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浅谈籍贯与郡望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25-02-03  点击:30

“籍贯”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在户口簿或者求职填写个人履历的表格上,都有“籍贯”一栏,这个词语与人们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认为籍贯就是古代的郡望,这种观点似乎有点概念混淆,需作一刍议。当今的籍贯与古代籍贯字同而意义概念有所不同,古代既讲籍贯又讲郡望,而今郡望这个概念似乎与人们疏远了。现在说的“籍贯”,是指本人的出生地或其祖辈的居住地,而在古代,“籍贯”其实是两个概念,也就是籍是籍,贯是贯,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把籍和贯当作一回事的。

籍贯的释义,就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追根溯源出生是从哪里来的,通常用来表示个人或其家族的原始居住地或出生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公民身份证法》等法律法规,籍贯的准确填写:(1)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爷爷)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应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2)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3)籍贯的填写格式一般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区、旗)如“江苏省丹阳市”;设区的市一般为市+区,如“镇江市京口区”。如果是港澳台同胞或外国侨胞,则填写其原籍或原居住地【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口大量的流动、合法的迁徙,实事求是地说,籍贯的作用是在不断的弱化,有人就据此提出过取消籍贯的设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目前社会中,籍贯仍然是个人身份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承担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是籍贯能够增强人们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籍贯可以帮助个人表达对自已出身、家族、地域、民族乃至国家等方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种认同感体现在对家族文明和地域文化的尊重,对民族和国家的归属,这种认同和归属反映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对国家的自豪和对民族文化的尊重。

二是籍贯可以促进人群、族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籍贯作为一种纽带,可以成为个体与个体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交流和沟通的话题和桥梁,尤其是在异乡生活的个体遇到自已的同乡、同族的人时,会自然产生特殊的共鸣和亲近感。

三是籍贯可以展示地域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底蕴。籍贯能够反映一个家族、一个地或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如家乡话是基于个人成长地区的语言表达,展示了个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四是籍贯可以记录族群迁徙历史及寻找祖籍的根源。对于那些民经离开了祖先出生地或祖籍地的后代,就可以根据籍贯来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籍,以此来确定自已是从哪里来的,同时,籍贯也代表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辈的感恩,是人们寻找祖籍地的重要依据。

五是籍贯可以成为统计学和研究领域的重要依据。在人口统计学和人类迁徙研究领域,籍贯信息就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分析人口的籍贯分布及迁徙动向,来研究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地区发展等重大社会问题。

尽管目前籍贯的作用在不断弱化,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仍然是个人身份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籍贯与出生地、户籍地等有明确的区别和联系,在了解个体的根源、传承地域文化、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便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人本身成为了私有财产而被统治者收入囊中。古代的“籍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书写履历时,常常是先写“贯”,再写“籍”,政府主要是通过“贯”来编户,古人“籍贯”中的“籍”主要指役籍。

古代的“籍”,指的是役籍,即一个人及其祖先所从事的职业类别。根据古代的户口管理制度,人户按照他们的役籍确定,也就是政府根据各人的职业类别,把人们分为民、军、商、匠、儒、医、盐、乐、役等籍别,不论居住何处,一旦定为某一个“籍”,入户口或填写履历时,都要注明自己所属的“籍”名。其中以民籍人数最多,所有的农民都划归民籍,其他的如军队官兵为兵籍,做生意的商人为商籍,各种工匠为匠籍,做官的和世世代代读书人为儒籍,从医的医生为医籍,从事演艺事业的人员以及其他类似演艺业的人员为乐籍,给人做仆人的为役籍等。不同的“籍”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如民籍归地方政府管理,军籍归兵部管理,商籍归户部管理,匠籍归工部管理,儒、医、乐籍归礼部管理等。

古代的“籍”,因为是有等级区别的,所以不能随意更改。如乐、役籍分别是从事歌舞、仆役的人,属于下等籍,他们无权参加科举考试,如果有人冒充他“籍”参加科举考试,一经查出,立即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因此,“籍”实质上是封建等级观念和制度的产物,是封建统治者用来加强对人民控制所制造的一种罗网。当然,也有特殊情形,如皇帝颁旨特准、立有大功受奖赏或者朝中有人撑腰、贿赂买通当权者,就可以改“籍”,但仍需要经过繁杂而严密的手续才能如愿。正因为“籍”的等级涉及到自身利益或子孙前途,统治者又可用它来达到惩罚人民的目的,稍有得罪,即可“降为某籍”、“贬为某籍”或“发配原籍”,让受罚者成为下等人。由此看来,古代的“籍”以及“祖籍”、“原籍”,与现代这些概念所指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古代的“贯”又称“乡贯”,和现在的“籍贯”同义,是指一个人的出生地或祖辈居住地,只是古代的“贯”要记到乡、里(村)为止,比现代要详细罢了。如某人考取进士,《登科录》里记录他的“贯”时,要记“某省某府某县某乡某里”,否则不合规范。当然,“贯”是不准假冒,否则同样会受到严厉处罚。不过“贯”与“籍”还是有区别的,一是可以随出生地的变动而更改,二是不存在等级差别。

随着明清两代赋役制度的改革,籍贯中役籍信息逐渐弱化,地域性含义逐渐增加。如文字书写上的省略,“发回原贯原籍当差”字样一般可省略写成“发回原籍当差“,久而久之,“贯”与“籍”就难分了;又如清代雍正朝以后改革税制,实行“摊丁入亩”,把人口税摊入田亩,“籍”只作户口用,不再作派差役用,原来“籍”的功能开始消失,“籍贯”二字连用时即偏义于“贯”,从而导致现代的“籍贯”即等于古代“贯”的含义和用法。

不过,现代仍保留了古代“籍”的某些用法,如“党籍”、“团籍”、“军籍”、“学籍”等概念中的“籍”,除了不存在等级划分外,其他方面都有古代“籍”的含义和用法。

对古代官员来说,籍贯还影响为官地点的分配。古人做官实行地域回避制度。明代早期,北人任南官,南人任北官,后来逐渐演变为不得在本省为官。到清代,考虑到人口流动的因素,官员既不能在祖籍的方圆五百里地为官,也不能在长期居住地的方圆五百里为官。

随着朝代的更迭,具体的分类有所区别,大体围绕士、农、工、商四大类,但是有的行业归国家所有,如盐业、造币、兵器等,从从事的行业中可以看出这个家族的在某些方面的绝对实力。

最后再说说“郡望”。郡,古代行政区建置名称,是我国古代自春秋至隋唐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其管辖境域历代不同。秦以前实行的是分封制,在建制上县大于郡;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下的郡县制,地方组织由采邑制转为县制—郡制,郡在建制上高于县;汉因之;魏晋以后,郡上设州,即在建制上州大于郡或县;隋唐后,州、郡互称;宋元时,设州府;明代则废郡;清沿明制,郡或为府之别名。郡号则为各姓氏早期祖宗发祥之地,即系族根源的标记。北魏孝文帝以鲜卑族入主中原,施行汉化,令胡人改汉姓,奖励汉胡通婚,中原士族撰谱录,记所承以自贵,标郡号,明所出以别异族。冠郡号于姓氏之上,谓之郡姓,实乃永志世袭,以示不忘本源之意,如彭城刘、中山刘、江夏黄、汝南廖、太原王、颖川陈、陈郡(汝南)殷等。

秦始皇废封建设郡县,虽然摧毁传统封建制度,但并不意味着秦以后就不存在等级制度,反而,新的社会等级制度的符号应运而生,“郡望”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标志社会地位、家族血缘以区分贵贱的手段。秦汉之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虽已无世袭贵族,姓氏合一且普及化、平民化,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家族由于世代居住某地,人才辈出,或由于功勋而加官封爵,荫及后世,从而积累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和文化威望,成为一方的豪门大族,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这种家族由于在当地为人所仰慕瞩望,故称为“郡望”。顾名思义,“郡望”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因此,郡望是显姓世族的标志,它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门、世族与庶族区分开来。“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沿用不衰。

“郡望”,主要用于标榜家族地位和声望,显示与同姓氏其他人的区别,它反映了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尤其是在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下,郡望成为衡量家族地位的重要标志,在古代具有深远的政治和社会意义;“籍贯”,则用于表述一个人的家族背景和地域归属,强调对家乡的归属感,它主要用于个人身份识别和家族追溯。“郡望”的范围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可以包含多个望族,郡望是门阀制度的一部分,用于表示一个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籍贯”的范围则更广泛,可以涵盖一个家族的整个迁徙历史,包括离开祖籍地后的居住地,在现代社会,籍贯通常指的是一个人的祖籍。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