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公诞辰925周年纪…
海州殷氏召开族务工作座谈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详细内容  

族务三境界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20-04-13  点击:531

    族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各个阶段要做的重点事儿不一样,对操办者的要求自然也不一样。所以,操办者要认清各阶段族务的特点,量力而行,有的放矢,方能水到渠成。
    先对标题涵义,作如下约定:族务,围绕以姓氏为显著特征的宗亲家族,所开展的以文化传承为主线的、具有进步导向意义的、益于自己深心健康又益于宗亲家族的、符合社会规则和伦理的、有的放矢的一系列活动。境界,就是在“积极心理状态”支配下的符合客观认知的“阶段”、“层面”、“档级”
    做族务,主要凭“心思”。没心思,再有文化、钱再多、官再大,也白扯,指望不上。本文从“心思”的角度,将“族务”分成三个境界。聊聊在每个境界中,我们应该有哪些“重点作为”。
    第一个境界:“有心”境界
    这个境界,也可以称之为“想事儿”的境界,是族务的“初级阶段”和“起步”。特点是:心思单一,目标单一;操办者以个体为主(逐渐形成团队);结果大多是“挺好”。
    1.1 操办者“心思”之源与人际特点
    “心思”大致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家中老人或近亲的叮咛;二是周围他姓的影响;三是自己的感悟,起初也是受别人影响。
    操办者的人际特点,通常表现为:一是家教好,长辈们的口碑都不错。二是人缘好,家里家外没有“死对头”。三是小家庭和谐,配偶是通情达理之人。
    1.2 “有心”境界的几件大事
    步入族务,往往始于“家务”。没有太多的“志向”,因为还不了解族务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做的事儿,也很明确。
    (1)寻根。老家在哪儿?去找找。结果可能找到,也可能找不到。老谱记载或老人口传的迁出地,也不一定准确,有的“老地名”也无法破解。无论是否寻到根,结果都不重要,更多是为了“了结一份心愿”。寻到根后,两地可能就要商量做些事儿,这就进入了族务的下一阶段。如果两地没有什么“联合行动”,也就到此为止了,顶多在家谱上补写一些文字而已。
    (2)缮墓。把老祖坟(始迁祖或开基祖的坟)修补一下,这要与有影响力的族人商量,应该没人反对,但积极性会大不一样。修五服祖坟,算“家事”,在此不论。有这种情况:有老祖名,无坟,想新建衣冠坟。这就要大伙商量了,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此事不能急。建新坟,选址问题、用地问题、花钱问题……,都要考虑好。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别败霍钱”,二是“别抢风头”。旧时,修坟钱是均摊的,现在行不通了,所以不能硬性规定“份子钱”。“别抢风头”就是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尤其是不要影响了别人家的“风水”和“面子”。
    (3)修谱。修本支谱,从小支做起,大支的先不做。有老谱的,协助老人及时续修,年青人在文化知识上有长处,不妨多做些家族文化的宏观整理,写些文字充实到新谱中。以前没有谱的,想开始编本家谱,这叫“首修谱”或“肇修谱”。因为没有“样本”,似乎无所遵循,其实很容易。简单的办法是,朝别人借本家谱,“模仿”就行了。如果想编本“像样的谱”,可以到网上查资料,很多。
    1.3 “有心”境界需要的支持环境
    “初级阶段”的族务,以“个体活动”为主,对“支持环境”要求不高,可以说“有志者事竟成”,贵在坚持,平常心态,不必在意亲属们怎么议论。要把握的原则是:(1)自己花钱,不要影响家庭物质生活,同时不要耽误“正业”。(2)亲戚们的钱,不要动。(3)不要谈“共同致富”的美事儿。(4)遇到那些“乱参谋”的人,可以不理。(5)物色“同路人”,构建“团队”;遇到贤达,要有做“绿叶”的积极心理准备。
    1.4 “有心”境界的结果
    大多是“挺好”。如果“事与愿违”,应该调整“心思”和反思行为。做成事了,会收获很多人脉,此时,务必低调,否则下一阶段的事儿不好开展了。总之不要有“居功”心理。
    第二个境界:“用心”境界
    这个境界,也可以称之为“干事儿”的境界,是族务的“中级阶段”和“行进”。特点是:心思较多,目标多元,壮志凌云,群雄逐鹿;操办者以团队为主,并有注册的组织机构;结果大多是“荣辱参半”。
    2.1 操办者“心思”之源与人际特点
    “心思”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自己内心对家族的情怀,二是洞察到了“族务前景”,三是身边宗亲的鼓动。
    操办者的人际特点,通常表现为:一是“脸熟”。知名度较高,这源于前期的付出。二是“不抠”。家族集体活动少不了花钱,有的可以AA制,多数还是“旁大款”,大家认同出钱多的人当头儿。三是“有特长”。团队的成员各有千秋——有钱的,有文化的,有时间的,有技术的,有社会关系的,有洞察力的,有经营头脑的,有义无反顾助阵的……,总之都是“爱族人士”。这个团队是一个优势互补的集体,理论上讲,可以成就大事。
    2.2 “用心”境界的几件大事
    进入族务“用心”境界后,操办者们必须“有所作为”、必须有成果,才能不负宗亲们的期望和寄托。要做的事儿,基本都是“互动之事”,人与人的互动、人与钱的互动、人与物的互动、钱与物的互动。大致有:
    (1)归宗,人与人的互动。经过第一阶段的寻根,当大宗与小宗关系明确无疑后,就要及时“归宗”或“收族”。首先是论定辈分,按谱说话就行了。但是,常有这种情况:老祖名和老字派都一样,同宗无疑,可近二三百年中间存在“断字”,字派也不一样了,所以无法论定辈分。简单的办法就是按“同龄同辈”原则处理,利于以后的交往。归宗,有严格的礼仪,不必“守旧”但务必“庄严”,注意不要“折腾人”。紧接下来的事儿就是“统谱”,后议。
    (2)访亲,人与人的互动。主要是大宗与小宗之间的互动访亲,也有“同姓不同宗”或“同宗不同姓”的互动访亲。这种互动,通常都有“事先约定”,内容除了“正事儿”之外,可以有点“溜达”意思。“溜达”,不是“游山玩水”,不是“公款吃喝”,而是让老人出去开开心。这是年青人应该考虑的,把钱准备好。操办者在张罗“溜达”时,务必“安全第一”。再有,不是谁有钱谁就可以入队,必须以“爱族”为主要尺度,尽管一切自费,机会也是荣誉。
    (3)献爱心,人与钱的互动。常有的事儿——应急救助、访贫问苦、探望孤寡老人、奖励学子……等等。通过“献爱心”聚合族心,展示“一家人”情怀。这些事儿,是宗亲组织绕不开又头痛的事儿。难处在于,有花钱的口儿、没进钱的道儿。总让大伙捐钱,时间一长就麻木了。据本人经验和观察,对“献爱心”有如下认识:一是因病求助多,二是献爱心的总是那批人,三是求助行为在本支效果较好,四是做家族事务的人一旦求助则会得到广泛支持,五是相当数量的受助者起初并不关心家族事务,六是多数受助者事后对家族有了新认识。
    (4)出成果,人与物的互动。成果形式很多,而且必须让族人一目了然。从成立组织机构到布局诸多项目,都是用钱的事儿,一个接一个,并伴生“家丑”。
    (4.1)成立组织机构。这是应该的,师出有名方可汇集人才,有了人才也就成功了一半。可以办工商类的公司,也可以办社团类的研究会。只要目的不是“敛财”,都能得到族人支持。有了“组织机构”,就需要“运作成本”,单靠“吃大户”也不是长久之计,“讨钱”过日子更不行。在“中级阶段”,无钱不成事,有钱是非多。
很多宗亲组织,实为民间自发组织,族务做得也挺好。主要在于:一不做违法事,二不敛财,三不讨外姓烦,四花钱明白。
    (4.2)发挥祠管会作用。有祠堂就有祠管会,这是做家族事务非常好的平台,她是族人心目中最认可的机构。通常,祠管会都是围绕本祠做事,祭祖、修谱是主业,也开展近宗联谊。多数祠管会就是民间组织,按部就班地做事,开拓工作很有限。祠堂基本都是建在开基祖落业之地,“辖区管理”只能因人做事儿。加之多数是老年人主政,视野局限,有文化的年青人介入较少,祠堂作用发挥不佳,相当数量的常年关门。这种现象很多,是族务“中级阶段”要率先解决的问题。年青人想主政,很难,毕竟很多“守堆儿”之事,要靠老年人。这也是年青人“另辟蹊径”的主要原因之一。
    (4.3)谱祠墓建设。这是常规性族务,与“初级阶段”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4.3.1)缮墓,一时性的事儿。家墓家缮,族墓族缮。注意:修缮费用,不必“摊派”,但也不能“一人出资”(凡“一人有光众人无彩”之为,忌行)。再有,修缮之后,务必开展祭祀活动。小宗常祭,大宗间祭,不走过场,精心设计主题——文化传承讲座。时下“族祭”多为走过场,交上香火钱、行礼、吃一顿饭、然后走人。“收钱明白、花钱糊涂”很常见,久而久之,供奉之人敬而远之了。
    (4.3.2)续谱,阶段性的事儿。小宗谱(支谱)容易修,务必注意的是,要与大宗谱(总谱)保持“口径”上的一致,切忌“我的地盘我做主”。续修(或肇修)大宗谱——分支多又相对独立的同一老祖的宗谱,要考虑这么几点:一要测算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时机不成熟,做事儿困难多,好事儿也容易搞砸,后人不便接手了。二要选好“班长”。务必是“德高望众的正派之人”,文化高低、钱多钱少、辈份年龄……这些都不重要,总之“班长”之人一定是“让人放心”之人。三要明确与小宗谱的关系。怎么合怎么分?各自修还是统一修?技术线路要统一。四要明示“花钱原则”。眼下修谱,多是“奉献者白干”,这也不合理。只要不是“为了挣工资”,爱族人士还是认可出钱的。“敛财式修谱”另当别论,不议。
    (4.3.3)护祠,永久性的事儿。按理说,祠堂的维修与保护,用钱之事人人有责,但实际行不通。这与族人穷富无关,与有没有爱心无关。很多祠堂关门,主要是因为缺钱和花钱不明白。现实中,人们想出了很多方法护祠,比如改建为“村民活动中心”可以得到政府资助,还有个人承包开茶馆小卖店的,五花八门,祠堂的庄严性和文化性大打折扣。当下必须注意的是“防火”。每年全国祠堂火灾不下10起,这种“自燃”不排除族人所为和外姓所为。护祠,不是简单的维护祠堂建筑,更重要的是维护当地民心和谐。倘若霸道失德,祠堂迟早受灾。关于新建祠堂,我认为是第三境界要做的事儿,后述。
    (5)文化整理,人与物的最大互动。
    在我看来,族务“中级阶段”的“重头戏”,就是“文化整理”。成果主要形式是“书和影像品”——包括谱书在内的大量文字成果和数字化成果,内容十分广泛,海量信息。如源流与迁徙史,家族通史与阶段史,祖先功德史,家规族训门风……,等等。
    (5.1)文化整理,自然是“文化人主政”。成果问世需要钱,所以团队成员不可缺少“明理的企业家”。在这方面,有的家族做得很有成色,以问世“大总谱”居多。然而“通病”也不少,山头多、争吵多、浪费多……等等。
    (5.2)成果要“靠谱”,视野要“大度”。“家谱”是家族文化的“标志性”象征之一,而实际含金量非常有限。因为,某些家族文化写不进家谱。在整理家族文化时,一要“靠谱”,敬畏先人留下来的富贵遗产;二要“不唯家谱论”,重点挖掘史志资源。
    这里多说几句“大总谱”。本文前面提到的“分支多又相对独立的同一老祖的宗谱”,不属于“大总谱”,编修起来并不难,涉及问题最多的可能是“字派”。本人主张“不统一”,有“对照表”就行了。眼下数个家族正在搞“大总谱”——同姓不同老祖弄成一个大谱。这当然是好事儿,但没有固定模式和范本。我写过几篇短文对此谈了看法,总之“可为,但务必精心策划”,因为是动员全族且又耗巨资之事,所以我潜意识强调“在技术线路中要把‘德性’纳入其中”,厚德载物,大事可成。
    (5.3)成果的转化与传播,主角应该是年青人。文化老人“爬格子”行,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就见短了。比如开网站、办公众号、做视频、产品推销等等,这些都是年青人的长处。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要用“奉献”的尺度来要求年青人,应该讲报酬,事业才能走下去。
    我的观点是:开发家族文化产品,是传承家族文化的最有效方式。宗亲组织必须高度重视。
    要注意的问题是:一要有敬畏之心,不搞庸俗化的产品。搞次活动做个杯子印个姓字,这叫“纪念品”、不是“文化产品”。二要有严肃态度,文化产品不是吹牛皮更不是赶时髦。本来没有家训,非要编个家训,弄巧成拙了。三要有较高的含金量,一次消费终身受用。姓氏家酒充斥各家族饭桌,喝了酒就了解文化吗?如果把一些家族文化用文字固化在瓶子上,那么这个瓶子就是文化产品,享受价值远远高于瓶里的酒。四要有权威性。文化产品,重在文化,但不是谁都能搞好的,鸡毛不懂的开发文化产品就是糟蹋文化。
    开发家族文化产品,大势所趋,前景无限。企业家和家族文化权威人士,都要勇于担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促进文化传承,功德无量。
    2.3 “用心”境界需要的支持环境
    “中级阶段”的族务,以“团队活动”为主,对“支持环境”要求极高,可以说“有志者不一定事竟成”。对操办者来说,贵在合作,视野要高、要宽,心胸务必大度,而且要接地气。要把握的原则是:
    (1)团队构成,本姓人主政,但不排斥“外姓人和专业机构”介入。发挥“外姓人和专业机构”的作用,可以让族务走捷径。
    (2)团队成员间,理论上是“志同道合”,实践中是“各取所需”。团队重在班长。班长的本事在于,一会“用长避短”,二会“按劳分配”。更大的本事则是“整合资源”,主要有两点,一是“容才”即“包容文才”;二是“纳财”即“吸纳钱财”。“文化整理”离不开文化人,“产品开发”离不开企业家。班长若无本事“整合资源”,族务也很难做出成色。
    (3)团队的行动口号,不侧重“奉献”,而侧重“干事业”。可以“大大方方地谈钱”,意在筹资,不让出资人吃亏、不让干事儿的人吃亏。但也必须明示“这不是生财之道”。
    (4)所有“家族致富”的项目,夭折率最高,争议最大,后果是“族心分散”,能人退出,滥摊子无人接手。
    (5)千万级的人口大姓,很难形成“权威团队”,由于家族文化深厚,耗时极大。见效快的办法是,从本支(宗)做起。
    2.4 “用心”境界的结果
    可谓“荣辱参半”,互不兼得。“荣”来自于真情付出,“辱”来自于看重钱财和胡搞。族务中级阶段,大浪淘沙,彰显人性。“荣者”撤尽钱财,却能行走天下,而且“族史留芳”。“辱者”成为历史过客。
    第三个境界:“专心”境界
    这个境界,也可以称之为“成事儿”的境界,是族务的“高级阶段”和“超越”。特点是:心思专注,目标明确,蓝图宏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操办者以“专业机构+地方政府”为主,而“专业机构”中,既有本姓族人、更不乏外姓人。结果大多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1 操办者“心思”之源与人际特点
    “心思”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知晓政治文化前提下,对家族文化的深刻认知;二是知晓历史文化前提下,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三是知晓文旅产业前提下,对文化经济的深邃判断。
    操办者的人际特点,通常表现为:
    一是“学霸”。不搞“冷门研究”的学院派学者,对学术问题有定论能力,有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不唯书、不唯上,热衷家族宏观文化研究,以“学”取人,以“善”交人。
    二是“土豪”。守法的“儒商型”生意人,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对文旅产业有浓厚兴趣,复合经营能力强,赔个千把百万不伤身,热衷实体经济,有非凡的“投入产出”思维模式,不“唯利是图”,做人与做生意并重,以“德”取人,不计较小利。
    三是“名人”。在一定圈子内有影响的人物,可能是退休的仍有人脉的高官,可能是桃李满天下的耄耋学人,可能是战友无数曾用鲜血捍卫国土的将军,可能是并不富有却爱心十足的慈善家,可能是不显山露水却神通广大的地方达人……。这些名人,因“德”闻名,自身就是品牌。
    族务高级阶段的团队,逢项目组队,阶段性机构。机构高效而简洁(没那么多“长”),班子精干,号召力极大,追随者众多。班子成员有无前两个阶段的操作经验,不重要,重要的是“眼力”和“实力”。族务运作“公司化”,结合地方文旅开发和招商引资,以“家族文化”为切入口,实为打造区域文旅产业经济。
    3.2 “专心”境界的几件大事
    进入族务“专心”境界后,操办者们必须“跳出家族小圈子”立足全社会,完全以“产业化思维”操作,强调家族文化的“社会价值”,重视“智力资本”,家族+公司+政府“强强联手”,受益对象不局限于家族,而是全社会。要做的大事儿有:
    (1)家族文化的升华在于“社会认可”。
    “文化整理”是“中级阶段”的“重头戏”,研究人员以家族成员为主、以业余时间为主、以发挥余热为主、以不讲报酬为主。在“高级阶段”,研究人员以“社会成员”为主,以“专长”为主。
    家族文化,原本就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系统和社科院系统,研究家族文化的人,并不少。但是,研究成果多为“点论”,基本没有“通论”。这个问题,正好由各自家族来完成。
    家族文化研究,最大的忌讳就是吹牛逼。从情感上讲,谁都愿意说老祖宗好话,贴金抹粉很正常。但是,这就违背了史学客观性。再者,吹牛逼的文化也不会被社会认可,自然就失去了生机。
    家族文化的“要义”是什么?只能在历史中寻找。我说过,“反思文化”和“感恩文化”是家族文化的“要义”所在,也是至高境界。很多家族,创造了优秀文化,也创造了糟粕文化,应当“反思”;盛世伟业,众人铸就,应当“感恩”。
    高级阶段的家族文化研究,必须立足“社会认可”,方法就是“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好处是,可以使研究者不受“家族”影响,结论会更加客观。当然,常识性的家族文化还是由本家族人员来完成更合适。得到“社会认可”的家族文化,是“产业化”的大前提。这需要有远见的操办者以立项方式向社会招标,或以资助方式与权威单位联合攻关。这些事情并不难做,难的是操办者“想不到”和“舍不得钱”。
    (2)当今祠堂重在“功能设计”。
    建祠,是家族天大的事儿。走上小康以来,人们想方设法地复祠、建祠。这是应该肯定的(尽管红头文件没有明确提倡)。但是,教训也不少——人有入狱的、跑路的,钱有“不翼而飞”的、开“空头支票”的,事有“死于襁褓”的、“半途而废”的……。
    反思现实:我们的祠堂,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恐怕“不尽如人意”却又“无可奈何”。道理很简单,宗法时代的祠堂,实际就是“族衙”。宗法失效了,祠堂功用也就改天换地了。
    祠堂有很多讲究,建祠容易、用好难,没品位还会导致族人失去敬畏。(A)2008年江西南康打造“百家姓和谐城”,还建了108座“泛文化祠堂”,商业化运作。我不客气地说,这是赤裸裸地蹂躏祠堂文化,是典型的文化败笔。发展文旅没错,但是违背了祠堂的治所原则,更关键的是缺乏“家族文化”支撑,把庄严的祠堂弄成杂货店了。(B)江苏无锡惠山镇,地标建筑就是祠堂,史载118座。2006年惠山祠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时至2019年复缮108座,实际一多半是“空壳子”。景区管理模式是“政府”+“公司”,也有几个家族介入,有的确实办得很好(如过姓上了央视)。景区的“公司”是政府的“文旅公司”,“拨款”时多时少,引资政策吸不来家族,祠堂文化难免“应景”。但客观地说,惠山祠堂有十足的资本成为华夏家族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C)政府出地出钱给家族建祠堂(祖庭),这无疑是家族大幸。全国仅有一个姓,得到了这个待遇,就是“张”姓,而且建了两座,河南濮阳县在2005年、河北清河县在2009年各建成一座。人员配备是“体制内”,地方家族也参与并代管了一些事情。政府每年还要拿出几百万搞“文化周”,招商引资,造福一方。两地祖庭均属“景区”,但“产业化”程度不高,平时少有“车水马龙”之状。(D)政府出地家族出钱建祠的,很多。从七大地区看,华东福建和华中河南较好,华南广东和华北山西不错,西北陕西和西南川渝对付,东北光杆。政府出地,原因多样,有为时局大义的、有为招商引资的、有为打造文旅的、有为利用荒地的,等等。运营管理由家族负责,个别的还算不错,但总体上“赚不到钱”。有的上了不少服务项目如养老,但都不够理想。原因在于,一是家族文化不到位,二是思路没有跳出家族圈子。(E)政府出地个人出钱建祠的,有一些。政府出地,有的白给,有的收点钱。这类个人用地项目,政府不会动用“农用地”(耕草林园),基本都是“荒地”,签约时政府对“建硬绿”面积都有依法要求。个人建祠,对外多称“文化园”,对内就是祠堂或祖庭。经营方略是吃住玩购物一条龙。由于是个人投资,实际规模都不大。投资人多是“土豪”和“地方达人”。家族文化展示,只能是“大框架”,高度和广度都有限。经济效益能“糊口”就算不错了。(F)家族出地出钱建祠的,南方很多。利用闲置的宅基地,与地方政府做好沟通,争取“社会主义新农村”立项,建“村民文化中心”,联合开发“乡村游”、“采摘园”、“特产街”……等等。当然这需要自然风光好、地理交通便利,如果是“名人故里”,还有望成为“教育基地”。家族出钱建祠堂,最大难点是“管理”,“管理”中的难点是“管钱合不合理”。由于重心在“产业”,“家族文化”用心不多,而“赚钱”之处也不在“家族文化”这块。也有不搞“产业”的祠堂,多在大宗发祥地,立足本宗,重在联谊,没有太多的“产业”理念。(G)个人出地出钱建祠的,不多,基本以本宗为主。文化整理容易些,难在后期管理。搞活动,就要花钱,反正你是土豪,你出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即使你想收点香火钱,也很可能遭到“非议”,若是搞“经营”不为赚钱,人嘴也堵不住。如果建跨宗大祠,那就更复杂了。总之,个人建祠这事儿,要慎之又慎,一百万的付出要有二百万的本钱。最最关键的一点:务必衡量自己的“德性”,当你没钱时还能不能做事?
    总之,在族务第三阶段,建祠有两大思路,一是家族专用,二是社会共用。跨宗专用大祠,必须文化结实,否则吸不来族人。同时,功能要多样,除祭祀外,更多的是“大文化”和“大生活”。祠堂办“幼教”、“会务”、“展馆”、“书院”、“养老”……都是可以考虑的。总之,补充社会职能的祠堂,是没人反对的。社会共用大祠,可以是一姓家族的,也可以是多姓家族的。由于面向全社会,家族文化的“社会认可度”和“规范度”极为重要。社会共用大祠,是地方政府打造文旅产业的一个切入口,名称未必叫“祠”,多叫“文化园”,“祠”只是景点之一,也是地方政府吸资的手段。此题单议如下。
    (3)有家族文化因素的“文旅文化园”定位。(A)旅游业,已经是大产业了。新时代以来,旅游成了大众消费。2015年国内旅游就达到了39.9亿人次。“十三五”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达到世界旅游强国。2019年国内游客60.1亿人次(含入境游客1.4531亿人次),出境游1.692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7251亿元,第三产业GDP是534233亿元,旅游业的贡献率接近10.72%。显然,拉动经济不可忽视旅游业。人均年游4次,让人不得不重视。(B)旅游只是“场景”,文化才是“内容”。2012年11月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2017年10月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第一位外国元首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地点就在故宫博物院。这其中的涵义就是“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以五千的传统文化为自豪。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解散“文化部”和“旅游局”,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至此,“文旅”产业成为热门。真正的涵义是,旅游业要用文化引领¬¬——“游山玩水饱眼福”的时代终结,“晓行夜宿涨见识”的时代到来,而真正的涵义在于“旅行”是“修行”。(C)家族文化是文旅产业很好的切入口。各地公仆为造福一方,绞尽脑汁地招商引资。上世纪80年代“引侨资”以来,为华侨先祖复墓、家乡缮祠之事,在东南沿海地区很普遍。这些都是为了“引资”发展经济,也确实收到了成效。2003年河南濮阳市县二级政府率先打造张氏家族文化,开“历史先河”,以家族文化招商引资。当下,各级文旅厅局,应该很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一是要统筹文化和旅游,做好惠民工程,二是要做好文化资源普查,三是要做好文化挖掘,四是要好文化保护,五是要做好文化出国。任何文化,都可以归为“人的文化”。人都有姓,有姓就有家族。所以,家族+公司+政府“强强联手”,很可能成为打造文旅产业的一种新模式。其实很多地方早就这么做了,只是格局大小不一。(D)“家族文化”促成“文旅”的技术线路。没有固定模式,但有基本原则。第一,家族代表人物一定是“历史积极公众人物”,老仙人的出生地、成就地,都可能成为当地“文旅”立项。第二,建祠建庙说道多,建“馆”更中庸。“名人文化园”比“名人祠”更吸引旅客。第三,吸引旅客之道不在本族,所以“家族文化”务必彰显“母系”和“关联系”。“感恩文化”和“大文化观”是“社会认同”的基础。第四,“跑马观花”难以让游客深刻感悟文化,所以要在“留住游客”上打造更好的服务,餐饮有特色、食宿不宰人。第五,除通用旅游产品外,家族文化产品的开发,要立意“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参见“中级阶段”有关叙述。第六,文旅项目涉及方方面面,选址的自然条件、人文底蕴、周边环境、交通条件……等等,都直接影响“产业效益”。同时,如果地方公仆没有“大文化观”,那么“家族文化”当慎重切入,以免“打水漂”。
    3.3 “专心”境界需要的支持环境
    “高级阶段”的族务,完全是“团队运作”——家族+公司+政府“强强联手”,这个“公司”可能是他姓公司,也可能是家族公司,但务必是懂行的“公司”。由于“高级阶段”的族务要“超越家族意识”,所以对“支持环境”的要求更为苛刻。事儿大、耗资多,若不成功就会损失惨重。而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格局高、视野广、文化稳重、产业思维灵活。要把握的原则是:
    (1)吹牛逼文化和“败类文化”,摆不上台面,所以不用在“产业化”上费脑筋。只能在“社会认可”的家族文化上做文章。
    (2)莫搞全族集资之事,赚了不好分红,赔了要吃官司。项目有无前景,企业家们自有判断。作为张罗事儿的人,可以广泛征求本家族企业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再有,慎重引入“风投”。
    (3)家族项目理应为家族(集体)带来经济收益。这个在“高级阶段”不能“事先约定”。当然,“认钱不认亲”的有钱人,也不要引入。
    (4)项目规划要详实具体,“家族、公司、政府”三方要明确责任和诉求,要有受法律保护的契约。
    (5)联合“母系”和“关联系”共同开发项目,或许可行。而“关联系”的确认,必须以文化为本。
    3.4 “专心”境界的结果
    大多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直白地说,把家族文化提升到文旅产业,就像行走在弯弯曲曲的竹间小路上一样,我们不知道拐角后面的风景是什么,只有到打动心灵之时(见到了禅房)才会领悟到文化的真谛(看到了深处花木)。
    结束语
    中华民族文化的构成,有三大部分,一是传统文化,二是革命文化也叫红色文化,三是新时期特色文化。传统文化贯穿古今,但主要是1921年以前创造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筐”,包罗万象。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就有不同的叫法。家族文化是从姓氏角度划分的。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增加了坚持“文化自信”。这就是“四个自信”。2017年初,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用意是坚持文化自信,要把“中华文化”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2018年产生了“文旅部”。什么叫“坚持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学习、掌握”文化,而是要把文化上升到“信仰”,让我们的行为不能突破“底线”。民族、家族,若没有“底线”,必然出败类。做家族事务,主线永远是传承文化,传承正能量的文化。减少败类,就是爱族爱国!家族文化,上升到信仰,无非是“忠孝”二字。信仰,不是“名词”,是“行动”、是“生活”。文旅产业,至高境界是打造“信仰”。家族文化,至高境界是彰显“感恩文化”
     【原创:宛福成】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