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深山名门—殷氏家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09-12  点击:1933


        据《户县地名志》记载,涝峪里有两地名为殷家坡和教场,一为唐大将殷开山之故乡,另一为殷开山练兵之处。
        殷开山两唐书有传。据史传可知,其祖为殷不害,殷不害在《陈书》和《南史》中有载。他先在江南陈朝为官,陈朝亡后。他带长子殷僧首徙长安入关中。殷僧首为避乱世,选择了户县的涝峪深山中,多支系聚在一起,保证了家族的存续。
        在殷僧首和儿子殷开山及另一支殷英童和殷闻礼之后,殷氏一门人才辈出,各代均在朝中为官,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仕宦世家。知名的如殷开山、殷闻礼、殷仲容、殷践猷等。殷氏一族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以书法闻名唐前期,二是和江南另一流与关中名族颜氏家族世代联姻,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是殷氏家族的外甥。颜真卿书法的大部分吸收了殷氏家族的书法特点,并且颜真卿之前,殷氏家族在唐前期的书法地位高于颜氏家族。
        具体来讲,殷开山家为一支。
        作为唐代开国功臣的殷开山,他的祖父殷不害为南朝陈(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司农卿、光禄大夫,本居陈郡,陈亡后,徙关中雍州鄂县(今陕西户县)。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在当时很有名气。殷开山年轻时以学问和才俊知名,尤善写作和书法,在隋代已出仕任太谷长,有治理之方而名于世。李渊在晋阳起兵后,被冠以太将军名,殷开山遂被召补为大将军府掾,成为佐助李氏父子的一名干员,参预谋略,当作心腹,以军功拜光禄大夫。在李世民担任渭北道元帅,随隐太子李建成攻克西河(今山西汾阳)时,又将殷开山引为长史。
        当时关中群盗聚结,流民各自为阵,李世民命殷开山前往招抚,他以其才智将这些流民改造成起义军所用力量,很有成效。李渊又命殷开山与统军刘弘基分兵西略扶风,率兵六万南渡渭水,屯长安故城,隋将卫孝节自金光门出战,殷开山与刘弘基将其击破。攻克隋京城长安后,殷开山被赐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不久,授吏部侍郎。
        唐武德元年(618年),殷开山为元帅府司马,跟随李世民征讨薛举,双方对峙于高墌城(今陕西长武县城北的浅水原)时,李世民不巧患病。就将指挥作战的事宜委托于刘文静,并告诫说:“薛举远道而来,利在急战,士气高涨,我们不容易打赢,应该打持久战,等他们粮食吃得差不多了,士兵不耐烦地时候,我们可一举破敌,现在应该坚守不出。”
        但是刘文静二人认为唐军人多势众,殷开山对刘文静说:“秦王担心你没有胜算的把握,才这样交代。但薛举老贼如果知道秦王有疾,必然轻视我等,所以宜炫耀武力以威镇之。”于是将兵营陈于高墌城西南,列阵示威,甚至“恃众不设备”,没有防御。
        薛举发现后暗中调集军队,以精锐铁骑背后抄袭店军,七月九日浅水原战斗打响,唐军八总管皆败,唐军士卒死者过半,李世民慌忙引兵退还长安。薛举遂占领高墌。仗打输了总要追究责任,于是刘文静和殷开山被免职。后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忙于治丧,李世民亲任元帅,再率大军征讨,迫使薛仁杲率众投降。这次大战为唐王朝立足关陇清除了外患,殷开山因战功又被复职。
        在八月唐军攻占霍邑(今山西霍州市)的战斗中,唐军用计谋诱使隋将宋老生出城迎战,由李建成、李世民等数十骑兵马正面对敌,待宋老生出城后,李渊命殷开山迅速召来步兵从后面冲杀入宋老生阵中,出其背,李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唐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宋老生兵大败,唐军迅速占领并关闭城门,断了隋军的退路。宋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将其就地斩之。僵尸数里,残阳如血,日已近暮,李渊即命登城,虽然当时没有攻城的战具,将士们迭罗汉肉博而登,遂克之。
        武德二年(619年),殷开山升任陕东道(治所在今河南陕县东)大行台兵部尚书,迁吏部尚书。跟从李世民讨平王世充,以战功进爵郧国公。
        武德五年(622年),在征讨刘黑闼途中,殷开山病逝。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日“节”。贞观四年(630年),诏以佐命之功配飨唐高祖庙庭,贞观十七年(643年),又与长孙无忌、唐俭、长孙顺德、刘弘基、刘政会、柴绍等,绘肖像供于凌烟阁。成为大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永徽五年(654年),追赠司空。
        殷践猷,唐学者、目录学家,系殷不害五世重孙。一生博学善记,尤通氏族、历数、医方。与贺知章、陆象先、韦述相处最佳。贺知章称他为“五总龟”,谓博学多才之意。官授秘书省学士兼丽正殿学士。参加唐开元中大规模校理国家藏书工作,于开元九年(721年)成书,名《群书四部录》。由元行冲奏上,藏于内府。后因他叔父病丧,哀恸欧血而卒,年四十八。
        殷践猷之弟殷季友,历任秘书郎,善画。
        族子殷成己,为殷开山继子元的曾孙,比殷践猷小一辈,故日族子,即族侄,历任晋州长史等职。
        殷开山祖弟殷闻礼家为一支:
        父殷英童,北周御正中大夫,建安具开国男。“善画兼楷隶”,有《殷英童集》三十卷,已佚。
        殷闻礼,唐太子中舍人,袭爵建安县开国男。有文学,曾与封德彝、颜帅古等共同主编史传。武则天深爱其才官至申州刺史。善书画,工篆,尤以隶书题赠为精湛。贞元(785-805)中汝州刺史陆长源以为仲容书。他绘画作品中的人物、花鸟,妙得奇真,被刻印出版为《唐朝名画录》、《历代名画记》、《集古录》、《图绘宝鉴》、《旧唐书本传》。
        子殷令名,唐光禄卿,上柱国,袭爵建安县开国男。初唐书法家,代表作有《裴镜民碑》。
        孙殷仲容(633-703年),字元凯。活动于唐高宗到武则天时代,初唐书法家、画家,官至秘书丞、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善篆、隶,尤精于榜仔题额。
        殷仲容十七岁以唐太宗“挽郎”起家,先后历官雍州参军、左领军仓曹、沛王府法曹、都水丞、秘书郎、详正学士、太仆丞、相王府咨议,直至麟台丞(秘书丞)。文散官级别自从七品上阶的“朝散郎”升至正四品下阶的“通议大夫”,三十八岁时袭其父爵“建安县开国男”,十四年后进为子爵,食邑四百户。
        垂拱元年(685年)因为亲戚犯罪被牵涉连累,殷仲容被贬为隆州长史(隆州治所在今四川阆中)。从这一年开始,殷仲容的晚年就在京城至远州的奔波和贬低一升迁一再贬低的起伏中度过。四年之后的永昌元年(689年),又被召还京,任冬官郎中(工部郎中)。同年又授检校申州刺史(申州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南)。长寿三年(694年)又被贬为施州司马(施州治所在今湖北恩施)。直到圣历二年(699年),六十七岁的殷仲容因为从前的操行复授行麟台丞才回到长安。
        殷仲容家学渊源,累代工书画,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代著名的书法家。唐代书法评论集《述书赋》里记载的唐武德至干元之间“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即有殷仲容,说他所书“汴州安业寺额,资圣寺,东京太仆寺、灵州神马观等额,皆精妙旷古”。颜真卿在《颜元孙碑》中说:“仲容以能书为天下所宗,人造请者笺盈几。”传世书迹有《褚亮碑》、《武氏碑》、《马周碑》以及《诸王题名》等,皆隶书。
        殷仲容夫人颜颀(631-677年),海内大儒颜师古之女,大书法家颜真卿之堂姑祖母。殷仲容又是颜真卿的父亲颜惟贞的舅父,颜惟贞少孤,在殷家受教养。
        殷仲容一生共有九子,第五子承业,以谨朴称,历任太子左谕德、右威卫将军。
        据二〇〇四年西北大学郭杜新校区基建时出土的殷仲容《墓志铭》,为他第三子损之书志盖,五子承业书志文,两者书风都非常工整有度,由此可见殷氏家学渊源之一斑。
        关于颜氏家族与书学名家殷氏的联姻问题,具体以如下:两家并居长安通化坊,颜之推的长子颜思鲁,娶的是兼擅书画的大名士殷英童的女儿。颜师古、颜勤礼兄弟,即殷氏所出。颜勤礼之子颜昭甫,也以精于笔法闻名,娶了初唐著名书家殷令名的女儿。殷令名是殷英童之孙。因颜昭甫亡故较早,其子颜元孙、颜惟贞从小寄养在舅父殷仲容家中。颜惟贞就是颜真卿的父亲。颜真卿的母亲,则出自殷氏家族另一房,为殷子敬之女、殷践猷之长妹。颜真卿兄阙疑娶殷履直之女,兄幼舆娶殷践猷之女。
        颜家五代有六人娶于殷氏,即颜真卿的高祖母、曾祖母、祖母、母亲和两个嫂子都是殷氏。这种世代通婚的姻亲关系,不仅有助于双方在政治上相互扶持、稳固根基,也有利于两家在文学、艺术上的交流与融会。
        殷氏父子名气太大,当时向殷仲容求书的,络绎不绝。殷仲容疲于应付,经常让外甥颜元孙代笔。据说颜元孙能将殷仲容的字模仿得惟妙惟肖,而外人莫辨(颜真卿《颜元孙神道碑》)。颜真卿因早孤,由伯父颜元孙养育,自幼勤学苦练。舅父殷践猷对颜真卿兄弟的成长十分关心,除生活上全力支持、悉心照顾外,还非常注重他们的学业,“悉心训奖,皆究恩意”。颜真卿的经学根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舅父的传授。颜股两家深厚的家学根基,促使颜真卿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殷氏一门从江南走进关中大山,从关中大山走进长安城,可谓再度建功立业,名显天下,为时人钦羡,为后人骄傲。
户县京畿黄酒研究院       2014-09-02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