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宗亲、各位嘉宾:大家辛苦了!
在这春意盎然,草木吐绿,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的时节,迎来了我国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传承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的传统节日—清明,它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是冬至后第108天,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大数,有着很深的含义。今天,江苏
殷商文化研究会组织的清明祭祀殷商祖先的话动,就是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缅怀祖宗,感恩祖德,振奋精神,开创殷商事业的新未来!现利用良机,与参加祭祖的宗亲共同分享三个方面的问题。
2017清明祭祖的深刻意义
2017年清明祭祖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更有其重要的方面:
一是苏殷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清明节,是新世纪在民间“南渡殷商文化联谊会”发起的从2010年在祖地华墅祭祖的基础上的有法定组织的更多支派、更大范围的祭祀活动,是历史上祭祀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
二是今年是宋右武大夫秉常公始祖逝世850周年纪念,秉常公是继汉、晋南渡殷氏之后,立足润州,在江苏延续、发展、壮大的先祖,其祭祀的意义非凡。
三是“南渡殷商文化园”工程即将在今年动工兴建,是打造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殷秉常公墓在原生态的基础上,优化配套基础实施,保留殷商文化遗存,布局历史人文元素,美化园林环境的南渡殷氏祖根祭祀基地的大动员,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以明户部尚书殷正茂牵头而投资修建的经山泉水湾殷氏祖茔地旧貌换新颜的殷商世代梦想,具有历史性和开创性意义。
全面提高对南渡殷商文化的认识
从新世纪开始,以殷耀祖先生为代表的一些殷商后裔积极分子,自愿组合南渡殷商文化联谊会,深入开展南渡殷商文化的探讨和研究,逐步形成南渡殷商文化的理论,正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南渡,亦作“衣冠南渡”。语出自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史、文、姓学家认为,因地理环境和历史事件等原因,如战争、災害、祸难、人口稠密等,导致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随中原士族大举渡江,南迁至中国南方地区侨居或落地生根的历史事件。历史记载较为详细的有: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高宗二年入闽“开发漳州”;唐天宝年间的 “安史之乱”; 北宋末的“靖康之难”。“南渡殷氏”是专指殷氏先祖为避历史祸乱,而从中原祖根地汝南—陈郡长平,随中原士族南渡过长江,在江南侨居生存、繁衍延续和发展家族,使中华殷氏文化的重心南移。陈郡长平殷氏南渡,逐步形成江南殷氏望族所形成南渡殷商文化而载入史册。
根据史料、方志、族谱资料记载和若干代有识之士的探索、挖掘、研究,二千多年来,从秦汉起,殷氏祖先向南迁移发展。东汉谏议大夫殷封公是避“党锢之祸”而从河南陈郡长平(今西华)南栖江苏润州曲阿(镇江丹阳)第一人,其裔孙成为吴地名人,殷商后裔尊其为南渡殷氏初祖;晋末“永嘉之乱”,濮阳相殷识和殷敞两公举族从河南陈郡长平南渡江苏建康(南京),其裔从孙辈殷浩公、曾孙辈殷仲堪公等起向润州(镇江)地区汇聚发展,成为东晋至隋唐期间的江南殷氏望族,是南渡殷氏的主流;宋末,“金人逼”,右武大夫殷秉常公护跸南渡,乞休在镇江大港住居,后代定居本邑华墅,九百多年的繁衍生息,成为苏南大族,秉常公被尊为南渡殷氏的始祖,是南渡殷氏持续传承的主要族裔。其各南渡殷氏后裔又不断向长江两岸乃至全国播迁,从如今信息化时代各地族谱交流的情况看,南渡殷商的的地域概念不只局限于苏南和江苏,而是广泛的长江流域和整个南方乃至全国。从南渡殷商的的时空概念来看,涵盖汉、晋、宋南渡及其宋改汤姓等派生姓氏的整体直至以后的持续抪迁。因此,南渡殷商的概念不是狭义的,而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从江苏而言,关于南渡殷商文化有一个逐步认识和发展的过程。二十一世纪前后,殷耀祖和殷民栋先生经多年考证研究编辑出版了《殷氏三千年/东汉世家》;2008年起在组建殷氏宗亲会的基础上,组合为南渡殷商文化联谊会,推动南渡殷商文化的发展,直至江苏殷商文化研究会的筹备和建立。大南渡之说,是江苏殷商文化研究会的筹备过程中提出来的。因为有些人认为南渡殷氏是专指秉常公系,为了凝聚广大宗亲,所以在通泰扬地区工作推进会上开始提出确立大南渡殷氏的观点,得到广大宗亲的理解和赞成。又通过到苏州地区调查、考察和考证而知,明初从苏州经阊门迁到苏北地区的殷氏都应属于南渡殷氏的范围,更受苏北殷氏宗亲的认可,切实解决苏北宗亲源流问题长时期的困扰,增强修谱的信心和决心。这说明大南渡的观点得到宗亲们的认同。
苏殷会成立后,我们坚持确立大南渡殷商的观点,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发挥血脉文化的特色,诚邀大南渡各个省市的殷氏精英、名人、宗亲会长、企业家和新一代年轻积极分子加盟,建立大南渡殷商后裔联谊微信群,是为了立足江苏、联谊从江苏南渡祖根地迁移到全国各地的宗亲的战略全局出发的,是使祖地的宗亲能长久性与外迁的族人保持联谊,增进感情和友谊。江苏殷商要与全国的南渡殷商合作共赢,共图发展。“大南渡群”创建以来,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践行价值观、彰显凝聚力,故深受群友们欢迎和喜爱。安徽省著名画家殷陆昌宗亲发表的《热烈祝贺大南渡殷氏文化园正式批复》一文,上海殷宗豪宗亲发表了一篇题为《为”大南渡”喝彩》的文章,在各殷氏微信群转发,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热议。纵观当前趋势走向,“大南渡”殷氏新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为中华殷氏三千年历史,谱写了新的篇章,迈上了新的台阶。这是南渡殷氏后裔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创新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应该满腔热忱地为之喝彩!为之点赞!为之加油!
大南渡观点的确立,大南渡微信群的推动,迎来大南渡殷氏的大格局。我们要更紧密地团结起来,顺应大趋势,全面提升对南渡殷商文化的认识,用实际行动开创大南渡殷氏的美好春天。
用“殷商文化”贯穿“南渡殷氏文化园”的设计构思主题
举族瞩目的“南渡殷氏文化园”设计效果图初稿已面世,让广大群友宗亲先睹为快其独特的设计构思和理念,贯穿着殷商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南渡文化园”不同于普通墓园,也不同于文物纪念馆,它是以先祖墓园为载体,融入三千年殷商文化,以及东汉、晋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的殷氏文化,她有机地把坊、廊、道、墓、亭、壁、像、碑等连成一体,向世人展示大南渡殷氏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使“文化园”真正成为祭奠先祖的心灵圣地,慎终追远的感恩净地,认祖归宗的风水宝地,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百世昌盛的发祥福地。围绕这“五地”为设计框架,把殷商文化元素渗透到每个细节。现以本人之拙见,作粗略的解读,请各位赐教:
1,“石牌坊” 位于丹阳市白龙寺生态园主干道与文化园入口处,仿明代风格,要求结构简单、古朴典雅、大气厚实。整个框架柱体,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岩贴面,“南渡殷氏文化园”六字雕刻烫金于牌坊中门上方。明代进士、户部尚书殷正茂系宋代南渡始祖殷秉常公裔十五世孙,他尊祖敬宗、出资迁坟、修墓立碑、保护古迹、恩泽根地。他爬山涉水、呕心沥血为各支续修宗谱,撰写源流考,厘清世系。正茂公是南渡殷氏文化的继承者、捍卫者和开拓者。当朝皇帝口谕恩赐“东汉世家”,以此为殷氏之荣誉。“殷尚书坊”石牌坊至今仍坐落在安徽歙县殷家村,足见其名望、声誉在当年殷氏族人中当属首屈一指,德高望重。为了纪念南渡殷氏文化的先驱者——殷正茂,我们特按照正茂公故里的“殷尚书坊”的风格、外貌、尺寸来建造“南渡殷氏文化园”石牌坊,其意义之深、影响之大,就可见一斑。
2,文化长廊, 位于“石牌坊”南侧,仿明代风格,长度为38米(10间),廊檐高度为3-4米左右,进深4-6米。青瓦木椽,柱子、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涂油漆,地铺方青砖。文化长廊的长度为38米,设计标为3800cm,象征着殷商文化有着3800年历史。10开间,象征着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彰显殷商文化天时、地利、人和。“文化长廊”内展示自古以来南渡各地殷氏名人和殷氏始祖的石刻碑文。
3,“正茂路”, 从“石牌坊”到墓区,长度425米,宽度3米,水泥毛坯加青砖铺路面。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宋代南渡始祖殷秉常墓从大港迁移至此,至今已有425年历史,为纪念这段历史,纪念殷正茂为南渡殷氏保留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作出的贡献,故取名“正茂路”,路的长度与迁墓年度相吻合,别出心裁,恰到好处。
4,“祭祖广场”, “南渡文化园祭祖广场”面积为960平方米,寓意为祖国面积的缩影,把南渡殷氏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易懂易记,意义极佳。
5,“日照壁”, 长度20.17米,意在2017年。高度4米,乃4月,合意是2017年4月是难忘的日子,它是中华殷商发展史上的又一块里程碑。钢筋混凝土结构,普通砖砌入,石雕刻图案贴面,壁顶铺青瓦,顶脊要求古朴典雅。壁画要体现殷商文化元素,如甲骨文、司母戊鼎、青铜器、标有“殷”的战旗、手持“戈”的军队、马车、大帆船队、南渡标志镇江金山寺等。
6,八座先祖石肖像,座基高1.5米左右,石肖像高2米左右(石肖像脸型、服饰按照殷氏宗谱照片),八位先祖分别是远祖契、殷商代开国帝王成汤、东汉南渡初祖殷封、晋代南渡始祖殷敞、殷识、殷浩、殷仲堪、宋南渡始祖殷秉常。
7,“鹊梅亭” 明代风格,为六角双层型,飞檐尖顶。亭柱、亭梁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青瓦铺顶。“鹊梅亭”是以墓园地“鹊梅墩”而命名,位于东汉南渡始迁祖殷封墓之东南侧,意为“紫气东来,根深叶茂,喜鹊欢鸣,梅花绽放,鹊梅亭台,如意吉祥”。
8,“功德碑” 为捐款奉献者而立,将其芳名载入史册,流芳千古。故长度设计为9.5米,象征与日月同辉、天长地久。高度(含座基)3-4米左右,黑色花岗岩贴面,烫金刻字,基座用白色毛坯花岗岩贴面。碑顶青瓦铺设。“功德碑”位于“文化长廊”南端,“正茂路”西侧,朝东南向。
“南渡殷氏文化园”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博大精深的殷商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观光的“导游解说词”,传承殷商文化的“现场直播词”,对外宣传的“公益广告词”,教育子孙的“孝道说教词”。恳邀各位宗亲、群友建言献策!盼赐金玉良言
谢谢!
江苏殷商文化研究会 殷若东
20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