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村殷氏宗祠拾萃(续)
一、殷惟正与革命先驱董亦湘的师生情谊
梅村殷氏宗祠文保碑
“千年古村”殷家旦(古称梅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俭朴勤劳的殷氏耕读传家,尊师重教,子弟们把儒学当作心灵的灯塔、智慧的火种,使其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引领走向知识殿堂。至清未民国初年,殷氏家族已形成德才兼备、经明行修的氛围,数代子弟累中科举,誉满梓里,在常锡地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殷惟一(又名彥文,25世)、殷惟正(又名彥恂,25世)兄弟俩取得秀才功名后,在科举仕途上再无有所建树,遂在家乡以设塾执教为业,乡里他族子弟慕名入塾求学,凡经其启蒙授教的学生毕业后,学业必有所成。
董亦湘,原名椿寿,又名蘅,谱名彥标,字叔桐,号亦湘,生于1896年,潘家乡董家旦村人。父母为培养孩子早日成才,仰慕梅村殷家私塾的声誉,13岁时从当地私塾转学到殷惟正处就读。董亦湘天资聪颖,求知欲很强,学习聚精会神,深受老师喜爱。18岁时完成学业,回到家乡。19岁(1915年)在家乡董家旦设塾办学,教学严谨,授课时大力歌颂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
董亦湘遗像
师生情谊,如同春日细雨,润物无声,滋养心田,让成长的种子破土而出。殷惟正慧眼识珠,洞悉弟子董亦湘的胸怀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授课的小圈圈,必有创造一番事业的远大政治抱负,一定要让弟子到广阔天地去勇敢闯荡,不断追求,去创造属于自已的传奇。
董亦湘20岁那年,殷惟正通过姐夫陆景溪与陆尔奎是同宗的关系,把弟子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当字典部助理编辑。陆尔奎是清未辛卯举人,时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字典部主任、辞源总编纂。董亦湘进入商务印书馆后,工作积极认真,思想快速进步,很快接受到了革命的新思想,与早期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恽代英、沈雁冰、俞秀松等经常接触,与馆内的沈雁冰(茅盾)情同手脚,关系密切。1921年4月,由沈雁冰和徐梅坤二人介绍,董亦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7月,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一批13名中共党员组成党小组,成员有沈泽民(沈雁冰弟弟)、杨贤江、张国焘、刘仁静、徐梅坤等,董亦湘为首任组长。1924年下半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建立中共党支部,董亦湘任首任支部书记。当年10月,董亦湘又代表中共上海地委赴无锡,建立无锡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地点在城中公园多西楼西侧。无锡第一支部由董亦湘、薛萼果(孙冶方)、唐光明、徐萼芳四名党员组成。这一时期,董亦湘结识了时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秘书的毛泽东,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毛泽东赠送董亦湘一本自已熟读并认真点评过的《唐诗三百首》。1924年8月至1925年上半年,董亦湘与瞿秋白等人在上海大学和上海学联联合会发起组织的夏令讲学会讲课。董亦湘先后介绍恽雨棠、张闻天、管文蔚、孙冶方等人入党。1925年八九月间,陈云经董亦湘、恽雨棠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陈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从此开启了他为中国革命奋斗不息的征程。引导陈云走上革命道路不久后,董亦湘受命前往苏联莫斯科学习深造。
梅村殷氏宗祠推介墙报
董亦湘是中共“一大”前入党的早期党员之一,组织和领导商务工人参加上海五卅运动。1937年,被王明和康生在克里姆林宫面见斯大林时,诬告为“托洛茨基匪徒”“日本间谍”,董亦湘被捕入狱。1939年5月19日,年仅43岁的董亦湘在伯力(俄罗斯)狱中含冤逝世。1987年3月,国家民政部追认董亦湘为革命烈士。
1987年4月27日,经常州市委批准,中共武进县委、县政府在潘家乡“董亦湘烈士陵园”举行“纪念碑”落成揭碑仪式,由管文蔚、程九度揭碑,碑名由陈云题写。碑座高1.5米,碑身高6米,为长方体型大理石碑,占地面积10余亩,座落于潘家乡人民政府驻地锡宜公路南侧的高地上。
2008年,为纪念中共无锡地区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中共无锡市委在无锡城中公园多西楼草坪上,雕塑董亦湘、薛萼果、唐光明、徐萼芳四名首个党组织成员的铜像,供人瞻仰。
革命先驱董亦湘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对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用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担当,自觉扛起了时代赋予的使命。
董亦湘取得的革命成就,恩师殷惟正的言传身教功不可没。
二、梅村殷氏与荣氏慈善桥的文化情缘
无锡梅园荣氏在上世纪20年代,为回报梅村殷氏的恩德而成立了“百桥公司”,行善于社会,施益于民众,为当地慈善公益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在雪堰地区建造桥梁十余座,包括顺塘桥、万寿桥、河东村桥、河西村桥、莘村大港桥、桐江桥、绣衣桥、凤翼桥、周渡桥、故城桥等,以顺塘桥最为先造、万寿桥耗资最大,两桥分别建有歇凉亭于桥坝之旁,桥上和亭中都撰有楹联。
梅村殷氏宗祠推介墙报
顺塘桥在建之际,于桥南堍之西建桥亭一座,亭体八方带圆形,水泥钢筋浇注,亭呈八角,翘角八方。亭东南方为门,供行人进亭歇息,亭柱之间设横担相连,北临河边,石驳砌之。亭额刻有“民国第一”四字,以示此桥为千桥建设中的第一座完工桥梁。亭柱中有殷惟一撰写的楹联一副:“人语听喧哗,樵子负薪归雪堰;橹声闻欵乃,渔翁沽酒返浦溪。”对联的寓意为梅村山民樵柴赶赴雪堰集镇卖柴情景。雅浦名士秀才陆景琪以周边山形题诗作联一副,标于亭门两旁:“四面有山涵远翠,两头是路奋前程。”立于桥亭远眺,东有军嶂山,南有马迹山,西有陈湾山,北有安阳山,桥通南北大道,联意远近兼顾,催人奋进而深省。顺塘桥的楹联由雅浦名中医、书法名家陆仁声撰书,以阴刻形式浇注于水泥亭柱之上,为桥梁增添了新的风景。
万寿桥基础规模远大于顺塘桥,河阔桥长,桥宽而高,扶栏采用钢管加水泥柱,横担用钢管为护栏,竖柱用水泥钢筋浇注,连为一体,一改古桥风貌,体现古今相结合之颖。于桥西墩之南临河筑基,石驳砌之,台基上方建一凉亭,亭顶葫芦状,整亭气势恢宏,亭东南设口门,供舟船泊岸船工登亭。亭西北设口门,供行人过桥入亭歇息,周之外围的亭柱间设钢筋水泥护栏,亭内二柱间设横担,供歇者坐具,亭正中央浇筑一小圆台,台径约两尺许,亭柱上殷惟正撰联曰:“客到可题诗,隔水诸峰都入画;日斜谁唤渡,扁舟一叶未归人。”情意交融,耐人寻味。另有殷惟一撰联曰:“夫椒云影,震泽涛声,胜景湖山瞻百里;吴越通津,新迎重要,轻舟烟雨返双溪。”新迎为旧称,雪堰为新塘乡,马山为迎春乡;双溪泛指原东西二浦溪也。万寿桥桥洞水泥柱上刻有二副楹联“是于越入吴要道,为晋陵全县通津。”“雪堰清流驻马迹,浦溪明月映虹腰。”两副楹联道出河道的作用及桥址地理。万寿桥落成时,殷惟一撰写《重建万寿桥记》碑文,由殷惟正书写,桥碑立于桥南之堍。
绣衣桥、周渡桥地接雪堰与胡埭交接壤,处武进与无锡两县之交,殷惟一、殷惟正兄弟曾作楹联两副:“两邑舟车归正路,四河砥柱作中流。”“河道龙游,荣遇风云济会;桥工鸠集,造成水陆交通。”此两副楹联将桥的面貌和作用尽显眼帘,似有画龙点睛之妙。楹联均由雅浦名中医、书法名家陆仁声撰书。
上世纪20年代荣氏建造慈善桥、梅村殷氏为桥撰联至今,已有80多年,彰显梅园荣氏与梅村殷氏的人文情缘。沧桑变迁,而旧桥废又重建,物新人已非,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将先人文墨志录于此,不失古语之美,以作承先启后之思也。
三、祠堂楹联
1、楹联七副
一脉相承,秉耕读文化,梅村走向五湖四海;
千里同风,树圣贤功名,崇德照亮四面八方。
堂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
孙支繁衍,承万千春祀秋嘗。
读书长才智,更长为国为民志;
处世修己身,应修立德立贤心。
九百有年沧桑,旧祠重复新,忠孝根本,祖迹永记;
三十余世儿孙,英才代涌现,耕读传家,宗德常怀。
祀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先祖灵楼处,宜静宜安宜肃穆;
后辈祭拜时,应虔应诚应敬奉。
梅岭山佳水秀地灵生人杰,祖恩宗泽长;
殷族子孝孙贤英才绵世衍,木本水源远。
2、额匾八块
瑞气祥和;
源远流长;
奉先思孝;
诚信礼义;
厚德载福;
溪山毓秀;
根深叶茂;
祖德惟馨。
编辑:殷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