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嘉
2004年8月25日,《泰州日报》第四版刊登了该报记者陈浩所写的一则短讯:市郊发现历时五百载族谱,印证了本地居民洪武赶散从苏州迁泰的史实。文中说:我市一位古玩收藏爱好者,在海陵区塘湾镇一废品收购站购得一套《殷氏族谱》共四册。其珍贵之处在于:殷姓是中华最古老的、为数不多的原始氏族之一。族谱记录了一个家族由“洪武赶散”至中华民国末年完整的人文历史。
殷姓,得姓始祖殷契,是帝喾之子,商族部落始祖,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殷商部落经五次迁都,十传至盘庚(殷商王朝第二十位君主),由奄迁到殷(今安阳一带)。传至帝辛失国,其遗民不忘故国,以国为氏,始有殷氏。宋代,殷姓氏族在宋版《百家姓》中列74位。宋朝开国初年,因避宋太祖赴匡胤的父亲赴弘殷的名讳,部分的殷氏族人改姓氏为汤、商、戴、林等数十个姓氏。在目前中国姓氏中保留下来的殷姓人口居中国姓氏人口的104位,约占汉族人口的0.16%,在全国约有二十多万殷姓人口。
我手头上的这部《殷氏族谱》,该谱创修的时间为明永乐二年(1404),并于1947—1948年间最后一次续修刻印,至今整整七十年。已故《泰州日报》老记者陈浩先生是收藏和保管这部《殷氏族谱》最早的外姓人氏。我和陈浩私交极好。在他收藏《殷氏族谱》的前一年,泰州明代望族储氏支谱三修工作刚刚完成,我有幸获赠一套,当时曾被陈浩借去阅览数日。俗话说:盛世修志。早在上世纪末,苏南各市率先在全国掀起了一股修谱的热潮,这股风气随之也蔓延到了苏北、苏中地区。正是这股风气的带动之下,陈浩先生不惜花了较大的代价,从古玩收藏者手中以珍藏的心爱之物换得此谱。不幸的是,陈浩先生后来患上了重病,经多方医治,不见效果。我常去他处探望,陪他聊天。最后陈浩在弥留之际,他让家属打电话叫我去他家,我不知何事情。他当时拉着我的手说:“老弟,我看你一直对家谱文化感兴趣,我决定把《殷氏族谱》赠你,请妥为保管。”陈老并对我说“殷姓是中华民族非常了不起的一个原始姓氏,殷姓在泰州很广,你可做些调查……”。
我非常感谢陈老对我的信任和馈赠。这部《殷氏族谱》在我的手中妥为保存了十多年,尤其是泰州谱牒研究专家李华平先生对该谱的阅读非常仔细,并有深入的研究。以后的数年间,因工作关系,我在当时的四市二区稽查私盐,有机会跑遍了泰州大部分的乡镇僻壤地区,尤其是近年来发现市区周边四个方位均有殷姓村庄。姜堰、兴化、泰兴、高港的殷姓村庄加起来不会少于十二至十四个之多。2008年,华平和我一起走访了泰州东南和药城以北的两处殷庄村,也对接到谱上的十多位健在的老人。
今年10月25日,《泰州日报》7 版记者胡桂材报道:台湾86岁老兵殷正茂老人几十年来一直魂牵梦绕的寻找家乡的亲人。他找到台湾当地“荣民之家”(安置台湾退伍老兵晚年生活的机构),希望能帮他找到在大陆的家人。那怕只是跟大陆亲人通上一个电话也好。看到晚报的这则报道后,我把家中的一套殷氏宗谱翻开查阅(据了解,此套宗谱仅为孤本),终于在第四册中查阅到殷正茂老人家族完整的信息。据老人回忆,他兄弟4人,大哥叫殷正兴,谱中的名字叫殷正炘,生于民国六年,殁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九月二十日;殷正茂本人记忆中是生于1932年10月10日,而在老谱中明确记载的是生于民国二十年(1931)十月初一日,配张氏,生于民国十九年六月二十七日;其二哥正旺,生于1929年;小弟正盛,生于1933年。
我们告慰殷正茂老先生的是:你的家乡宗亲已于2016年对《殷氏族谱》进行了再次续修,并决定由你的侄子殷劲松(南师大泰州分院副院长)继续准备材料,作为下一次宗谱续修的主撰人。
翻阅任何一部家谱,无不把家训、族规列为重中之重。《殷氏族谱》中的家训(十八条)列在首卷的第二页,其依次为修世系、重祠宇等等内容,可想殷氏先祖对家族文化的传承是多么的特别看重。
2016年4月,江苏殷商文化研究会在苏南隆重召开成立大会,并出版了会刊《江苏殷商文化》,旨在将殷氏族人拉近距离,增强族谊,传承殷氏无比辉煌的家族文化,共同为江苏全面发展添砖加瓦。
在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十多年前在塘湾发生的将祖传家谱随意丢弃的现象,实在应当成为一个警示,引以为戒,决不让其重现。
编后语:本文作者为泰州市盐务局退休干部、泰州谱牒文化研究会理事,于2017年12月7日为泰州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刊《家谱文谭》第五期撰写的文章,材料由殷泽利提供。文中详细介绍了作者和已故记者陈浩先生对殷氏族谱的发现、保存、走访、考证和价值利用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执着,是我们殷氏宗亲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发扬他们的敬业、执着精神,为早日实现“寻根聚族、联谊和族、经济强族、文化兴族”的宏伟目标而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向陈浩老先生和作者为殷氏族谱所作出的付出和奉献,深表感谢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