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海州殷氏在响水召开族事研讨会
殷志兰被推荐为全国道德模范
 
详细内容  

重视家风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发布者:殷商云企  发布时间:2021-07-02  点击:463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白居易《望驿台》】。人们不管走到哪里、走得再远,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是“家”,先是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进而实现抱负和理想。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中,关于家的描述比比皆是,例如,舍“小家”、为“大家”,家和万事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家才有国,国之本在家,等等。可以说,一个家如何做到源远流长、薪火相传,重要的就在于这个家如何严家教、正家风。
    所谓家风,又叫门风,是调整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情感关系和利益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一个家族世代赓续下来的精神积淀和人生修为;体现的是父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榜样示范,体现的是长辈对晚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的是子孙后代立身处事、言谈举止的准则。经过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尊老爱幼、贤妻良母、母慈子孝、妻贤夫安、相夫教子、兄友弟恭等优秀传统家风,已深植于中国人的心灵,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石,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苏轼《三槐堂铭》】。家风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石。孟母三迁、陶母退鱼、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自古流传下来的故事,都说明一个家有良好的家风,个人就有健康的成长环境。优秀传统家风,亦称传统美德,其源于家规家训,又发展于家规家训。家训是中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也可以称之为家规、家范、家法、庭训和庭诰等。据战国竹书《保训》篇记载,周文王临终告诫武王姬发要敬德守中,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家训”。从孔子的“诗礼庭训”,到诸葛亮的戒子格言、司马光的《家范》以及《颜氏家训》;从朱熹的《朱子家训》,到《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傅雷家书》,好的家规家训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教育着后世子孙朝着仁、义、礼、智、信的方向成长成才。  
    关于“仁”,司马光告诫后代,“倍须谦恭退让,不得恃赖我声势,作不公不法,搅扰官司,侵陵小民,使为乡人此厌苦”。关于“义”,范质诫子诗中讲:“戒尔学立身,莫若先孝悌”,要把孝悌放在首位。关于“礼”,周公教导长子伯禽,要礼贤下士、谦恭待人;孔子教导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关于“智”,赵普告诫子孙淡泊名利,“吾本书生,偶逢昌运,受宠逾分。固当以身许国,私家之事,吾无预焉”。关于“信”,朱熹对其长子讲:“交友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他认为应该与那些品行高尚、敦厚忠信的益友交往,而不能与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交往。以古鉴今,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构成了人们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是人们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处世方法、行为准则。  
    不仅如此,家风好坏,还关乎家庭及家族的兴衰和社会风气的清浊。反观中国历史,那些经久不衰的世家族,他们的家风家训往往像山泉一样细水长流、代代相传。孔子家风为世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许多家训、族规的灵魂;诸葛亮家风影响后人1800年,为官者从未出现贪官;范仲淹为后人留下了自立、读书、清俭、行善的八字家风,范氏后人代代恪守,进士就出了400人,状元80人;林则徐所在的林氏的家风,历史上熏陶出4人履职宰相,皇帝主持殿试201次,林家榜上有名183次。历史一再证明,“道德传家,十代以上”,绝不是虚言。  
    “妻贤夫祸少,妻贪夫招罪”,这句古训就是最好的见证。清代侯鸣珂在陕西为官多年,任孝义厅(今柞水县)同知时,为了赈济灾民,自家生活节俭。其厅衙小吏不甘忍受无油粗饭,向百姓索要了十斤猪油,自食五斤,将剩下的五斤暗地里送给了侯鸣珂的夫人。侯鸣珂得知后大发雷霆:“刮民脂膏,如杀我父母。百姓倒悬,尔等安享清福,不堪造就。”当即将那小吏削职为民,下令其妻退还猪油,并以受贿罪杖责四十。其妻后悔莫及,侯鸣珂斥道:“知过并非无过,不杖四十,尔不会以此为训!”侯鸣珂的“拒贿杖妻”,受到百姓大加赞颂,离任时近万人含泪相送“仁德如春”大匾。如果家教不严、家风不正,殃祸一定会不招自来。正人先正己,廉政亦廉家,侯鸣珂的家风,恰恰印证了“家是国之根本,治家方能治国”的古训真谛。
   【本文源自网络,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