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海州殷氏在响水召开族事研讨会
殷志兰被推荐为全国道德模范
 
详细内容  

堂号与家风

发布者:殷商云企  发布时间:2021-06-28  点击:749
    中国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作为姓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堂号,她是姓氏家族中氏族群体的又一徽号,标志着血缘、历史和荣誉,也展现岀对家族未来的期望。家风是一个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良好传统风气,家风的凝聚,同样体现在家族的堂号上。堂号和家风其主要精髓都是突出以“德”为一切行事准则,用以教育和昭示后人,是家风之本源。《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行、德才兼备”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从《中华堂号》一书就很明白的反映出“德”在堂号中的重要地位:该书收集有堂号的姓氏2553个,共集堂号48099个,其中郡望堂号4948个,自立堂号43151个。剔除重复使用的堂号后实际净剩19668个,其中含有“德”字的堂号795个,被近千个姓氏使用,例如“世德堂”就多达350个姓氏使用。“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所有家族共同遵循和追求的思想道德境界,这就是家风。今从《中华堂号》一书中节选出30个具有姓氏特征的典故堂号,所蕴含着如忠贞爱国、执政为民、廉洁自律、勤学励志、崇孝奉亲、谦和忍让、尊师重教、仁义乐善、诚信守诺、耕稼俭朴的各种不同家风。
    (一)心秉忠贞,慷慨激昂的爱国家风
    许氏“忠烈堂”出自唐代许远“雎阳忠烈”。许远,杭州盐官人。宽厚长者,明吏治。天宝年间官雎阳太守。安史之乱时,与张巡坚守雎阳,抵抗叛军。至德二年城陷被俘,监送洛阳被杀。城破,张巡、南霁云、雷万春、覃国良等三十六将英勇就义。后来民间称许远与张巡为“文安尊王”和“武安尊王”,两人被合称“文武尊王”。
    段氏“忠笏堂、笏击堂”源于唐代段秀实“击笏骂贼”。段秀实字成公,陇州汧阳人。天宝时任安西府别将,先后从高仙芝、封常清治军事。大历中,官至四镇,郑颍节度史,封张掖郡王,数年,吐蕃不敢犯塞。朱泚反叛僭位,秀实唾泚面大骂,以笏击泚。
    文氏“正气堂”源出南宋文天祥“浩然正气”。文天祥字履善,吉州庐陵人。宝佑四年(1256)状元。元兵南下,天祥散尽家财,率义兵万人入卫京城临安勤王,率兵抗元。后在广东海丰遇袭被俘,拒绝投降。转囚元大都三年,屡拒威逼利诱,临刑作《正气歌》。自序云:“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二)勤政务实,情系百姓的亲民家风
    马氏“鉴湖堂”是因东汉马臻“围湖灌田”。马臻字叔荐,茂陵人。汉顺帝永和中任会稽太守,至郡,即详考农田水利,于会稽、山阴间,修筑鉴湖。堤长一百二十七里,湖周三百五十八里,上蓄洪水,下拒咸潮,旱则泄湖灌田,使山会平原九千余顷良田得以旱涝保收。越人思其功,立庙祀之。
    包氏“正谊堂”源于北宋包拯“正门办讼”。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历知扬、庐、江宁、开封等州府。立朝刚毅,断讼明敏正直,开正门,令讼者直到堂前,自陈曲直,杜绝吏奸。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是千百年来百姓心目的清官形象。
    况氏“靖安堂”出自明朝况钟“执法青天”。况钟字伯律,江西靖安人。经尚书蹇义等人举荐,升苏州知府。处事刚正廉洁,不慑于权势,锄奸植良,清减赋役,为前后苏州知府莫能及。秩满当迁,郡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请求况钟再任。朝廷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苏州民众为之立生祠,人称“况青天”。
    (三)廉洁奉公,节操自守的清白家风
    杨氏“四知堂”,出杨震“深夜拒金”。东汉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曾经所举荆州茂才王密,时任昌邑令。密至夜怀金十斤赠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乃羞愧而出。
    羊氏“悬鱼堂”,出“羊续悬鱼”。东汉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羊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有府丞献鱼,续受而悬挂于门庭;后来府丞又献鱼,羊续乃将前所悬之鱼与之观看,乃杜其再献之意。灵帝拟续任太尉,因无东园礼钱上交,事遂寝之。临终遗言俭约薄葬,不要朝廷赐赠。旧制,二千石级的官员去世,赠钱百万治丧。府丞焦俭遵嘱不受。
    时氏“留牛堂、留犊堂”出“时苗留犊”。三国时魏国钜鹿人时苗,建安中入曹操丞相府,出为寿春县令。以黄牸牛牵薄畚车到寿春为县令。岁余,牛生一犊。秩滿离任及去,将牛犊留于寿春,因为来时无此犊。
    (四)刻苦学习,勤奋读书的励志家风
    匡氏“凿壁堂”出匡衡“凿壁借光”。西汉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勤学而无烛照明,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射策甲科,历任郎中、博士、给事中。屡上疏主张端正纲纪,以诗礼教化天下,谏劝远离奸佞,变更侈靡之俗,甚合帝意。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为丞相,封乐安侯。
    孙氏“映雪堂”出“孙康映雪”。西晋孙康,京兆人。家贫好学,尝于冬月映雪返光读书。少清介,交游不苟。学成及第,拜御史大夫。
    车氏“囊萤堂、萤照堂、萤火堂、萤渚堂”出车胤“囊萤夜读”。东晋车胤字武子,南平人。幼家贫,勤学不倦,萤照读书,夜以继日。博学多通,善辨义里。与吴隐之俱以寒素而博学知名于世,谢安亦每开筵待之,常与安等共侍坐讲经。进爵临湘侯、辅国将军、丹阳尹,迁吏部尚书。
    (五)敬老尊长,行佣供亲的崇孝家风
    闵氏“纯孝堂、至孝堂、孝友堂、江舟堂”因出闵损“单衣顺母”。春秋时闵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弟子。少时受后母虐待,冬以芦花为絮。父知,欲休其母,损乃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感悟,待他如同亲生之子。鲁卿季氏欲任其为费宰,固辞不就。损一生孝悌忠义,逝后历朝皆有追封,为二十四孝典型。
    李氏“陈情堂”是因西晋李密“上书陈情”。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祖母有疾,侍奉未尝解带。初仕蜀汉。蜀汉亡,晋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催逼上道。因祖母年高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祖母谢世,服阙,始入京为太子洗马。出任温令,迁汉中太守。
    江氏“巨孝堂”源出东汉江革“行佣供母”。江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少失父,与母独居。新莽末,天下大乱,革负母逃难,备经阻险,常采食以为养。客居下邳,行佣养母。归乡里,以其孝行,太守辟召,以母老不应。乡里称之曰:“江巨孝”。母终,后数应三公辟命,皆以辞。
    (六)谦和忍让,昭穆有序的和谐家风
    张氏“百忍堂”出于唐张公艺“张公百忍”。张公艺,郓州寿张人,九代同居。幼有成德之望,正德修身,礼让齐家,立义和广堂。制典则,设条教以戒子侄,是以父慈子孝,兄友弟和,夫正妇顺,姑婉媳听,合家九百人,每日鸣鼓会食,素无间言。唐高宗幸公艺宅,问其义由。公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
    陈氏“义门堂”源于“江州义门”。江州陈氏,乃南朝宜都王陈叔明之后。唐玄宗时陈旺迁德安,至宋嘉祐年间诏令分庄为止,其间三百余年,以公字为准则,以孝义为先,世以耕读为务。合族义聚,萃居三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闺门之内,肃于公府。每食,必群坐广堂,少者别为一席。家有犬百余,同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不食。
    郑氏“孝义堂、孝友堂、义门堂”因郑濓家族“累世孝友”。明朝洪武年间郑濓,字仲德,浙江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孝义名闻浙东。七世祖郑绮入《宋史·孝义传》。六传至郑文嗣,旌为义门,入《元史·孝友传》。弟文融,字太和,部使者余阙表为东浙第一家。
    (七)尊师崇贤,笃学传家的重教家风
    杨氏、游氏“立雪堂”是北宋杨时、游酢“立雪程门”。杨时字中立,剑州将乐人。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阳。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杨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杨时以龙图阁学士致仕,专事著述讲学。游酢从政四十余载,惠政在民,为官清廉。杨时、游酢、谢良佐、吕大临并号程门四先生。
    王氏“青箱堂”因东晋王彪之“缄之青箱”。王彪之字叔虎,琅邪人。位尚书令,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谓之王氏青箱学。彪之在官正义敢言,不畏权势。位镇军将军、会稽内史时居郡八年,豪强敛迹,流户归者三万余。
    刘氏“墨庄堂”原出北宋刘式“墨庄藏书”。刘式字叔度,袁州人。少学于白鹿洞书院。官至刑部员外郎。式为政清廉,不营产业,只留书籍传后。式死,其妻聚书千餘卷,指示诸子:“此汝父尝谓此为墨庄,今贻汝辈,为学植之具。”
    (八)乐捐好施,广布善缘的义行家风
    范氏“义田堂”和“助麦堂、麦舟堂”源自北宋范仲淹与次子范纯仁“父子重义”。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一生“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皇祐元年(1049),范仲淹置上田十顷于里中,所得租米,供给贫者。其后陆续购田,捐赠范氏公产,称为“义田”,子孙后裔累积至晚清,范氏义田已有八千亩。其子范纯仁字尧夫,奉父命姑苏运麦,遇石曼卿无资改葬亲人,以麦船赠之。
    陈氏“善世堂”出于南宋陈友谅“捐谷济民”。陈友谅字子忠,兴王府人。有才略,振兴有为,常怀济世之心,继承先志,田园富美,广交士子。宋理宗时,广东旱饥,饿死者无数。友谅捐出家谷万石,以活民命,被朝廷擢为嘉兴路知事,朝议大夫。明万历十一年(1583)戚继光到广东任职,题“善世堂”匾相赠。
    濮氏“活众堂”是因元朝濮鉴“捐米赈饥”。濮鉴字明之,浙江桐乡人。大德十一年(1307),大水渰禾,乡民苦饥。鉴捐米千余石,以救食饥者,所活甚众。有司上其事,授富阳税务官,阶将士郎,淮安路屯田打捕司提举。
    (九)守诺履约,言行合一的诚信家风
    曾氏“守约堂”出自春秋时“曾子烹彘”。曾参字子輿,敬称曾子,鲁国南武城人。孔子弟子。曾子妻去市,哄其子归来杀猪食肉。妻归,子欲捕猪杀之。妻止之曰,与小孩戏言耳。曾子曰:“小儿非与戏也。小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将猪杀之。
    季氏“一诺堂、金诺堂”源自秦汉季布“一诺千金”。季布,彭城人。少以侠客自任,好抑强扶弱。重信义,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曾为项羽部将。楚汉战争时,屡败刘邦军。邦称帝,悬赏千金缉拿,下令敢藏匿者诛三族,乃隐名卖身为奴。后得赦免,拜郎中。
    张廖姓“清武堂”出于明朝张愿仔“感恩承姓”。张愿仔字再辉,福建云霄西林人。至诏安开馆教书,入赘廖化家中为嗣。后因廖族有人触犯国法,事将累及全族。愿仔乃以廖族往官衙申辩,数年乃平。临终立书嘱咐儿子:“父感外祖之恩,舍身图报未遂尽其义,我殁之后,尔当姓廖代父报德;死后当书张,以存祖根,生死不忘,张廖两全。”
    (十)耕稼兴农,自食其力的俭朴家风
    刘氏“蒲编堂”出三国刘备“贩履制席”。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幼时家贫,与母贩履制席为业。东汉末起兵,镇压黄巾军有功。后得诸葛亮辅佐,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拥有蜀地称帝。刘备留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名训垂示后世。
    徐氏“恭俭堂”出东汉徐稺“陈蕃悬榻”。徐稺字孺子,豫章南昌人。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就。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为功曹,拜见后即回家。后举有道,就家拜为太原太守,皆不就。延熹年期,汉桓帝备礼征之,亦不至。
    梁氏“鸿隐堂、鸿安堂”出东汉梁鸿“隐居霸陵”。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受业太学,广通博览。学毕,于上林苑养猪。因失火烧民舍,以身入其家庸工抵偿。归乡里,娶同邑形肥丑黑女子孟光为妻,共隐霸陵山中,男耕女织,诗琴自娱。后易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儿移居齐鲁间。又入吴依富家皋伯通,住廊下小屋,为人赁舂,每归,夫妻相敬如宾。闭门著书十余篇。
    家风,是建立在中华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对家族的传承,民族的发展都起到重要影响。从以上选列的堂号中所反映的家风内涵,足见堂号是家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我们今天重温先人们的以“德”为核心的堂号,与当代“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童桂林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