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江阴市申港街道党工委和申浦村党总支,在村文化墙展园共同举办“清风溯源,永葆本色”主题党日活动,江阴殷商文化研究会会长殷若东,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殷建南,副会长殷坚等殷氏宗亲应邀参加本次活动。活动由90后村官殷啸主持。
申港梓里素有“殷缪两姓,赫赫有名”的美丽传说,“清风廉洁好家风”的故事家喻户晓。在本次活动中,殷缪两姓应邀讲述传承了几百年的“好家风”的故事。殷若东会长代表殷氏讲述清代湖南慈利知县殷堂“鞠躬尽瘁为百姓,万民跪泣送清官”的感人故事。
申港殷氏始迁祖斗山公,字德裕,为宋右武大夫、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裔第十世祖,于元末明初从丹阳麒麟迁至申港,时有六百多年历史。其后裔分布在江阴市内的申港、利港、石庄、夏港、云亭、峭岐、月城、南沙以及常州武进、无锡锡北、宜兴等地,据不完全统计,申港分支殷氏人口超过一万人。明清以来,申港殷氏秉承耕读传家、勤俭持家、文化兴家的优良家风和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先后培养出二位进士,百余名举人、太学生、岁贡生、附贡生、邑庠生等,三十多位知府、知县、县丞等朝廷命官。申港殷氏为江阴名门望族,殷葆缄主修的民国版《殷氏宗谱》,北洋政府国务总理靳云鹏为新谱欣笔题词,足以说明申港殷氏在社会上的名望和地位非同一般。令人感到自豪的是,如此众多的殷氏官员中无一人是贪官、昏官或庸官,最值得令人骄傲的好官当属“清风廉政,一心为民”——清代湖南慈利知县殷堂。殷堂,字玉阶,号念斋,秉常公裔第十五世祖,清朝进士殷兆燕的长子,附贡生(参加过省级升读国子监考试),后被朝廷敕封为湖南省慈利知县,赠文林郎(七品官)。上任后,以“不受非分之钱,不作害人之事”作为座右铭,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开办学堂,兴修水利,筑路铺桥,惩恶扬善,帮困济贫,深受当地百姓尊敬和爱戴。有一次,为侦破一件命案,不顾疾病在身,昼夜骑马往返三百里,劳累过度,不幸英年早逝,时年46岁。《殷氏宗谱》中记载了时任工部右侍郎吴声兰撰写的“殷堂传记”曰:“一棺之外无长物,蒙恩给费回籍乃克归,邑民扶携老幼,各持祭物,伏道哭泣,充塞衢巷,至不得前。县治至舟所仅五里许,自辰及酉六时乃达。抵家会詹(殷堂父亲名)先生抚棺恸曰,吾儿虽居官日浅,未见设施行李,若此慰我心唉。”多好的清官啊!因公殉职后,除了有一口棺木外,别无所有,丧葬和棺木运回原籍的费用也是承蒙县衙恩施。出殡当天,当地百姓,扶老携幼,跪地哭泣,把道路都给堵塞了。从县衙到码头只有五里路,因道路受堵,送殡队伍,从早上一直走到晚上才到达码头再上船。灵柩运至老家后,其父亲抚摸着棺木,嚎啕大哭,说道“儿子当官时间虽然不是太长,但看到没有什么遗物,我心中也感到欣慰了。”多好的家教啊!令我们殷氏后人肃然起敬,倍感自豪!值得尊敬的是,殷堂父亲以及二个弟弟曾二度在申港东街建造殷氏祠堂六间三进十八间,碧瓦朱檐,雕樑画栋,精雕细琢,院内长廊迴绕,气势恢宏,素有“江南殷氏第一祠”之美誉,后毁于抗战期间。先祖殷堂生前一身正气造福百姓,卒后两袖清风百世流芳,不愧为“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好清官、好公仆。
缪氏宗亲会会长缪祖荣讲述了清代乾隆年间浙江定海知县缪遂“围海造田数万顷,流芳百世在人间”的勤政为民的动人故事。
活动结束时,殷氏书法家殷瑜和缪氏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写下了“殷,清风溯源”,“缪,永葆本色”的长卷。
图、文/殷若东
2020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