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稀奇古怪话谱牒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25-01-22  点击:70

——“思绥草堂”特色藏谱述略

无论是收藏,还是研究,“稀、奇、古、怪”这四个字也算是绕不过的坎,似乎很少有人不喜欢那种偏门的、稀少的、奇特的、边缘的藏品。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典籍——家谱,其重要性也正在为人们逐渐所认识。对于“思绥草堂”来说,其一些特殊的版本,更是引起人们莫大的兴趣。在这些能引发人们好奇心的藏品中,也往往蕴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信息。“稀奇古怪”这一成语统指“很少见,很奇异,不同一般”。下面就以“稀奇古怪”四字为引线,略说“思绥草堂”收藏的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家谱。

1、藏谱之稀

物以稀为贵,家谱也不例外。家谱“稀”的含意又可分为几种。首先,就是家谱的存世量。从《中国家谱总目》可以看出,几乎是百分之八十的家谱,只有一家收藏单位,也就是说,这百分之八十的家谱,名义上都能算是“孤本”,至少可以说是“稀见品”。

再就是家谱的印量。家谱服务的对象,是本家族以传承为目的,为了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及其它种种原因,在印数上有严格控制,一般仅在数部、十部、数十部之间,百部以上者就较为罕见。

“思绥草堂”有一部清宣统三年木活字本湖北兴国《京兆杜氏族谱》不分卷一册,据“领谱字号”载,当时共印四部,分为“光、前、裕、后”四号。这四部家谱,其中白纸本两部,为“光”“后”字号,黄纸本为“前”字号,而“裕”字号则是极为稀见的红纸印本。依照“领谱字号”记载,这“光、前、裕、后”四字号四部家谱应该分别由水口、墩下、李坑等地的族人领收,但不知何故,这四部品相奇佳的家谱在2000年左右同时出现于武汉的古玩市场,被“思绥草堂”购得。只能猜想是由于政权更替,社会动荡,而集中在一起并没有及时散发。

“思绥草堂”另一部印量稀少的是民国十六年木活字本浙江嵊县《剡北李氏宗谱》,当时共只印了“天、地、人”三部。其它还有江西玉山《张氏宗谱》,光绪七年清河堂木活字本,也只印了两部。作为印刷品,印量只有几部,与以营利为目的的古籍相比,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印量稀少,家谱中还有一个“稀”,即稀见姓。稀见姓,又作稀姓、罕见姓,指的是分布人群较少的姓氏。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讲《百家姓》时称,姓氏人数排在一百位之外的,都可称为“小姓”。明朝杨慎著《稀姓录》、清孙星衍撰《两汉稀姓录》,都说明了历代学者对稀姓的关注和重视。姓稀见,存世的家谱更稀见。数千上万个姓氏中,有家谱流传的,据2009年出版的《中国家谱总目》著录,仅608个姓氏,极大部分稀见姓氏,并没有修纂家谱或修纂后已经失传。“思绥草堂”收藏比较稀见的有可、信、郤、衷、库、阴、訚、元、支、玄、冉、双、司、衣、危、晋、朋、利、焉、嵇、阙、戢、开、井、亓、雍、生、凤、边、伊、扶、眭、斯、门、补、官、宛等姓氏家谱。

2、藏谱之奇

在上面提到的湖北《京兆杜氏族谱》中,有一部“裕”字号是红纸印本。传世的古籍,历来是白纸黑字,或者红字、蓝字,但印刷的载体依旧是白纸,或者黄纸,从来没有用过红纸印刷的。而在湖北的黄、麻地区周边,就有用红纸印刷家谱的习俗,至今依旧。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

为了弄清这个现象,我查找了很多资料,后来在民国三十六年“怀本堂”木活字本黄冈《李氏宗谱·旧凡例》中看到:“谱成之日,红谱议藏东祠;南祠存白谱一卷(部),均属公共。至分派各甲之谱俱有字号为记,归长房收藏,如次房调阅,长房不能固执。”另在“续修凡例”中亦有记载:“谱成之日,新红谱及老红谱仍藏一分祠,即东祠;二分祠即南祠,仍存新白谱及老白谱各一卷,均属全族公共……。”再又在民国三十五年“四箴堂”木活字本黄冈《程氏宗谱·凡例》中看到也有类似的内容:“谱竣之日先印红谱一卷(部),务须置木箱一口,秘密藏祖庙中,后如有事查阅,以红谱为据。其各房所请之谱编以字号,如有添减等情,一经查出,重惩不贷。”原来家族中修印完成的家谱中,红纸印家谱只有一部,是专门用来珍藏于宗祠或祖庙中,既为祖本,亦作为核查对照白纸印家谱有无添减等作弊行为所需。故这一类红纸印家谱,应该都算是独一无二的“孤本”。“思绥草”堂现共藏红纸印本家谱近三十部,谱籍在黄冈、麻城、罗田、红安、商城、罗山等一带,虽涉及湖北、河南两省,却属毗邻之区。

与上面印量少相对应的,还有一种印量奇多的家谱,如民国二年中华图书馆铅印本浙江慈溪《师桥沈氏宗谱》。据沈嘉瑲在《翻印宗谱刍言》中云:“复虑财政困难,不定印谱部数,则以六百元为限额。议决后即托俊卿、佐卿二君,向上海各印书馆探明宿(缩)小印价问题。旋据排板工程费钜,印刷纸料较省,部数多则价廉,部数少则价虽减亦微。于是十月二十日,又在大宗祠复议,决以印刷壹千部,限价洋壹千壹百伍拾元。其费由宗祠新草畈地租花抵付,而不取各房分文。”印数达到一千部的家谱,恐独此一家,再无分店。这亦为一奇。

而“思绥草堂”藏品中,最让人拍案称奇的,是《圳上文联社谱》和《韩氏女谱》。

《圳上文联社谱》二卷首一卷三册,民国二十九年木活字本。据《社谱》载,清乾隆三十年,江西万载县秀才喻桂林、曹沂川、林严谷、王华川、曹云亭等十二人“叙尊卑长幼,结为异姓兄弟”,取名“联社”。后考虑到“朝夕过从相劝勉者大都不离乎学问文章”,改名为“文联社”,并于乾隆五十七年各出银两,创办“文联书院”,乡邻童子,均可入院求学。至道光五年,十二结义兄弟仅剩七十八岁的曹云亭一人,见“社中诸子姓生齿日繁,无谱以系之”,深恐“伯叔而等于途人,兄弟而视同秦越,前人之信义不将自此堕乎”,由他主持,在原有《金兰谱》的基础上,沿袭家谱的纂修方式,创修了《文联社谱》,以“令尊卑长幼,等级分明”。

这部民国二十九年《社谱》,即为道光五年后的递修本,是由十二结义兄弟的后人喻受祉、王凤林、曹炳生等发起续修的,此时距上次修谱已有一百十六年,从十二兄弟结义之时起,已传至八世。《圳上文联社谱》当时共印十三部,除一部保存在“文联高等小学”外,其余十二部由十二兄义兄弟的后人领收。今“思绥草堂”陆陆续续收藏到了其中的六部,除此之外,尚未见有其它相同或类似谱牒的报道。

山西绛州《韩氏女谱》,清宣统二年稿本,绛州庠生韩勤学主修。他在自撰的《韩氏女谱序》中说:“窃见大家宗卷,凡条例无微不至,乃略于女,而详于妇,用意周祥,无可非闲。即适人,有贤孝节烈之行,乃始得附注于父之名下,未闻有女谱之设耳!迩者余修族谱之暇,乃更为女谱一卷,非自相矛盾乎?虽然子妇能承我宗祀,绳绳不已,而女不能邀朝廷之褒,赏荣施于父族耶。故立为专谱。”

“女谱”一词,在道光时,开封人常茂徕曾经用过,辑有《春秋女谱》一卷,有道光三十年夷门怡古堂刻本。其虽亦有“女谱”两字,但那是把古代女性的资料收集在一起,却与家族家谱一点关系也没有。以女性为主体而修纂家谱的,韩勤学的《韩氏女谱》为独一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产生这样的一部家谱,说是惊世骇俗,也不过分。

而如此类般奇特的谱牒,“思绥草堂”还有宣统元年木活字本江西《吉赣抚宁佛门总谱》不分卷四册、光绪十三年“崇文堂”木活字本湖南湘潭《易氏义塾社谱》三卷三册、民国二十五年影印清乾隆七年的《南山宗统》十卷四册、天宝二年(民国)精钞本《代宗家谱》不分卷一册、光绪三年“临济堂”木活字本湖南平江《释氏宗谱》二卷首二卷四册等。这些谱牒虽然严格依照家谱的体例修纂,但大部分本身并没有血缘关系。

3、藏谱之古

家谱多由家族自己保管,保存的环境条件与古籍相比明显要劣势许多,故现在能保存下来的家谱中,毫无争议确为宋版家谱的仅为宋皇室《仙源类谱》写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元代家谱也无从谈起,一般已知较古的家谱,都是明代所修纂。而且大都为明中晚期,明中前期的也较为稀见。以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上海图书馆为例,最早的家谱,是明成化四年的《新安孙氏重修宗谱》不分卷一册。

“思绥草堂”藏品中,清乾隆以前的约有二百余部,明版家谱有二十几部,其中“天顺二胡”是比较有特色的。天顺是年号,明代天顺年间所纂修;二胡,就是两部胡姓的家谱。

这两部天顺年间的胡氏家谱,谱籍一在婺源,一在歙县,都属于以纸、墨、刻著称的徽州地区。《清华胡氏族谱》六卷一册,天顺二年刻本;《璜田胡氏族谱》三卷一册,天顺八年刻本。这两个胡氏家族同出一源,璜田胡氏是从婺源清华胡氏分支而来。据《璜田胡氏族谱》载,始祖福公,“讳福佑,字缘善,任姑孰守,今太平府是也。仕至宣歙间刺史,善得民心,殁后民以王礼葬之,立庙祀焉。五世十八常侍公讳学,字真翁,年十八随父曈游婺源灵观炷香,至古邑清华,见其地址,曰此中佳山水,住此,子孙必有兴者,于是迁居。十三世百十七公,讳汝从,字元吉,自清华而迁绩溪大石门。十五世墐公,讳世基,字永图,迁歙之定潭。十八世十公,讳再还,字圣保,宋嘉祐七年赘于璜田江氏妇,为始居璜田之祖。”

今《清华胡氏族谱》国家图书馆藏相同版本一部,而《璜田胡氏族谱》当时共印十三部,现或已为孤本,不见其它书目著录。《璜田胡氏族谱》珍稀之处在于谱中收录的《重修谱后序》中,末有“大明天顺八年岁在甲申清和月毕文灏重书”的纪年,并有“新安歙西仇川黄文海、文敬、文齐刊”字样。李致忠先生在《历代刻书考述》中曾描述:“明代歙县虬村黄氏,从黄文敬、黄文汉于弘治二年始刻《雪峰胡先生文集》起。”今以《璜田胡氏族谱》所载,歙县虬村黄氏刻书之始,当以明天顺八年的《璜田胡氏族谱》为最早实物佐证。

4、藏谱之怪

袁世凯为了过皇帝瘾,做了八十三天的“洪宪皇帝”。因为时间短,有“洪宪”纪年的实物极少。1998年中国书店曾拍卖过一册1916 年教育部中央观象台印本《洪宪元年历书》,河北有名的方志学家贾佩卿曾跋之曰:“民国五年丙辰,袁世凯复帝制,改元洪宪,未几身殄国除,有如泡影。是书在当时刊而未布,实历史上之绝大纪念品也。异日考史者,当视为惊人秘笈矣。”薄薄的一册《历书》从起拍价1000元竟拍到了6600元。而家谱比之于《历书》,只有更少。如上海图书馆,二万部二十万册家谱中,听说没有一部有洪宪纪年的家谱。“思绥草堂”经过多年探访,至今共藏“洪宪元年”纪年的家谱五部,谱籍涉及江西、湖北、浙江等地,其中浙江嵊县《剡西李氏宗谱》四卷四册,还有设色彩绘的祖宗像七十二幅。

这类特殊年份的家谱,在“思绥草堂”还有康德年间、昭和十几年及民国四十年以后的好几个版本。康德是伪满洲国溥仪的年号,昭和十几年的家谱是台湾地区所修,而民国年号在大陆只到三十八年,像这样的纪年都是名不正言不顺,称之为“怪”,相信是不过分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纪年也很独特。如浙江鄞县《鄞东史氏支谱》,修于1922年,题作“宣统后十一年壬戌”;湖南新化《谢氏三修族谱》,修于清宣统三年即1911年,题作“大汉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辛亥”;湖南临澧《李氏族谱》修于1912年,题作“汉族光复壬子元年”;江苏扬州江都《史氏宗谱》修于民国元年壬子即1912年,题作“宣统壬子年”;湖南慈利、石门《熊氏族谱》修于1913年,题作“中华湘国元年”,盖此年湖南曾宣布独立;安徽桐城《麻溪吴氏族谱》修于1913年,题作“癸丑年”,全谱三十二册找不出一个“民国”字样来。耐人寻味。

“思绥草堂”还有一部浙江《新昌南洲丁氏宗谱》,民国七年木活字本,十二卷十二册,谱中有彩绘祖像二十二幅。浙东地区家谱有彩绘的习俗,以彩绘祖宗像、墓图等最为常见。在这部《丁氏宗谱》中,有“明朝佥都御史川公像”彩绘一幅。丁川,字大容,号东陵,新昌人,明天顺八年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巡抚延绥,有《东陵文集》行世。令人不解的是,在这一幅彩绘像中,丁川的左肩上另绘有一只左手,轻扶在他的左肩上,这显然不可能是他自己的手掌,颇有些怪诞不经的味道,何以如此,至今难解。

早些时曾经在《最大、最小家谱》的文稿中说过“思绥草堂”收藏的几部大开本和小开本的家谱。其中有浙江永嘉《刘氏宗谱》,光绪四年蓝格写本,长66厘米,宽33厘米,如果拦腰一切,就是方的。还有光绪七年的木活字本江西南丰《汪氏族谱》,长68厘米,宽48厘米,版框的高度达到53厘米,七卷七册,这是我所见过最大的木活字本家谱。与之递修的还有这个家族的明代万历和清代乾隆的递修本。这两部家谱,每一部都是两册,不同的是,乾隆修本仍是活字本,而万历修本是刻本,五百多页,光雕版用的大型木料,也是一笔不得了的投资。

在“最小”方面,“思绥草堂”有一部九册湖南邵东《杨氏添发公直系谱》,是民国三十年四知堂木活字本,长16.7厘米,宽10.6厘米,是我见过最小的印本家谱。制作这样小的家谱,据家谱凡例称,“原为便携带也,因族谱繁重,难以随身,故修此小谱,家藏一册,以防迁徙”。还有一部更小的钞本家谱《姑苏葑溪李氏家乘》,光绪九年李麟佑修,长11.7厘米,宽7.3厘米,是“思绥草堂”所藏一千八百部家谱中开本最小的一部。

从开本的大小再说厚薄。江西地区的家谱,似乎自古就盛行大而厚的风格,像明代嘉靖间刻本江西庐陵《泸江曾氏族谱》就厚达10厘米,几近千页。如果不用大开本,根本就没法翻阅,所以长和宽各分别有4735厘米。有些家族一部家谱就是十数册、数十册,仅凭外观,就十分的壮观。除了江西省,还有与江西省毗邻的广东始兴、南雄、乳源及湖南郴州等地区,也是以盛产大厚家谱著称。“思绥草堂”所藏大而厚的家谱,基本出自这些地方。

除了厚,还有薄。“思绥草堂”有一部民国二十七年木活字本浙江兰溪《王氏宗谱》不分卷一册,全谱上下除了民国二十七年序言外,还有太原王氏迁居滕家排行字母、世系、行第,仅此而已,共计十页。这是我所见过最薄的印本家谱。然而,没有最薄,只有更薄,因为在《王氏宗谱》的这十页里面,竟然是相同的两部《王氏宗谱》装订在一起,每一部仅为五页,是用白、黄两种颜色的纸张印制,还有比这仅有五页更薄的印本家谱吗?

也许,从“稀、奇、古、怪”的角度去谈论历史典籍未免有失偏颇,但作为家谱来说,几乎没有哪一种研究著作关注过它的版本,所以也不见得多此一举。我认为,无论是研究还是收藏,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在阅读欣赏研究的过程中,能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快感,并能从中发现点什么,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作者:励双杰,男,慈溪‘思绥草堂’楼主,家谱收藏家】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