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海州殷氏举行乙巳清明祭祖活动
江苏殷氏举行乙巳年清明祭祖活动…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详细内容  

移民圣地——瓦屑坝考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25-03-26  点击:100

移民圣地——瓦屑坝

 

编者按瓦屑坝,是中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位于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同时又是古陶遗址。瓦屑坝是明初移民皖鄂两省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今为鄱阳)、九江两府各县。据记载,明朝初期经鄱阳瓦屑坝外迁人口达214万,遍布安徽、湖北等地,史有“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之说。清同治《鄱阳县志》载:“瓦屑坝在立德乡,去城西二十里,楚中诸大姓多于元明之际自此徙。瓦屑坝,在很多姓氏的家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不同的写法。还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有“江南路豫章瓦屑坝”“饶郡瓦西坝”“江西饶州瓦西坝”“饶州府瓦西坝”“江右(特指江西)瓦西坝”等多种提法。由于口耳相传,瓦屑坝“屑”字在写法上千差万别,或因古人文化水平低,读白字用白字也是司空见惯,就有了西瓦屑坽、瓦屑墩、燮坽等之名。那么瓦屑坝的具体地址方位究竟在哪里呢?湖北黄冈民国三十四年木活字本垂裕堂《姜氏宗谱》,收录了“翰林院御史史珥”撰写的《瓦屑坝考》。史珥(1709—1775),讳传祺,字师戬,号汇东,鄱阳西隅(今鄱阳县城西门)人,时称西门史家,为鄱阳望族。乾隆十二年1747中举,十九年1754中进士,官吏部主事。他博览群书,精通经史,生平著述甚富,著有《胡忠烈遗事》《鄱郡史事考》《鄱郡遗诗考》《汇东手谈》等。因移民文化研究资料匮乏,《瓦屑坝考》格外引起学界关注。史珥撰写的《瓦屑坝考》被湖北《新洲县志》收入,注明援引自湖北《姜氏宗谱》。现将《瓦屑坝考》发于网上,以便学习交流。

 

瓦屑坝考”原文

鄱地以瓦屑得名者,莫著於瓦屑玲(作“坽”)。若瓦屑坝、瓦屑墩则传者盖寡焉。考饶郡城西二十里为尧山,载郡志。峰峦苍秀,泛彭蠡者百里外,隐隐可见,延袤起伏,凡十里许,而总谓之尧山。山在鄱江之北岸。两岸有水斜出通江,即所谓瓦屑坽是也。自坽而上约十里许为双港,亦在江之北岸,港一也,而双名之,盖江自东南而趋西北,随北折而南。望之若二港然也。港南岸皆雈苇芰荷,无居民。北岸有泽,名青湖,志称青江渡。出口处广不三丈,有桥焉,名双港桥,则居民所有起也。烟火断续,抵于博士湖口之小溪,尽焉。溪右岡名龙王山,上有浮图,卓立水际,舟行者所共知。右二三里为夏漾湖,湖涸潦不常,盖瓦屑坽之对岸矣。双港诸地,随地异名,有为桥头者,为庙前者,为赤墈者,为软樯里者,为王家咀者,为赵家湾者,为夏家园者,为博士湖者;其姓则有余、有陈、有、有杨、有王、有赵、有董、有张、有彭。双港一带,厥土赤埴,旧为陶薮,废兴之详不及核矣。然今姑苏陶人往往自称其先世为双港旧陶黄巢乱时,徒避吴地。据此,则瓦屑坝名村,应在五季(唐末五代)以后。其屑坚厚近寸,虽历风霜不泐,土中掘出,则有如盆者,如百壶罌者,如甕者,而罌为多,间有如今宫殿所用琉璃瓦者。其坌而为阜纡而为岡壘而为路,叠而为牆倾而为崖罗而为塋辟而为基艺而为;或蚴蟉如长虹,或从聚纷纭如蝌蚪,或散布如落花、如鱼鳞。乱壁颓垣,绿杨衰草,久与汉寝唐陵,共凭吊于烟销日落潮平之外,而风雨所剥,波涛所啮、不知凡几年矣,瓦屑固如故也。而所谓瓦屑坽者正在其对岸之西南间。泛舟入其坽口,南溯三里许,犹仍瓦屑之名。濒有赤阜,虽烟火寥寥,而废甓颓垣往往有焉。赤阜西南,又有地曰莲河,周回二十余里,原泽相半,而尽表恩山。由是观之,今坽之名,应是蒙当年之墩坝以为号,及后墩坝之名渐隐,而坽独传。亦犹易、诗、书三始,止有施孟梁邱与齐鲁燕大小夏侯诸家,迨费易毛诗,孔氏书傅皆后出,而名独傅天下。后起者,每足以掩乎前,大抵然矣。按石虹先生谓彭姜诸大姓,皆由洪武初徙实江淮,而鄱阳一府为多。尝求其故,鄱当元季,保障西南为吴公宏,保障东北有於公光,率先纳士,太祖嘉之,故罹患稍浅,大姓之多,想原於此意。其徙时皆择豪右,如汉募民徙塞下,实关中,必如楚之屈景,齐之诸田,始与其选。则瓦屑坝、瓦屑坽虽不敢遽指是何岡阜,而其东北不越双港,西南不越莲河,断可知也。且其地滨鄱湖,秋水时至,渺无津涯,惟康郎数点矗起波心,计三数十里远近耳。遥忆当年,聚族斯地者,升高而望,亲睹夫真人之栉风冰雨,云蒸龙变风樯阵马之间,暗奸者诛后夫者凶,而方独以先机之哲得宁。妇子安耕凿,雕龙啸而风谷生,应龙骧而景云起,欢然乐徙,为兴朝披剪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慕义效忠於当时,而垂裕无穷,求请情事,谁曰不然?彼业堪舆者,乃指余干湖岸微有瓦屑者当之,真微乎者矣。至云曾子避寇所居,夫越之伐鲁,应在并吴之后,则余干已为越地,何至远避千里之外,反入其境内乎?又谓研朱渍蛙,曾子时书为简,何殊可点矣?何以蛙遂至今色如丹砂,则伏羲画卦台畔,亦将马尽负图乎?术士附会,往往如此。顾鄱有儒堂志载,以子固读书其地得名,地产竹叶作墨点,名曾子竹,云子固洒墨遗迹,则曾子或子固而讹,然渍硃变蛙,洒墨变竹,悠悠之说,是一是二存而不论可也。乃若瓦屑地将十里为坝为墩,士人当犹有识其旧号而珥平所未及深考者,则父旧隐犹在青湖,先子抔土,现在尧山,岁必数至,双港诸地,路所经由,尚当访故老而问之。

 

《瓦屑坝考》

在鄱阳地区,以“瓦屑”命名的地方中,最有名的就是“瓦屑坽”。至于“瓦屑坝”和“瓦屑墩”这些名字,知道的人就比较少了。饶郡城西二十里处是尧山,这在郡志中有记载。尧山峰峦秀丽,从彭蠡湖远眺,百里之外仍隐约可见,山脉连绵起伏,大约十里左右,统称为尧山。尧山位于鄱江北岸,两岸有水流斜出汇入江中,这就是所谓的瓦屑坽。从坽向上约十里是双港,也在鄱江北岸。双港虽然是一个港口,但因为江流自东南向西北,再转向北,看起来像是两个港口。港南岸是芦苇和荷花,没有居民。北岸有一个叫青湖的泽地,志书中称为青江渡。出口处宽不到三丈,有一座桥叫双港桥,桥附近有居民居住。烟火断续,一直到博士湖口的小溪,溪流尽头是龙王山,山上有座塔,矗立在水边,行船的人都知道。再往右二三里是夏漾湖,湖水时干时满,是瓦屑坽的对岸。双港一带的土地因地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桥头、庙前、赤墈、软樯里、王家咀、赵家湾、夏家园、博士湖等。这里的居民姓氏有余、陈、邹、杨、王、赵、董、张、彭等。双港一带的土地是红色的黏土,过去是陶器的主要产地,但具体的兴衰情况已不可考。然而,现在苏州的陶匠们常常自称祖先是双港的陶工,黄巢之乱时逃到吴地。据此推测,瓦屑坝这个村名应该是在唐末五代之后才有的。这里的瓦片坚硬厚实,即使经历风霜也不易损坏,从土中挖出的瓦片有盆状、壶状、瓮状,其中壶状的最多,偶尔还有像现在宫殿用的琉璃瓦。这些瓦片堆积成山丘,蜿蜒成冈峦,垒成道路,叠成墙壁,倾覆成崖壁,散布如墓地,开辟成基址,种植成园地;有的弯曲如长虹,有的聚集如蝌蚪,有的散布如落花、如鱼鳞。破败的墙壁和倒塌的房屋,绿杨和衰草,早已与汉唐的陵墓一起,成为人们凭吊的对象。风雨剥蚀,波涛冲刷,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但瓦屑依然如故。而所谓的瓦屑坽就在其西南对岸。曾经乘船进入坽口,向南溯流三里左右,仍然有瓦屑的名称。岸边有红色的山丘,虽然人烟稀少,但破败的砖墙和倒塌的房屋随处可见。赤阜西南还有一处叫莲河的地方,周围二十多里,原野和泽地各占一半,尽头是表恩山。由此看来,现在的坽名应该是沿用当年的墩坝名称,后来墩坝的名称逐渐消失,而坽名独存。这也像《易经》、《诗经》、《尚书》三经最初只有施孟、梁邱、齐鲁、燕、大小夏侯等家,后来费氏易、毛诗、孔氏书传等后出,却独传天下。后来者往往能掩盖前者,大抵如此。石虹先生【注:张希良,生卒不详,字石虹,黄安县(今红安)人。清康熙八年(1669)乡试举人,任江夏教谕。康熙二十四年(1685)中进士,官翰林,改庶吉士,授职编修。纂修宋、元、明三朝国史。工诗文,尤湛深古学,其学为推重,出门下者,多有所成就。曾撰《瓦屑坝考》,所以史珥以瓦屑坝考》作文】说彭、姜等大姓,都是在洪武初年迁徙到江淮地区的,其中鄱阳府的人最多。究其原因,鄱阳在元末时,西南有吴公宏,东北有于公光,率先归顺明朝,太祖朱元璋嘉奖他们,所以受到的灾祸较少,大姓之多,可能源于此。迁徙时都选择豪强大族,如汉朝招募百姓迁徙到塞下,充实关中,必须像楚国的屈景、齐国的诸田那样,才能入选。因此,瓦屑坝、瓦屑坽虽然不敢确定具体是哪个山丘,但其东北不超过双港,西南不超过莲河,这是可以确定的。而且这里靠近鄱阳湖,秋水时节,湖水茫茫无边,只有康郎山几点矗立在波心,大约三四十里远近。遥想当年,聚居在这里的人们,登高远望,亲眼看到真人在风雨中奋斗,云蒸龙变于风樯阵马之间,暗奸者被诛,后夫者遭凶,而北方独以先见之明得以安宁。妇孺安心耕作,雕龙啸而风谷生,应龙骧而景云起,欢然乐徙,为新兴的朝廷披荆斩棘,驱赶狐狸豺狼,以慕义效忠於当时,而垂裕无穷,求请情事,谁曰不然?那些从事风水的人,却指余干湖岸微有瓦屑的地方当作瓦屑坝,真是微不足道。至于说曾子避寇所居,越国伐鲁,应在并吴之后,那么余干已是越地,何至于远避千里之外,反而进入其境内呢?又说研朱渍蛙,曾子时书为简策,何殊可点矣?何以蛙遂至今色如丹砂,则伏羲画卦台畔,亦将马尽负图乎?术士附会,往往如此。不过鄱阳有儒堂志载,以子固读书其地得名,地产竹叶作墨点,名曾子竹,云子固洒墨遗迹,则曾子或子固而讹,然馈朱变蛙,洒墨变竹,悠悠之说,是一是二存而不论可也。至于瓦屑地将十里为坝为墩,当地人应当还有记得旧号的,而珥平曰所未及深考者,则王父旧隐犹在青湖,先子抔土,现在尧山,岁必数至,双港诸地,路所经由,尚当访故老而问之。

【鸣谢《思绥草堂》公众号提供资料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