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守望殷姓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7-06-12  点击:1216
      依据《史记》、《世本》、《元和姓纂》记载,殷商是黄帝的后裔。殷商的祖先自黄帝至契的传承次序是:黄帝与嫘祖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与简狄生契。契生活的年代,正是华夏开始崛起的时期。在帝尧、帝舜、帝禹的领导下,华夏战胜自然灾害,生产力空前发展,为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奠定了基础,契被舜任命为司徒,负责教化民众工作,又帮助大禹,成为大禹治水的重要助手,立下大功,因此,被封于商,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市北),赐子姓,形成商氏族。
      自契以来,商氏族,其子孙以子为姓,生活在黄河下游。四千年前,契的第九代孙王亥公,第一个找到了牵牛鼻子的诀窍,驾牛车远行,大规模经商,长途运输,使得部落之间大批交易成为可能,走的越远利润越高,一个部落到另一个部落做生意是破天荒的事情,只有商部落做到了这一点,等于垄断了交通,商部族首先富起来。商国房屋成片,人口众多。《诗经》中饱含深情的描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商氏族是最富的部族。又经过上甲微几代人的努力,为汤灭夏建立殷商王朝打下雄厚的物质基础。传说汤是一位英明果断,文治武功都十分显赫的领袖,被后世尊称为“成汤”、“武汤”、“天乙汤”等,古书中把汤伐桀灭夏称作“革命”,并说这是一件顺乎天意,合乎民情的大事。传说汤一生勤于政务,体恤人民,事迹如英雄史诗般辉煌,受到天下拥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卓越贡献的一代伟人。《中华姓氏大典/通志•二六•以国为氏》记载:商氏,契始封于商,后世迁于亳,故京兆杜县有亳亭也,故司马迁曰:“汤起亳”也。及有天下,始居宋地,復命以亳,盖有溵水出阳城,故命曰殷。然迁于嚣,迁于相,迁于耿,迁于朝歌,皆为之殷。成汤建都于亳,亳有溵水,故国号为殷。殷之国都多次迁徙,最后定于朝歌。《汉唐地理书抄》记述:“纣都朝歌,本沫邑,殷王武丁始都之”,沫邑,帝辛时改称朝歌,今淇县。
      古都朝歌集中了大量的子姓人口,还有“侯、甸、男、邦、伯”等不同等级的子姓诸侯国,分布广泛,即所谓“邦畿千里,为民所止,肇域四海”。殷商王朝失国以后,特别是武庚禄父复国失败以后,周朝如何处置分布区域广泛、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文化前进的殷商遗民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周本来是殷商的一个属国,治理偌大的原商地,面临许多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置殷遗民的问题,摆在了周统治者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姜尚主张把殷人全部杀掉,召公认为应当区别对待,周公则提分化利用、施恩、笼络的办法,以稳定周朝的政权。周武王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采用周公之法。最后采取了分化与统一监管相结合的办法,一是将“献民”,即政治上与西周一致的贵族迁到了周的腹地,文王姬昌墓地所在地“九毕”;二是把顽强不服的殷商众多官员和殷遗民迁到驻有“八师”的成周,实行军事管制;三是封箕子到朝鲜,封微子于宋,他们都带走一批殷遗民;四是把殷遗民赐给诸侯国,如卫国、郑国、鲁国、齐国等;五是把殷商王朝的知识分子派往镐京或派往诸侯国任职事;六是迁往中原以外地区,以后分化出来氏、宋氏、空桐氏、雅氏、比殷氏、孔氏、合氏、墨氏等,其中仍有不少殷商遗民心怀故国,沿用殷或商为氏。有人说,攸侯喜征伐大军不服周朝统治,率领部队远渡重洋到达了美洲大陆。
      《江苏殷商文化》2016创刊号一文说,武王克殷后,封纣子武庚于殷,继续管理殷商遗民。三监之乱后,周公旦把封给武庚的封地和殷遗民给纣兄微子启,建立宋国,以奉殷祀。除微子外,其他殷遗民均无封爵,他们以国为氏。《中华姓氏大典》记载:“周武王伐纣,灭之,封纣庶长微子于宋,以奉汤祀。其子孙不得封者,以国为氏。”
      没有受封的殷室遗民被分散,失去了国家。为了表示对故国的永久纪念,以国号殷为姓。西部边陲的周朝一直是殷国的藩属,称殷商王朝大邑商、天乙商,称自己为小邦周。周朝中原取得政权以后,从心里默契上也愿意称前朝为殷,称殷室为殷人。
      周武王克殷以后,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分封诸侯的措施,“以蕃屏周”。据《左传•定公天年》记载:“太姒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也就是说,在周文王的诸嫡子之中,唯康叔和周公关系颇好或立场观点相同,康叔支持周公摄政,跟随周公平叛,得到周公的充分信任,“朕心朕德唯乃知”,因此,把殷商京畿之地作为诸侯大国封给康叔。《逸周书.作雒篇》也说:“殷大振……俾康叔宅于殷。”《卫康叔世家》索㴔:“宋忠曰:康叔从康徙封卫,卫即殷墟、定昌之地。”杜注:“殷墟,朝歌也。”康叔任卫国的始封君后,继续维持殷朝旧有的奴隶制和阶级关系的政策,并继续用商朝旧有的法律来管理人民。在经济政策方面,卫康叔改变了原来的所有制关系,把京畿之地的大片土地都按照周朝的办法重新分配,从而使自己的子孙——大小贵族都获得了很多土地,并由殷商的种族奴隶为之耕耘。康叔又在卫国境内对他们的子孙进行了分封,让他们也有采邑。子孙们在采邑内建立了士大夫之家,立有家庙,统帅自己的家庭,康叔是采邑的“大宗”。对国君而言,他们又是诸侯国的“小宗”,卿大夫以下,又分出他们的亲属,建立各自的父权家长制家庭,他们都有一定的田地,家长是士,士要尊奉所属的卿大夫为宗子。士以下,就是各级宗子的比较疏远的各族成员,他们是一般平民,殷室子孙生活在卫国的底层。但周人清楚,现在殷人还没安定,我们也没有使他们心悦诚服,虽然屡屡教导,但仍不能同心同德……“殷民不静”(见《康浩》)。因此,周人对殷人实行恐怖加高压政策。
      周公旦在《酒诰》中说,殷人只要聚众饮酒,抓起来杀掉。殷人好酒,不知有多少殷人死在周人的刀下。周成王在《多士》中说,我明白的告诉你们,我奉行上天的惩罚,迁移你们到远方,让你们靠近我宗室,要顺从我。告诉你们王室众多官员,我今天不杀你们,你们要安宁的劳动,你们不够敬慎,不但没有土地,还要惩罚你们。《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回到周国,到夜里就睡不着觉,周公旦问他为什么睡不着?周武王说,告诉你吧!我们还没能确定上天是否保佑,哪有功夫睡觉,我要将不顺从天命的恶人全找出来,惩罚他们,就像惩罚殷纣王那样。他是怎样惩罚纣王殷辛的呢?成汤灭夏鸣条之战,成汤故意给桀留下一条生路,放桀逃到南巢自生自灭。而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犹如一头猛兽,将帝辛逼上绝路。周武王鞭马驱驰那些倒戈者去剿杀殷辛,周武王砍下殷辛的头,手捧其血,不温而食,还向帝辛连射三箭,头悬大白旗示众。殷人不服,不知有多少殷人受到周朝象对帝辛一样的惩罚。殷人在周朝的统治下,失去了国家,失去了土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殷人有着祖先的基因,虽然历经颠沛流离,虽经受打击,没有沉沦,百折不挠,自强不息,随着历史的进程迅速崛起。
      据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和河南省社科院合著的《中华姓氏.河南寻根》一书记载:西周时期中原地区是殷姓比较集中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殷姓主要的聚居地仍在今河南省境内,其中卫国比较最为集中。周惠王五十七年(公元前660年),长狄族进攻卫国,杀卫懿公。齐桓公、宋桓公帮助卫国重新立国,筑楚丘城(今河南滑县),在卫的殷人随卫君迁居楚丘。卫国在各国的帮助下重新振兴,又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殷人亦随卫王族迁居濮阳帝丘。秦昭公五十三年(前254年),魏安釐王灭卫国,卫国沦为魏国的附属国。秦王政六年,秦军攻取魏国,迁卫君角及卫族于太行山下野王(今河南沁阳)安置,为秦国附庸,殷人亦随卫王族迁至野王定居。入汉以后,野王人北地太守殷续以功封于汝南,后又迁居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陈郡长平殷氏以汉北地太守殷续为祖。殷续以后,直到西晋荥阳令殷褒以前,陈郡长平殷姓世系无法考证。因此,殷褒是魏晋以后记载于正史的陈郡长平殷姓的第一位名人。汉桓帝时期河南长平殷封(谏议大夫)一支迁于曲阿(今江苏镇江丹阳),成为东吴世家门阀,在三国时期名人辈出。三国时有魏郡人殷登,蜀郡人殷参,吴人殷政等。殷姓人此时已南迁到江苏、四川等地。东晋时殷褒之孙殷敞、濮阳相殷识等与当时的司马政权渡江移居江南。其后在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中,长平殷氏迅速崛起,涌现了豫章太守殷羡,建武将军殷浩,东阳太守殷仲文,荆州刺史殷仲堪,尚书仆射殷景仁,兖州刺史殷孝祖,豫州刺史殷琰,东宫大学士、小说家殷芸,著作家、东宫大学士殷钧,光禄大夫殷不害,尚书左丞殷不侫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陈郡长平南渡殷姓人士名人辈出,成为江南望族。陈郡长平殷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学、家风。走以文化显名进入仕途的道路,十分强调家族教育。家族中文才相继、博学之士不绝于书。殷商王朝为中华民族创造了甲骨文文明载体,开创华夏文明,殷商后人承接祖先文化传统美德,文化兴族,家族发展,宗族振兴。
      殷敞、殷识迁居江南以后,一开始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后来,殷识之孙殷浩早期因拒仕而隐住曲阿(丹阳)墓所十年,后因北伐失利而移居于东阳信安(今浙江衢州),成为东阳殷姓之祖。殷浩侄子殷仲堪在任晋陵太守(治所丹徒)时迁居润州丹徒(镇江),后任荆州(今属湖北)刺史时,其子弟随迁居荆州。另外,当时歙州(今安徽休宁)、豫章(今江西南昌)殷姓也是由陈郡长平殷氏后裔由润州、丹徒迁去。陈郡长平的殷褒到魏晋时期第十世孙殷不害,再到唐殷不害之孙殷开山一脉相承,殷开山之孙迁居江南也有十几代,时间几百年,仍坚称祖籍陈郡长平,不忘根本。
      另外,再如武周时期著名书法家、申州刺史殷仲容,盛唐时的大学问家,被贺知章称为“五总龟”殷践㷕,中唐曲阿(今江苏丹阳)人殷侑,同州(今浙江嘉兴)人诗人殷光潘,唐宋五代名士殷文圭及其子殷崇义(入宋改姓汤,名悦)等,也都坚称祖籍为陈郡长平。
      隋唐时期殷姓分布更广,播迁范围:西北至今陕西、山西、甘肃、宁夏;西南至今四川、云贵;南至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东南至今江西、福建,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以后多有名人出现,明初浙江嘉兴殷近仁、殷厚善兄弟以博学闻名于世;萧山殷旦任监察御史期间不避权贵,留下“殷旦入朝,百官失色”的佳话;常州府无锡(今属江苏)人殷序,是有名的能吏;广西临桂(今广西临桂县)殷从俭,曾任岭东兵备,是当时抗击倭寇的一员主将;应天府潭阳(今属江苏)人殷迈,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监事,是一位名士;北方以户部尚书殷谦为代表的顺天府涿州(今河北涿州)殷氏,总兵殷尚质为代表的天津殷氏,两广提督殷正茂为代表的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殷氏等等。清代陕西咸阳人殷化行任台湾总兵,成为有史记载殷氏入台第一人;河南新乡殷元福是康熙年间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晚年主持杭州崇文书院,影响很大;晚清江苏吴江人殷兆镛,历任翰林院编修,兵部和礼部侍郎,多次疏清抵抗外敌。当代殷姓也不乏名人。殷人南渡,披坚执锐,文化兴族,不忘根本,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大南渡精神,即殷人精神。
      “一个不记得自己来自哪里来的民族,是没有出息的民族。”—习近平语。殷人随殷辛失国而立姓。三千多年来,大浪淘沙,殷姓不改,坚守对祖国的纪念。三千多年来,殷辛陵(纣王墓)巍然屹立,似乎也在坚守。今逢盛世,以人为本,人性高扬的时代,甲骨铭文的出土,向世人揭示出,周以来史学家完全抹杀的事实,便是殷辛征伐东夷、经营东南沿海,殷辛王为了征服东夷的骚扰,一改先王帝乙的征伐办法,注重用兵策略。当时,东夷是比较强大的部落,常常入侵殷商之地,骚扰掳掠庶民百姓。自武丁至帝乙等虽然多次讨伐,均未彻底制服。殷辛则以雄才大略,命天下各路诸侯选派武功高强的勇士,到黎地(今山东郓城西一带)进行大规模的演练,以向东夷展示其攻防实力,致使东夷面对强大的殷商王朝,再也不敢轻举妄动。殷辛还是开拓者,为了扩展疆土,统一天下,他亲自率兵征东夷,伐八方,使疆土面积不断扩大,并将中原文化传至江淮、浙赣、川陕、内蒙一带,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人。
      殷辛即位后,励精图治,宏振殷邦,为民造福,增光先王。他鼎新革故,废除杀戮奴隶旧制,把奴隶变成生产力,让奴隶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为社会创造财富,“使用奴隶参加国家公务”(吕振宇《殷商时代的中国社会》第93页),他改变了刀跟火种的生产方式,实行大规模的集体生产,开始使用耕牛,推广耕耘播种,壅土施肥,灌溉排水等完整的农业耕种技术,使殷商时期的农业发展迅速。同时,也促进了手工业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殷商再度中兴盛世,人民生活安定,四海诸侯宾服,深受百姓爱戴。孟子认为纣辛有“故家遗俗,流风善政”。毛泽东同志评价纣辛说: “纣王那个时候很名望,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宁死不投降”。郭沫若称赞殷辛功迈周武。朝歌人民怀念他,淇县的民谚说“殷纣王的江山,铁桶一般”,“喝纣王的水,不能说纣王无道”。毛泽东还说:“纣王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就是不要听。”殷商后人,你还能称你的祖先为“纣王”吗?
      谎言终究有被戳穿的时候。牧野之战也不是以前常见的说法,“是武王以至仁伐至不仁,奴隶纷纷倒戈,武王兵不血刃,大获全胜,攻入朝歌。”
      史学家认为周国对殷商的叛逆,其实是从文王姬昌祖父太王古公亶父就开始了,《诗经》里记录了周人的呼声:“后稷之孙,实为太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据《竹书记年》记载,文王三年,周人伐商,彻底惨败。但商国还是最终原谅了姬昌的叛逆,因为商国需要周人在西北为其抵御西北诸戎。姬昌通过这次争斗认识到“小邦国”和“天乙商”的实力差距。根据《楚辞》和《尚书》隐约透露,文王只能忍辱负重,甚至只能亲自耕种和牧牛,带领国民积攒实力。季历目无国君,蠢蠢欲动,文丁杀季历,更让姬昌心底压着不忿。姬昌贼心不死,不断乘机向大邑商的疆土扩张,囚姬昌于羑里,又放虎归山,给周朝死灰复燃可乘之机,以一个“小邦国”的姬周乘纣伐东夷,重兵驻于南方,商都空虚,灭了“大邑商”,本来就是捡了个便宜,反而不分功过的给商纣王加了种种罪名,故周人写商人似不太公平。(李学勤《商史与商代文明》132页)
      史学家侯外庐先生认为,“倒戈者并不是奴隶,是殷末社会变革之下的守旧派。”史学家罗祖基先生认为,纣王发动的变革是导致守旧派贵族在周军压境时背叛的主要原因。根据《武成》、《世俘》记载:“牧野之战,血流漂杵,赤地千里。”双方进行了一场血战。周武王和他的联军共四万五千人,也有说7万人,殷商之族,其会如林,少说也有十七万人,也有人说七十万人,而且援军正源源不断的开来。周联军向殷商矛戦走去,殷商军队的面貌越来越清晰,紧张的气氛陡然加剧,周联军将士再也无法挪动脚步。老谋深算的姜尚突然冲向殷军,周人的求战欲望一下子被点燃,关键时刻,胶鬲等殷商贵族撕下伪装,在队伍中高喊:“商军失败了,周军胜利了”。扰乱商军阵线,并反戈一击。殷辛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遭到胶鬲等殷商贵族的内外勾结,临阵倒戈,此时,殷辛一向战无不胜,再有天大的本事,他的重兵还在东夷,败局已成定局。在无法挽救国家命运的时候,有几个人能以死抗争不投降,唯有殷辛。殷辛和他们的将士们抵抗敌人和叛军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从清晨一直持续到黄昏,血流成河,赤地千里,古都朝歌成了一片废墟。战争不仅能洗刷几代国君的耻辱,更能够掠夺大量的财富。根据顾颉刚先生的统计,武王伐纣的战利品如下:战馘(音guo,战后将敌人的左耳割下计入战功)十余万(这是个很恐怖的数字),周联军四万余人,减去后勤辎重、文职人员等非一线人员,这意味着一个士兵平均割敌人三只耳朵,战俘十余万,掠走虎、犀、熊等动物一万余头,祭牲牛、羊、犬三千余头,佩玉十八万块……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殷辛帝失国以后,被姬发之后和一些诽谤者改称为殷纣王,并说三道四,恶语种种,但朝歌的老百姓不忘殷辛帝曾经有过的英姿和功绩。在朝歌流传下来很多和殷辛有关的地名和故事。正如伟大的浪漫主义者雨果描述悲情英雄拿破仑那样:失败反而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下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更伟大。历数历代,国君中有几个能亲临战场拼杀,殷辛帝做到了,这是了不起的了不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我们说荆轲悲壮,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人们说项羽悲壮,殷辛为国赴死,他的死不悲壮吗?有人说殷辛沉溺酒色,酒色之徒会这样吗?有人说殷辛不问国事,只顾享乐,殷辛既不怨天,也不忧人,为国慷慨赴死,有这样不问国事,只顾享乐的国君吗?
      追思殷辛临危登基而绝无颓废之气和灰心失意之感,始终坚守尽忠报国,重振殷商的夙愿;回想殷辛独立不羁、披坚执锐、以手格猛兽、倒拽九牛的阳刚之气和身先士卒、征伐东夷,有着不以保身而求国家安定、临危不惧的献身精神,我们殷商后人、中华儿女又怎能不记得殷辛在中国历史上对平定东南、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开发江淮流域、统一多民族国家所起到奠基作用。殷辛帝的死是对殷国尊严的捍卫,是对自身人格的捍卫。殷辛的死是对胶鬲叛徒之流的鞭笞,是对背信弃义的唾弃。殷辛帝不愧是殷商后人的一面光辉的旗帜。2008年,淇县殷姓人以修淇县殷氏族谱为契机,决定祭祀殷辛先祖;2009年,全国39位殷氏代表高扬殷辛伟大旗帜,举办全国第一次殷辛殉难3055周年祭祀活动;2014年,全国第二次殷辛殉难3060周年祭祀活动在淇县——古都朝歌隆重举行,参祭人数813人,盛况空前,并且在殷商后人中引起强大反响。古都朝歌祖根地是殷商后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是殷商后人深情盼望的老家,凡是殷商后人,都想回家看看。2019年是殷辛殉难3065周年,是全国殷商后人约定的每五年一次大祭的第三次大祭。全国殷商后人等不及第三次大祭的到来,2016年,江苏省苏殷会工作安排来河南省淇县寻根谒祖,全国殷商宗亲闻讯后纷纷响应,由河南省主办,由江苏省、江西省、湖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海南省等殷商文化研究、殷氏宗亲等群体组织积极协助筹办,于2016年冬全国11个省在古都朝歌举行了殷辛先祖祭祀活动。3000多年来被人们遗忘的殷辛陵越来越多的进入殷商后人宗亲的视野,殷辛陵以新的雄姿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殷作斌教授、殷长山宗亲等一大批仁人志士的积极参与、自觉担当,为殷辛先祖树碑立像,殷辛陵园生气勃勃。淇县殷氏宗亲会和全国一道重新修复了殷辛陵和姜皇后、苏妲己墓,殷辛陵翠柏葱茏,殷辛陵、姜皇后和苏妲己墓青石高砌,莹墓高耸,巍然屹立。淇县殷氏宗亲会和安阳市、新乡市、鹤壁市的殷氏宗亲坚持一年一度殷辛先祖的祭祀活动,祭祀殷辛先祖,加强殷辛陵园管理,决心和海内外殷商后裔高举殷辛伟大旗帜,把殷辛陵园建设好,发展好,保护好,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河南淇县帝辛陵守陵人  殷福春
2017-06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