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海州殷氏在响水召开族事研讨会
 
详细内容  

挖掘清明节文化意蕴,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20-04-03  点击:472
    清明本来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而清明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个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祭祀礼俗历史悠久,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据史书记载,清明礼俗源于先秦,形成于秦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所谓“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即春分节气过后15天,清爽明净之风吹来,就是清明节。《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古籍《历书》中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之际墓祭成为民间不可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增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体系中,《唐会要》卷二十三《寒食拜扫》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宜许上墓”诏:“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仍编入礼典,永为常式。”清明祭祀唐宋以后随着礼下庶人而在民间大盛。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成员亲身参与的事。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清明节是由传统祭祀礼仪发展而来,成为相沿已久的习俗,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各地存在着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但扫墓祭祖是共同的主题。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墓祭也称扫墓,俗称上坟,是对已故亲人的祭祀活动。按照传统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
    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在祭祖仪式结束后,族长主持共商族内大事,申诫族法家规,最后会聚饮食,以同食共饮的形式分享祖宗福分,团聚宗族。
    祭祀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礼仪,在古代礼仪体系中被称为吉礼,位居五礼之首。中国古代祭祀对象繁多,其中最基本的三要素是天神、地祇、人鬼,后来演变成三祭之礼:祭天地、祭袓先、祭圣贤。清明节属于最为广泛的祭祀祖先之礼,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
    第一,通过丧祭之礼来落实孝道。《论语•为政》篇载孔子答门人问孝,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回答:“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依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要依照礼节葬埋他们,以后还要按时节祭祀他们。”表示祭祀之礼乃是孝道的延伸与扩大。《礼记•祭统》更阐发到:“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在儒家看来,人在生前都应该孝敬父母,即使由于不得已的原因,生前不能尽孝,死后也要通过丧葬和祭祀之礼来表达对父母的恩情。在这个意义上说,祭祀可以说是孝的延伸:由生延伸到死。
    第二,通过祭祀之礼落实道德教化。《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如果对于去世者的丧礼能慎重地处理举行,日久之后亦能定期举行祭礼不断追思的话,社会之风俗道德也一定可以渐渐笃厚起来的。《礼记•祭统》说:“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欤?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丧葬与祭祀是对已故的先人一些物质和精神的奉献,不是要死者像活人一样享受一切,而是作为一种礼仪使“民德归厚”,使人人具有仁爱之心。这样,通过丧祭之礼,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化,这样民德民风就会归于纯厚朴素。
    第三,通过祭祀之礼体现感恩精神。一提到感恩,很多人往往以为是西方的舶来品,其实我们中国文化很早就有感恩精神,儿女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便是父母。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礼记•祭义》云:“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作为有修养的君子,要学会追根溯源,不仅要记住自己之所从来的根源,更意味着永远不忘祖先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把孝子的反哺之情与报恩之意流露无余,涤荡心弦,感人肺腑。祭祀之礼要体现“报本反始”,报:报答;本:根源;反:回到;始:开始。指受恩思报,不忘所自。“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礼记•效特牲》】孔颖达疏曰:“谢其恩谓之报,归其初谓之反,大义同也。”明唐顺之《故礼部左侍郎薛瑄从祀议》:“祭之为言报也,以报本而反其始也。”祭祀则是出于报本反始的心理,“反始”即不忘生命之始源,“报本”即报谢生养之恩德,故“报本”与“反始”“大义同也”。通过祭祀礼仪表达后代子孙对祖先表达崇敬、缅怀之情,发挥着祖先与子孙生命情感相通、确保家族稳定与延续,彰显祖宗功业与懿德、教育子孙行为与操守的重要作用。
    第四,通过祭祀礼仪体现“敬天法祖”的民族信仰。中华民族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原指敬拜天帝和祭扫祖先。通俗地说,就是敬奉上天,同时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的福泽庇佑,并效法祖先的懿德嘉行、家风家法等。《礼记•郊特牲》说:“万物本夫天,人本夫祖……大报本反始也。”因为万物本于天,人出于祖先,“敬天法祖”祭祀受恩思报,不忘所自。不过,古代中国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祗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节、寒食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是祭祖日,而其中以清明节最为普遍。《礼记•大传》说:“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人之为人爱其父母是天性的本然。爱其父母就会尊敬祖先,尊敬祖先就会尊敬宗子,尊敬宗子就会团结族人,团结族人就会宗庙尊严,宗庙尊严就会重视社稷,重视社稷就会爱护百官,爱护百官就会刑罚公正,刑罚公正就会百姓安宁,百姓安宁就会财用充足,财用充足就会诸事如意,诸事如意就会礼俗美好,礼俗美好就会普天同乐。“敬天法祖”的信仰历史悠久,一脉相承,数千年来一直流传于中华大地,至今不辍。
    清明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越来越为人们重视,已经成为国家法定节日。但很多人把这个庄重的节日当成了游山玩水的春假。今天很有必要重新挖掘清明节深厚的文化意蕴,以虔诚的态度,感恩的心情,带着家人,回故乡,祭祖先,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提升我们的道德修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原创:韩星
    作者简介:韩星,著名儒学、儒教研究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中和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儒学思想史、儒家经典诠释学、儒教问题研究。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