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孝是我们为人处世的一项基本准则。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很多时候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对于父母的态度。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多数人以为是说最大的不孝顺就是没能为家族续上香火,传宗接代。但事实是什么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么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本来的意思是: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样的行为是为最不孝顺的。舜娶妻子的时候没有告诉父母,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样的行为就是无后的解释。君子还是应该事先通知父母才对。古时候常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要一切听从的父母的安排,舜结婚没有禀告父母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也就是“不孝”。古文中的“三”并不是指的有三件事,而是表示一个虚数,形容很多。“后”的意思是“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为无后也”不能翻释成“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
那为什么现在人们都会把“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后代呢?在汉代人赵岐【(?—201),字邠卿,初名嘉,字台卿,京兆长陵县(陕西咸阳)人,东汉经学家、画家】所著的《十三经注疏》中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他把“不孝有三”定义为三种,可见他并没有理解孟子的五不孝【《孟子•离娄章句下》:“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就断章取义把“无后为大”解释成“没有后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可能是结合了当时的政治环境,故意曲解了孟子的含义。
1、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就是说要顺从、唯唯诺诺,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
而到了孟子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开始反思,对于这种情况,孟子的儒家思想认为这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即不孝。
这是一种思想上的进步,因为父母也是人,父母也会犯错,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由于父母们有时候未必有机会接触到社会上的新鲜知识,比较容易上当受骗。这时候就需要子女帮助父母们多多学习,多多提高。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放到现代就是说,父母年迈,家庭比较贫困的情况下,做子女的如果不好好工作,让父母过上不愁吃穿的生活,这也是一种不孝。因为父母在年轻的时候也一定付出了很多辛苦,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能健康成长,衣食无忧。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这里就是赵岐就把孟子的意思给曲解了,很明显,赵岐的意思是没有后代则是对长辈的不尊重、不孝顺。而且照赵岐的看法,“无后”排在前两种不孝的后面,也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了。
不过,虽然赵岐与孟子的话有分歧,但是弘扬孝道精神,在现代也是有必要的。我们应注重的是如何尽好孝道,而不必过分纠结个别字词。
【原载《北京九亲文化》公众号,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