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延陵殷商文化网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网站导航
关于殷商文化
文化论坛
理事综览
企业之窗
殷氏动态
古今人物
建言献策
百花苑
最新动态 更多
阜宁“三仁堂”殷氏举行 先祖福地…
慎终追远 继世传薪 ——江苏殷氏…
如邑北乡殷氏隆重庆祝宗谱玉成弘…
如皋倪厦春锦堂殷氏 隆重举行始迁…
丹徒殷促会党支书 参加省社会党组…
江阴殷氏举行第八次年会暨冬至祭…
海州殷氏在响水召开族事研讨会
殷志兰被推荐为全国道德模范
 
详细内容  

宋代职官制度

发布者:殷生良  发布时间:2021-10-05  点击:455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治)抑武(官)。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元丰(1078—1085),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共计8年。北宋中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国力积贫积弱,在宋神宗的主持下,进行的一场对职官制度改革,它与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同步进行,对中国古代官职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史称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宋朝的官员组成复杂,分别由差遣、本官阶、散官阶、勋官、爵位,贴职等组成。赵匡胤建立宋朝开始,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
    宋太祖、太宗在统一五代十国的过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使他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只对其中认为可靠者安排一些实际职务);对于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优加俸禄,而不给实职。这样,有些官只是空名,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
    至宋真宗时,便把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䘵;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每个官署彼此互相牵制,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职,是指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中的官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再如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侍郎、大夫、郎中、员外郎、卿、少卿等,在成为官阶的名称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不再担任与官名相应的职务。这些官名只用作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的根据,因此称为正官或本官,又称阶官或寄禄官。其中有文资、武阶的区别。差遣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又称职事官。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事之类。也有一些差遣并不带上这些字样,如县令、安抚使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所以真正决定其实权的不是官阶,而是差遣。至于职,一般指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中的官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是授予较高级文臣的清高衔头,并非实有所掌。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官制改革后,撤销馆职,另设秘书省职事官,自秘书监丞、著作郎以下,都称馆职。其他文臣兼带馆职,武臣带阁门宣赞舍人,则称贴职。
    一、散官
    散官是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与职事官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相对应而言,皆无实际职务,是有官名而无职事的官称。唐代设文武散官,仅表示一定的品级,而无实际职掌。其作用仅在于:作为门荫升迁出官的途径;官员犯罪时,可以用散官当赎一部分罪责;开府仪同三司、特进(散官衔)可领取一定的俸禄,特进以下一般皆无。宋初沿袭唐制,设散官,但唐代上述的特点也没有了,只是以散官品级来决定服色:文散官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注:宋南渡殷氏始祖秉常(讳秩)公职官右武大夫,阶正六品,官服绿色】。为搞清楚什么是散官,具体列出六品以上的散官。
    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特进;从二品:光禄大夫;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上:正奉大夫;正四品:同奉大夫;从四品上:太中大夫;从四品:中大夫;正五品上:中散大夫;正五品:朝奉大夫;从五品上:朝请大夫;从五品: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朝奉郎;正六品:承直郎;从六品上:奉直郎;从六品:通直郎。
    以上的散官是宋初时期的情况,元丰改制后,废除了散官,将文散官阶加以调整,成为文官的“寄禄官阶”。另外,元丰改制后仍有所谓的“散官”,但不再有散阶的含义,只有“无执掌”的含义,即指闲散无执掌的官员,如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防御副使、团练副使、州别驾、长史、司马、司士、文学、助教等。
    二、寄禄官
    寄禄官又称本官、正官、阶官,宋制,官分阶官和职事官,有文资、武阶的区别,是用来表示官员等级、领取俸禄而无实际职掌的官衔。宋代的寄禄官与唐代的散官有着某些相似的地方,除了用以决定官员的俸禄之外,也是对官员实行荫补、封赠、荐举、当赎等的依据,而且对担任职事官也有一定的影响。北宋前期即元丰改制之前,文臣的寄禄官阶是以唐代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监及州县官等职事官的官名组成的。如尚书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侍郎,二十四司郎中、员外郎,九寺五监卿、监、少卿、丞等,不再像唐代那样代表一种职位,而是表示官阶中的一个等级。寄禄官分为朝官、京官和选入三等。朝官又称升朝官,指在朝廷做官而经常上朝参见皇帝、参加朝会的中高级官员,此类官员从洗马上至太师,共有三十七阶,均为朝官;京官是指在朝廷做官而未经常上朝参见皇帝、参加朝会的低级官员,此类官员共有五阶;选入即是指经由吏部铨选的低级官员,分为四等七阶。元丰三年(1080)九月,颁布《以阶易官寄禄新格》,京朝官寄禄官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省部寺监的唐朝职事官名,改为唐朝的文散官名,自通直郎以上上至开府仪同三司共20阶,属朝官;自宣德郎以上至承务郎共5阶,属京官。选入的寄禄官名仍旧。
    元丰改制,将原朝官阶由42阶改为25阶。由于官阶减少过多,造成官员迁转太快,于是哲宗元祐三年(1088)二月,将朝议、中散、正议、光禄、银青光禄、金紫光禄大夫共6阶并置左、右,从而增加了6阶;元祐四年,又进而将承务郎至朝请大夫共14阶亦并置左、右,从而增加了14阶。由元丰改制时的25阶增加到了45阶,并规定凡进士出身及带职官员转左阶,超阶迁转,而无出身或杂出身官员须自右阶转左阶,逐阶迁转,从而既增加了阶数,又区别了流品。需要注意的是,北宋前期沿袭唐制,将官品分为九品,一、二、三分正从;四品以下,正、从又分上、下,共30阶。元丰改制,重定官品,分为九品正、从,共18阶。
    三、职事官
    宋承唐制,称有执掌的官员为职事官,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又叫差遣。从中央到地方官僚机构所设置的官员,全为职事官。只不过在元丰改制前后,职事官的官名有很大的不同。北宋前期,以唐代的散官作为散官,以唐代的省部寺监的职事官作为寄禄官,而真正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的官员称为差遣,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知审官院事、判门下省事、判户部事、转运使、知某州军州事、知县、司法参军等等。这些职事官名有以下特点:一是前边往往冠以判、知、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等字样,后边则往往缀以使、事等字样;二是有些机构的职事官,因充任者的寄禄官阶高低不同而称谓不同,如三司使,若以官阶较低的官员充任,则称为权三司公事,又如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若以官阶较低的官员充任,则称为殿中侍御史里行、监察御史里行。元丰改制后,废散官,对唐朝官阶加以增删编排而成为新的寄禄官阶;同时,废除了原来中央官僚机构的绝大部分使职差遣官名,使省部寺监的正官依《唐六典》名各还其职,成为职事官。如废除了判户部事、知审官院事、判大理寺事、判将作监事等,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九寺五监的卿、监等都成为实际执掌的职事官。
    需要说明的是,一是中央官僚机构的有些职事官仍旧保留了原来的官名,如枢密使、枢密副使;二是地方机构路、州府军监、县的职事官名仍旧制,没有变化;三是职事官往往带行、守、试等字样。凡官员的寄禄官与职事官相比,高一品以上者带行字,低一品者带守字,低二品者带试字,官品相同者不带行、守、试。
    四、其他官衔
    除了寄禄官和职事官外,宋代的官衔制度中还包括了祠禄官、贴职、附加性官衔。祠禄官即负责寺庙宫观的官员,大多是兼职也有专职;贴职主要是指诸殿阁学士,如端明殿学士、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宣和殿大学士、学士;诸阁学士包括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华文阁、宝章阁等。北宋中期以后,职事官带诸殿阁学士的情况十分普遍,也较为泛滥,并无实际的意义。除了官、职、差遣、贴职等以外,北宋还沿袭唐制,保留了一些附加性官衔,主要有爵、食邑、食实封。此外,除了上述的种种官衔名目外,还有勋官、功臣、检校官、试衔、赐等,这些名目的官衔也大多是名誉性的。赐分为六级,依次为:剑履上殿、诏书不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紫金鱼袋、绯鱼袋。按定制,服绯及五品以上官员效力二十周年即可赐紫金鱼袋,这在当时也算不上是什么大不了的荣誉。
    五、宋朝官职品阶等级
    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师,少傅,少保。爵:王。
    从一品:职官: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职官: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
    从二品:职官:签书枢密院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上将军、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文散官:光禄大夫。爵:开国县公。勋:柱国。
    正三品:职官:观文殿学士、翰林/资政/保和殿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资政/保和/端明殿学士、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学士、枢密直学士、左右散骑常侍、权六曹尚书。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
    从三品:职官: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直学士、御史中丞、开封尹、尚书列曹侍郎、诸卫上将军、太子宾客/詹事。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爵:开国侯。勋:护军。
    正四品:职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文散官:正奉大夫、中奉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壮武将军。爵:开国伯。勋: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职官: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文散官:太中大夫、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明威将军。勋:轻车都尉。
    正五品:职官: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文散官:中散大夫、朝奉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宁远将军。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
    从五品:职官: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文散官:朝散大夫、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爵:开国男。勋:骑都尉。
    正六品:职官:集英殿修撰、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文散官:朝奉郎、承直郎。武散官:昭武校尉、昭武副尉。勋:骁骑尉。
    从六品: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左右司员外郎、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文散官:奉直郎、通直郎。武散官:振威校尉、振威副尉。勋:飞骑尉。
    正七品: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枢密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赤县令。文散官:朝请郎、宣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致果副尉。勋:云骑尉。
    从七品:职官: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文散官:朝散郎、宣奉郎。武散官:翊麾校尉、翊麾副尉。勋:武骑尉。
    正八品:职官: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京府判官、京畿县令、赤县丞、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文散官:给事郎、承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宣节副尉。
    从八品:职官: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诸州县令/丞、赤县尉、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文散官:承奉郎、承务郎。武散官:御武校尉、御武副尉。
    正九品:职官: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文散官:儒林郎、登仕郎。武散官:仁勇校尉、仁勇副尉。
    从九品:职官: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诸州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文散官:文林郎、将仕郎。武散官:陪戎校尉、陪戎副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列出自己的官衔为“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像司马光多达63个字的官衔,估计很多人觉得过于复杂,混淆不清,甚至说不出他是多大的官。根据上述,司马光官衔列分如下:端明殿学士就是职官,为正三品;兼翰林侍读学士就是职官,为正三品;朝散大夫就是散官,为从五品;右谏议大夫就是职官,为从四品;充集贤殿修撰就是职官,为正六品;权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就是职官,为正三品;上柱国就是勋官,为正二品;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食实封四百户就是爵官,正二品;赐紫金鱼袋,按定制,服绯及五品以上官员效力二十周年即可赐赐紫金鱼袋,对司马光来说算不上大的荣誉了。司马光在朝中为官阶衔最高级别就是正二品。其实,宋代的官衔制度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弄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就不难理解。
    
 
Copyright © 2015-2018 延陵殷商文化网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商文化研究促进会 电话:15996806016 地址:镇江市丹徒区黄墟殷氏宗祠
网址:http://www.jsyswhw.com