山桑,皆败死。
殷浩连年北伐,师徒屡败,粮械都尽。桓温素忌殷浩,上疏加罪,请废之。朝廷不得已,于十年(354)二月免殷浩为庶人,徙东阳之信安(今浙江衢州)。自此内外大权一归于桓温矣。殷浩既废黜,虽秋怨不形辞色,常书空作“咄咄怪事”字。久之,桓温欲让殷浩作尚书令,以书告之,殷浩欣然许焉,将答书,虑有谬误,开闭者十数,竟达空函。桓温大怒,由是遂绝。永和十二年(356),殷浩因病在东阳去世,时年53岁。
子殷涓,亦有美名。咸安初,桓温废太宰、武陵王司马晞,诬殷涓及庾倩与司马晞谋反,害之。
殷浩后将改葬,其故吏顾悦之上疏奏,诏追复殷浩本官。
(本文取材《晋书》《资治通鉴》)
殷生良
2017年岁次丁酉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